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小儿脑电图图谱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小儿脑电图图谱
  • 刘晓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2117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827页
  • 文件大小:177MB
  • 文件页数:852页
  • 主题词:小儿疾病-脑电图-图谱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小儿脑电图图谱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

第一节 脑电图分析的要素1

第二节 电极、放大器和导联方式6

一、国际10-20系统6

国际10-20系统的特点6

图1-1 国际10-20系统的电极安放位置6

图1-2 前颞区表面电极和蝶骨电极的位置6

二、放大器的极性和位相7

图1-3 放大器输入端极性的设定7

图1-4 放大器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位相关系7

图1-5 放大器输入端设置错误对脑电图定位的影响8

三、参考导联定位法9

图1-6 参考导联定位法10

图1-7 参考电极活化掩盖颞区真正的尖波灶11

图1-8 颞区棘波引起同侧耳电极活化12

图1-9 蝶骨电极位点的棘波引起同侧耳电极活化13

图1-10 蝶骨电极位点的棘波引起耳电极活化14

图1-11 双侧耳电极活化15

图1-12 双侧耳电极活化16

图1-13 以Cz作“参考”的双极导联对脑电波极性和波幅的影响17

图1-14 以Cz作“参考”的双极导联对棘波定位的影响18

图1-15 以Cz作“参考”的双极导联对波形的影响19

四、双极导联定位法20

图1-16 不同方式的双极纵联20

图1-17 双极导联定位法21

图1-18 多种双极导联推算棘波的位置和范围22

图1-19 多种双极导联对棘波进行推算和定位23

图1-20 多种双极导联对棘波进行推算和定位24

图1-21 横联方式定位Rolandic区棘波25

第三节 记录参数的设置和应用26

一、高频滤波27

高频滤波的概念27

图1-22 高频滤波的合理应用27

图1-23 高频滤波不适当的应用28

二、低频滤波29

低频滤波的概念29

图1-24 低频滤波的合理应用29

图1-25 过度低频滤波的效果30

图1-26 不适当滤波对波形的影响31

图1-27 不同带通滤波对波形的影响32

三、同步肌电图记录的带通滤波33

同步肌电图记录的带通滤波33

图1-28 低频滤波在EMG记录中的应用33

图1-29 低频滤波在EMG记录中的应用34

四、纸速35

纸速的概念35

图1-30 纸速的应用(快纸速)35

图1-31 纸速的应用(慢纸速)36

图1-32 慢纸速对波形识别的影响37

五、灵敏度38

图1-33 增加灵敏度38

灵敏度的概念38

图1-34 降低灵敏度39

第四节 脑电图的遗传一致性40

图1-35 同卵双胎正常EEG的一致性40

图1-36 同卵双胎异常EEG的一致性41

图1-37 同卵双胎异常EEG的一致性42

第五节 小儿脑电图的诊断标准43

第二章 清醒期脑电图45

第一节 枕区节律的发育过程45

图2-1 2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45

枕区节律的发育过程45

图2-2 2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46

图2-3 5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47

图2-4 7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48

癫痫综合征简介:良性婴儿惊厥49

图2-5 9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49

图2-6 10个月婴儿的正常背景活动50

图2-7 2岁幼儿的正常背景活动51

图2-8 2岁幼儿的正常背景活动52

图2-9 2岁6个月幼儿的正常背景活动53

图2-10 3岁幼儿的正常枕区节律54

图2-11 4岁小儿的正常范围枕区节律55

图2-12 5岁小儿的枕区节律慢化56

α节律的定义57

图2-13 6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57

图2-14 8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58

图2-15 8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59

图2-16 9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60

图2-17 10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61

图2-18 12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62

图2-19 13岁儿童的正常α节律63

图2-20 17岁少年的α节律64

图2-21 18岁青年的正常α节律65

α节律的识别要点66

图2-22 α节律的反应性66

第二节 和发育相关的后头部慢波活动67

发育相关性后头部慢波67

图2-23 枕区慢α节律67

图2-24 枕区插入性慢波68

图2-25 枕区插入性慢波69

图2-26 枕区插入性慢波70

图2-27 枕区插入性慢波和棘慢复合波的鉴别71

图2-28 儿童后位慢波节律72

儿童后头部慢波与异常慢波的鉴别72

第三节 枕区正相尖波(λ波)73

