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功能性食品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功能性食品学
  • 张小莺,孙建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4530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疗效食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功能性食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什么是功能性食品1

1.1.1功能性食品的定义1

1.1.2功能性食品的认定范围2

1.1.3功能性食品的分类2

1.2功能性食品的前世今生3

1.2.1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历史3

1.2.2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4

1.2.3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5

1.2.4功能性食品的国际消费市场和产品类型7

1.2.5功能性食品迅速发展的原因7

1.2.6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的展望8

1.2.7功能性食品的管理10

参考文献11

第2章 食品源生物活性成分12

2.1多糖类12

2.1.1膳食纤维12

2.1.2活性多糖15

2.2功能性甜味剂18

2.2.1功能性甜味剂的分类18

2.2.2功能性甜味剂的生理功能18

2.2.3主要功能性甜味剂的特点19

2.3氨基酸21

2.3.1牛磺酸22

2.3.2精氨酸22

2.3.3谷氨酰胺23

2.4活性肽24

2.4.1谷胱甘肽24

2.4.2酪蛋白磷酸肽24

2.4.3大豆肽25

2.4.4免疫活性肽26

2.4.5抗菌肽26

2.4.6降血压肽26

2.4.7神经活性肽26

2.4.8高F值寡肽27

2.4.9脂肪代谢调节肽27

2.5活性蛋白质27

2.5.1免疫球蛋白27

2.5.2乳铁蛋白28

2.5.3金属硫蛋白29

2.5.4大豆球蛋白29

2.6功能性脂类30

2.6.1多不饱和脂肪酸30

2.6.2磷脂32

2.6.3胆碱32

2.6.4脂肪替代品32

2.7维生素33

2.7.1脂溶性维生素34

2.7.2水溶性维生素36

2.8矿物质39

2.8.1常量矿物质39

2.8.2微量矿物质41

2.9自由基清除剂44

2.9.1自由基对机体的危害44

2.9.2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45

2.10其他活性成分46

2.10.1酚类化合物46

2.10.2有机硫化合物46

2.10.3萜类化合物47

2.10.4类胡萝卜素47

2.10.5植物性甾醇48

2.10.6二十八烷醇48

2.10.7肉碱48

2.10.8谷维素49

2.10.9褪黑素49

2.10.10叶绿素49

2.10.11辅酶Q50

2.10.12白黎芦醇50

2.11功能性食品的常用原料50

2.11.1蜂蜜51

2.11.2蜂王浆51

2.11.3蜂胶51

2.11.4花粉51

2.11.5荞麦52

2.11.6魔芋52

2.11.7芦荟52

2.11.8银杏及银杏叶53

2.11.9沙棘53

2.11.10枸杞53

2.11.11山楂53

2.11.12金银花54

2.11.13红花54

2.11.14菊花54

2.11.15虫草54

2.11.16灵芝55

2.11.17螺旋藻55

2.11.18珍珠粉56

2.11.19蚂蚁56

2.11.20牛初乳56

2.11.21海洋资源57

2.11.22益生菌60

参考文献60

第3章 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性食品62

3.1免疫系统62

3.1.1免疫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62

3.1.2免疫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65

3.2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66

3.2.1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与功能性成分66

3.2.2增强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67

3.2.3增强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案例70

3.3缓解变态反应的功能性食品71

3.3.1变态反应的诱因、易感人群、危害与防治71

3.3.2缓解过敏反应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74

3.3.3降低过敏反应功效评价的试验设计75

3.3.4过敏动物模型的建立76

3.3.5降低过敏反应的功效评价的检测方法76

参考文献79

第4章 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性食品81

4.1消化系统81

4.1.1消化系统的构成81

4.1.2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83

4.1.3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85

4.2抑制龋齿功能性食品87

4.2.1龋齿的发生与防治87

4.2.2抑制龋齿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88

4.2.3抑制龋齿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89

4.3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的功能性食品89

4.3.1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89

4.3.2肠道微生态失衡及对机体健康的影响95

4.3.3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96

4.3.4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98

4.4保护胃黏膜的功能性食品99

4.4.1胃黏膜的生理功能与损伤99

4.4.2保护胃黏膜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03

4.4.3胃黏膜保护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04

4.5促消化吸收功能性食品104

4.5.1人体的消化与吸收104

4.5.2促消化吸收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05

4.5.3促消化吸收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06

4.6润肠通便功能性食品107

4.6.1便秘的发生与防治107

4.6.2润肠通便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08

4.6.3润肠通便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10

4.7缓解肝损伤功能性食品111

4.7.1肝功能与损伤111

4.7.2缓解肝损伤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13

4.7.3缓解肝损伤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15

4.8预防与缓解腹泻的功能性食品116

4.8.1腹泻的病理基础与危害116

4.8.2预防与缓解腹泻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17

4.8.3预防与缓解腹泻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118

参考文献119

第5章 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性食品120

5.1神经系统120

5.1.1神经系统的构成120

5.1.2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122

5.2有助于改善睡眠的功能性食品124

5.2.1睡眠的生理基础与睡眠障碍124

