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总则要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赵秉志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1630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04页
- 文件大小:217MB
- 文件页数:732页
- 主题词:刑法-总则-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法总则要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刑法通论问题3
第一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贯彻3
第二章 刑法改革与人权保障32
第三章 刑法中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66
第四章 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与基本原则80
第五章 刑法立法解释研究115
第六章 外国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128
第七章 网络空间中的刑事管辖权研究171
第八章 外国刑事判决在我国的效力202
第二编 犯罪与刑事责任问题217
第九章 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217
第十章 犯罪构成要件的逻辑顺序问题研究253
第十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问题266
第十二章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实现的困境及出路280
第十三章 犯罪故意研究290
第十四章 犯罪过失研究309
第十五章 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研究333
第十六章 刑事责任问题研究358
第三编 犯罪形态问题391
第十七章 加重犯研究391
第十八章 危险犯研究416
第十九章 数额犯研究442
第二十章 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研究463
第二十一章 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488
第四编 刑罚总论问题509
第二十二章 刑罚功能问题研究509
第二十三章 人身危险性问题研究525
第二十四章 中国现阶段死刑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544
第二十五章 被害人过错影响定罪量刑的根据572
第二十六章 累犯制度研究588
第二十七章 自首制度的类型及其内涵研究618
第二十八章 缓刑制度研究642
第二十九章 刑罚消灭制度研究658
第一编 刑法通论问题3
第一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贯彻3
第一节 和谐社会需要确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4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蕴含4
二、和谐社会框架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5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性分析7
第二节 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解9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地位界定9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12
第三节 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14
一、注重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松方面14
二、合理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严格方面21
三、协调运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松方面与严格方面26
讨论案例28
案例一:石狮“二奶”被碎尸案28
案例二:方强威等人故意杀人案29
案例三:徐丹故意杀人分尸案30
思考题30
参考文献31
第二章 刑法改革与人权保障32
第一节 人权保障是当代刑法的鲜明主题33
一、当代刑法对人权保障日益重视33
二、当代中国刑法中人权观念的确立34
第二节 中国刑法立法中的人权保障问题36
一、对公民人权的一般保障37
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人等的人权保障41
三、对被害人的人权保障49
四、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人权保障51
第三节 中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问题55
一、刑法司法解释与人权保障55
二、刑罚适用与人权保障56
三、刑罚执行与人权保障60
讨论案例62
案例一:张志新“反革命”案62
案例二:戴振祥投机倒把案63
思考题64
参考文献64
第三章 刑法中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66
第一节 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传统理论的反思66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传统理论的不足67
二、应辩证看待主客观相统一原则69
第二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刑法理论创新中的瓶颈效应70