图2-29 一侧枕区正相尖波73

图2-30 双极导联时枕区正相尖波位相的判断74

第四节 中央区μ节律75

μ节律的特征75

图2-31 幼儿正常中央区μ节律75

图2-32 正常中央区μ节律76

图2-33 一侧为主的中央区μ节律77

图2-34 μ节律的反应性78

μ节律与α节律的鉴别78

图2-35 μ节律和α节律的鉴别79

图2-36 μ节律和α节律的关系80

图2-37 增强的μ节律81

图2-38 一侧持续性μ节律(症状性癫痫)82

图2-39 μ节律演变为异常棘波(发育落后)83

图2-40 μ节律演变为棘波(良性部分性癫痫)84

图2-41 μ节律演变为尖波(良性部分性癫痫)85

图2-42 异常增强的μ节律(局部脑软化)86

第五节 中央区θ节律87

图2-43 中央区θ节律(Dravet综合征)87

正常和异常中央区θ节律的鉴别87

图2-44 中央区θ节律(热性惊厥附加症)88

出现异常中央区θ节律的情况88

图2-45 中央区θ节律(发育落后)89

图2-46 中央区θ节律(惊厥待查)90

图2-47 中央区θ节律(局灶性癫痫)91

第六节 快波活动92

可能引起EEG快波增多的药物92

图2-48 药物性快波(苯二氮?类)92

图2-49 药物性快波(巴比妥类和苯二氮?类)93

图2-50 药物性快波(苯二氮?类和水合氯醛)94

图2-51 药物性快波(丙戊酸)95

图2-52 一侧性药物性快波消失(局部皮质病变)96

快波活动的异常反应96

图2-53 非药物性快波(发育落后)97

图2-54 异常快波节律(一侧基底节病变)98

图2-55 异常快波节律(双侧基底节病变)99

图2-56 异常快波节律(双侧基底节病变)100

图2-57 异常快波节律(症状性癫痫)101

第七节 慢波活动102

小儿异常和正常慢波活动的鉴别102

图2-58 弥漫性慢波(癫痫性脑病)102

图2-59 弥漫性慢波(癫痫性脑病)103

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OIRDA)识别要点104

图2-60 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神经变性病)104

图2-61 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偏头痛)105

OIRDA与儿童后位慢波节律的区别105

图2-62 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染色体病)106

图2-63 枕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全面性癫痫)107

额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FIRDA)识别要点108

图2-64 额区间断节律性δ活动(全面性癫痫)108

图2-65 一侧半球异常慢波(基底节病变)109

图2-66 局部异常慢波(局部皮质发育不良)110

图2-67 局部异常慢波(局部软化灶)111

图2-68 局灶性异常慢波(脑血管病变)112

图2-69 局灶性异常慢波(局灶性癫痫)113

图2-70 局灶性异常慢波(性质不确定)114

第三章 睡眠期脑电图115

第一节 睡眠周期115

图3-1 睡眠周期的发育115

图3-2 正常小婴儿的睡眠周期116

图3-3 儿童正常睡眠周期的进程118

图3-4 多导睡眠图(PSG)122

第二节 思睡期124

图3-5 婴儿思睡期持续超同步化慢波(催眠节律)124

思睡期慢波的特征125

图3-6 儿童思睡期阵发性慢波125

图3-7 幼儿思睡期阵发性慢波伴“不成熟的棘慢波”126

第三节 顶尖波127

顶尖波的特征127

图3-8 婴儿期顶尖波127

图3-9 婴儿期顶尖波128

图3-10 类节律性出现的顶尖波129

图3-11 非恒定性不对称的顶尖波130

图3-12 持续不对称的顶尖波(一侧局部病变)131

顶尖波与病理性棘、尖波的鉴别132

图3-13 顶尖波与棘波的鉴别(局灶性癫痫)132

图3-14 顶尖波与病理性尖慢波的鉴别(局灶性癫痫)133

图3-15 顶尖波与病理性棘慢波的鉴别(局灶性癫痫)134

图3-16 癫痫患者顶尖波向棘慢波的演变(局灶性癫痫)135

第四节 睡眠纺锤136

睡眠纺锤的特征136

图3-17 小婴儿睡眠纺锤136

图3-18 小婴儿长串睡眠纺锤137

图3-19 婴儿长串睡眠纺锤138

图3-20 婴儿不同步睡眠纺锤139

图3-21 婴儿不对称睡眠纺锤140

图3-22 儿童睡眠纺锤141

图3-23 睡眠纺锤与棘波的鉴别142

图3-24 一侧性睡眠纺锤(脑外伤后)143

图3-25 一侧性睡眠纺锤(一侧局部病变)144

图3-26 波幅高低交替的睡眠纺锤145

热性惊厥和热性惊厥附加症146

图3-27 睡眠纺锤与弓形波混合出现146

睡眠纺锤的变异型147

图3-28 慢纺锤变异型147

图3-29 慢纺锤变异型148

图3-30 慢纺锤变异型149

图3-31 慢纺锤变异型150

图3-32 快纺锤变异型151

图3-33 快纺锤变异型152

图3-34 睡眠纺锤和顶尖波演变为棘慢波153

图3-35 极度纺锤154

图3-36 极度纺锤155

图3-37 极度纺锤156

图3-38 手套波157

第五节 K-综合波158

K-综合波的特征158

图3-39 K-综合波158

图3-40 不同波形的K-综合波159

图3-41 异常尖波与K-综合波的鉴别(额叶癫痫)161

K-综合波与棘慢波的鉴别162

图3-42 棘慢波与K-综合波的鉴别(热性惊厥)162

图3-43 多棘慢波与K-综合波的鉴别(肌阵挛发作)163

第六节 睡眠期枕区多位相慢波和正相尖波164

睡眠期枕区多位相慢波的特征164

图3-44 婴幼儿睡眠期枕区多位相慢波164

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的特征165

