图书介绍

西洋现代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西洋现代史
  • 李迈先著 著
  • 出版社: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
  • 出版时间:1978
  • 标注页数:806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8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洋现代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西洋现代史1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

第一节 1900年的世界1

一 欧洲的优势地位1

前言页1

二 欧洲以外的世界6

第二节 新帝国主义对於殖民地的争夺11

一 新帝国主义的产生与特性11

插图13

一 帝国主义对於亚洲的掠夺13

二 殖民地的争夺战14

二 非洲的瓜分17

一 军国主义19

第三节 军国主义与军备竞赛19

二 军备竞赛21

第四节 敌对集团的形成22

一 三国同盟23

二 三国协约25

第五节 国际危机29

一 摩洛哥危机30

二 波斯尼亚危机32

三 特黎波里战争33

四 巴尔干战争34

五 桑德斯危机35

三 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38

第一节 大战的爆发38

一 导火线:萨拉耶佛危机38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38

二 各国卷入战团40

四 浦林西普桥40

三 敌对双方优劣形势的比较43

第二节 初期战役(1914-16)45

一 德军的初步胜利45

五 第一次大战西线形势图46

六 第一次大战东线形势图48

二 1916年各线战役49

三 海上战役51

第三节 战局的转变时期(1917)53

一 俄国革命与退出战争53

七 拉斯普丁一恶名昭著的「神人」55

二 美国的参战59

一 西线的最后决战62

第四节 最后决战和联军的胜利62

八 德皇威廉二世与兴登堡、鲁登道夫检阅作战地图63

九 福煦元帅欢迎潘兴率美军抵法助战64

二 奥匈帝国的解体和保、土、奥、匈的投降65

三 德国求和与大战的结束66

一 巴黎和会的指导原则69

第一节 和会与和约69

第三章 战后世界的重建69

二 和会的召开72

一○ 凡尔赛宫:巴黎和会的举行地点73

一一 巴黎和会中的四强代表74

三 巴黎和约76

一二 第一次大战后德国领域的变更78

一三 第一次大战后欧洲领域的变化80

一四 列强对於土耳其帝国的瓜分计划83

一五 第一次大战后的中东形势85

一 国际联盟的创议87

第二节 国际联盟87

二 国际联盟的组织89

三 国际联盟的成败92

一 裁军运动95

第三节 追求安全保障的尝试95

二 国际和平运动98

三 双边和多边条约的签订99

第四节 战后经济危机101

一 赔款和战债102

二 世界经济大恐慌106

一 国际形势的变化112

第五节 大战、和会及经济危机的综合影响112

二 民族主义的发展114

三 民主政治的进步115

四 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116

五 经济危机的冲击117

六 和平理想的幻灭118

第四章 战间期的俄国121

第一节 十月革命121

一 苏维埃、布尔什维克与列宁121

二 苏维埃的夺权和临时政府的失败128

三 十月革命之经过131

一六 列宁134

第二节 共产政权的初建135

一 战斗共产主义136

二 红白内战与国际干涉138

三 新经济政策145

一 权力斗争和史达林的胜利147

第三节 史达林的崛起147

一七 史达林148

二 五年计划的实施150

一八 聂伯河水坝:五年计划中的工业建设154

一九 集体农场156

一 政府组织158

第四节 苏联的党政组织158

二○ 战间期的苏联161

二 俄国共产党162

第五节 战间期的苏联外交163

一 二十年代的外交活动164

二 集体安全与人民阵线的运用167

三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171

二一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字173

一 法西斯成长的背景175

第一节 法西斯党的执政175

第五章 法西斯统治下的义大利175

二 墨索里尼与法西斯党的成立177

二二 墨索里尼与张伯伦会晤於慕尼黑178

三 进军罗马179

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与法西斯党181

一 法西斯主义181

二 法西斯党的组织与运用183

第三节 法西斯的内政184

一 企业组合国家184

二 财经文教措施186

第四节 法西斯的外交189

一 外交政策189

二 初期外交活动190

三 侵略衣索比亚及其后果191

二三 衣皇塞拉西向国际联盟控诉义大利侵略192

第一节 威玛共和197

第六章 战间期的德国197

一 共和国的建立与威玛宪法197

二 共和国的瓦解200

第二节 纳粹的崛起204

一 希特勒与纳粹党204

二四 希特勒205

二 取得政权的经过208

二五 希特勒与兴登堡209

三 纳粹胜利的因素210

一 集权与独裁统治212

第三节 纳粹的内政212

