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 1921-1949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780136801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1137页
- 主题词:党史/党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 1921-1949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3
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3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3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3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3
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3
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3
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
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兴起13
二、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18
二、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18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18
各阶层群众的反抗斗争24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28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28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4
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创办34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4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36
五、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4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42
五、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42
俄国十月革命和欧亚革命浪潮的兴起44
一、五四爱国运动49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9
一、五四爱国运动49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9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4
各种新思潮的涌现54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4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57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成长62
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65
三、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72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72
三、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72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75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77
党的早期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81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84
一大的召开84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84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88
一、中央局工作的逐步展开91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91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91
一、中央局工作的逐步展开91
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93
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认识93
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93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9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104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07
工人罢工斗争的蓬勃兴起107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07
工人运动的继续高涨111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16
四、党对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领导119
农民运动的新局面119
四、党对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领导119
青年运动的新态势122
妇女运动的新面貌124
五、党在创立初期的自身建设125
五、党在创立初期的自身建设125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133
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33
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133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133
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33
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133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139
推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39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139
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43
三、开创革命的新局面146
国民党的新变化和黄埔军校的建立146
三、开创革命的新局面146
国共合作对革命群众运动的推动149
反击国民党右派和平定商团叛乱153
四、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57
四、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57
第五章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161
第五章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161
一、五卅运动和全国的反帝怒潮161
一、五卅运动和全国的反帝怒潮161
席卷全国的五卅风暴161
省港大罢工168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171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171
三、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运动176
北方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76
三、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运动176
争取冯玉祥国民军和发动“首都革命”178
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开展180
四、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183
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183
四、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183
制定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新政策187
反对西山会议派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89
五、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192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192
五、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192
资产阶级和农民问题194
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197
武装斗争问题199
第六章 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202
一、北伐前的形势202
北方反奉斗争的失败与两广统一202
第六章 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202
一、北伐前的形势202
蒋介石夺取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205
二、党为北伐做准备208
二、党为北伐做准备208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213
两湖战场的作战213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213
赣闽浙苏战场的作战217
民众的支援和北伐军的政治工作219
国民军再起和泸顺起义222
四、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225
湘鄂赣地区的工农运动和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重视225
四、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225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229
五、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232
五、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232
一、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240
第七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240
一、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240
帝国主义的干涉与革命阵营内部矛盾的表面化240
第七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240
共产国际在北伐过程中对中共的影响245
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形成251
二、蒋介石加紧勾结中外反动势力和大革命的局部失败257
二、蒋介石加紧勾结中外反动势力和大革命的局部失败257
三、武汉政局和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61
三、武汉政局和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61
东征北伐之争和第二次北伐261
武汉国民政府的危机264
党的五大266
四、大革命的失败269
革命危机的加剧和五月紧急指示269
四、大革命的失败269
大革命的失败及经验教训273
第八章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285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285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285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285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285
第八章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285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285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292
革命形势转入低潮294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296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296
南昌起义296
八七会议300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306
广州起义309
其他武装起义310
三、“左”倾盲动错误的出现及纠正315
三、“左”倾盲动错误的出现及纠正315
四、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320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320
四、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320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325
第九章 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329
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329
第九章 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329
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329
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337
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337
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337
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地下斗争的开展340
反对托陈取消派的斗争343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346
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开辟346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346
湘赣、湘鄂赣根据地的开辟348
湘鄂西、鄂豫皖根据地的开辟350
其他根据地的开辟352
海陆丰、井冈山等根据地的土地革命356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356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356
土地革命政策的发展360
中共中央九月来信365
五、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365
五、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365
古田会议369
六、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372
六、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372
第十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378
一、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378
第十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378
一、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378
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388
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388
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396
中央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396
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396
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404
湘鄂西根据地的反“围剿”408
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的反“围剿”41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412
红军的建设和作战原则的基本形成415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420
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420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420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420
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420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421
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424
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429
二、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危害435
二、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危害435
三、红军继续进行反“围剿”斗争444
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反“围剿”的失利444
三、红军继续进行反“围剿”斗争444
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446
川陕根据地反三路、六路围攻的胜利450
湘鄂川黔等根据地的开辟452
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454
政权建设454
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454
经济建设458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62
党的建设463
五、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467
五、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467
查田运动473
六、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473
六、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473
错误地开展反对“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斗争475
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477
一、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484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484
第十二章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484
一、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484
第十二章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484
遵义会议488
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493
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493
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493
北上与南下战略方针的争论495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499