图3-45 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165

图3-46 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166

第七节 觉醒反应167

图3-47 觉醒期前头部θ活动167

图3-48 觉醒期前头部快波节律168

图3-49 觉醒期广泛性θ活动169

图3-50 觉醒期广泛性δ活动170

觉醒反应的特征170

第四章 良性变异型脑电图172

第一节 14Hz和6Hz正相棘波172

14Hz和6Hz正相棘波的特征172

图4-1 6Hz正相棘波172

图4-2 14Hz和6Hz正相棘波173

图4-3 14Hz正相棘波174

图4-4 6Hz正相棘波175

图4-5 6Hz正相棘波类似病理性棘慢复合波176

图4-6 14Hz正相棘波与病理性棘慢复合波的鉴别177

第二节 6Hz良性棘慢波178

6Hz良性棘慢波的特征178

图4-7 6Hz良性棘慢波178

图4-8 6Hz良性棘慢波179

第三节 颞区节律性θ活动180

颞区节律性θ活动的特征180

图4-9 颞区节律性θ活动180

图4-10 颞区节律性θ活动181

图4-11 颞区节律性θ活动182

第四节 中线θ节律183

中线θ节律的特征183

图4-12 中线θ节律183

图4-13 中线θ节律184

图4-14 中线θ节律185

第五节 小棘波和额区弓形尖波186

婴幼儿中央区小棘波的特征186

图4-15 中央区小棘波(热性惊厥)186

图4-16 中央区小棘波(正常婴儿)187

图4-17 中央区小棘波(癫痫治疗后)188

图4-18 中央区小棘波(癫痫治疗后)189

图4-19 婴幼儿额区弓形尖波190

第五章 诱发试验191

第一节 过度换气诱发191

过度换气诱发的正常慢波反应191

图5-1 过度换气诱发间断慢波活动191

图5-2 过度换气诱发后头部慢波活动192

图5-3 过度换气诱发广泛性慢波节律193

图5-4 过度换气诱发广泛性慢波伴意识障碍194

过度换气诱发的异常反应195

图5-5 过度换气诱发典型失神发作195

图5-6 过度换气诱发局部放电196

图5-7 过度换气诱发额叶失神197

图5-8 过度换气诱发额叶失神198

图5-9 过度换气诱发不对称慢波199

第二节 间断闪光刺激诱发200

一、间断闪光刺激的方法和程序200

图5-10 对闪光刺激器的要求200

二、光驱动反应201

图5-11 4~20Hz IPS诱发光驱动反应201

光驱动反应的特征201

图5-12 10~30Hz IPS诱发光驱动反应202

图5-13 1~21Hz IPS诱发光驱动反应205

图5-14 一侧性光驱动反应209

图5-15 一侧性光驱动反应210

三、光阵发性反应211

光阵发性反应的特征211

图5-16 全频段IPS诱发广泛性癫痫样放电211

图5-17 16~25Hz IPS诱发广泛性癫痫样放电213

图5-18 8~30Hz IPS诱发后头部癫痫样放电215

四、光惊厥反应216

光惊厥反应的概念216

图5-19 18Hz IPS诱发部分性发作216

图5-20 18Hz IPS诱发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218

图5-21 光惊厥发作(单眼受光可避免发作)220

视觉刺激的物理因素220

图5-22 全频段IPS诱发肌阵挛发作222

第三节 图形刺激诱发223

图形刺激诱发癫痫的相关因素223

图5-23 可能诱发癫痫样异常的各种黑白对比图形223

图5-24 图形敏感伴光敏感性癫痫224

图5-25 单纯图形敏感性癫痫226

第四节 眼状态敏感229

一、眼状态敏感的概念及EEG测试方法229

图5-26 不同眼状态敏感的示意图229

二、不同眼状态下的光敏感及测试方法230

图5-27 不同眼状态下的IPS方法示意图230

图5-28 1例癫痫病人不同眼状态下IPS诱发PPR的敏感频段230

三、合眼敏感231

图5-29 合眼诱发广泛性癫痫样放电231

可能与合眼敏感相关的癫痫231

图5-30 合眼诱发广泛性癫痫样放电232

图5-31 合眼诱发广泛性癫痫样放电233

图5-32 合眼诱发广泛性癫痫样放电235

图5-33 合眼诱发广泛性癫痫样放电伴光敏感237

图5-34 合眼诱发广泛性棘慢波伴失神发作239

四、闭眼敏感和失对焦敏感240

与闭眼敏感和失对焦敏感相关的癫痫240

图5-35 闭眼诱发枕区癫痫样放电240

图5-36 闭眼诱发广泛性癫痫样放电242

图5-37 闭眼诱发枕区癫痫样放电243

图5-38 闭眼诱发枕区癫痫样放电伴失对焦敏感244

图5-39 闭眼诱发广泛性癫痫样放电伴失对焦敏感和光敏感245

图5-40 暗敏感与失对焦敏感的鉴别247

五、瞬目相关性反应248

图5-41 瞬目运动诱发枕叶皮质和Rolandic皮质反应示意图248

瞬目运动诱发的EEG改变248

图5-42 瞬目诱发枕区慢波249

图5-43 瞬目诱发枕区慢波250

图5-44 瞬目诱发后头部不典型尖波251

图5-45 瞬目诱发后头部快波节律252

图5-46 瞬目诱发后头部多棘慢波253

图5-47 瞬目诱发广泛性棘慢波254

图5-48 瞬目诱发Rolandic区棘波255

图5-49 瞬目诱发Rolandic区棘波256

图5-50 瞬目诱发Rolandic区棘波258

图5-51 日光下瞬目诱发癫痫样放电260

反射性癫痫的促发性刺激261

第五节 其他刺激诱发262

图5-52 声刺激诱发强直发作262

图5-53 惊吓刺激诱发肌阵挛发作263

第六章 脑电图中的伪差264

伪差的来源和识别要点264

图6-1 心电伪差264

图6-2 脉搏伪差265

图6-3 人工体外心脏按摩引起的伪差266

图6-4 瞬目伪差267

图6-5 连续瞬目伪差268

图6-6 吞咽引起的肌电伪差269

图6-7 咀嚼引起的肌电伪差270

图6-8 吸吮引起的肌电伪差271

