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理论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学理论 第3版
  • 陈文忠主编;江守义,李伟,陈文忠,章池编写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640548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理论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5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12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16

第一编 文学本体23

第一章 文学本质特征23

第一节 文学的社会特性23

一、“文学”辨析23

二、文学的社会地位27

三、文学的社会特性29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特性33

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33

二、文学的特殊对象37

三、文学的审美形式44

第三节 文学的媒介特性53

一、文学艺术的分类53

二、文学是语言艺术56

三、汉语与汉语文学63

第二章 文学作品结构69

第一节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69

一、“二分法”与“层次论”69

二、中西作品层次论73

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75

第二节 文学语言76

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76

二、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77

第三节 文学形象80

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80

二、文学典型81

三、文学意境86

四、文学象征89

第四节 文学意蕴92

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92

二、文学意蕴的特点93

三、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95

第三章 文学作品类别98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98

一、文学体裁的划分98

二、文学体裁的意义99

第二节 叙事文学100

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00

二、叙事主体102

三、叙述内容105

四、叙事话语108

第三节 抒情文学112

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12

二、抒情文学的特征113

三、抒情文学的手法116

第四节 戏剧文学119

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19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120

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123

第五节 影视文学128

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28

二、影视文学的特征129

三、影视文学的结构130

第二编 文学创作135

第四章 文学创作活动135

第一节 文学创作基础135

一、文学创作主体135

二、文学创作客体143

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146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148

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149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152

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156

第三节 文学创作型态160

一、文学观念与创作型态160

二、文学创作的两种基本型态163

第五章 文学创作风格169

第一节 风格的审美特性169

一、文学风格的界定169

二、文学风格的形成173

三、文学风格的特征180

四、文学风格的功能183

第二节 风格的审美形态184

一、抒情风格的形态185

二、叙事风格的形态200

第三节 风格的文化形态209

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209

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209

三、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213

四、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215

五、时代风貌与时代风格218

第三编 文学接受223

第六章 文学欣赏223

第一节 文学的传播与接受223

一、文学传播的意义与发展223

二、文学接受的性质与层次225

第二节 文学欣赏性质226

一、文学欣赏的特点226

二、文学欣赏的条件229

三、文学欣赏的意义232

第三节 文学欣赏过程234

一、文学欣赏的准备234

二、文本解读的层次237

三、文学欣赏的再创造243

四、文学欣赏的差异与共鸣246

第四节 文学欣赏效果249

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249

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251

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255

第七章 文学批评257

第一节 文学批评性质257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257

二、文学批评的基础258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262

第二节 文学批评标准265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界定265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形成265

三、文学批评标准的内涵268

四、文学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271

第三节 文学批评方法272

一、文学批评方法的构成272

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273

三、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277

四、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280

第四编 文学史287

第八章 文学发展规律287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287

一、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287

二、文艺起源的合力作用290

三、原始文学的特点292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进步294

一、文学艺术进步的理解294

二、文学艺术进步的规律296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300

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300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303

三、文学发展与精神文化306

第四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310

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310

二、民族文学的影响与超越313

三、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317

第九章 文学发展进程321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演变321

一、文学体裁演变进程321

二、文学体裁演变方式323

三、文学体裁演变动因325

第二节 文学思潮的演进328

一、文学思潮的性质328

二、文学思潮的演进331

三、文学思潮史研究337

第三节 文学地域的拓展338

一、文学地域拓展的进程338

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343

第四节 文学文化形态的变迁347

一、文学的文化形态347

二、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354

第十章 文学史研究363

第一节 文学史的性质363

一、文学史的形成363

二、文学史的性质367

三、文学史的任务371

四、文学史的形态374

第二节 创作史:文学作品生成史376

一、个体创作史377

二、流派演变史378

三、国别文学史381

第三节 作品史:文学结构演变史382

一、作品史划分382

二、文体史383

三、主题史384

四、风格史385

第四节 接受史:艺术生命延续史388

一、接受史的提出388

二、接受史的途径389

后记393

修订版后记395

第三版后记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