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同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7300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故事-作品集-中国-当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章 绪论3
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4
1.2.1 研究意义4
1.2.2 研究目的9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9
1.3.1 研究范围9
1.3.2 研究方法10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内容10
1.4.1 技术路线10
1.4.2 研究内容10
第二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及述评10
2.1 可持续发展15
2.1.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5
2.1.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8
2.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9
2.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21
2.1.5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和要求23
2.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24
2.2.1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24
2.2.2 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的研究26
2.2.3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28
2.2.4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29
2.2.5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31
2.2.6 关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问题的研究35
2.2.7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37
2.2.8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38
第三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3.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模式42
3.1.1 对区域PRED系统的修正42
3.1.2 青藏高原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结构模式43
3.1.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模式46
3.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测量模型48
3.2.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度模型48
3.2.2 SRED系统各因子对可持续度CSD的作用50
3.2.3 区域SRED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判据51
3.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52
3.3.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53
3.3.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支持能力分析54
3.4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与原则60
3.4.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两条主线60
3.4.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61
3.4.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65
第四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支持系统4.1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地区77
4.1.1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77
4.1.2 青藏高原区域发展成本分析84
4.2 青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与区域经济布局88
4.2.1 青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分类88
4.2.2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布局93
4.3 青藏铁路经济带联动开发布局101
4.3.1 联动开发总体战略构想101
4.3.2 联动开发空间模式103
4.3.3 不同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107
4.4 青藏高原区域产业结构与调整优化111
4.4.1 青藏高原区域产业结构特点与存在问题112
4.4.2 青藏高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思路118
4.5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120
4.5.1 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121
4.5.2 青藏高原特色经济发展模式125
4.5.3 青藏高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31
第五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社会支持系统5.1 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141
5.1.1 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强大动力141
5.1.2 青藏高原区域科技能力建设状况分析146
5.1.3 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53
5.1.4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路径选择156
5.2 青藏高原区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60
5.2.1 青藏高原人口发展状况及特点160
5.2.2 青藏高原区域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165
5.2.3 青藏高原区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69
5.3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171
5.3.1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稳定度分析172
5.3.2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稳定影响因素分析174
5.3.3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和谐调控与稳定177
第六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支持系统6.1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83
6.1.1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特点183
6.1.2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87
6.1.3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190
6.2 青藏高原区域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93
6.2.1 青藏高原区域土地利用结构193
6.2.2 青藏高原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96
6.2.3 青藏高原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201
6.3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205
6.3.1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区划206
6.3.2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8
6.3.3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210
第七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支持系统7.1 青藏高原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与生态价值217
7.1.1 高原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217
7.1.2 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区域广阔218
7.1.3 高原是世界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218
7.1.4 高原生态环境价值巨大219
7.2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支持能力评价分析220
7.2.1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压力220
7.2.2 青藏高原环境水平222
7.2.3 青藏高原生态水平223
7.2.4 青藏高原抗逆水平223
7.3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成因分析224
7.3.1 青藏高原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224
7.3.2 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退化的因素分析227
7.4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232
7.4.1 将青藏高原列为国家生态安全试验区232
7.4.2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233
第八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支持系统8.1 法律保障体系239
8.1.1 制定《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法》240
8.1.2 制定《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法》240
8.1.3 制定青藏高原区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241
8.2 生态产业发展政策241
8.2.1 制定《青藏高原区域促进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41
8.2.2 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引导242
8.3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243
8.3.1 财政支持政策243
8.3.2 税费约束政策245
8.3.3 绿色信贷政策246
8.3.4 环境资源价格政策246
8.3.5 绿色环境核算政策247
8.4 生态保护政策248
8.4.1 制定国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整体规划248
8.4.2 进一步完善退耕(牧)还林(草)政策249
8.4.3 完善草地产权249
8.4.4 实施生态移民250
8.4.5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250
8.5 科技创新支持政策253
8.5.1 建立促进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的长效发展机制253
8.5.2 设立国家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基金254
8.5.3 实施全国科技支援青藏高原地区的政策254
8.6 教育发展支持政策256
8.6.1 “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政策256
8.6.2 义务教育政策256
8.6.3 高等教育政策257
8.6.4 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政策257
8.6.5 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政策258
8.7 社会保障政策258
8.7.1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258
8.7.2 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259
8.8 对口支援政策259
8.8.1 深刻认识新时期“全国援藏”的重大意义260
8.8.2 将“全国援藏”覆盖整个藏区260
8.8.3 制定和落实青海等藏区对口支援实施方案261
8.9 架设“南亚大陆桥”,建设青藏国际大通道261
8.9.1 西线“南亚大陆桥”的提出262
8.9.2 连接中印,架设南亚大陆桥地缘政治意义十分突出264
8.9.3 架设“南亚大陆桥”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战略266
8.9.4 “南亚大陆桥”是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268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273
9.1 研究结论273
9.1.1 青藏高原区域SRED系统能力总体最低273
9.1.2 外部支持是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73
9.1.3 社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274
9.1.4 必须尽快建立青藏高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274
9.1.5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274
9.2 研究展望275
9.2.1 研究的局限性275
9.2.2 未来研究方向275
参考文献277
致谢285
热门推荐
- 3167667.html
- 2552620.html
- 1052598.html
- 3166394.html
- 2881327.html
- 3384617.html
- 224538.html
- 2737949.html
- 3635037.html
- 20442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5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70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0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5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79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93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51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3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82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