图6-9 躯体运动引起的伪差272

图6-10 电极线摆动引起的伪差273

图6-11 电极接触不良引起的伪差274

图6-12 电极接触不良引起的伪差275

图6-13 手机信号干扰276

图6-14 手机信号干扰277

图6-15 节律性轻拍引起的伪差278

图6-16 节律性轻拍引起的伪差279

图6-17 无节律轻拍引起的伪差280

图6-18 节律性轻拍或晃动引起的伪差281

图6-19 节律性轻拍引起的伪差282

图6-20 节律性轻拍引起的伪差283

图6-21 节律性轻拍引起的伪差284

图6-22 节律性运动伪差285

图6-23 静电伪差286

图6-24 抽泣引起的伪差287

图6-25 护理操作引起的伪差288

图6-26 来源不明的节律性电位289

图6-27 来源不明的周期性电位290

第七章 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291

第一节 局灶性、局部性和多灶性IED292

一、前颞区为主的局部性IED292

图7-1 前颞区棘慢波292

图7-2 蝶骨电极记录的颞区尖波293

图7-3 颅内电极与蝶骨电极同步记录的颞区棘波294

二、额区(前头部)为主的局部性IED295

图7-4 额区多棘慢波295

图7-5 额区尖形慢波296

图7-6 额区棘慢波和慢波297

图7-7 额区棘慢波节律298

三、中央区(Rolandic区)限局性IED299

图7-8 低位Rolandic区棘波299

图7-9 低位Rolandic区棘波的等电位300

图7-10 高位Rolandic区尖波301

图7-11 高位Rolandic区快波活动302

图7-12 高位和低位Rolandic区尖慢波303

癫痫综合征简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303

图7-13 双侧不同步的Rolandic区棘慢波304

图7-14 趋于消失的Rolandic区尖波305

图7-15 顶区小棘波306

图7-16 中线顶区棘波307

图7-17 顶区单一节律发放308

四、枕区(后头部)限局性IED309

图7-18 后头部尖慢波309

图7-19 枕区棘慢波310

图7-20 枕区棘波311

图7-21 枕区棘波312

癫痫综合征简介:早发型儿童良性枕叶癫痫(Panayiotopoulos型)312

图7-22 枕区棘慢波和瞬目诱发尖波313

癫痫综合征简介:晚发型儿童枕叶癫痫(Gastaut型)314

图7-23 枕区尖波和快节律315

图7-24 后头部持续棘慢波316

图7-25 后头部阵发性快节律317

图7-26 枕区棘慢波和快节律持续发放318

图7-27 枕区异常节律发放320

五、多灶性IED321

图7-28 多灶性棘波321

图7-29 多灶性棘波322

图7-30 多灶性棘慢波323

图7-31 多灶性棘慢波324

第二节 广泛性IED325

图7-32 广泛性棘慢波325

图7-33 广泛性多棘慢波326

图7-34 广泛性多棘慢波327

图7-35 广泛性快节律和多棘慢波328

图7-36 广泛性棘波节律329

图7-37 广泛性多棘波和多棘慢波330

第三节 兼有局灶性和广泛性IED332

图7-38 后头部棘波伴扩散332

图7-39 枕区棘波继发双侧同步化333

继发双侧同步化的特征333

图7-40 Rolandic区棘波继发双侧同步化334

图7-41 前头部棘慢波继发双侧同步化335

图7-42 兼有Rolandic区棘波和广泛性棘慢波336

图7-43 兼有颞区棘慢波和广泛性棘慢波337

图7-44 兼有额区棘慢波和广泛性多棘慢波338

第四节 高度失律和暴发-抑制339

图7-45 高度失律339

癫痫综合征简介:West综合征339

图7-46 间断高度失律340

图7-47 间断高度失律341

图7-48 双侧半球不同步的高度失律342

图7-49 暴发-抑制343

癫痫综合征简介:大田原综合征343

图7-50 暴发-抑制344

图7-51 不对称暴发-抑制345

图7-52 不对称暴发-抑制346

第五节 一侧性IED347

图7-53 一侧半球持续棘慢波和慢波347

图7-54 左右半球交替的多棘慢波348

图7-55 一侧半球棘波、棘慢波和慢波349

图7-56 一侧半球持续棘慢波伴对侧低电压350

图7-57 一侧半球不规则棘波、尖波351

图7-58 一侧半球持续棘慢波352

第六节 周期性波353

图7-59 周期性尖波353

图7-60 一侧性周期性复合波354

图7-61 周期性一侧性癫痫样放电(PLED)355

图7-62 周期性一侧性癫痫样放电(PLED)356

第八章 全面性发作358

第一节 强直-阵挛发作358

图8-1 强直-阵挛发作358

图8-2 强直-阵挛发作360

图8-3 肌阵挛-强直-阵挛发作362

癫痫综合征简介:青少年肌阵挛癫痫363

图8-4 肌阵挛-强直-阵挛发作的EEG和EMG364

图8-5 强直-阵挛发作的EEG和EMG367

图8-6 婴儿不典型强直-阵挛发作368

第二节 典型失神发作369

图8-7 典型失神发作369

癫痫综合征简介:儿童失神癫痫369

图8-8 典型失神发作期和睡眠期放电的比较370

图8-9 典型失神发作伴间期后头部慢波371

典型失神发作的特征371

图8-10 典型失神发作伴阵挛成分372

图8-11 典型失神发作双棘慢波伴强直成分373

图8-12 典型失神发作伴自动症375

图8-13 典型失神发作伴光敏感376

癫痫综合征简介:青少年失神癫痫376

图8-14 典型失神发作伴额区“前导性”棘慢波377

图8-15 典型失神发作伴波幅不稳定和额区“后放电”378

图8-16 典型失神发作伴后头部“前导性”棘慢波380

图8-17 典型失神发作伴不同部位的“前导性”棘慢波和IRDA381

图8-18 典型失神发作伴Rolandic区棘波384

第三节 肌阵挛失神385

图8-19 肌阵挛失神发作385

图8-20 肌阵挛失神发作386

