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限元分析 ANSYS13.0从入门到实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洪才,何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35546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148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有限元分析-应用程序,ANSYS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有限元分析 ANSYS13.0从入门到实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有限单元法概述1
1.2 ANSYS基本原理1
1.2.1 ANSYS计算中的基本方程1
1.2.2 ANSYS计算的基本方法2
1.2.3 ANSYS计算的基本流程3
1.3 ANSYS 13.0简介与基本使用3
1.3.1软件功能简介4
1.3.2前处理模块4
1.3.3分析计算模块4
1.3.4后处理模块5
第2章 坐标系和工作平面6
2.1坐标系6
2.1.1坐标系简介6
2.1.2坐标系的定义6
2.1.3坐标系的激活9
2.2工作平面9
2.2.1工作平面的定义10
2.2.2工作平面的操作10
2.2.3工作平面的增强功能11
第3章 建立模型13
3.1建立实体模型的方法13
3.2自下向上建模15
3.2.1关键点15
3.2.2硬点15
3.2.3线16
3.2.4面17
3.2.5体17
3.3自上向下建模18
3.3.1定义面18
3.3.2定义体19
3.4布尔运算20
3.4.1交运算20
3.4.2加运算21
3.4.3减运算21
3.4.4分割运算22
3.4.5搭接运算23
3.4.6互分运算24
3.4.7粘接运算24
3.5其他建立实体模型的方法25
3.5.1移动和复制实体模型25
3.5.2质量和惯量的计算26
3.6有限元模型27
3.6.1节点27
3.6.2单元28
3.7从CAD中导入模型31
3.7.1概述31
3.7.2 CAD模型的导入31
3.8参数化建模32
3.8.1参数化建模简介32
3.8.2使用参数33
3.8.3 APDL中的控制命令37
第4章网格划分40
4.1网格划分概述40
4.2定义单元属性40
4.2.1定义单元属性表40
4.2.2分配单元属性41
4.3网格划分工具41
4.4单元尺寸控制42
4.4.1智能单元尺寸控制42
4.4.2人工单元尺寸控制44
4.4.3裂纹尖端网格划分控制48
4.5网格划分器49
4.5.1三角形表面网格划分49
4.5.2四边形表面网格划分50
4.5.3四面体单元网格划分50
4.5.4控制四面体单元的改进50
4.6网格划分方法50
4.6.1自由网格划分50
4.6.2映射网格划分51
4.6.3体扫掠生成网格54
4.7修改网格55
4.7.1重新划分网格55
4.7.2清除网格56
4.7.3细化局部网格56
第5章 耦合和约束方程57
5.1耦合的概念57
5.2定义耦合自由度57
5.2.1在给定节点处定义并修改耦合自由度57
5.2.2耦合重合节点57
5.2.3定义更多的耦合集58
5.2.4列表和删除耦合集58
5.2.5耦合的注意事项58
5.3约束方程的定义59
5.4定义约束方程59
5.4.1直接方法59
5.4.2修改约束方程60
5.4.3直接与自动定义约束方程的对比61
第6章 加载63
6.1载荷的概念63
6.2载荷步、子步和平衡迭代63
6.3时间的作用64
6.4阶跃载荷和斜坡载荷65
6.5施加载荷的方法65
6.5.1实体模型载荷65
6.5.2有限单元载荷66
6.5.3自由度约束66
6.5.4施加对称或反对称边界条件68
6.5.5施加集中力载荷69
6.5.6施加压力载荷71
6.5.7施加结构体载荷——温度74
6.5.8惯性载荷77
6.5.9施加轴对称载荷78
6.5.10施加表格型载荷79
6.5.11施加函数型载荷79
6.6设置载荷步选项82
6.6.1通用选项82
6.6.2动力学分析选项84
6.6.3非线性选项84
6.6.4输出控制85
6.7创建多载荷步文件85
6.8定义接头固定处预拉伸86
6.8.1使用PSMESH命令86
6.8.2使用EINTF命令87