一、瓶颈效应的体现之一:期待可能性理论能否引入70
二、瓶颈效应的体现之二: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问题71
第三节 主客观相统一思想与客观主义、主观主义的虚假冲突72
一、通说关于主客观相统一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关系的界定72
二、关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新理解73
讨论案例77
万某盗窃棉花案77
思考题78
参考文献79
第四章 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与基本原则80
第一节 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80
一、形式的刑法解释论与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之争80
二、实质的刑法解释论在我国的确立83
第二节 刑法解释的基本原则96
一、确定刑法解释基本原则的影响因素96
二、刑法解释基本原则的内容103
讨论案例111
崔某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案111
思考题113
参考文献114
第五章 刑法立法解释研究115
第一节 刑法立法解释的法理基础116
一、成文法不能自足117
二、立法语言的模糊性和成文法结构的空缺性118
三、法律依据119
第二节 刑法立法解释的原则120
一、合目的性原则的弘扬120
二、立法文义射程的追问122
第三节 刑法立法解释的扩张解释方法123
一、扩张解释方法适用于刑法立法解释124
二、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质的区别124
讨论案例125
王某、刘某和沈某敲诈勒索案125
思考题127
参考文献127
第六章 外国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128
第一节 相关背景暨立法沿革128
一、相关背景128
二、立法沿革130
第二节 外国人犯罪的刑事管辖权134
一、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134
二、无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136
第三节 外国人犯罪的罪名认定150
一、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150
二、外国人犯罪的此罪与彼罪的区分152
第四节 外国人犯罪的刑罚适用156
一、外国人犯罪刑罚适用的宏观问题157
二、外国人犯罪刑罚适用的具体问题160
讨论案例167
案例一:侯赛因·也哈雅·阿西尔走私珍贵动物制品案167
案例二:博德姆·达芒和萨奴玛雅·达芒走私毒品案168
思考题169
参考文献170
第七章 网络空间中的刑事管辖权研究171
第一节 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基础与理论争议172
一、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基础:传统刑事管辖权172
二、网络犯罪的管辖权冲突173
第二节 国际社会关于网络刑事管辖权的探索175
一、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探索175
二、国际社会的立法探索176
第三节 新兴的网络刑事管辖权理论及其评判176
一、激进的独立管辖权说177
二、管辖权相对论177
三、依靠传统管辖权178
四、网址管辖论178
五、属地管辖论179
第四节 影响网络刑事管辖权界定之关键因素的评价180
一、确定管辖权的影响因素之一:访问行为180
二、确定管辖权的影响因素之二:网址186
第五节 刑事管辖权扩张倾向的批判191
一、管辖权扩张倾向的存在及其批判191
二、犯罪地扩张论的批判193
三、关于网络犯罪普遍管辖理论的批判195
第六节 基于谦抑原则的刑事管辖权确定195
一、确定网络刑事管辖权的建议:“侵害或者影响关联性”标准195
二、与本规则相符合的现实判例197
三、民事案件中的相关见解对笔者观点的支持198
讨论案例199
U.S.诉Thomas案199
思考题200
参考文献200
第八章 外国刑事判决在我国的效力202
第一节 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及其发展趋势202
一、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202
二、外国刑事判决效力的发展趋势203
第二节 外国刑事判决在我国的效力205
一、我国刑法第10条的规定205
二、关于我国刑法第10条的反思206
三、我国应积极承认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211
讨论案例212
刘某在他国抢劫银行案212
思考题213
参考文献213
第二编 犯罪与刑事责任问题217
第九章 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217
第一节 犯罪构成理论及相关概念辨正219
一、犯罪构成与构成要件的区分219
二、犯罪构成理论与犯罪论体系理论的关系220
第二节 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渊源221
一、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脉络221
二、新中国刑法学对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的接纳224
第三节 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历程227
一、“照搬论”与“吸收论”的对立及其评析227
二、新中国犯罪构成理论在初创之后迄今的发展230
第四节 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述评234
一、关于中国犯罪构成理论发展模式与路径的相关观点234
二、对相关观点的评析236