癫痫综合征简介:肌阵挛失神癫痫386

第四节 眼睑肌阵挛387

图8-21 眼睑肌阵挛伴失神387

图8-22 眼睑肌阵挛伴或不伴失神388

眼睑肌阵挛的诊断要点388

第五节 不典型失神发作389

图8-23 不典型失神伴不规则慢棘慢波389

与不典型失神相关的癫痫389

图8-24 不典型失神伴节律性慢棘慢波390

图8-25 不典型失神伴节律性慢棘慢波和失张力成分391

图8-26 不典型失神伴不规则慢波和失张力成分392

图8-27 不典型失神伴不规则慢棘慢波和肌阵挛成分393

图8-28 不典型失神伴节律性慢棘慢波和肌阵挛成分394

第六节 肌阵挛发作395

和肌阵挛发作有关的癫痫综合征395

图8-29 肌阵挛发作395

图8-30 肌阵挛发作及发作后状态396

癫痫综合征简介: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Dravet综合征)396

图8-31 肌阵挛发作伴觉醒反应397

图8-32 肌阵挛发作398

图8-33 出现在不典型失神之中的肌阵挛发作399

图8-34 肌阵挛发作400

图8-35 肌阵挛发作伴或不伴棘慢波发放401

癫痫综合征简介:进行性肌阵挛癫痫401

第七节 肌阵挛-站立不能发作402

癫痫综合征简介402

图8-36 肌阵挛-站立不能发作402

图8-37 肌阵挛-站立不能癫痫的其他EEG特征403

图8-38 肌阵挛-站立不能发作的EEG和EMG特征404

图8-39 肌阵挛-站立不能发作的EEG和EMG特征405

第八节 强直发作406

图8-40 强直发作406

图8-41 强直发作407

癫痫综合征简介:Lennox-Gastaut综合征408

图8-42 长时间强直发作408

图8-43 短暂强直发作409

图8-44 强直发作410

图8-45 短暂强直发作411

图8-46 短暂强直发作412

图8-47 轻微强直发作413

图8-48 轻微强直发作414

第九节 阵挛发作415

图8-49 阵挛发作415

图8-50 阵挛发作416

第十节 失张力发作417

图8-51 失张力发作伴弥漫性慢波417

图8-52 失张力发作伴广泛性棘慢波418

图8-53 失张力发作伴弥漫性低波幅去同步化419

图8-54 失张力发作伴弥漫性慢波复合快波420

图8-55 失张力发作伴广泛性棘慢波421

图8-56 失张力发作伴广泛性棘慢波422

图8-57 失张力发作伴广泛性棘慢波423

第十一节 混合型发作424

常有混合型发作的癫痫综合征424

图8-58 混合发作(肌阵挛和不典型失神)424

图8-59 混合发作(肌阵挛、失神和GTCS)425

图8-60 混合发作(强直和节律性肌阵挛)426

图8-61 混合发作(强直和散发肌阵挛)427

图8-62 混合发作(强直和不典型失神)428

图8-63 混合发作(强直-阵挛和痉挛)429

图8-64 混合发作(痉挛和不典型失神)431

图8-65 混合发作(痉挛、不典型失神和强直)432

第九章 部分性发作434

第一节 局部感觉性发作434

图9-1 躯体感觉症状(Jackson扩散)434

癫痫综合征简介:顶叶癫痫435

图9-2 躯体感觉症状435

图9-3 躯体感觉及内脏感觉症状436

图9-4 躯体感觉症状438

图9-5 简单听幻觉439

图9-6 简单听幻觉440

癫痫综合征简介:颞叶新皮质癫痫441

图9-7 简单视幻觉442

癫痫综合征简介:枕叶癫痫442

第二节 局部阵挛和肌阵挛发作443

图9-8 Rolandic区起始伴局部阵挛运动443

图9-9 Rolandic区起始伴局部阵挛运动444

图9-10 Rolandic区起始伴局部阵挛运动446

图9-11 Rolandic区起始伴Jackson扩散447

图9-12 枕区起始伴眼球及肢体阵挛448

图9-13 Rolandic区起始伴持续性部分性癫痫449

图9-14 起始不确定的局部肌阵挛发作450

图9-15 Rolandic区起始伴局部肌阵挛发作451

第三节 偏转和姿势性强直452

图9-16 始于额区的偏转性强直452

图9-17 始于额区的偏转性强直453

图9-18 始于额区的偏转性强直454

图9-19 始于额区的姿势性强直455

图9-20 始于额区的姿势性强直456

图9-21 始于额区的姿势性强直457

图9-22 始于额区的姿势性强直458

图9-23 始于额区的姿势性强直460

图9-24 始于枕区的偏转性强直461

图9-25 始于枕区的偏转性强直462

图9-26 始于顶区的姿势性强直464

图9-27 始于后颞区的偏转性强直465

图9-28 始于后颞区的姿式性强直468

图9-29 始于后头部的偏转性强直470

图9-30 始于后头部的姿势性强直-阵挛472

图9-31 起始不明确的偏转性强直474

第四节 典型颞叶自动症476

图9-32 典型自动症发作间期和发作期476

癫痫综合征简介:颞叶内侧癫痫477

图9-33 典型自动症发作478

图9-34 典型自动症发作479

图9-35 典型自动症发作期颅外电极和颅内电极记录480

第五节 过度运动性自动症482

图9-36 过度运动性自动症482

癫痫综合征简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482

图9-37 过度运动性自动症发作前和发作期483

癫痫综合征简介:额叶癫痫483

图9-38 过度运动性自动症与小儿夜惊的鉴别485

额叶自动症与小儿夜惊的鉴别485

图9-39 过度运动性自动症486

图9-40 过度运动性自动症的刻板症状和刻板伪差487

图9-41 过度运动性自动症伴躯体感觉先兆488

图9-42 过度运动性自动症起源区和症状区的推测490

第六节 自主神经性发作492

图9-43 小婴儿自主神经性发作492

图9-44 自主神经性发作伴自动症493

图9-45 水浴诱发自主神经发作494

第七节 痴笑发作497

图9-46 下丘脑错构瘤伴痴笑发作497

痴笑发作的临床特征和EEG特征498