6.8.3执行拉伸分析的典型过程87
第7章 求解89
7.1选择求解器89
7.2求解器的类型89
7.2.1波前求解器89
7.2.2稀疏矩阵直接解法求解器90
7.2.3雅可比共轭梯度法求解器90
7.2.4不完全乔累斯基共轭梯度法求解器90
7.2.5预条件共轭梯度法求解器90
7.2.6代数多栅求解器91
7.2.7分布式求解器91
7.2.8自动迭代(快速)求解器选项91
7.3在某些类型结构分析时使用特殊求解工具91
7.3.1使用简化求解菜单91
7.3.2使用求解控制对话框92
7.4获得解答93
7.5求解多载荷步94
7.5.1使用多步求解法94
7.5.2使用载荷步文件法94
7.6奇异解95
第8章 后处理技术96
8.1后处理的基本概念96
8.2结果文件97
8.3后处理可用的数据类型97
8.4通用后处理器POST197
8.4.1 POST1概述97
8.4.2将数据结果读入数据库98
8.4.3在POST1中观察结果100
8.4.4 POST1的其他后处理内容106
8.5时间历程后处理器(POST26 )109
8.5.1时间历程变量观察器109
8.5.2进入时间历程处理器111
8.5.3定义变量111
8.5.4处理变量并进行计算113
8.5.5变量的评价114
8.5.6 POST26后处理器的其他功能115
第9章 设计ANSYS分析方案117
9.1设计分析方案的重要性117
9.2确定分析目标117
9.3确定模型类型117
9.4确定模型单元117
9.4.1线性插值单元118
9.4.2二次插值单元118
9.5不同单元之间的连接121
9.6分析中使用对称性121
9.7确定模型细节122
9.8确定模型的网格密度123
第10章 结构线性静力分析124
10.1静力分析概述124
10.2静力分析的求解步骤124
10.2.1建模124
10.2.2设置求解控制124
10.2.3设置其他求解选项126
10.2.4施加载荷128
10.2.5求解129
10.2.6检查分析结果130
10.3实例:阶梯轴施加扭矩和弯矩131
10.3.1工程背景131
10.3.2问题的描述131
10.3.3 GUI操作132
第11章 模态分析136
11.1模态分析的定义及应用136
11.2模态分析的方法136
11.2.1分块Lanczos法136
11.2.2子空间法(Subspace)136
11.2.3 Power Dynamics法136
11.2.4缩减法(Reduced/Householder)137
11.2.5非对称法(Unsymmetric )137
11.2.6阻尼法(Damp)137
11.2.7 QR阻尼法137
11.3矩阵缩减技术和主自由度的选择准则137
11.3.1矩阵缩减137
11.3.2人工选择主自由度的准则138
11.4模态分析过程139
11.4.1建模139
11.4.2加载及求解139
11.5扩展模态142
11.5.1注意要点143
11.5.2扩展模态143
11.6观察结果144
11.6.1观察结果数据的过程144
11.6.2选项:列表显示所有频率145
11.6.3选项:图形显示变形145
11.6.4选项:列表显示主自由度145
11.6.5选项:线单元结果145
11.7有预应力的模态分析145
11.8大变形预应力的模态分析146
11.9实例:印刷机滚筒的模态分析146
11.9.1工程背景146
11.9.2问题的描述146
11.9.3 GUI操作147
第12章 谐响应分析152
12.1谐响应分析的定义与应用152
12.2三种求解方法152
12.2.1完全法152
12.2.2缩减法152
12.2.3模态叠加法153
12.2.4三种方法均存在的局限性153
12.3完全法谐响应分析153
12.3.1建模153
12.3.2加载并求解154
12.3.3观察结果157
12.4缩减法谐响应分析158
12.4.1加载并求得缩减解158
12.4.2观察缩减法求解的结果159
12.4.3扩展解159
12.4.4观察扩展解的结果161
12.5模态叠加法谐响应分析162
12.5.1获取模态分析解162
12.5.2获取模态叠加法谐响应解162
12.5.3扩展模态叠加解163
12.5.4观察结果164
12.6有预应力的完全法谐响应分析164
12.6.1有预应力的完全法谐响应分析164
12.6.2有预应力的缩减法谐响应分析164
12.6.3有预应力的模态叠加法谐响应分析164
12.7实例:汽车悬架系统的谐响应分析164
12.7.1工程背景164
12.7.2问题的描述165