第五节 关于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理性发展的思考242
讨论案例244
蒲连升、王明成实施安乐死案244
思考题251
参考文献252
第十章 犯罪构成要件的逻辑顺序问题研究253
第一节 关于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理论纷争254
一、关于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研究历程254
二、关于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研究现状256
第二节 关于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观点评析258
一、两种质疑观点的评析258
二、传统观点的欠缺与修正260
第三节 关于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新见解261
一、刑法学所研究是否仅限于如何认定与处罚犯罪261
二、犯罪构成诸要件的排列究竟应采取何种标准261
三、按照行为事实自身产生和发展过程来构建犯罪构成要件的逻辑顺序是否有违规范学的要求262
讨论案例263
赵某强奸、故意杀人案263
思考题264
参考文献265
第十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问题266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基调267
一、刑事政策质的规定性267
二、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的渊流268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语境下的学理解释269
第二节 未成年人实施危害行为的刑法处遇270
一、刑法第17条第2款的学理解读270
二、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273
第三节 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刑罚处遇274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处遇的正当化依据275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处遇的具体体现276
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刑事和解277
讨论案例277
刘某、黄某寻衅滋事案277
思考题279
参考文献279
第十二章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实现的困境及出路280
第一节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理论上的困境281
一、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立论基础:单位与自然人的关系281
二、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前提:单位犯罪能力282
三、法人犯罪的处罚原则283
第二节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和适用的困境284
一、刑事立法的困境284
二、司法解释的无奈规定284
第三节 走出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困境的路径286
一、确认法人或单位的犯罪能力286
二、增设社会组织体刑事责任,扩充刑罚体系287
三、确定双罚制唯一式的处罚模式287
讨论案例288
某水泥厂盗取自来水案288
思考题289
参考文献289
第十三章 犯罪故意研究290
第一节 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290
一、犯罪主体是否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290
二、犯罪客体及其说明事实是否属于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293
三、危害结果是否是一切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294
四、社会危害性认识及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296
五、间接故意犯罪人可否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300
第二节 犯罪故意的其他问题301
一、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的表现形式301
二、“复合罪过形式”探讨302
讨论案例304
案例一:某甲擦枪走火误杀妻子案304
案例二:某甲决斗途中刺死某乙案305
案例三:谢某误奸妻子案306
思考题307
参考文献307
第十四章 犯罪过失研究309
第一节 犯罪过失的基本问题309
一、行为人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309
二、如何把握“应当预见”的对象311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界限314
第二节 业务过失的认定317
一、“预见对象”具体结果说的运用317
二、“被允许的危险”理论的运用319
三、“信赖原则”的运用323
四、“危险分配”理论的运用326
讨论案例328
案例一:甲误杀男孩杨某后又误将杨某尸体当作活人杀害案328
案例二:孙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330
案例三:胡某毒杀妻子案331
思考题332
参考文献332
第十五章 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研究333
第一节 因果关系概说:研究对象的重新审视334
一、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对象的传统认识334