二 经济政策214

三 种族政策217

四 文教政策219

第四节 纳粹的外交221

一 外交政策221

三 初期外交活动(1933~36)223

三 后期外交活动(1936~39)226

二六 慕尼黑会议230

第七章 战间期的英国与法国233

第一节 英国战后的内政233

一 经济的萧条233

二 内阁的更迭与工党的兴起236

二七 英王乔治六世加冕240

第二节 由「大英帝国」到「大英国协」240

一 自治领政治地位的提高241

二 爱尔兰的独立244

三 印度的初期独立运动246

二八 印度圣雄甘地248

第三节 法国第三共和战后的内政249

一 经济问题249

二 政府的不安251

三 殖民地独立运动的萌芽253

第四节 英法战间期的外交254

一 英国的外交255

二 法国的外交257

二九 战间期的法国结盟体系259

第八章 第一次大战前后的美国261

第一节 参战以前的美国261

一 帝国主义与进步主义261

二 威尔逊的「新自由」268

一 由中立到参战272

第二节 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272

二 由参战到孤立277

第三节 二十年代的共和党政府282

一 「回复常态」口号下的粃政282

二 经济的表面繁荣284

第四节 罗斯福与「新政」287

一 罗斯福之执政287

三○ 罗斯福总统就职288

二 新政的基本精神290

三 新政的内容与评价292

三一 新政的橱窗:TVA的水坝296

第五节 战间期的美国外交301

一 美国与拉丁美洲:由干涉到睦邻301

二 美国与欧洲:由孤立到干涉304

三 美国与亚洲:两洋并重308

一 芬兰312

第一节 波罗底海诸国312

第九章 战间期的新东欧312

三二 第一次大战后的东欧313

二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315

第二节 波兰318

一 国家的重建318

二 毕苏斯基的独裁320

三 战间期的内政问题322

第三节 捷克斯拉夫324

一 独立运动????过324

二 战间期的内??瓜分327

第四节 奥地利与匈牙利329

一 奥地利330

二 匈牙利332

第五节 巴尔干诸国336

一 南斯拉夫336

二 罗马尼亚339

三 保加利亚340

四 阿尔巴尼亚342

五 希腊343

第六节 东欧诸国的外交关系344

一 东欧诸国之间的外交关系345

二 东欧诸国与列强之间的外交关系348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354

第一节 二次大战的背景354

一 国际危机与世界安全制度的破坏354

三三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弗朗哥主持内阁会议359

二 德义日轴心集团的形成360

一 日本侵华与中日战争的再起363

第二节 轴心国家的初期胜利363

二 波兰战役与东欧的再瓜分365

三 北欧、西欧与东南欧战役367

三四 英国战时首相邱吉尔371

三五 轴心集团控制下的欧洲374

一 德苏战争:欧洲战局的扩大375

第三节 战局的扩大375

三六 第二次大战的欧洲与北非战场376

二 美日战争:亚洲战局的扩大381

三七 滇缅公路382

三八 第二次大战的亚洲太平洋战场384

三 东西战场的合流385

三九 罗斯福在美国对日宣战决议书上签字387

第四节 轴心国家的败降388

一 敌对双方胜败的关键388

二 北非反攻与义大利的败降392

三 第二战场的开关与德国的败降394

四○ 欧洲联军统帅艾森豪396

四一 托高会师399

四 亚洲太平洋区的反攻与日本的败降401

四二 开罗会议403

四三 雅尔达会议404

四四 波茨坦会议406

四五 美国投於日本长崎的原子弹407

四六 日本代表呈?降书408

第一节 联合国411

第十一章 战后和平的艰难缔造411

一 成立的经过411

四七 联合国大会414

二 联合国的组织414

四八 联合国的组织415

三 联合国的成就与缺失423

第二节 五国和约与对奥条约425

一 五国和约磋商及签订的经过425

二 五国和约的内容428

三 对奥条约的签订430

一 日本的占领与管制431

第三节 日本的占领与对日和约431

二 对日和约的分别签订436

一 德国的分区占领439

第四节 德国的占领与分裂439

四九 战后德国的分区占领440

二 「非纳粹化」与「非军事化」政策的实施442

三 经济问题的处理444

一 苏俄附庸政权的建立447

第一节 铁幕笼罩下的东欧附庸447

第十二章 国际共产势力的扩张与分裂447

五○ 第二次大战以后东欧疆域的变更451

二 东欧的「人民民主」政权456

三 苏联控制东欧附庸的方法458

第二节 国际共产势力在亚洲的扩张461

一 中国大陆的易色461

二 韩国的分裂463

三 共党在东南亚的活动465

第三节 共产势力对拉丁美洲及非洲的渗透468

一 古巴的赤化468

五一 古巴总统卡斯楚469

二 昙花一现的智利共产政权470

三 俄共、东欧与中共对非洲的渗透471

第四节 国际共产集团的分裂474

一 南斯拉夫与苏俄的分裂475

五二 狄托476

二 阿尔巴尼亚的转向477

三 东欧叛离与「民族共产主义」的兴起478

四 苏俄与中共的决裂481

第十三章 冷战与围堵483

第一节 冷战483

一 冷战的意义483

二 冷战的发展484

第二节 南方的围堵489

一 苏俄与伊朗490

二 苏俄与土耳其492

三 巴格达公约(中部公约)494

第三节 西方的围堵495