12.7.3 GUI操作165
第13章 谱分析169
13.1谱分析的定义169
13.2谱的基本概念169
13.2.1响应谱分析169
13.2.2动力设计分析方法169
13.2.3功率谱密度170
13.2.4确定性分析与概率分析170
13.3单点响应谱(SPRS)分析步骤170
13.3.1建立模型170
13.3.2获得模态解170
13.3.3获得谱解171
13.3.4扩展模态172
13.3.5合并模态173
13.3.6观察结果174
13.4随机振动(PSD)分析步骤176
13.4.1扩展模态176
13.4.2获得谱解176
13.4.3合并模态178
13.4.4观察结果179
13.5随机振动分析结果的应用181
13.5.1随机振动结果与失效计算181
13.5.2随机疲劳失效181
13.6 DDAM(动力设计分析方法)谱分析183
13.7多点响应谱(MPRS )分析184
13.8实例:钢架结构厂房的随机振动分析184
13.8.1工程背景184
13.8.2问题的描述184
13.8.3 GUI操作185
第14章 瞬态动力学分析192
14.1瞬态动力学分析的概念192
14.2瞬态动力学分析前的准备工作192
14.3瞬态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192
14.4三种求解方法193
14.4.1完全法193
14.4.2模态叠加法194
14.4.3缩减法194
14.5完全法瞬态动力学分析194
14.5.1建造模型194
14.5.2建立初始条件195
14.5.3设置求解控制197
14.5.4设置其他求解选项199
14.5.5施加载荷201
14.5.6存储当前载荷步的载荷配置201
14.5.7针对每个载荷步重复201
14.5.8存储数据库备份文件201
14.5.9开始瞬态求解201
14.5.10退出求解器202
14.5.11观察结果202
14.6模态叠加法瞬态动力分析202
14.6.1建造模型202
14.6.2获取模态解203
14.6.3获取模态叠加法瞬态分析解203
14.6.4扩展模态叠加解206
14.6.5观察结果206
14.7缩减法瞬态动力学分析过程206
14.7.1获取缩减解207
14.7.2观察缩减法求解的结果210
14.7.3扩展处理210
14.7.4观察已扩展解的结果211
14.8有预应力瞬态动力学分析212
14.8.1有预应力的完全法瞬态动力学分析212
14.8.2有预应力的模态叠加法瞬态动力学分析213
14.8.3有预应力的缩减法瞬态动力学分析213
14.9瞬态分析的关键技术细节213
14.9.1积分时间步长选取准则213
14.9.2自动时间步长214
14.9.3阻尼215
14.10实例:路面冲击载荷作用下汽车的瞬态动力学分析217
14.10.1工程背景217
14.10.2问题的描述218
14.10.3 GUI操作219
第15章 非线性分析227
15.1概述227
15.1.1结构非线性的概念227
15.1.2非线性分析的基本知识228
15.2结构非线性分析230
15.2.1非线性静态分析步骤231
15.2.2非线性瞬态分析步骤237
15.2.3非线性分析的提示238
15.3几何非线性242
15.3.1大应变效应242
15.3.2应力与应变242
15.3.3小应变大位移243
15.3.4应力刚化243
15.3.5旋转软化244
15.4屈曲分析244
15.4.1屈曲分析的类型244
15.4.2非线性屈曲分析245
15.4.3特征值(线性)屈曲分析247
15.5材料非线性分析251
15.5.1塑性理论简介252
15.5.2常用的非线性材料本构关系简介255
15.5.3如何使用塑性256
15.6实例:支撑架特征值屈曲分析258
15.6.1工程背景258
15.6.2问题的描述258
15.6.3 GUI操作259
15.7实例:复合地基沉降的弹塑性分析262
15.7.1工程背景262
15.7.2问题的描述262
15.7.3 GUI操作263
第16章 接触分析267
16.1概述267
16.2接触分类267
16.3 ANSYS接触分析功能267
16.3.1点-点接触268
16.3.2点-面接触268
16.3.3线-面接触268
16.3.4面-面的接触268
16.4面-面的接触分析269
16.4.1应用面-面接触单元269
16.4.2建立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269
16.4.3识别接触对270