二、刑法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力335
第二节 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事实、法律因果关系”的引入336
一、国外刑法学界关于不作为因果关系学说的回顾336
二、国内刑法学界关于不作为因果关系学说的回顾338
三、宏观的检讨340
第三节 不作为犯因果关系的进一步展开342
一、纯正不作为犯343
二、不纯正不作为犯343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处罚的真正根据:国民感情的兼顾346
第四节 不纯正不作为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冲击348
一、明确性原则与不纯正不作为犯349
二、禁止类推解释与不纯正不作为犯351
讨论案例354
案例一:刘某过失致万某死亡案354
案例二:张某、戴某故意杀害郭某案355
思考题357
参考文献357
第十六章 刑事责任问题研究358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概念359
一、关于刑事责任的各种观点359
二、刑事责任的概念界定362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地位363
一、关于刑事责任地位的不同观点363
二、刑事责任的地位分析365
三、刑事责任的地位确定367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369
一、刑事责任根据概说369
二、刑事责任根据的基本内容372
第四节 刑事责任的原则377
一、公正性原则378
二、合法性原则379
三、个别化原则381
四、经济性原则383
讨论案例386
案例一:蔡某盗窃财物案386
案例二:阎留普、黄芬故意杀人案386
思考题388
参考文献388
第三编 犯罪形态问题391
第十七章 加重犯研究391
第一节 加重犯概说392
一、普通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的区分392
二、基本犯与加重犯、减轻犯的区分393
三、加重犯的相对独立性393
第二节 加重犯的类型399
一、理论分野399
二、笔者的基本立场400
第三节 加重犯的未完成形态402
一、理论分野402
二、加重犯存在未完成形态403
三、加重犯未遂的认定与处罚408
讨论案例413
黄某等人抢劫案413
思考题414
参考文献415
第十八章 危险犯研究416
第一节 刑法中的危险417
一、刑法中危险的概念和特征417
二、刑法中危险的类型420
第二节 危险犯的概念421
一、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对危险犯概念的认识421
二、我国刑法理论对危险犯概念的认识423
三、笔者的见解424
第三节 危险犯的类型428
一、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关于危险犯的分类之争428
二、我国刑法理论关于危险犯的分类之争431
三、构成要件要素意义上的抽象危险犯之否定432
讨论案例439
肖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案439
思考题440
参考文献441
第十九章 数额犯研究442
第一节 数额犯概说443
一、数额犯概念的界定443
二、数额犯概念对犯罪既遂认定的意义445
第二节 数额犯数额的称谓和性质446
一、数额犯数额的称谓446
二、数额犯数额的性质448
第三节 数额犯的未遂形态450
一、理论分野450
二、关于肯定说的评析452
三、关于否定说的评析456
四、关于折中说的评析458
五、与数额认识的关系459
讨论案例461
王某盗窃案461
思考题461
参考文献462
第二十章 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研究463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中关于不能犯问题的论争464
一、纯粹主观说465
二、抽象危险说466
三、具体危险说466
四、客观危险说467
五、印象理论468
第二节 中国刑法理论中的不能犯未遂问题469
一、应否划分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469
二、不能犯未遂的种类及其称谓471
三、不能犯未遂的成立范围473
四、不能犯未遂应负刑事责任的根据478
五、不能犯未遂与迷信犯的区别481
六、区分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的意义483
讨论案例484
案例一:陈新故意杀人案484
案例二:张筠筠等运输毒品案485
思考题486
参考文献486
第二十一章 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488
第一节 身份的界说489
一、学理的解释490
二、身份的分类491
第二节 共犯的比较492
一、共犯的概念492
二、共犯的分类493
第三节 共犯与身份关系的辨正495
一、定罪关系495
二、量刑关系501
讨论案例503
案例一:高金有盗窃案503
案例二:苟兴良等贪污、受贿案504
思考题505
参考文献506
第四编 刑罚总论问题509
第二十二章 刑罚功能问题研究509
第一节 刑罚功能的学说概览509
一、报应主义刑罚功能观509
二、功利主义刑罚功能观511
三、折中主义刑罚功能观512
第二节 刑罚功能的诠释513
一、刑罚功能的概念513
二、刑罚功能观点概览514
三、刑罚功能的内容515
第三节 刑罚功能的实现520
一、刑罚功能实现的直接条件520
二、刑罚功能实现的外在环境521
讨论案例522
于光平爆炸案522
思考题523
参考文献524
第二十三章 人身危险性问题研究525
第一节 人身危险性的演进525
一、犯罪学领域中人身危险性的演进526
二、刑法学领域中人身危险性的演进527
三、人身危险性的历史考察与中国刑法理论研究529
第二节 人身危险性的概念530
一、关于人身危险性的不同理解530
二、人身危险性概念的界定531
三、人身危险性与主观恶性532
第三节 人身危险性的判断534
一、人身危险性的判断方式534
二、人身危险性的判断因素535
第四节 人身危险性的功能537