5.2.2有助于改善睡眠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28

5.2.3有助于改善睡眠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30

5.3有助于改善记忆的功能性食品131

5.3.1记忆的生理基础与记忆障碍131

5.3.2有助于改善记忆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33

5.3.3有助于改善记忆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35

5.4改善老年痴呆症的功能性食品137

5.4.1老年痴呆症的定义137

5.4.2老年痴呆症的分类与症状137

5.4.3改善老年痴呆症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38

5.4.4改善老年痴呆症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42

5.5改善抑郁症的功能性食品142

5.5.1抑郁症的病理基础、分类与危害142

5.5.2改善抑郁症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44

5.5.3改善抑郁症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46

5.6改善视疲劳与视力的功能性食品146

5.6.1近视与视疲劳146

5.6.2改善视力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48

5.6.3改善视力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50

5.7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功能性食品151

5.7.1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诱因与诊断151

5.7.2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52

5.7.3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56

5.8抗应激的功能性食品157

5.8.1应激的发生与病理危害157

5.8.2抗应激的功能性成分160

5.8.3抗应激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63

参考文献165

第6章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食品166

6.1呼吸系统166

6.1.1呼吸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166

6.1.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168

6.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食品170

6.2.1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170

6.2.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70

6.2.3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73

6.3有助于提高缺氧耐受力的功能性食品176

6.3.1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及耐缺氧功能性食品176

6.3.2耐缺氧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78

参考文献179

第7章 改善运动系统的功能性食品180

7.1运动系统180

7.1.1运动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180

7.2运动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185

7.2.1关节炎185

7.2.2腰部劳损185

7.2.3颈椎病185

7.2.4骨骼病变186

7.3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187

7.3.1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187

7.3.2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189

7.3.3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流程192

7.4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案例193

7.4.1材料与方法193

7.4.2结果194

7.4.3结论195

参考文献195

第8章 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性食品196

8.1循环系统196

8.1.1循环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196

8.1.2循环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198

8.2辅助调节血压的功能性食品198

8.2.1高血压概述198

8.2.2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及特点199

8.2.3具有降血压作用的食品资源200

8.3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功能性食品201

8.3.1贫血的概念201

8.3.2有助于改善贫血的食品202

8.4辅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203

8.4.1血脂异常的定义与分类203

8.4.2血脂异常的危害与治疗204

8.4.3辅助降血脂保健品开发207

8.4.4有助于降血脂功能性食品的评价209

8.5调节胆固醇的功能性食品214

8.5.1胆固醇代谢214

8.5.2辅助降低胆固醇功能性食品215

参考文献218

第9章 改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性食品220

9.1内分泌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220

9.1.1内分泌系统组成及功能220

9.1.2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223

9.2调节生长发育的功能性食品226

9.2.1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与异常情况226

9.2.2调节生长发育的功能性食品开发230

9.2.3调节生长发育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236

9.3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功能性食品238

9.3.1更年期与更年期综合征238

9.3.2缓解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食品开发240

9.3.3改善更年期综合征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241

9.4有助于调节血糖的功能性食品242

9.4.1血糖异常的定义与分类242

9.4.2血糖异常的危害与治疗243

9.4.3有助于调节血糖的功能性食品开发245

9.4.4有助于调节血糖的功能性食品的评价248

参考文献251

第10章 促泌乳功能性食品252

10.1泌乳生理252

10.1.1乳房的结构252

10.1.2乳汁的产生及影响因素252

10.1.3母乳喂养的意义256

10.2促进乳汁分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257

10.2.1乳母营养257

10.2.2促进泌乳的食物258

10.3促进泌乳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259

10.3.1动物试验259

10.3.2人体试食试验260

10.4促进泌乳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案例261

10.4.1材料与方法261

10.4.2结果263

10.4.3结论264

参考文献264

第11章 美容功能性食品266

