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冯维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5082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城市空间-空间规划-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意义1
1.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1.1.2 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4
1.1.3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5
1.2 有关概念的使用与界定6
1.2.1 休闲与闲暇6
1.2.2 游憩与旅游8
1.2.3 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游憩空间10
1.2.4 分析与整合13
1.3 中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及其研究进展15
1.3.1 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及其研究进展16
1.3.2 我国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及其研究进展22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29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29
1.4.2 研究方法32
1.5 本章小结33
第2章 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34
2.1 系统论34
2.1.1 系统思想的发展简史34
2.1.2 系统的基本特征35
2.1.3 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35
2.1.4 系统论对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的启示36
2.2 城市空间相关理论37
2.2.1 对城市空间的认识37
2.2.2 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41
2.2.3 有关城市景观与城市意象的理论43
2.2.4 有关城市空间场所的理论44
2.2.5 有关城市生态的理论45
2.2.6 有关城市人居环境的理论46
2.3 游憩理论47
2.3.1 娱乐游憩理论47
2.3.2 游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9
2.3.3 环城游憩带理论51
2.3.4 游憩商务区理论52
2.3.5 时间地理学理论53
2.4 经济学理论54
2.4.1 供求平衡理论54
2.4.2 空间竞争理论55
2.4.3 增长极理论56
2.4.4 公共选择理论58
2.4.5 经济外部性理论59
2.4.6 休闲经济学理论60
2.5 环境行为理论60
2.5.1 环境认知理论60
2.5.2 行为动机理论62
2.6 本章小结63
第3章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分析65
3.1 对结构的理解65
3.1.1 结构作为一种秩序65
3.1.2 结构作为一种组织66
3.1.3 结构作为一种过程66
3.2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与结构层次67
3.2.1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划分67
3.2.2 城市游憩空间要素及层次构成73
3.2.3 影响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层次的因素74
3.3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77
3.3.1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组成单元77
3.3.2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划分80
3.3.3 城市游憩空间理想结构模式探讨84
3.4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特征90
3.4.1 复杂性90
3.4.2 多样性91
3.4.3 渗透性92
3.4.4 半网络性93
3.5 本章小结94
第4章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分析95
4.1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动力系统95
4.1.1 动力主体95
4.1.2 动力媒介97
4.1.3 动力作用97
4.2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机制99
4.2.1 集中机制100
4.2.2 分散机制102
4.3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规律105
4.3.1 城市游憩空间地域分异规律105
4.3.2 城郊游憩空间渐进推移规律106
4.3.3 城内游憩空间充填置换规律107
4.4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模式109
4.4.1 城市广场演化模式110
4.4.2 RBD演化模式112
4.4.3 环城游憩带演化模式117
4.5 本章小结118
第5章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分析与评价120
5.1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分析120
5.1.1 游憩活动支持120
5.1.2 游憩形象认知132
5.1.3 游憩运行保障142
5.2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评价143
5.2.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143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确定145
5.2.3 实证研究:以重庆磁器口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150
5.3 本章小结155
第6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价值取向156
6.1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提出156
6.1.1 《北京宪章》的启示156
6.1.2 当前我国城市游憩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58
6.2 维护公正,追求效率161
6.2.1 公正与效率的基本含义162
6.2.2 公正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63
6.2.3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是追求公正还是效率165
6.2.4 可持续发展是公正与效率有机整合的节点167
6.3 保存城市记忆,体现时代精神168
6.3.1 尊重历史文化,保存城市记忆169
6.3.2 弘扬人文关怀,体现时代精神171
6.4 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形象为基础174
6.4.1 满足游憩需求,合理配置产品175
6.4.2 突出产品特色,优化主题形象178
6.5 发展经济,维护生态180
6.5.1 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180
6.5.2 倡导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181
6.6 本章小结184
第7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范畴186
7.1 城市游憩空间在不同规划阶段上的整合186
7.1.1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186
7.1.2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194
7.1.3 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197
7.1.4 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198
7.2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的整合201
7.2.1 城市游憩空间与周围建筑的整合201
7.2.2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交通的整合203
7.2.3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自然环境的整合205
7.3 城市游憩空间内部的整合208
7.3.1 功能的整合208
7.3.2 资源-产品-主题-形象-市场的整合209
7.3.3 历史与现实的整合212
7.3.4 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整合216
7.3.5 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游憩行为空间的整合218
7.4 本章小结220
第8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机制与模式222
8.1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机制222
8.1.1 经济机制222
8.1.2 文化机制227
8.1.3 生态机制232
8.1.4 管理机制234
8.2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模式236
8.2.1 单极整合模式236
8.2.2 多极整合模式238
8.2.3 轴线整合模式239
8.2.4 点-轴整合模式239
8.2.5 梯度整合模式240
8.2.6 网络整合模式241
8.3 本章小结242
第9章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方法、策略与步骤244
9.1 基于规划设计的整合方法244
9.1.1 结合生态的整合方法244
9.1.2 结合人文的整合方法255
9.1.3 结合市场的整合方法262
9.2 基于规划管理的整合策略265
9.2.1 更新观念,完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与功能体系265
9.2.2 强化游憩空间专项规划,完善规划层次体系266
9.2.3 建立游憩空间的土地储备与使用后评价制度267
9.2.4 加强游憩产业整合268
9.2.5 合理调控休闲时间270
9.2.6 优化城市交通与游憩线路组织272
9.2.7 进一步强化管理实施273
9.3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步骤275
9.3.1 结构分析275
9.3.2 演化分析277
9.3.3 品质评价277
9.3.4 整合方案277
9.3.5 影响评估277
9.3.6 决策实施277
9.4 本章小结278
第10章 实证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279
10.1 区域概况279
10.1.1 区位特征279
10.1.2 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279
10.1.3 历史文化特征281
10.1.4 社会经济状况282
10.2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分析282
10.2.1 城市游憩空间系统构成282
10.2.2 城市游憩空间分布格局283
10.3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分析285
10.3.1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规律285
10.3.2 城市游憩空间演化模式287
10.4 城市游憩空间品质评价287
10.4.1 评价方法与问卷调查287
10.4.2 确定关键的城市游憩空间类型与具体游憩空间289
10.4.3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的重要性排序289
10.4.4 具体游憩空间品质评价290
10.4.5 评价结论:现状与问题296
10.5 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构想297
10.5.1 整合的目标297
10.5.2 游憩主题形象确定298
10.5.3 整合的价值取向300
10.5.4 整合的空间布局301
10.5.5 整合的对策与建议304
10.6 本章小结310
第11章 结语312
11.1 主要研究结论312
11.2 进一步研究展望317
参考文献320
后记331
热门推荐
- 3497586.html
- 2669335.html
- 3708720.html
- 2178037.html
- 2856073.html
- 321571.html
- 396098.html
- 1976452.html
- 1501884.html
- 597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7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51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31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8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8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95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98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45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