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对话 跨文化传播导论=THE CULTURAL DIALOGUE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化对话 跨文化传播导论=THE CULTURAL DIALOGUE
  • (美)迈克尔·H.普罗瑟著;何道宽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81页
  • 文件大小:115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化对话 跨文化传播导论=THE CULTURAL DIALOGUE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传播与文化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 传播与文化都是过程1

第二节 无论愿意与否,我们都在传播2

第三节 我们通过传播对文化产生影响4

第一部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议题9

第一章 相似性和差异性,冲突和控制9

第一节 研究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理由9

第二节 “传播”与“文化”:意义显豁的西方字眼和意义含蓄的东方字眼10

第三节 我们需要关于文化异同的平衡理论13

第四节 传播和文化的冲突根深蒂固14

第五节 早期和平队志愿者面临的传播冲突和文化冲突15

第六节 传播控制和文化控制反映人类的主要境遇17

小结19

第二章 技术、稳定和变迁,帝国主义和文化依附21

第一节 技术是20世纪的形而上表征22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不可逆转,并呈几何级数发展23

第三节 技术的指令是“欲望与消费”23

第四节 当代社会受技术驱动,从病原上看是令人恐惧的24

第五节 文化稳定和文化变迁:哪一个更危险?25

第六节 生存是文化的关键价值27

第七节 稳定和变迁处在常恒不断的冲突之中28

第八节 三类文化:补益后辈的文化、共济文化和补益前辈的文化29

第九节 过度的稳定和过度的变迁能避免吗?32

第十节 文化传播的固有属性是文化帝国主义吗?32

小结34

第二部 传播要素39

第三章 讯息39

第一节 如果没有讯息,其他传播要素就没有必要存在了39

第二节 背景和话题与讯息关系密切39

第三节 讯息需要焦点清晰的互动41

第四节 传播者的地位影响讯息42

第五节 讯息有多种功能42

第六节 讯息的形式和形态有多种表现方式43

第七节 我们的讯息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跨文化传播44

第八节 对讯息的选择和控制成为传播和文化的重要方面45

第九节 集体讯息的接收者可以用几种方式来划分45

第十节 宣传的功能是控制文化内的讯息和文化间的讯息47

第十一节 对1970年入侵柬埔寨事件中的反文化宣传的控制48

小结50

第四章 传播参与者的分层集合:一个模型52

第一节 自我传播凸显我们的文化特性54

第二节 人际传播是焦点清晰的互动54

第三节 文化传播使差异凸显56

第四节 新型的多元文化人59

第五节 集体传播往往是连续的、有计划的、非个人化的、不定向的61

第六节 组织传播实施内部控制,回应外部控制62

第七节 阶级区分仍然是影响传播的最关键因素之一62

第八节 政治传播在形塑社会的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中发挥作用63

第九节 公共传播包含了文化和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65

第十节 大众传播的隐含命题:媒介操纵者给等待讯息的“大众”提供讯息65

第十一节 跨文化传播是文化代言人的表征66

第十二节 国际传播着重研究的是国家间的政治互动67

第十三节 社会传播为社会互动提供模式68

第十四节 全球传播横贯文化、国家和社会的疆界69

小结70

第五章 传播的语言代码73

第一节 语言代码为文化传播提供纽带74

第二节 言语是基本的编码过程,随之而起的是语言75

第三节 语言表征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并对其进行分类77

第四节 语言共同现象是语言和文化的纽带78

第五节 语言共同现象是对所有说话人言语的归纳性表述78

第六节 语言共同现象可以用逻辑结构和实在内容来分辨79

第七节 语言的稳定和变化在理解语言共同现象中起作用80

第八节 生成语法认为,一切自然语言都有普遍相似的语法系统81

第九节 生成语法中潜隐的基本假设82

第十节 对语言底层普遍性的一种反驳84

第十一节 语言接触的焦点是双语人或多语人86

第十二节 非洲是需要双语制和多语制的首选例子87

第十三节 “双语”是“有语言缺陷”的委婉语88

第十四节 加拿大的双语、双文化决策和语言规划所产生的影响90

小结91

第六章 传播的非语言代码94

第一节 非语言代码可以用于操纵的目的吗?94

第二节 非语言传播难以界定95

第三节 感知比率几乎可以界定整个文化98

第四节 有些非语言传播代码是靠感知学习的99

第五节 触摸和可触摸性在不同的文化里起不同的作用100

第六节 文化决定人们的身体触摸行为101

第七节 非语言代码在文化里发挥重要的作用103

小结104

第七章 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107

第一节 传播网把许多讯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联系起来107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发展靠的是运输网、电力网和通信网的支持107

