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经典要义全书 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乔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0918386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1202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12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经典要义全书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章 中国文化源的两种典籍4
第一节 真金美玉——《诗经》,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4
第二节 奇文郁起——《楚辞》,浪漫主义文学的宗师9
第二章 从“诗”到《诗经》——步入儒家经典殿堂的历程12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常识13
第二节 采诗和删诗——关于《诗经》的编集成书15
第三节 献诗、陈诗、赋诗和引诗——“诗”在春秋时期的用途18
第四节 孔孟诗教20
第五节 四家诗、诗序和变风变雅27
第三章 平民之诗30
第一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情歌30
第二节 宜尔室家与子偕老——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诗篇36
第三节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社会现实的暴露和人们的反抗39
第四节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44
第五节 《诗经》民歌的艺术特色47
第四章 贵族之诗51
第一节 《诗经》的政治诗51
第二节 《诗经》的民族史诗55
第三节 《诗经》的游宴祝颂诗58
第四节 “雅”和“颂”的创作经验62
第五章 先民的美学理想与表现方法65
第一节 关于赋、比、兴65
第二节 《诗经》中的“赋”67
第三节 《诗经》中的“比”69
第四节 《诗经》中的“兴”71
第五节 赋、比、兴三者的异同73
第一节 屈原其人其事76
第六章 《离骚》,屈原的人格物化与衍展76
第二节 《离骚》,屈原心灵的自白80
第七章 屈原的人生轨迹——《九章》和《远游》、《卜居》、《渔父》90
第一节 《九章》的思想内容90
第二节 《九章》的艺术特色94
第三节 《远游》、《卜居》和《渔父》96
第八章 《九歌》、《招魂》和《天问》101
第一节 巫风弥漫——《九歌》和《招魂》101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天问》116
第九章 辞披百代——屈原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化意义120
第一节 宋玉、唐勒和景差124
第十章 光辉的殿军——“宋玉、唐勒、景差之徒”和贾谊等汉人的骚体赋124
第二节 贾谊等汉人的骚体赋131
第十一章 垂范百世——《诗经》和《楚辞》对后代的影响及有关研究144
第一节 《诗经》、《楚辞》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44
第二节 历代《诗经》、《楚辞》研究概况152
唐诗要义林邦钧著159
前言159
第一章 唐代的诗人和诗歌162
第一节 唐代诗人的政治态度与唐代诗歌162
第二节 唐代诗人的思想状况与唐代诗歌166
第三节 唐代诗人的文艺修养与唐代诗歌180
第二章 唐代诗歌发展的轨迹190
第一节 初唐诗坛(618—712)190
第二节 盛唐诗坛(713—765)195
第三节 中唐诗坛(766—859)198
第四节 晚唐诗坛(860—907)201
第三章 唐代的古体诗204
第一节 唐代的五言古诗205
第二节 唐代的七言古诗209
第三节 唐代的乐府诗216
第一节 唐代的五律219
第四章 唐代的律体诗219
第二节 唐代的七律223
第三节 唐代的绝句228
第五章 唐代的时事诗和咏物诗233
第一节 唐代的时事诗233
第二节 唐代的咏物诗245
第六章 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250
第一节 唐代的山水田园诗250
第二节 唐代的边塞诗266
第一节 唐代的咏史诗280
第七章 唐代的咏史诗和爱情诗280
第二节 唐代的爱情诗290
第八章 唐代诗歌的风格美(上)304
第一节 四杰诗歌的雄壮华丽304
第二节 陈子昂诗歌的古朴幽邃悲慨307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309
第四节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317
第九章 唐代诗歌的风格美(下)326
第一节 韩孟诗派的奇崛美326
第二节 李贺诗歌的奇幻凄幽冷艳329
第三节 元白诗派的通俗美332
第四节 刘禹锡诗歌的豪劲335
第五节 柳宗元诗歌的清峻338
第六节 杜牧诗歌的俊爽豪宕340
第七节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343
唐宋词要义乔力著351
前言351
第一章 唐宋词家述论355
第一节 总说355
第二节 唐五代词家357
第三节 两宋词家363
第二章 唐宋词作举隅391
第一节 总说391
第二节 恋情闺怨词392
第三节 写景咏物词408
第四节 抒怀赠别词419
第五节 时事览古词434
第三章 唐宋词的风格流派441
第一节 有关概念及历史回顾441
第二节 唐宋词的风格流派450