一、人身危险性的定罪功能537
二、人身危险性的量刑功能539
讨论案例541
程乃伟绑架案541
思考题543
参考文献543
第二十四章 中国现阶段死刑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544
第一节 当今中国的死刑制度亟需改革545
一、国际社会废止与限制死刑的潮流和趋势545
二、中国死刑制度的立法与司法现状547
第二节 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难点问题552
一、中国死刑制度改革难点的确定553
二、难点之一:国内外尤其是国内重大社会环境条件问题554
三、难点之二:死刑的刑法立法问题556
四、难点之三:死刑的司法适用问题558
五、难点之四:死刑的观念改变问题560
第三节 中国死刑制度改革难点的对策建言562
一、司法改革与立法改革相结合,并以死刑的司法改革为中心563
二、观念变革与制度改进相配合,并以死刑的观念变革为基础563
三、促进决策者认识与民意的提升,并以促进决策者观念变革为重点564
四、确立死刑限制与废止逐步进展的方向、路径与步骤565
五、探索与死刑制度改革配套的立法和司法措施问题565
讨论案例566
案例一:杨克群故意杀人案566
案例二:郑筱萸受贿、玩忽职守案568
案例三:蒋爱珍故意杀人案569
思考题570
参考文献571
第二十五章 被害人过错影响定罪量刑的根据572
第一节 责任分担说与谴责性降低说的梳理573
一、分担责任说的基本观点573
二、谴责性降低说的基本立场574
第二节 两种学说的得失评价575
一、分担责任说的不足575
二、谴责性降低说的流弊577
三、两学说的共同不足579
第三节 被害人过错的刑法意义新诠释580
一、被害人过错之域580
二、被害人过错之性581
三、被害人过错之量583
四、被害人过错之体583
讨论案例585
贾某故意杀人案585
思考题587
参考文献587
第二十六章 累犯制度研究588
第一节 累犯制度的设立根据588
一、累犯制度设立的现实基础589
二、累犯制度设立的理论根据590
三、报应优先、兼顾功利:我国累犯制度应然的理论归依601
第二节 我国现行累犯制度的立法不足及其完善605
一、我国现行累犯制度的立法不足605
二、关于完善我国现行累犯制度的建议611
讨论案例615
案例一:王某是否构成累犯案615
案例二:赵某连续盗窃是否构成累犯616
思考题617
参考文献617
第二十七章 自首制度的类型及其内涵研究618
第一节 自首制度的传统类型划分及其立法创新619
一、自首制度的立法设置类型619
二、自首制度类型的传统理论划分及其与立法现实的不合拍性620
第二节 不同自首制度类型的内涵621
一、一般自首的内涵621
二、准自首的内涵626
三、特别自首制度的内涵628
第三节 我国特别自首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634
一、对我国特别自首制度的分析634
二、我国特别自首制度的缺陷与不足635
三、我国特别自首制度的完善637
讨论案例638
农凯集团及周正毅单位行贿、对企业人员行贿、行贿案638
思考题640
参考文献641
第二十八章 缓刑制度研究642
第一节 缓刑的法律性质与类型642
一、缓刑的法律性质642
二、缓刑的类型644
第二节 缓刑的适用648
一、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648
二、数罪并罚后的缓刑适用问题649
第三节 缓刑考验期限的确定652
一、影响缓刑考验期的因素652
二、我国有关缩短缓刑考验期的司法实践653
讨论案例654
案例一:程某盗窃案654
案例二:林某故意伤害案655
案例三:闫某交通肇事案656
思考题656
参考文献657
第二十九章 刑罚消灭制度研究658
第一节 刑罚消灭制度概述659
一、刑罚权的构成及其存续期间659
二、刑罚权消灭的理论根据660
三、刑罚消灭制度的价值661
四、刑罚消灭制度的概念、特征与类型661
第二节 追诉时效制度662
一、追诉时效制度概述662
二、追诉时效的起算标准664
三、追诉时效的期限制度667
四、特殊追诉时效制度668
五、追诉时效停止制度669
第三节 行刑时效制度675
一、行刑时效制度概述676
二、行刑时效的起算标准679
三、行刑时效的期限制度680
四、特殊行刑时效制度681
五、行刑时效停止制度681
第四节 赦免制度683
一、赦免制度概述683
二、现代赦免制度的类型686
三、赦免制度的程序与适用范围689
四、赦免制度的法律后果689
五、赦免制度的适用规则690
第五节 复权制度691
一、复权的概念界定691
二、复权的法律后果692
三、复权的条件692
四、军事复权693
第六节 前科消灭制度694
一、前科制度概述694
二、前科的法律后果697
三、前科消灭的概念界定699
四、前科消灭的条件700
五、前科消灭的方式700
讨论案例701
案例一:沈某诈骗案701
案例二:杨某盗窃案702
思考题703
参考文献703
热门推荐
- 1719028.html
- 2812267.html
- 831709.html
- 2645497.html
- 3481952.html
- 2382528.html
- 3826528.html
- 1819457.html
- 1543734.html
- 1311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18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8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1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95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4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75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80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08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9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