图9-47 下丘脑错构瘤伴痴笑发作499

图9-48 下丘脑错构瘤伴痴笑发作500

图9-49 始于额区的痴笑发作501

图9-50 始于后头部的痴笑发作502

第八节 负性肌阵挛503

图9-51 一侧负性肌阵挛伴对侧Rolandic区棘慢波503

图9-52 癫痫性负性肌阵挛504

BECT变异型(1):儿童不典型良性部分性癫痫504

图9-53 直立伸臂试验显示一侧上肢负性肌阵挛505

图9-54 双侧负性肌阵挛伴双侧Rolandic区棘慢波506

图9-55 伴或不伴棘慢波的负性肌阵挛507

第九节 小婴儿部分性发作508

婴儿部分性发作的特点508

图9-56 婴儿游走性部分性发作508

图9-57 婴儿游走性部分性发作510

癫痫综合征简介:婴儿早期游走性部分性发作511

图9-58 婴儿部分性发作512

图9-59 婴儿部分性发作514

第十节 局部电发作515

电发作的概念515

图9-60 Rolandic区起始的电发作515

图9-61 后头部起始的电发作516

图9-62 枕区起始的电发作518

图9-63 额区起始的电发作519

图9-64 枕区起始的电发作520

图9-65 局部继发全面性电发作522

第十章 局部继发全面性发作523

第一节 局部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23

图10-1 Rolandic区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23

图10-2 Rolandic区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24

图10-3 一侧半球继发全面性发作525

图10-4 一侧额区继发全面性发作527

图10-5 一侧额区继发全面性发作528

图10-6 一侧枕区继发全面性发作529

第二节 局部继发失神发作530

图10-7 额区继发失神发作530

图10-8 额区继发失神发作531

图10-9 额区继发失神发作532

图10-10 额区继发失神发作533

图10-11 额区继发失神发作535

图10-12 Rolandic区继发失神发作536

图10-13 Rolandic区继发失神发作537

图10-14 枕区继发失神发作538

图10-15 枕区继发失神发作539

图10-16 后头部继发失神发作540

第十一章 癫痫性痉挛542

癫痫性痉挛的定义542

图11-1 癫痫性痉挛与肌阵挛和强直发作的鉴别542

图11-2 癫痫性痉挛、婴儿痉挛和West综合征的诊断流程图543

图11-3 对高度失律脑电图的诊断流程图543

图11-4 与癫痫性痉挛相关综合征的病程演变示意图544

第一节 婴儿痉挛或West综合征545

图11-5 痉挛发作期的各种图形545

图11-6 痉挛发作的EEG和EMG特征546

疾病简介:结节性硬化546

图11-7 痉挛发作547

图11-8 高度失律和成串痉挛发作548

图11-9 高度失律和成串痉挛发作550

图11-10 轻微痉挛发作552

图11-11 痉挛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放电的比较553

图11-12 间隔不规则的成串痉挛发作554

图11-13 痉挛发作的EEG和临床表现555

图11-14 痉挛发作间期和发作期图形的比较556

图11-15 间断高度失律和成串痉挛发作557

图11-16 间断高度失律和成串痉挛发作559

图11-17 间断同步化放电和成串痉挛发作561

图11-18 后头部为主高度失律和成串痉挛发作563

图11-19 局部慢波伴成串痉挛发作565

图11-20 痉挛发作中高度失律图形不消失566

图11-21 轻微痉挛发作567

图11-22 轻微痉挛发作568

图11-23 不规则暴发-抑制和强直痉挛569

强直痉挛的概念570

图11-24 强直痉挛572

图11-25 后头部局限性放电和强直痉挛573

第二节 兼有癫痫性痉挛和部分性发作577

图11-26 同一次发作中部分性发作和成串痉挛的组合形式模式图577

图11-27 成串痉挛演变为部分性发作578

图11-28 部分性发作演变为不对称痉挛582

图11-29 不同步暴发-抑制和部分性发作继发成串痉挛592

癫痫综合征简介:早期肌阵挛脑病592

图11-30 不同步暴发-抑制和部分性发作继发成串痉挛597

图11-31 部分性发作继发成串痉挛600

图11-32 一侧性暴发-抑制和部分性发作继发成串痉挛603

图11-33 部分性发作继发成串痉挛606

图11-34 部分性发作继发周期性痉挛609

图11-35 不对称暴发-抑制和成串痉挛继发部分性发作612

图11-36 一侧性放电和部分性发作继发成串痉挛616

图11-37 高度失律伴部分性发作与痉挛混合出现618

图11-38 不对称暴发-抑制和部分性发作与痉挛交替出现621

图11-39 暴发-抑制和部分性发作与痉挛交替出现625

第三节 晚发型癫痫性痉挛628

图11-40 晚发型不对称成串痉挛628

图11-41 晚发型强直痉挛630

图11-42 周期性痉挛632

周期性痉挛633

图11-43 部分性发作演变为周期性痉挛634

第十二章 癫痫持续状态636

第一节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636

图12-1 失神持续状态治疗前后的对比636

图12-2 失神持续状态639

图12-3 失神持续状态640

图12-4 失神持续状态641

图12-5 失神持续状态642

图12-6 复杂部分性持续状态643

图12-7 精神运动性持续状态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对比644

第二节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646

图12-8 强直发作持续状态治疗前后比较646

