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烙在校报上的育才心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烙在校报上的育才心印
  • 刘绍川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2502723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4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大学生-人才成长-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烙在校报上的育才心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颂扬优良传统3

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民族干部而努力——庆祝中央民族学院建校36周年3

校庆之际思改革——迎接校庆37周年5

高举“12·9”运动的爱国主义旗帜——纪念“12·9”运动54周年8

继承反帝爱国传统勇挑社会主义重担——纪念“12·9”运动55周年12

沿着共产党人的发展道路前进——从法律系同学积极参加业余党校学习所想到的14

坚持为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庆祝中央民族学院建校40周年16

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而努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18

继承和发扬反帝爱国传统做反和平演变的自觉战士——纪念“12·9”运动56周年21

让新的里程碑大放光辉——祝贺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23

光辉的日子崭新的起点——庆祝“中央民族大学”校牌揭幕25

进入“211”工程的重要保证——热烈祝贺我校第五次党代会召开27

高举团结进步的爱国旗帜——庆祝新中国建立45周年29

为党的未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31

评述教改实践34

认真学习党中央教改决定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34

珍视整党成果发展大好形势35

改革设想鼓舞人心今后贯彻需靠实干37

谈“议论”39

要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活动41

乘改革之风腾飞43

用实际行动让各族人民放心44

经受了考验再提高认识46

学习领会十三大报告要点47

大胆改革严格管理48

彼此倾听意见共同克服困难49

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鲜艳51

积极献计献策重视各方建议52

为维护学校和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而奋斗54

维护学校稳定提高教学质量56

把亚运精神发扬光大58

乘胜前进60

必须有一种团结奋进的主人翁精神61

心系两会任重道远64

愿大家都来优化育人环境65

为树立优良的学风而努力66

把新学期的工作要点落到实处69

机关干部下基层好71

真正发挥教学检查作用促进我院工作全面发展72

算计民院与民院意识74

抓住新的契机开创新的局面75

在抓改革、促发展中加强管理工作78

要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贯彻学校工作要点80

事事需抓落实82

报道校内新闻85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举行总结大会85

把工作重点转到教学上来87

心花——观访香港青年赴京学习汇报民族舞蹈团90

探讨商品经济与教育的关系94

从形势教育入手全面抓好工作96

开展对学生的形势和社会主义教育98

赛福鼎、司马义看望新疆贫困地区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100

两岸同胞的诚挚交流——我院教师与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大陆访问团”座谈103

探讨当前和今后民族理论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召开北京地区理事、顾问座谈会105

积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108

回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参加美术系首届学术研讨会的感想10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12

加强理论队伍建设——我院召开理论研讨会112

他们的方向对作风正成果佳——我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庆祝活动侧记115

认清形势克服困难做好工作118

深化教育改革落实工作要点120

都要参与“文明校园”建设124

把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到教学和科研之中126

传达上级讲话强调扎实工作128

我院外语教学质量在提高130

认真学习贯彻十四大精神132

以改革的姿态做创造性工作134

经济系领导为何害怕讲成绩?136

学者谈民族学院的改革和发展139

在改革中坚持在坚持中改革——我校马列教科部关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思路140

与改革实践140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143

音乐系领导班子学习理论成绩优秀145

教材建设有了新起点147

林耀华教授答记者问——对大学生和青年教研人员谈成才、成功的经验和条件150

访问著名教授150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访马学良教授164

王锺翰教授就民族史的教学和科研问题答本报记者问176

一位民族语言学家的公式机缘·奖掖·勤奋·奉献——李森教授就民族语言教学与科研等答本报记者问184

顾肇基教授就青年一代学习马克思主义问题答本报记者问194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访我院马列主义教科部王炳煜教授202

他为藏族文学研究留下珍贵遗产——佟锦华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经验212

关注学生成才223

“爱生”为本223

为理解和鼓励青年进取向上而回顾225

都来重视和支持学生宿舍管理工作227

知识竞赛中争优胜遵守校规中做模范229

当好班主任带出新班风——祝贺我院班主任工作会议闭幕230

对人生价值和商品价值的思考232

落水者不忘救命之恩救人者谢绝他人酬报235

对坚持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的建议237

给我所尊敬的某同志的信239

无名之光241

榜样就在我们身旁244

老有所为利人益己——为我校老干部处举办“老有所为”展览写的246

前言后语246

明确今后方向坚持不断努力——寄语各族新生248

寄语新同学250

培养兴趣尽快入门——与九一级新同学谈谈端正专业思想252

殷切的期望——致民大首批新同学254

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致1988届新生们256

培养为他人着想的品德施展为他人服务的才华259

大学生如何对待人才竞争261

从社会发展的高度看待好学与厌学的问题265

对青年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一点思考——兼谈“逆反心理”269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大事——评11月11日八号楼火灾273

漫谈考试274

用实际行动来建设优良的校风275

愿有更多的人像雷锋那样去学习和工作277

向新入党的各族大学生们致敬279

利用竞争机制积极进取281

向晨读者致敬282

人大代表希望学生适应时代需要285

为母校歌唱——校歌应征稿两首287

青春——献给毕业生289

勇敢地走向生活——献给应届毕业生290

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挑战292

给晚辈的两封信294

人大代表欢迎大学生到基层工作299

要求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是对他们的一种处罚吗?302

从基层工作者到著书立说的专家——记原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历史系毕业生、广西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李甫春304

