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石学敏针灸全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石学敏针灸全集
  • 石学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230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939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961页
  • 主题词:针灸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石学敏针灸全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络总论3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3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3

一、十二经脉3

第一部分 针灸基础理论3

二、奇经八脉5

三、十五络脉5

四、十二经别6

五、十二经筋6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7

六、十二皮部7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8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9

一、诊断方面9

二、治疗方面9

第二章 腧穴总论11

第一节 腧穴概念的形成11

第二节 腧穴学的发展11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13

一、自然类13

二、物象类13

二、经外奇穴14

一、十四经穴14

三、人体类14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14

三、阿是穴15

第五节 腧穴的作用15

一、输注气血15

二、反应病证15

三、防治疾病15

第六节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16

一、腧穴所在,主治所能16

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17

三、特定腧穴,特定主治17

第七节 特定穴18

一、五输穴18

五、主治相同,疗效有别18

六、主治要领18

四、同一腧穴,双向主治18

二、原穴19

三、络穴19

四、郄穴19

五、俞募穴19

六、交会穴20

七、八会穴20

八、八脉交会穴20

第三章 经络各论21

第一节 十二正经经脉21

一、手太阴肺经21

二、手阳明大肠经24

三、足阳明胃经26

四、足太阴脾经29

五、手少阴心经32

六、手太阳小肠经34

七、足太阳膀胱经36

八、足少阴肾经39

九、手厥阴心包经脉41

十、手少阳三焦经43

十一、足少阳胆经45

十二、足厥阴肝经48

第二节 奇经八脉经脉50

一、督脉50

二、任脉51

三、冲脉53

四、带脉54

五、阳跷脉55

六、阴跷脉56

七、阳维脉57

八、阴维脉58

第四章 腧穴各论60

第一节 十二正经腧穴60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60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70

三、足阳明胃经穴80

四、足太阴脾经穴109

五、手少阴心经穴122

六、手太阳小肠经经穴128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138

八、足少阴肾经穴174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189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195

十一、足少阳经穴206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230

第二节 奇经八脉腧穴237

一、督脉经穴237

二、任脉经穴255

四、带脉269

五、阳跷、阴跷脉269

三、冲脉269

六、阴维、阳维脉270

第三节 常用奇穴270

第五章 刺法灸法279

第一节 《内经》针法279

一、针刺补泻的原则279

二、施行补泻的依据280

三、《内经》中的刺法280

四、针刺的得气283

五、针刺补泻法283

六、刺法灸法宜忌285

第二节 《难经》针法288

一、强调双手行针288

三、论述迎随与调气289

二、补泻分清营卫289

四、针法结合腧穴特性290

五、针法合于四时291

第三节 《金针赋》针法291

一、下针十四法292

二、调气与运气法292

三、飞经走气四法292

四、治病八法293

第四节 《针灸大成》针法295

一、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296

二、杨氏针刺补泻法297

三、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298

一、毫针刺法299

四、补泻“量”的论述299

第五节 现代针刺手法299

二、耳针疗法306

三、电针疗法311

四、火针疗法314

五、芒针疗法315

六、皮肤针疗法317

七、皮内针疗法318

八、三棱针疗法319

九、水针疗法321

十、头针疗法323

十一、腕踝针疗法328

十二、灸法学331

第六节 石氏针刺手法333

一、针刺手法量学333

二、刺络拔罐疗法338

三、经筋刺法342

四、针刺治神343

第二部分 常见病针灸治疗349

第六章 治疗总论349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349

一、治神守气349

二、清热温寒350

三、补虚泻实351

四、整体观念352

五、治病求本353

六、三因制宜354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355

一、醒神开窍355

二、疏通经络355

三、扶正祛邪356

四、调和阴阳356

第三节 针灸配穴处方357

一、穴位的选择357

二、刺灸法的选择359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359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359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361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362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362

六、下合穴的临床应用363

七、郄穴的临床应用363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363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364