图12-9 Rolandic区起始的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648

图12-10 额区起始的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649

图12-11 枕区起始的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650

第三节 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53

Kozhevnikov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53

癫痫综合征简介:Rasmussen综合征653

图12-12 有机酸血症伴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54

图12-13 有机酸血症伴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55

图12-14 线粒体病伴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56

图12-15 遗传代谢病伴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58

图12-16 遗传代谢病伴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59

图12-17 Rasmussen综合征伴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62

图12-18 Rasmussen综合征伴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63

图12-19 Rasmussen综合征伴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66

图12-20 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70

图12-21 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71

第四节 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673

ESES的共同电-临床特征673

图12-22 伴有ESES现象的癫痫综合征谱系673

癫痫综合征简介: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674

图12-23 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674

图12-24 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675

图12-25 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676

图12-26 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677

图12-27 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678

图12-28 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680

图12-29 Landau-Kleffner综合征(获得性癫痫性失语)681

癫痫综合征简介:Landau-Kleffner综合征(LKS)681

图12-30 不典型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682

图12-31 儿童良性Rolandic癫痫伴言语及口部运动障碍683

BECT变异型(2):儿童良性Rolandic癫痫伴言语及口部运动障碍683

第十三章 其他疾病的脑电图684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炎症684

图13-1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684

图13-2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685

图13-3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和恢复期)686

图13-4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和后遗症期)688

图13-5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和后遗症期)689

图13-6 病毒性脑炎(恢复期)692

图13-7 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693

图13-8 化脓性脑膜炎694

第二节 脑白质病变695

图13-9 多发性硬化695

图13-10 多发性硬化696

图13-11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97

图13-12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98

图13-13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699

图13-14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701

图13-15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702

图13-16 消散性脑白质病703