11.1皮肤的结构与功能266

11.1.1皮肤的结构266

11.1.2皮肤的功能267

11.2常见的皮肤疾病与病因268

11.3影响皮肤健美的主要因素270

11.3.1健康因素270

11.3.2年龄因素271

11.3.3营养因素271

11.3.4环境因素273

11.3.5生活因素274

11.4有助于促进(面部)皮肤健康的功能性食品275

11.5功能学评价标准与研发案例276

11.5.1有助于促进面部皮肤健康的功能评价标准276

11.5.2研发案例276

参考文献277

第12章 减肥功能性食品278

12.1肥胖的诱因与疾病278

12.1.1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278

12.1.2遗传因素278

12.1.3环境因素279

12.1.4精神因素279

12.2肥胖与疾病279

12.3肥胖的测定方法280

12.3.1皮褶厚度280

12.3.2体重280

12.4减肥功能性食品282

12.4.1脂肪代谢调节肽282

12.4.2魔芋精粉和葡甘露聚糖283

12.4.3乌龙茶提取物283

12.4.4 L-肉碱284

12.4.5荞麦284

12.4.6燕麦284

12.4.7红薯285

12.4.8人参285

12.4.9铬285

12.5减肥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286

12.5.1减肥原则286

12.5.2减肥试验评价标准286

12.5.3检测的指标286

12.5.4判断指标286

12.6减肥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案例:速溶减肥咖啡的研制及功能评定287

12.6.1材料与方法287

12.6.2结果与分析288

12.6.3结论289

参考文献289

第13章 抗氧化功能性食品291

13.1自由基理论及机体的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291

13.1. 1自由基理论291

13.1.2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292

13.2抗氧化食品及其应用293

13.2.1主要抗氧化功能性食品与成分293

13.2.2抗氧化食品的主要功能300

13.3抗氧化食品的研究与评价300

13.3.1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测定301

13.3.2抗氧化活性的化学评价方法303

13.3.3抗氧化活性的生物评价方法305

13.3.4动物试验306

13.3.5进展307

参考文献307

第14章 食品中的功能元素与肿瘤预防309

14.1肿瘤的定义与分类309

14.1.1良性肿瘤309

14.1.2恶性肿瘤310

14.2肿瘤的常见诱因与防治310

14.2.1肿瘤的发生机制310

14.2.2食品中的致癌物310

14.2.3肿瘤的化学保护和预防311

14.2.4肿瘤预防的措施312

14.3膳食与肿瘤312

14.3.1螺旋藻313

14.3.2植物激素313

14.3.3番茄红素314

14.3.4白藜芦醇314

14.3.5芒果苷314

14.3.6叶绿素315

14.3.7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315

14.3.8维生素E及其组成315

14.3.9叶酸315

14.3.10钙和维生素D315

14.3.11硒316

14.3.12其他补充剂316

参考文献316

第15章 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与评价317

15.1功能性食品的整体研发思路317

15.1.1充分利用我国药食同源品的资源优势317

15.1.2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分化和发展318

15.1.3开发食品形态的功能性食品318

15.1.4生产效果确切的功能性食品319

15.2功能性食品的评价319

15.2.1安全性毒理学评价319

15.2.2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学评价324

15.2.3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327

15.2.4卫生学评价330

15.2.5稳定性试验330

15.2.6注册检验与复核检验332

参考文献333

第16章 功能性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与GMP334

16.1功能性食品的配方与剂型开发334

16.1.1功能性食品的配方334

16.1.2功能性食品的剂型开发340

16.2功能性成分的分离纯化344

16.2.1功能成分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345

16.2.2功能成分分离纯化的技术设计346

16.2.3功能成分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346

16.3厂房设计与GMP要求350

16.3.1功能性食品GMP的基本要求350

16.3.2人员350

16.3.3厂房设计和基础设施351

16.3.4原料要求352

16.3.5生产过程353

16.3.6成品的贮存和运输353

16.3.7产品品质管理353

16.3.8卫生管理354

参考文献354

第17章 功能性食品的法规与管理355

17.1中国的法规与管理355

17.1.1中国功能性食品的法律法规体系355

17.1.2中国功能性食品的注册申请与审批机制356

17.1.3中国功能性食品的管理358

17.1.4我国功能性食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60

17.2欧盟的法规与管理361

17.2.1欧盟功能性食品的范畴361

17.2.2欧盟功能性食品的相关法规361

17.2.3欧盟对功能性食品的管理363

17.3美国的法规与管理364

17.3.1美国功能性食品的范畴与管理法规364

17.3.2美国对功能性食品的管理364

17.4日本的法规与管理366

17.4.1日本功能性食品的范畴与管理法规366

17.4.2日本对功能性食品的管理367

参考文献369

第18章 功能性食品的市场分析与消费者分析370

18.1功能性食品的国内外市场分析370

18.1.1国外市场分析370

18.1.2国内市场分析372

18.2功能性食品的消费人群与购买意愿分析373

18.2.1功能性食品的消费人群373

18.2.2购买意愿分析373

18.3功能性食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74

18.3.1基础研究不够374

18.3.2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374

18.3.3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质量参差不齐375

18.3.4评价体系不完善375

18.3.5主要采用非传统的食品形态375

18.3.6应用研究与市场严重脱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376

18.3.7监督管理力度不够376

18.3.8广告随意夸大功能作用376

18.4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分析377

18.4.1功能性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377

18.4.2功能性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378

18.4.3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的制约因素379

参考文献379

附录1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381

第一章 总则381

第二章 申请与审批381

第三章 原料与辅料386

第四章 标签与说明书387

第五章 试验与检验387

第六章 再注册388

第七章 复审389

第八章 法律责任389

第九章 附则390

附录2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391

第一章 总则391

第二章 保健食品产品注册管理391

第三章 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管理392

第四章 监督管理394

第五章 法律责任396

第六章 附则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