第五节 醒脑开窍针法364

一、神的概念364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确立366

三、醒脑开窍针法的组成367

四、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369

五、醒脑开窍针法的基础研究375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377

一、头痛377

第七章 治疗各论377

二、面颊痛(三叉神经痛)381

三、颈项痛382

四、脊痛(退行性脊柱炎)384

五、肩臂痛(臂丛神经痛)385

六、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386

七、肘劳(肱骨外上髁炎)388

八、腰痛389

九、腰腿痛(坐骨神经痛)395

十、膝痛(膝关节骨关节炎)397

十一、痹证(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398

第二节 内科疾病401

一、中风(脑血管病)401

二、口眼斜(面神经麻痹)404

三、吞咽困难407

四、痿证412

五、脉痹(雷诺综合征)424

六、臂厥、骭厥(多发性大动脉炎)425

七、眩晕427

八、心悸431

九、哮喘(支气管哮喘)435

十、咳嗽437

十一、呃逆(膈肌痉挛)440

十二、呕吐、恶心(胃肠功能紊乱)441

十三、腹胀(胃下垂)442

十四、胃脘痛(慢性胃炎)443

十五、食积(消化不良)445

十六、泄泻446

十七、便秘449

十八、消渴451

十九、瘛疭453

二十、痫证(癫痫)459

二十一、百合病462

二十二、郁证(抑郁性精神分裂症)464

二十三、不寐(神经衰弱)465

二十四、脏躁(更年期综合征)466

二十五、癫狂(狂躁性精神分裂症)468

二十六、阳痿(性功能障碍)469

二十七、早泄(性功能障碍)472

二十八、男性不育(精子异常)474

二十九、遗尿(夜尿症、神经性尿失禁、尿崩症)475

三十、淋证(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病变)476

三十一、癃闭478

第三节 外科疾病479

一、腹胀(肠梗阻)479

二、肠痈(阑尾炎)480

三、乳痈(急性乳腺炎)483

四、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484

五、丹毒(网状淋巴管炎)486

六、牛皮癣(神经性皮炎)488

七、瘾疹(荨麻疹)489

八、湿疮(湿疹)491

九、痒疹(顽湿结节)493

十、缠腰火丹(带状疱疹)495

十一、粉刺(寻常痤疮)496

第四节 五官科疾病498

一、伤风鼻塞(急性鼻炎)498

二、鼻鼽(过敏性鼻炎)499

三、鼻渊(急慢性鼻窦炎)500

四、鼻窒(慢性鼻炎)500

五、鼻衄(鼻出血)501

六、乳蛾(急性扁桃体炎)502

七、喉痹(急慢性咽炎)503

八、牙痛504

九、耳鸣、耳聋(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506

第五节 妇科疾病507

一、月经失调507

二、闭经(继发性闭经)510

三、痛经(原发性痛经)512

四、阴挺(子宫脱垂)513

五、女性不孕514

第六节 眼科疾病517

一、近视517

二、视一为二518

三、上睑下垂519

四、青盲(视神经萎缩)520

五、目劄521

第七节 急症523

一、脱证(中枢性呼吸衰竭)523

二、高热(外感性高热)523

三、厥证(一过性昏厥)525

四、痉证(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527

五、脏腑痛证529

第八节 其他533

一、呆傻533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535

三、戒断综合征537

四、肥胖症539

第一节 总论545

一、历代医家对“是动”、“所生”病的论述545

第三部分 《灵枢·经脉》篇病候与临床第八章 十二经病候545

二、石学敏院士对“是动”、“所生”概念的理解546

三、“是动”与“所生”病之间的传变规律548

四、对十二经病候中六“厥”证的概念探讨549

第二节 手太阴肺经550

一、是动病550

二、所生病553

三、虚实辨证554

第三节 手阳明大肠经555

一、是动病555

二、所生病557

三、虚实辨证558

一、是动病559

第四节 足阳明胃经559

二、所生病561

三、虚实辨证563

第五节 足太阴脾经564

一、是动病564

二、所生病565

第六节 手少阴心经567

一、是动病567

二、所生病568

第七节 手太阳小肠经569