图13-17 脑白质病变(HIE后遗)704

第三节 遗传代谢病和变性病705

疾病简介:苯丙酮尿症705

图13-18 苯丙酮尿症705

图13-19 苯丙酮尿症706

疾病简介:有机酸血症707

图13-20 戊二酸血症707

图13-21 戊二酸血症709

图13-22 甲基丙二酸血症711

图13-23 遗传代谢病712

图13-24 遗传代谢病713

疾病简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714

图13-25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714

图13-26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715

疾病简介:线粒体脑肌病716

图13-27 线粒体脑肌病716

图13-28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718

图13-29 基底节病变719

图13-30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720

第四节 其他病因721

疾病简介:孤独症721

图13-31 儿童孤独症721

图13-32 儿童孤独症722

图13-33 儿童孤独症723

疾病简介:Rett综合征724

图13-34 Rett综合征724

疾病简介:Angelman综合征726

图13-35 Angelman综合征726

图13-36 Angelman综合征728

癫痫综合征简介:非进展性脑病的肌阵挛持续状态728

图13-37 局部巨脑回畸形731

图13-38 皮质盲732

图13-39 小儿脑血管病变733

图13-40 Sturge-Weber综合征734

疾病简介:Sturge-Weber综合征735

图13-41 一侧半球切除术后736

第十四章 昏迷的脑电图改变737

昏迷的概念和脑电图对昏迷的诊断价值737

昏迷的脑电图改变737

图14-1 浅昏迷伴弥漫性慢波738

图14-2 浅昏迷伴低电压慢波和局灶性尖波739

图14-3 昏迷伴低波幅慢波740

图14-4 昏迷伴弥漫性慢波和三相波741

图14-5 纺锤型昏迷743

图14-6 纺锤型昏迷演变为低电压744

图14-7 心力衰减至心脏停搏过程中的EEG演变746

图14-8 醒状昏迷748

图14-9 醒状昏迷749

第十五章 新生儿脑电图750

第一节 背景活动750

新生儿脑电图记录要点750

图15-1 新生儿觉醒-睡眠周期及睡眠进程750

图15-2 人类睡眠周期的发育过程751

新生儿脑电图的主要分析指标751

图15-3 新生儿背景活动连续性的发育成熟过程751

新生儿异常脑电图的判断标准753

一、CA44周~40周754

图15-4 CA44周,正常(清醒期、AS期和QS期)754

额区一过性尖波的特征756

图15-5 CA44周,正常(额区一过性尖波)756

图15-6 CA43周,中度异常(持续低电压)757

Rolandic区正相尖波(中央区或颅顶区正相尖波)的特征758

图15-7 CA43周,重度异常(正相尖波)758

图15-8 CA42周,轻度异常(中等量散发尖波)759

图15-9 CA42周,重度异常(多灶性负相和正相尖波)760

图15-10 CA42周,重度异常(不对称暴发-抑制)762

图15-11 CA40周,正常(清醒期、AS期和QS期)763

图15-12 CA40周,轻度异常(成熟轻度延迟)765

图15-13 CA40周,重度异常(不对称暴发-抑制及PLED)766

图15-14 CA40周,重度异常(暴发-抑制背景上的单一节律发放)767

二、CA39周~37周768

图15-15 CA38周,正常(前头部非节律性慢波)768

前头部非节律性慢波的特征768

图15-16 CA38周,正常(枕区δ活动)769

图15-17 CA38周,中度异常(前头部非节律性慢波和异常尖波)770

图15-18 CA38周,中度异常(病理性棘波、尖波发放)773

图15-19 CA38周,重度异常(颅顶区正相尖波)774

图15-20 CA38周,中度异常(病理性尖波及中央区正相尖波)775

图15-21 CA38周,重度异常(暴发-抑制→持续低电压)777

图15-22 CA37周,正常(清醒期和QS期)779

图15-23 CA37周,重度异常(低电压及正相尖波)780

三、CA36周~35周782

图15-24 CA36周,轻度异常(轻度成熟延迟)782

δ刷形波的特征784

图15-25 CA34周,正常(δ刷形波)784

四、CA34周~33周786

图15-26 CA34周,重度异常(暴发-抑制)786

图15-27 CA33周,正常(AS期和QS期)787

第二节 新生儿发作790

图15-28 发作间期局部阵发性节律791

图15-29 发作间期局部阵发性节律792

图15-30 发作间期高度失律和暴发-抑制793

图15-31 电发作伴局部节律的演变795

图15-32 电发作伴双侧游走性节律798

图15-33 电发作伴局部节律的扩散802

图15-34 局灶阵挛性发作804

癫痫综合征简介:良性新生儿惊厥(家族性和非家族性)805

图15-35 局灶阵挛性发作和微小发作806

图15-36 不对称强直发作809

图15-37 微小发作、不对称强直和游走性电发作810

图15-38 高度失律和不对称强直816

图15-39 低电压伴微小发作818

附录820

附录1 癫痫发作分类(ILAE,1981)820

附录2 癫痫发作类型(Engle,2001)821

附录3 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国际分类(ILAE,1989)822

附录4 癫痫综合征(Engel,2001)823

附录5 描述癫痫发作的术语(ILAE,2001)8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