16.4.4指定接触面和目标面270
16.4.5定义目标面271
16.4.6定义柔体的接触面275
16.4.7设置实常数和单元关键选项278
16.4.8控制刚性目标面的运动(刚体-柔体接触)290
16.4.9热接触模拟291
16.4.10为柔体单元施加必要的边界条件294
16.4.11定义求解和载荷步选项294
16.4.12求解295
16.4.13观察结果296
16.5实例:薄钢板冲压分析297
16.5.1工程背景297
16.5.2问题的描述297
16.5.3 GUI操作298
第17章 复合材料304
17.1复合材料的相关概念304
17.2建立复合材料模型304
17.2.1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304
17.2.2定义材料的叠层结构305
17.2.3定义失效准则307
17.2.4应遵循的建模和后处理规则308
17.3实例:复合材料传动轴的失效分析310
17.3.1工程背景310
17.3.2问题的描述310
17.3.3 GUI操作310
第18章 断裂力学分析315
18.1断裂分析基础315
18.1.1断裂模式315
18.1.2断裂力学参数315
18.2断裂力学模型的建立317
18.2.1裂纹尖端区域建模317
18.2.2计算断裂参数318
18.3 ANSYS断裂力学参数数值计算319
18.3.1 J积分计算319
18.3.2应力强度因子计算322
18.4实例:弹塑性焊接接头的J积分计算325
18.4.1工程背景325
18.4.2问题的描述325
18.4.3 GUI操作326
第19章 热分析332
19.1热分析概述332
19.1.1热分析的目的332
19.1.2 ANSYS中的热分析332
19.1.3热分析的类型332
19.1.4耦合场分析333
19.2基础知识333
19.2.1符号与单位333
19.2.2热分析经典理论回顾333
19.2.3热传递的方式334
19.2.4稳态热分析334
19.2.5瞬态热分析334
19.2.6热辐射335
19.2.7线性与非线性336
19.2.8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336
19.2.9热分析误差估计336
19.3稳态热分析336
19.3.1稳态热分析的概念336
19.3.2热分析的单元336
19.3.3稳态热分析的步骤337
19.3.4建模337
19.3.5施加载荷和求解338
19.3.6后处理342
19.4瞬态热分析343
19.4.1瞬态热分析的定义343
19.4.2瞬态热分析中使用的单元和命令343
19.4.3瞬态热分析的步骤343
19.4.4建模343
19.4.5施加载荷和求解344
19.4.6后处理349
19.4.7相变问题349
19.5表面效应单元349
19.5.1简介349
19.5.2表面效应单元的应用350
19.5.3设置表面效应单元350
19.5.4创建表面效应单元351
19.6热应力分析352
19.6.1热应力分析的分类352
19.6.2间接法进行热应力分析的步骤352
19.7实例:多芯片组件热分析353
19.7.1工程背景353
19.7.2问题的描述353
19.7.3 GUI操作354
第20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358
20.1边坡稳定性分析概述358
20.1.1边坡稳定性研究概况358
20.1.2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358
20.2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359
20.2.1计算的主要方法359
20.2.2强度折减法的计算原理359
20.2.3颗粒状材料(混凝土、岩石和土壤)的4种屈服准则360
20.2.4屈服准则在ANSYS中的实现361
20.2.5采用折减系数法计算边坡稳定系数361
20.3实例:确定边坡安全系数361
20.3.1工程背景361
20.3.2问题的描述362
20.3.3 GUI操作362
第21章 界面开裂与失效模拟365
21.1界面开裂的分析365
21.2模拟开裂的界面单元365
21.2.1单元的定义366
21.2.2单元的选择366
21.3定义材料属性366
21.3.1材料的特点366
21.3.2材料常数366
21.4网格划分和定义边界条件367