红一方面军的东征和西征500
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00
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00
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503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507
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512
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512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516
华北事变516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516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516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516
《八一宣言》519
一二九运动523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527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527
瓦窑堡会议527
西北地区抗日力量联合的实现533
刘少奇关于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的策略思想536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536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536
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的恢复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540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544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544
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549
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549
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549
西安事变556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565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565
促进国共合作抗日的努力565
迎接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567
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573
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573
第十四章 争取实现全面抗战路线583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583
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战的开始583
第四编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583
第十四章 争取实现全面抗战路线583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583
第四编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583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588
中华民族的抗战热潮592
全国抗战爆发后国际形势的变化595
洛川会议的召开600
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600
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600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604
三、实现全面抗战的努力和国共军队配合作战608
三、实现全面抗战的努力和国共军队配合作战608
华北战场的对日作战和山西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608
沪宁地区的对日作战和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615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618
抗战战略防御阶段的结束622
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626
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626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627
晋西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630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632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634
山东抗日根据地635
华中抗日根据地637
陕甘宁边区的巩固638
党的队伍的迅速发展640
五、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644
五、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644
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649
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649
王明的右倾错误649
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657
日本对华策略的调整664
第十五章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664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664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664
第十五章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664
美、英等国对华政策的变化667
国民党的反共妥协倾向和共产党的抗战团结进步方针671
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675
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675
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675
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676
百团大战681
发展华中、华南抗日根据地683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斗争689
三、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694
三、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694
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磨擦69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的发展698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702
国共两党在思想战线上的斗争702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702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705
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708
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708
政权建设709
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711
党的民族政策与实践716
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718
六、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722
六、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722
皖南事变722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726
第十六章 巩固抗日民主阵地732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新形势732
一、1941年以后的战略格局732
第十六章 巩固抗日民主阵地732
一、1941年以后的战略格局73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734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736
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736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736
加强军事建设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741
对日、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747
三、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749
三、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749
加强政权建设和增进党政军民团结749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752
深入贯彻减租减息政策754
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756
四、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760
四、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760
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工作760
党在西北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768
五、党在沦陷区的斗争771
五、党在沦陷区的斗争771
沦陷区工作的方针与部署771
领导沦陷区人民进行反日斗争774
整风运动的准备777
六、整风运动777
六、整风运动777
整风运动的展开782
整风过程中的审干工作788
一、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792
第十七章 争取人民抗战的最后胜利792
一、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792
抗战局势的新变化792
第十七章 争取人民抗战的最后胜利792
解放区军民的局部反攻796
开辟新的解放区800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803
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803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803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806
民主运动的新高涨808
三、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811
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811
三、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811
国共协定草案的拟定815
反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820
七大的筹备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823
四、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823
四、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823
七大的召开825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832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837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837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837
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840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45
第五编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853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853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853
第十八章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853
第五编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853
第十八章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853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853
美、苏的对华政策856
二、争取和平建国860
二、争取和平建国860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提出860
重庆谈判864
三、调整战略部署868
国民党夺取华北、华中和东北的战略企图868
三、调整战略部署868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870
国民党政府的掠夺性接收876
四、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兴起876
四、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兴起876
一二一运动879
五、参加政治协商会议881
五、参加政治协商会议881
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协协议的通过881
维护各项协议的斗争888
六、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891
争取在东北的有利地位891
六、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891
解放区的练兵、减租和生产895
一、从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900
第十九章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900
一、从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900
全面内战爆发时的形势和自卫战争的部署900
第十九章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900
战争初期的作战906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和第二条战线的初步兴起911
国共关系的完全破裂916
以人民解放战争“打倒蒋介石”的决策921
二、战略防御作战的重大胜利924
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924
二、战略防御作战的重大胜利924
挫败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926
三、加强解放区建设931
三、加强解放区建设931
解放区的基本状况和各项建设931
《五四指示》的贯彻实施934
解放区的民族工作937
四、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发展940
四、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发展940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940
五二○运动945
第二十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950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950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方针的确立950
第二十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950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950
战略进攻的展开952
二、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957
二、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957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和实施957
整顿党的队伍961
三、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964
三、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964
十二月会议964
新民主主义多项政策的完善968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973
加强政权建设和统一财经工作976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978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978
反饥饿、反迫害运动的深入发展978
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进一步加强981
五、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进一步展开985
五、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进一步展开985
开创中原新局面985
内线各战场的攻势作战988
第二十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991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991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991
战略决战前的形势和九月会议991
第二十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991
辽沈战役997
淮海战役1001
平津战役1004
二、夺取全国胜利1009
二、夺取全国胜利1009
粉碎国民党统治集团“划江而治”的图谋1009
渡江战役1016
城市工作和秘密工作的加强1020
向全国进军1022
三、筹建新中国1026
七届二中全会的重大决策1026
三、筹建新中国102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1029
结束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1038
结束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1038
后记1051
后记1051
热门推荐
- 520230.html
- 3531099.html
- 2860082.html
- 253781.html
- 2280783.html
- 155930.html
- 3635731.html
- 1674135.html
- 1950524.html
- 33745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6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9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11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7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9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81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32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82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32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