第三节 传播网包括组织、群体、大众媒介和专用渠道108

第四节 传播网在文化传播、社会传播和国际政治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110

第五节 传播渠道和媒介既可能是传统的也可能是技术的110

第六节 部落鼓和广播成为口耳相传的社会和当代社会的纽带111

第七节 空间传播和卫星传播是传播发展的第四阶段114

第八节 媒介是我们的文化传输器115

第九节 对传播渠道和媒介的控制造成了集体垄断的优势117

第十节 加拿大的媒体在文化上受美国内容的主导118

第十一节 澳大利亚谋求进一步加强对自己媒体的控制119

第十二节 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军事控制和媒体控制119

第十三节 传播媒介有助于加重或遏制文化冲突120

第十四节 “媒体政变”谋求“迫使政府下跪”121

小结122

第三部 文化要素和文化传播127

第八章 文化的定义和文化理论取向127

第一节 当前文化理论的四种文化取向127

第二节 文化进化论指的是人类累积性的集体经验:大写的文化128

第三节 文化进化论强调,社会或文化是一个工作系统129

第四节 文化史和当代文化的历史130

第五节 文化生态学强调我们与文化环境的互动131

第六节 文化的理论取向区分文化单元134

第七节 文化最大化因子确保文化的存活135

第八节 文化量子是文化习俗、传统、规范和价值的积累136

第九节 作为大写的文化的一个方面,文化共同现象发挥重要作用137

第十节 文化胎盘为社会交往提供互动139

第十一节 传播的文化量子是传播与文化的直接互动139

第十二节 每一种文化都有传播偏向140

小结141

第九章 文化价值和价值取向143

第一节 价值和价值取向可用于实践144

第二节 价值取向是普遍的、有组织的,从存在的角度看是判断性的146

第三节 价值取向可以被纳入关键价值的范畴148

第四节 对主导的和变异的价值取向的经验检测是可行的152

第五节 价值取向可以拓展并应用于文化的比较153

第六节 文化的真理价值和现实价值靠仪式来表征155

第七节 仪式是“文化主观内容”的表演156

小结156

第十章 文化的个人机制:主观文化159

第一节 结构明晰的、稳定的和有意义的经验形式留下记忆,形成我们当前的感知160

第二节 重要的感知经验总是源于文化的160

第三节 在感知的分辨力运行的过程中语言是一个整合因子161

第四节 艺术闯入感知的大门162

第五节 信念和感知把可触知的经验和不可触知的经验联系起来163

第六节 我们感知每一个情景的方式都是由我们过去的文化经验和个人经验决定的164

第七节 思维模式决定感知如何以个人的方式运行165

第八节 感知是具体的,知性更具普遍性166

第九节 独特属性在感知上和相似性与差异性原理有联系167

第十节 名字是自我身份最重要的锚泊地169

第十一节 信息、经验和物质的稀缺增强独特的表征性感知170

第十二节 美国大学生趋向于相信,他们的一些信念是自己独有的170

第十三节 从感知上看,行为表现是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由独特的观念激发的171

小结172

第四部 文化交流者在对话:对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观察177

第十一章 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特征举要177

第一节 可触知的生活方式178

第二节 社会关系和人的关系179

第三节 家庭关系和两性关系181

第四节 价值观念和伦理取向182

第十二章 一个美国人在日本从事跨文化对话的日记185

第一节 作为媒介和讯息的飞机(7月2日)185

第二节 跨越时空的文化颠倒(7月3日)185

第三节 在日本大学做客(7月4日)186

第四节 在公共澡堂沐浴(7月5日)187

第五节 跨文化研讨会开幕(7月6日)189

第十三章 对话的开始191

第一节 为交流而交流(7月8日)191

第二节 讨论性别歧视(7月9日)194

第三节 实地考察和市长的工作午餐(7月10日)196

第十四章 交流失败198

讨论广义的交流失败和本研讨会的交流失败(7月11日)198

第十五章 对话的结束205

更多潜在的交流失败(7月12日)205

第十六章 对对话的评估214

第一节 女性组的报告(7月13日)214

第二节 美国男性的回应(7月13日)214

第三节 对我们小组的评估219

第四节 对本次研讨会的评估219

作者后记221

关键词223

参考文献233

人名索引258

主题索引270

译者后记279

译者介绍2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