21.4.1网格划分367
21.4.2边界条件367
21.5求解过程和结果的输出367
21.6观察结果368
21.7实例:功能梯度材料界面开裂分析368
21.7.1工程背景368
21.7.2问题的描述368
21.7.3 GUI操作369
第22章 衬垫连接模拟373
22.1引言373
22.2执行单元组件分析373
22.3衬垫单元的构造373
22.3.1单元的拓扑布局374
22.3.2厚度方向374
22.4界面单元的家族374
22.4.1单元选择374
22.4.2应用375
22.5材料性质的定义375
22.5.1材料的特点375
22.5.2数据输入格式376
22.5.3与温度相关的数据378
22.5.4画出衬垫数据曲线379
22.6划分界面单元380
22.7求解过程和结果的输出381
22.8观察结果382
22.9实例:螺栓预紧法兰盘衬垫分析382
22.9.1工程背景382
22.9.2问题的描述382
22.9.3 GUI操作383
第23章 齿轮分析391
23.1概述391
23.2齿轮模型的术语391
23.3渐开线直齿齿轮模型的建立393
23.3.1渐开线的生成原理393
23.3.2创建渐开线曲线393
23.3.3生成齿根过渡曲线394
23.3.4生成完整齿廓线394
23.3.5生成完整齿轮面394
23.4实例:多齿轮动态接触分析394
23.4.1工程背景394
23.4.2问题的描述394
23.4.3 GUI操作395
第24章 转子动力学分析403
24.1概述403
24.1.1通用动力学方程403
24.1.2有限单元法模拟转子动力学的优点403
24.2转子动力学分析工具404
24.2.1常用的命令404
24.2.2常用的单元404
24.2.3常用的术语404
24.3建立转子动力学模型406
24.3.1建立模型406
24.3.2建立轴承模型407
24.3.3建立模型的其他部件409
24.4施加载荷和约束410
24.5求解转子动力学问题410
24.5.1添加阻尼411
24.5.2指定旋转速度并考虑陀螺效应411
24.5.3求解随后预应力结构坎贝尔分析411
24.5.4求解承受同步或不同步力的谐响应问题411
24.5.5选择合适的求解器412
24.6转子动力学的后处理413
24.6.1处理复数结果413
24.6.2观察运动轨迹414
24.6.3输出轨迹特性414
24.6.4动画显示轨迹415
24.6.5完成瞬态分析后观察轨迹415
24.6.6后处理轴承和反力415
24.6.7坎贝尔图416
24.7实例:转子-轴承系统的临界转速计算416
24.7.1工程背景416
24.7.2问题的描述416
24.7.3 GUI操作417
第25章 焊接工程问题分析423
25.1焊接工程的意义423
25.2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的特点423
25.3焊接过程有限元模型的简化424
25.4焊接温度场的分析理论424
25.4.1焊接过程的有限元基本方程424
25.4.2非线性瞬态热传导的有限元分析424
25.5焊接应力和变形的分析理论425
25.6计算模型425
25.6.1焊接热源模型425
25.6.2热源模型的选取427
25.6.3材料物理性能参数的影响427
25.6.4边界换热系数427
25.6.5相变潜热428
25.7 ANSYS焊接模拟过程428
25.7.1焊接过程温度场模拟分析428
25.7.2焊接过程应力应变场的模拟分析430
25.8实例:三维平板堆焊焊接的残余应力分析431
25.8.1工程背景431
25.8.2问题的描述432
25.8.3 GUI操作433
第26章 优化设计441
26.1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441
26.2优化设计的步骤442
26.2.1生成分析文件442
26.2.2建立优化过程中的参数444
26.2.3指定分析文件(OPT)445
26.2.4声明优化变量446
26.2.5选择优化工具或优化方法446
26.2.6指定优化循环控制方式447
26.2.7进行优化分析448
26.2.8查看设计序列结果449
26.2.9操作设计序列449
26.2.10多层优化计算450
26.3优化技术451
26.3.1零阶方法451
26.3.2一阶方法453
26.3.3随机搜索法454
26.3.4等步长搜索法454
26.3.5乘子计算法454
26.3.6最优梯度法454