第一节 敦煌曲子词454
第四章 唐宋词的第一发展阶段:萌生期454
第二节 诗客曲子词463
第五章 唐宋词的第二发展阶段:成熟期468
第一节 花间词468
第二节 南唐词481
第三节 北宋前期词488
第四节 结语507
第六章 唐宋词的第三发展阶段:鼎盛期509
第一节 北宋中后期词510
第二节 北南宋之交词539
第三节 南宋前期词556
第四节 结语574
第七章 唐宋词的第四发展阶段:深化期578
第一节 南宋后期词578
第二节 南宋末至元初词604
第三节 结语619
唐宋散文要义洪本健著627
前言627
第一章 唐代以前散文的发展和唐代古文运动628
第一节 唐代以前散文的发展628
第二节 唐代古文运动的准备630
第三节 唐代古文运动的高潮632
第四节 唐代古文运动的余波635
第二章 宋代古文运动和宋文的繁荣636
第一节 宋代古文运动的前奏636
第二节 宋代古文运动的成功639
第三节 北宋文的繁荣和南宋文的发展641
第四节 唐宋古文运动的差异644
第三章 韩柳欧苏的理论贡献646
第一节 重视文道结合强调不能偏废646
第二节 重视继承传统强调革新创造648
第三节 重视作家修养强调根深叶茂650
第四节 重视文人身世强调情感作用651
第四章 韩柳欧苏的创作实绩652
第一节 成果丰硕前所未有652
第二节 风格多样竞放异彩653
第三节 开拓创新卓有成就654
第四节 众体皆备各擅其长656
第五章 韩文如水柳文如山658
第一节 情思:汹涌澎湃与郁结不平658
第二节 文势:奔放不羁与巍然卓立660
第三节 结构:变态万千与层进层深662
第四节 语言:圆活流转与古丽奇峭663
第六章 富于魅力的六一风神665
第一节 身兼三任:六一居士之特点666
第二节 散文诗化:六一风神之标志668
第三节 情感外显:六一风神之本质670
第四节 阴柔之美:六一风神之属归672
第七章 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东坡文673
第一节 运思宏远而气势雄浑674
第二节 舒卷自如而姿态横生675
第三节 不假雕饰而情趣盎然676
第四节 潇洒之人作潇洒之文678
第八章 曾巩王安石文之比较681
第一节 文论:“蓄道德而能文章”与“务为有补于世”682
第二节 文势:敛蓄渐进与凌厉急迫684
第三节 文辞:雅洁方正与简劲拗折686
第四节 文风:柔徐谨重与刚健峭拔688
第九章 苏洵苏辙文之比较690
第一节 议论:纵横驰骋与纡徐委备691
第二节 书信:周折雄放与委婉尽致693
第三节 杂记:峻整劲健与疏宕嫋娜694
第四节 风格:雄奇恣肆与汪洋澹泊696
第十章 八家以外著名作者述评(上)699
第一节 刘禹锡白居易699
第二节 李翱孙樵703
第三节 杜牧罗隐708
第四节 皮日休陆龟蒙713
第十一章 八家以外著名作者述评(下)718
第一节 王禹称范仲淹718
第二节 苏舜钦黄庭坚723
第三节 晁补之张耒727
第四节 陆游陈亮732
第十二章 唐宋散文的差异737
第一节 唐文奇崛宋文平易737
第二节 唐文硬直宋文柔婉740
第三节 唐文清瘦宋文丰腴742
第四节 唐文古雅宋文通俗744
第十三章 唐宋散文的历史地位746
元杂剧要义周丽芳林刚著753
序753
第一节 元杂剧的繁荣755
第一章 元杂剧的繁荣与衰落755
第二节 元杂剧的分期757
第三节 元杂剧的衰落759
第二章 元杂剧的体制761
第一节 折,场和楔子761
第二节 唱词、宾白和科介763
第三节 角色和题目正名765
第三章 元杂剧作家766
第一节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766
第二节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769
第一节 以情为重的爱情理想771
第四章 元代的婚姻恋爱剧771
第二节 才貌情并举的审美理想774
第三节 温婉秀美的语言风格776
第五章 元代的公案剧779
第一节 清官形象的社会意义780
第二节 公案戏中的百姓形象782
第三节 公案戏是社会悲剧的体现785
第六章 元代的水浒戏787
第一节 元代水浒戏的美学理想787
第二节 元代水浒戏的社会文化意义793
第三节 体现古典喜剧美的艺术风格799
第七章 元代的三国剧801
第一节 壮美丰满的英雄形象802
第二节 尊刘贬曹元代三国剧的思想倾向806
第三节 元代三国剧的艺术风格809
第八章 元代神仙道化剧811
第一节 神仙道化剧的历史溯源812
第二节 度脱戏与因果报应戏813
第三节 神仙道化剧的思想倾向815
第九章 元杂剧的悲剧风格818
第一节 营造“苦境”的美学理想819
第二节 “团圆之趣”的悲剧心理828
第三节 悲壮(苦)动人的语言风格833
第十章 元杂剧的喜剧风格837
第一节 姿采各异的喜剧人物838
第二节 妙趣横生的喜剧性手段842
第三节 幽默机巧的喜剧语言845
第十一章 元杂剧的审美特征848
第一节 元人的审美心态848
第二节 元人的审美心理定势852
第三节 元人的审美意识857
第十二章 元杂剧对后世的影响858
第一节 元杂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859
第二节 元杂剧对后世戏曲的影响861
第三节 元杂剧对后世社会思潮的影响863
第十三章 元杂剧研究的有关书籍865
三言要义王定璋著873
前言873
第一章 社会转捩期的新兴文学——白话短篇小说875
第一节 话本、拟话本发展过程的历史巡视875
第二节 话本小说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条件884
第三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热与读者群体的形成890
第二章 冯梦龙与“三言”894
第一节 冯梦龙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与文学主张894
第二节 “三言”的成书经过900
第三节 “三言”的本事背景和艺术渊源905