一 希腊危机的获救495

二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497

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98

五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499

第四节 东方的围堵501

一 东北亚的围堵:韩战501

二 东南亚的围堵:东南亚公约组织与越战504

第十四章 亚洲的新兴国家509

第一节 欧洲殖民帝国的瓦解509

一 战后殖民主义衰落的原因510

二 殖民国家的对策512

五四 今日之东南亚诸国515

一 英属殖民地的独立: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516

第二节 南亚与东南亚的新兴国家516

二 法属殖民地的独立:越南、寮国、高棉524

三 荷属殖民地的独立:印尼526

四 美属殖民地的独立:菲律宾528

五 泰国政局的演变532

五五 今日之西亚诸国533

第三节 西亚的回教国家534

一 土耳其535

二 伊朗542

三 肥沃月弯及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国家544

四 阿拉伯国家的统治与分裂554

一 巴勒斯坦问题558

第四节 以色列558

二 以色列的建国560

三 以阿战争564

五六 以阿战争以后以色列占领的领土567

第十五章 战后的美国569

第一节 杜鲁门时代(1945一53)569

五七 杜鲁门570

一 冷战的开始:波兰问题与杜鲁门主义570

二 美国与韩战574

三 内政问题:「公政」与「麦加锡主义」578

第二节 艾森豪时代(1953一61)581

一 杜勒斯与「艾森豪主义」582

二 内政问题584

一 第三世界的争取:「和平工作团」与「进步联盟」587

二 冷战的升高:古巴危机,「越战美国化」589

五八 甘廼廸与赫鲁雪夫589

第三节 甘迺迪与詹森时代(1961一69)589

三 内政:「新境界」·反传统运动591

一 外交政策的突变:由对抗转为谈判594

第四节 尼克森与福特时代(1969一77)594

二 「尼克森主义」与越战的结束597

一 党政结构的改组601

第一节 史达林的晚期统治(1945一53)601

第十六章 战后的苏联601

二 思想箝制的加强:日丹诺夫运动602

三 经济的重建605

四 史达林时代的终结607

第二节 集体编制时代的内政608

一 党政权力的争夺与转移608

二 「融解」610

三 经济政策的变化611

四 俄共党务政策的变革614

第三节 集体统制时代的对外关系615

一 苏联与东欧615

二 苏联与西方世界:冷战与「和平共存」617

第十七章 战后的欧洲621

第一节 英国621

一 政局的演变621

二 经济的依附性624

三 殖民地的丧失625

四 国协的变革与功能627

一 第四共和(1946一56)634

第二节 法国634

二 第五共和(1958迄今)637

五九 戴高乐638

三 殖民地的丧失与外交路线640

第三节 德国642

一 西德东德的分裂642

二 柏林问题644

三 基督教民主党与社会民主党的交互执政646

六○ 亚德诺647

四 西德的对外关系649

第四节 义大利及其他欧洲非共国家651

一 义大利651

二 西班牙与葡萄牙653

三 其他欧洲非共国家655

第五节 欧洲的统合运动656

一 西欧统合运动的背景656

二 经济的统合——欧洲共同市场658

三 政治的统合——欧洲理事会661

第一节 独立以前的非洲663

一 瓜分前的非洲663

第十八章 现代非洲663

六一 现代非洲664

二 非洲的瓜分667

第二节 北非及东北非的独立669

一 埃及与苏坦670

六二 「不结盟国家」的主要领袖677

二 东北非义属殖民地的独立:利比亚、衣索比亚、索马利亚679

三 西北非法属殖民地的独立:突尼西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680

第三节 西非的独立683

一 英属西非的独立:迦纳、奈及利亚、狮子山、冈比亚684

六三 迦纳总统恩克鲁玛685

二 法属西非的独立:茅利塔尼亚、马利、尼日、查德、塞内加尔、几内亚、象牙海岸、上伏塔(附:马拉加西)687

第四节 东非与中南非的独立689

一 英属东非的独立:坦桑尼亚、乌干达、肯亚689

二 比属及法属刚果的独立691

三 英属中非的独立:马拉威、尚比亚、罗德西尼693

四 葡属殖民地的独立:莫三鼻克、安古拉、几内亚·比索694

第五节 南非的独立运动696

一 南非共和国696

二 波扎那、史瓦济兰与赖索托698

三 西南非(纳米比亚)698

第六节 新非洲面临的新问题699

一 内政问题:「非洲社会主义」与「一党制」699

二 国际关系的分与合703

一 物理学707

第一节 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707

第十九章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707

二 化学709

三 生物学710

四 心理学711

五 太空科学712

第二节 哲学、宗教与社会科学714

一 哲学714

二 宗教716

三 社会科学719

第三节 文学与艺术723

一 文学723

二 艺术730

附录737

一 参考书目737

二 中西名词对照表及索引7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