让学术空气在我院更浓厚——与我院学生谈学术研究310

也谈“学术自由”313

谈社会调查317

重视调查研究深化教育改革320

寄希望于未来兴研究之风气321

促进科研工作加速人才培养——院领导、院团委征集、评选和汇编在校学生科研成意义深远324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各族知识分子学习的典范326

热心理论探讨32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胜利和发展的根本标志329

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民族经济学——读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所长施正一教授的《民族经济学和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一书的感想331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若干问题334

要团结要变革要上进——读《丑陋的中国人》杂感340

应明确和掌握改革的要领342

掌握科学方法坚持洋为中用——读施正一教授编的《西方民族学史》一书343

列宁是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纪念列宁诞辰一百二十周年345

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1991年元旦社论351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353

怎样衡量社会主义已经“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355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民族团结357

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事业——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364

认真学习《纲要》深入研读《邓选》366

要高度重视邓小平“特色理论”的精髓——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一点认识367

坚定地立足于邓小平“特色理论”的基石——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371

学习,学习,再学习375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问答377

最大的贡献未竟的事业——悼念邓小平同志383

服务读者作者387

在改革中诞生在改革中发展——为《周报》发行一百期而写387

全身心投入《周报》工作388

现实的反映历史的足迹——中央民族学院院刊历史回顾389

明确办报宗旨不断改进工作——《周报》二百期回顾394

写在退休之际的话400

关于改进院刊工作的建议与答复403

期望教师利用院刊发挥横向指导作用406

欢迎为中央民族学院歌唱——我院校歌应征稿件述评409

为适应我院各项工作的需要院刊从本期起试办周报410

编辑的职业心412

关于改进本报工作的几点办法414

从社会的广度和改革的深度抓好新闻报道417

寄语学生诗作者419

苦衷与规劝——致学生诗作者421

写诗与成才——再致学生诗作者422

灵感与技巧——三致学生诗作者423

众人拾柴火焰高——对本报工作建议的答复兼谈本报编者、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424

开展“大学生采访教师”征文启事432

用共同的努力实现共同的愿望433

致被采访教师的信435

写给作者与读者的感谢信437

关于反“和平演变”教育的征稿启事438

适应读者要求便于作者投稿——本报将开辟相应的栏目440

本报为开辟《治学之道》专栏444

致我院老教师的一封公开信444

解放思想打开思路——从多角度搞好院内新闻报道446

愿全校师生员工都来关心《周报》工作448

就《周报》工作与学生的对话449

关于《周报》开辟“论坛”栏的通信452

尊重事实沟通意见改进工作——就食堂工作谈本报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态度454

关于写作问题的通信456

关于办报宗旨的通信459

给顾梅先同学的复信461

给未用稿作者的信463

致读者和作者的信464

致四位学生作者467

谈朦胧性作品469

关于报纸质量问题的通信471

关于开辟“学者之窗”专栏的通信473

关于批评稿的通信476

关于实习问题与学生的通信479

为“办好《周报》之我见”专栏写的编者按481

关于大学生怎样适应与改造社会问题的讨论综述482

为讨论“厌学风”问题写的编者按485

为顾阳文章写的编后语486

为转载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和邓小平讲话写的编后语487

为杨策《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由共产党领导》一文写的编者按488

为发表我院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而写的编者按489

为编发文明英《不忘党的培养》等五篇“心曲”征文而写的编者的话490

为编发两位学生来信来稿而写的编者按491

为编发《经典作家和我党领导人论马克思主义》而写的编者按492

为发表无名的《中国能否把红旗打到底》和晓晖的《怎样对待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而写的编者按493

为《想一想,你应该怎样做?》一组文章写的编后语494

丰富民院意识的内涵增强民院意识的观念——为编发“民院人要有适应改革需要的意识”等七篇文章而写的前言495

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设立“我和祖国共命运”专栏496

未来共产党人的心声——为编发何健辉《前进道路上的新起点》等8篇学习497

小结而写的前言497

读校报思母校499

让同学了解校报500

淘金者——献给编辑的歌501

呼唤阳刚之美——读院周报诗歌有感502

一朵艳丽的鲜花503

发挥《周报》对全院工作的督促作用504

心魂——读《周报》百期有感505

愿《周报》越办越好506

多来点“《周报》精神”507

《成功者》的作者来信508

《我要走了》的作者来信510

《山寨之夜》的作者来信512

《冬韵》的作者来信513

小议周报诗歌514

它是有益于我成长的一块小“天地”——浅评《周报》516

《周报》编辑部欢迎我为它指错518

失落·选择·太阳雨——有感于《周报》近期文章之题旨519

“三江”小议520

希望《周报》开辟“校友之窗”522

指错真有奖523

大学生应到基层去开创成才之路——读《给晚辈的两封信》有感524

心头的困惑顿时消失——感谢周报刊登好材料526

组织同学讨论周末生活有益处527

把自己锻造成祖国所需要的人才——读《林耀华教授答本报记者问》想到的528

架设彩桥——评我院《周报》的“大学生采访老师”征文活动530

从读报到投稿531

读者的批评·建议·鼓励532

与君同行534

鼓起勇气来投稿535

望多登激励民院人的好作品536

《周报》是我们的贴心报537

给《周报》的一封信538

附录540

把老师给予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学生540

热情对待地方来稿是编辑的责任542

竭力消除疑点提高报纸质量——审读工作的回顾与期望544

四十年后的回报547

给《云南日报》的信548

后记5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