一、是动病569

二、所生病570

一、是动病571

第八节 足太阳膀胱经571

二、所生病573

第九节 足少阴肾经574

一、是动病574

二、所生病576

第十节 手厥阴心包经577

一、是动病577

二、所生病579

第十一节 手少阳三焦经580

一、是动病580

二、所生病581

第十二节 足少阳胆经582

一、是动病582

二、所生病584

第十三节 足厥阴肝经586

一、是动病586

二、所生病587

第四部分 临床医案591

第九章 头面躯体痛证591

一、头痛591

二、面颊痛(三叉神经痛)600

三、舌根痛(舌咽神经痛)603

四、落枕(斜方肌痉挛)604

五、颈项痛(颈椎病)605

六、掌指疼痛(腕管综合征)606

七、肩臂痛(臂丛神经痛)607

九、腰痛609

八、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609

十、腰腿痛613

十一、膝痛(膝关节骨关节炎)622

十二、足底痛(跖神经痛)623

十三、胁痛(肋间神经痛)624

十四、痹证626

第十章 内科疾病632

一、中风(脑血管病)632

二、损伤出血性脑病(脑挫裂伤)713

三、面瘫714

四、吞咽困难721

五、痿证728

六、臂厥、骭厥758

七、眩晕762

八、心悸767

九、哮喘772

十、咳嗽775

十一、呃逆(膈肌痉挛)777

十二、腹痛(胃肠功能紊乱)780

十三、胃脘痛781

十四、泄泻790

十五、痢疾(细菌性痢疾)798

十六、消渴(糖尿病)799

十七、瘛疭801

十八、痫证810

十九、百合病820

二十、郁证(抑郁症)827

二十一、嗜卧(发作性睡病)828

二十二、不寐(神经衰弱)829

二十三、汗证833

二十四、脏躁(更年期综合征)836

二十五、癫狂(精神分裂症)837

二十六、心悸、水肿(风湿性心脏病)840

二十七、五迟(呆小病)842

二十八、淋证843

二十九、尿浊(乳糜尿)849

三十、遗尿(夜尿症)850

三十一、癃闭(前列腺肥大)852

三十二、阳痿(性功能障碍)855

第十一章 外科疾病857

一、腹胀(肠梗阻)857

二、疝气857

三、瘿瘤(甲状腺肿大)859

四、血痹(红斑性肢痛证)861

五、酒皶鼻(酒渣鼻)862

六、肠痈(阑尾炎)863

七、天火(急性网状淋巴管炎)866

八、牛皮癣(神经性皮炎)868

九、瘾疹(荨麻疹)869

十、湿疮(湿疹)871

十一、痒疹(顽湿结节)873

十二、缠腰火丹(带状疱疹)874

十三、抱头火丹(带状疱疹)876

十四、疣目(荨常疣)877

十五、发际疮(毛囊炎)878

十六、白驳风(白癜风)879

十七、乳癖(乳腺增生)880

十八、肺风疮(痤疮)881

第十二章 五官科疾病883

一、鼻鼽(过敏性鼻炎)883

二、鼻痔(鼻息肉)884

三、急喉瘖(急性喉炎)885

四、牙宣(萎缩性牙周炎)885

六、舌痛(舌炎)886

五、唇风(剥脱性唇炎)886

七、鼻渊(急慢性鼻窦炎)887

八、鼻窒(慢性鼻炎)888

九、鼻衄(鼻出血)888

十、乳蛾(急性扁桃体炎)889

十一、喉痹(急慢性咽炎)890

十二、牙痛890

十三、耳鸣、耳聋(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891

第十三章 妇科疾病895

一、月经失调895

二、闭经(继发性闭经)895

三、痛经897

四、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898

五、带下(盆腔炎)900

六、胎漏(先兆流产)901

七、恶阻(妊娠恶阻)902

八、恶露不绝(产后病)902

九、癥瘕(子宫肌瘤)903

十、阴挺(子宫脱垂)903

十一、女性不孕905

第十四章 眼科疾病907

一、针眼(睑板腺阻塞)907

二、睑弦赤烂(睑缘炎)907

三、上胞下垂908

四、赤脉传睛(结膜炎)909

六、近视910

五、迎风流泪(泪溢症)910

七、视一为二(麻痹性斜视)911

八、青盲(视神经萎缩)911

第十五章 急症913

一、脱证(中枢性呼吸衰竭)913

二、厥证(一过性昏厥)914

三、偏瘫(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915

四、痉证(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917

五、癫证(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918

六、脏腑痛证920

第十六章 其他935

一、血管性痴呆935

二、戒断综合征937

三、肥胖症9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