第四节 冯梦龙“三言”的主要贡献911
第三章 全景式的社会写真——绚丽生动的社会风俗画长廊915
第一节 “三言”展示的社会全景915
第二节 “三言”中的经济思想与商人形象961
第一节 “三言”中市民意识的时代意义963
第四章 人性的觉醒与追求幸福的颂歌963
第二节 人性复苏——对禁欲的背反965
第三节 崭新的情爱观与贞节论966
第四节 “三言”爱情题材的时代意义968
第五章 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969
第一节 “三言”——话本小说的跃升969
第二节 “三言”的辉煌艺术成就970
第六章 “三言”的地位和影响978
第一节 “三言”诱发的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978
第二节 凌濛初与“二拍”980
第三节 《西湖二集》、《石点头》及其他987
第四节 “三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990
第七章 余论992
第一节 “三言”的思想缺陷992
第二节 “三言”在艺术上的不足994
金瓶梅红楼梦要义方明光著997
前言997
第一章 《金瓶梅》《红楼梦》概说998
第一节 两部伟大而又令人遗憾的巨著998
第二节 《金瓶梅》《红楼梦》内容鸟瞰1001
第二章 《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关系——青出于蓝蝉蜕于秽1003
第三章 《金瓶梅》《红楼梦》的题材1007
第一节 著此一家骂尽诸色1008
第二节 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1010
第四章 《金瓶梅》《红楼梦》的结构1014
第一节 网络与时空1015
第二节 佳作杰构类天成1021
第五章 《金瓶梅》《红楼梦》的语言1031
第一节 全是日常口语1032
第二节 传神文笔足千秋1042
第一节 欲海沉沦的西门庆1057
第六章 《金瓶梅》《红楼梦》的人物1057
第二节 恶之花——金、瓶、梅1065
第三节 女性化的贾宝玉1070
第四节 忠厚宽容的林黛玉1074
第五节 真伪美丑话黛钗1080
第七章 “金”的“性”与“红”的“情”1085
第一节 此书独罪财色1085
第二节 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1091
第八章 《金瓶梅》《红楼梦》的美学成就1100
第一节 丑的世态美的艺术1101
第二节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104
聊斋志异要义朱强王晓蓓著1111
前言1111
第一章 《聊斋志异》,中国文富小说的顶峰1113
第一节 雅爱搜神,发扬志怪传统1113
第二节 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1114
第二章 《聊斋志异》产生的时代1117
第一节 明清变革,兵连祸结1117
第二节 思想领域,反对理学1118
第一节 家世清寒1120
第三章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120
第二节 弱冠应试1121
第三节 郢中诗社1123
第四节 淮扬作幕1125
第五节 塾师终老1127
第六节 孤愤书成1129
第四章 对科举考试的抨击1130
第一节 司衡无目,赂贿公行1130
第二节 士子百态,穷形尽相1133
第三节 科举流毒,扭曲伦常1137
第四节 超越名利,诋訾制度1139
第五章 对封建暴政的批判1140
第一节 鞭挞贪酷,抨击官府1141
第二节 同情弱者,揭露强梁1146
第三节 向往仁政,赞美循良1149
第四节 幻设神异,寄托理想1154
第五节 痛定思痛,咀咒战乱1155
第六章 个性解放和自由爱情的描写1161
第一节 赋予妇女诸般品性1161
第二节 鼓励青年自由相爱1167
第三节 婚姻大事父母只主其半1172
第七章 隽永小品和笔记琐谈1178
第一节 写社会众相,记民俗风物1178
第二节 写动物灵性,记自然现象1182
第八章 别具风格的创作艺术1187
第一节 发扬传统,感而为骚1187
第二节 幻域人间,了无界限1188
第三节 形象逼真,人各面目1190
第四节 叙事委曲,各具局面1197
第五节 论赞体制,引入小说1199
热门推荐
- 1753000.html
- 1132369.html
- 2674114.html
- 1680185.html
- 961481.html
- 3412296.html
- 1752387.html
- 1553529.html
- 677558.html
- 38278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6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15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50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43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71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5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41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54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2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0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