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雅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9920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167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犯罪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1
一、刑法学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1
(一)刑法以罪犯的刑期衡量罪行的轻重1
(二)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中明确界定了社会危害性2
(三)刑法没有明确提出危害社会心理及其恶性程度3
二、犯罪学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4
(一)犯罪学对犯罪的界定突出了社会危害性4
(二)犯罪学没有明确提出危害社会心理及其恶性程度5
三、犯罪心理学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5
(一)犯罪心理学与刑法一致,以犯罪行为结果的危害性来衡量罪行的轻重5
(二)犯罪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概念明确界定,但对危害社会心理及其恶性程度没有界定5
四、根据人类生活经验的积淀对罪行与危害性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7
(一)根据人类一般生活经验的积淀对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7
(二)罪犯和监狱警察对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认识8
五、笔者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观点18
(一)笔者关于罪行和危害社会心理含义的观点20
(二)笔者关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观点22
六、研究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相关性的意义27
(一)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刑法》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完善27
(二)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深层次提高罪犯心理的改造质量29
第二章 从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31
一、心理的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不完全成正相关31
(一)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认知能力较差32
(二)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多数人具有难以适应社会的情绪特征37
(三)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正确意志薄弱40
(四)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社会智力水平较低43
(五)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把自己的气质扬短避长45
(六)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心理健康水平低46
(七)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游戏型犯罪48
(八)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过失犯罪52
二、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成正相关56
(一)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强烈和畸变的不合理欲望56
(二)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卑劣的品德60
(三)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贪婪的价值观或偏邪的信仰71
(四)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有些罪犯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意识74
(五)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形成了顽固的错误意志76
(六)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双重人格77
第三章 从犯罪原因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80
一、从生活经历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80
(一)不良或不幸童年经历的罪犯形成了严重的危害社会心理的早期心理阴影81
(二)不良或不幸的成年经历者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逆反心理90
(三)根据不同刑期和不同罪类罪犯生活经历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99
二、从犯罪动机和手段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02
(一)从犯罪动机的内容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02
(二)根据犯罪动机的预谋程度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13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罪犯作案手段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21
第四章 从人格因素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26
一、犯罪心理学理论与危害社会心理有关的人格类型126
(一)冷酷无情特质126
(二)反社会人格128
(三)犯罪人格129
(四)危害社会心理、反社会意识、冷酷无情特质、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的关系130
二、根据不同刑期罪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31
(一)比较不同刑期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的差异133
(二)比较不同刑期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不密切的人格因素的差异137
三、根据不同罪类的罪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45
(一)比较不同罪类的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的差异145
(二)比较不同罪类的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不密切的人格因素的差异156
四、根据罪犯人格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77
(一)同情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79
(二)暴力倾向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0
(三)变态心理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5
(四)犯罪思维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5
(五)外倾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6
(六)聪敏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7
(七)从属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8
(八)波动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8
(九)冲动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8
(十)戒备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8
(十一)自卑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88
(十二)焦虑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191
第五章 从法律意识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193
一、罪犯整体的法律意识现状194
(一)罪犯的法律认识195
(二)罪犯的法律情感198
(三)罪犯的法律意志200
(四)罪犯的法律信仰202
二、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意识现状回答的差异显著性203
(一)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认识回答的差异显著性204
(二)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情感回答的差异显著性204
(三)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意志回答的差异显著性205
(四)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信仰回答的差异显著性205
(五)造成监狱警察与罪犯显著差异的原因205
三、不同类型罪犯的法律意识现状比较206
(一)不同文化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206
(二)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比较209
(三)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212
(四)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215
(五)不同性别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218
第六章 从心理改造质量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21
一、根据不同刑期罪犯的心理改造质量研究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21
(一)对被害人的赎罪感224
(二)自我悔罪的情感225
(三)对真诚改造与获得自由关系的认识226
(四)减刑与内心改造质量的关系226
(五)对养成勤劳习惯和掌握劳动技能重要性的认识228
(六)对暴力倾向的克制能力228
(七)抗御诱惑的能力230
(八)延迟满足能力231
(九)内疚感对危害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232
(十)重新适应社会和不再犯罪的最重要心理因素233
二、根据不同服刑时间的罪犯心理改造质量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34
(一)罪犯服刑时间长与心理改造质量好的正相关235
(二)罪犯服刑时间短与心理改造质量弱的正相关240
(三)罪犯服刑时间长与心理改造质量差的负相关243
(四)罪犯服刑时间短与心理改造质量好的负相关247
第七章 不同刑期相同罪类的罪犯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50
一、不同刑期盗窃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比较250
(一)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生活经历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50
(二)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犯罪动机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55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58
(四)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心理改造质量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65
二、不同刑期抢劫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比较267
(一)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生活经历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67
(二)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犯罪动机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70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74
(四)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心理改造质量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78
三、不同刑期的情感暴力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比较282
(一)根据不同刑期的情感暴力犯犯罪原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82
(二)根据不同刑期的情感暴力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290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情感类暴力犯心理改造质量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299
第八章 不同犯罪经历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304
一、根据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犯罪原因和手段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305
(一)引起犯罪动机的具体因素比较——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财欲引起的犯罪动机越多305
(二)犯罪手段比较——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作案时没有使用暴力手段的越多310
(三)生活经历比较——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生活经历不幸或不良者越多311
二、根据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人格因素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313
(一)同情——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同情心越差316
(二)波动——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波动性相对较强316
(三)冲动——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冲动性相对越强316
(四)暴力倾向——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暴力倾向越严重317
(五)变态心理——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变态心理越严重,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变态心理严重者居多317
(六)犯罪思维——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犯罪思维越严重318
(七)幻想性——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对生活脱离实际的幻想性越高318
三、根据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心理改造质量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319
(一)养成勤劳习惯和掌握劳动技能对出狱后过安稳正常生活的重要性——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认识越差319
(二)自制力与守法意识对重新犯罪的制约作用——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越不重视321
(三)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是否合理——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越不合理322
(四)友谊观是否理智——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越不理智322
(五)亲社会心理形成的信心——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信心更差323
(六)抗御诱惑能力——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此能力越差323
(七)悔罪的内疚感对危害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越差324
(八)多数累犯重新犯罪的主要原因——归因于生活所迫和缺乏自制力的较多325
(九)重新适应社会和避免再犯罪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认为法律意识和品德更重要326
四、从累犯的敌意透视其危害社会心理的严重性329
(一)累犯敌意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29
(二)累犯敌意心理产生的原因336
结语:对策建议344
一、对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不同的罪犯应区别对待344
(一)对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导致犯罪的罪犯区别对待344
(二)不同人生经历的罪犯应该区别对待344
(三)不同犯罪动机的罪犯要区别对待344
二、重塑罪犯的品德和价值观344
(一)道德敏感性345
(二)同情345
(三)移情345
(四)内疚346
(五)羞愧感346
(六)关怀与爱346
(七)自我控制346
三、矫正罪犯的不良人格347
(一)对于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人格因素导致犯罪的罪犯重点是使其形成亲社会心理347
(二)对于无道德评价意义的人格因素导致犯罪的罪犯重点是提高其自身素质347
四、培养罪犯的法律信仰347
五、以科学方法评估罪犯心理的改造质量348
参考文献349
热门推荐
- 3578074.html
- 864005.html
- 2555770.html
- 3481292.html
- 1072317.html
- 3144721.html
- 3110629.html
- 3288417.html
- 3811883.html
- 7628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6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87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28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42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13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19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5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41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9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