26.4选择优化变量注意事项454
26.4.1选择设计变量454
26.4.2选择状态变量455
26.4.3选择目标函数455
26.5实例:高速转盘的动力学优化设计456
26.5.1工程背景456
26.5.2问题的描述456
26.5.3 GUI操作457
第27章 拓扑优化462
27.1拓扑优化的基本概念462
27.2拓扑优化的步骤462
27.2.1定义拓扑优化问题462
27.2.2选择单元类型462
27.2.3指定优化和非优化的区域462
27.2.4定义载荷463
27.2.5定义和控制优化过程464
27.2.6查看结果470
27.3实例:自行车车架的拓扑优化470
27.3.1工程背景470
27.3.2问题的描述471
27.3.3 GUI操作471
第28章 疲劳分析474
28.1疲劳的基本概念474
28.1.1 ANSYS程序处理疲劳问题的过程474
28.1.2基本术语474
28.2疲劳分析的步骤475
28.2.1进入POST1和恢复数据库475
28.2.2建立疲劳计算的规模、材料疲劳性质和疲劳计算的位置475
28.2.3储存应力、指定事件循环次数和比例因子476
28.2.4激活疲劳计算481
28.2.5查看计算结果481
28.3实例:压力容器的疲劳分析481
28.3.1工程背景481
28.3.2问题的描述482
28.3.3 GUI操作482
第29章 自适应网格划分487
29.1网格自适应划分的概念487
29.2自适应网格划分的先决条件487
29.3自适应网格划分的基本过程487
29.4修改基本过程488
29.4.1选择自适应性488
29.4.2通过用户子程序定制ADAPT宏488
29.4.3定制ADAPT宏490
29.5自适应网格划分的注意事项490
29.6实例:应力集中模型的自适应计算491
29.6.1工程背景491
29.6.2问题的描述491
29.6.3 GUI操作492
第30章 可靠性分析494
30.1基于有限元的概率设计简介494
30.2可靠性分析术语495
30.3随机输入参数类型496
30.3.1高斯正态分布496
30.3.2截断高斯分布497
30.3.3对数正态分布497
30.3.4三角分布498
30.3.5均匀分布498
30.3.6指数分布498
30.3.7 Beta分布499
30.3.8伽玛分布499
30.3.9威布尔分布499
30.4概率设计方法500
30.4.1蒙特卡罗模拟技术500
30.4.2响应面法502
30.5实例:路基可靠性分析504
30.5.1工程背景504
30.5.2问题的描述505
30.5.3 GUI操作505
附录511
附录A获取函数511
附录B ANSYS有限元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513
附录C有限元收敛速度和精确估计516
热门推荐
- 2190023.html
- 581430.html
- 3534263.html
- 2450671.html
- 59496.html
- 1848932.html
- 3394600.html
- 2446656.html
- 421307.html
- 19603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4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2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02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12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9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0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7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2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08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6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