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谭毓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363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0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药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药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第二节 药理学的发展与分支学科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三节 药理学的学习方法2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4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及影响因素4
一、被动转运4
二、主动转运6
三、膜动转运6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6
一、吸收6
二、分布7
三、生物转化9
四、排泄10
一、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11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11
二、药动学常用参数及其意义13
三、房室模型17
四、连续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17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19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19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19
二、药物效应的基本类型19
三、药物效应的选择性19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20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21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22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22
二、受体的特性23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23
一、受体概念及相关术语23
三、受体学说24
四、受体类型24
五、受体与药物25
六、药物作用受体后的信号转导26
七、受体调节27
第四节 药物的构效关系与量效关系27
一、药物的构效关系27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28
三、药物的安全评价30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32
第一节 药物因素32
一、药物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32
三、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33
二、用药时间与间隔33
第二节 机体因素35
一、年龄35
二、性别36
三、遗传因素36
四、病理状态37
五、心理因素37
六、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37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39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39
一、按解剖学分类39
二、按释放的神经递质分类39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39
三、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和消除40
一、传出神经突触的超微结构40
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40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及其效应42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命名和分类42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效应43
三、传出神经系统递质效应的分子机制43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和分类44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方式44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45
第六章 拟胆碱药46
第一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46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46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47
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49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49
一、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50
二、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52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54
第四节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55
第七章 抗胆碱药57
第一节 M受体阻断药57
一、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57
二、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60
第二节 N胆碱受体阻断药61
一、N1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61
二、N2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62
第八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65
第一节 α受体激动药65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65
第二节 α,β受体激动药67
二、α1受体激动药67
一、β1,β2受体激动药71
第三节 β受体激动药71
二、β1受体激动药72
第九章 抗肾上腺素药73
第一节 α受体阻断药73
一、短效类73
二、长效类74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75
一、药理作用75
二、临床应用76
三、不良反应及禁忌证76
一、药理作用78
二、局部麻醉的方法78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78
三、常用局麻药79
四、局麻药作用的影响因素80
第十一章 全身麻醉药81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81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83
第三节 复合麻醉85
第十二章 镇静催眠药87
第一节 苯二氮?类87
第二节 巴比妥类91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92
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92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93
第一节 抗癫痫药94
一、概述94
第十三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94
二、治疗药物95
第二节 抗惊厥药100
第十四章 抗帕金森病药和阿尔海默病药101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101
一、拟多巴胺类药102
二、抗胆碱药105
第二节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105
一、胆碱酯酶抑制药106
二、M受体激动药108
第十五章 抗精神失常药109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109
一、吩噻嗪类109
四、其他类113
三、丁酰苯类113
二、硫杂蒽类113
第二节 抗抑郁症药及抗躁狂症药114
一、抗抑郁症药114
二、抗躁狂症药116
第三节 抗焦虑药116
第十六章 镇痛药117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117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122
第三节 其他镇痛药125
第四节 阿片受体阻断剂126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与促大脑功能恢复药127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127
第二节 延髓呼吸中枢兴奋药128
第三节 促脑功能恢复药129
二、镇痛作用131
一、解热作用131
第十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131
第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性131
三、抗炎作用132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132
一、水杨酸类132
二、苯胺类134
三、吡唑酮类135
四、其他抗炎有机酸类136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138
第四节 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138
第五节 抗痛风药139
第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141
第一节 正常心肌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141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141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142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143
一、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143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144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145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145
二、Ⅱ类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50
三、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150
四、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151
五、其他类药153
第四节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153
第二十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154
第一节 CHF病理生理学及治疗药物分类154
一、CHF时心肌的功能和结构变化154
四、治疗CHF药物的分类155
二、CHF时神经内分泌的改变155
三、CHF时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155
第二节 强心苷类156
一、体内过程156
二、药理作用157
三、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158
四、临床用途159
五、不良反应159
六、中毒的预防与治疗160
七、药物相互作用160
八、给药方法161
第三节 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作用药161
一、儿茶酚胺类161
二、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I)161
一、血管扩张药162
二、钙通道阻滞药162
三、钙增敏剂162
第四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血管扩张药162
第五节 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163
一、血管紧张素酶抑制药163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164
第六节 其他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164
一、利尿药164
二、β受体阻断药165
第二十一章 抗心绞痛药166
第一节 心绞痛病理生理基础与治疗策略166
第二节 硝酸酯类167
一、体内过程167
二、药理作用168
第三节 β受体阻断药169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170
二、临床应用170
三、注意事项与药物相互作用170
第四节 钙通道阻滞药171
第五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172
第二十二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173
第一节 概述173
第二节 调血脂药173
一、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174
二、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176
三、降低Lp(a)的药物178
第三节 抗氧化剂178
第五节 保护血管内皮药180
二、n-6型多烯脂肪酸180
一、n-3型多烯脂肪酸180
第四节 多烯脂肪酸类180
第二十三章 抗高血压药182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分类182
第二节 第一线抗高血压药183
一、利尿药183
二、钙通道阻滞药184
三、β受体阻断药185
四、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187
第三节 第二线抗高血压药189
一、中枢性降压药189
二、α1受体阻断药190
三、血管平滑肌舒张药191
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192
一、钾通道开放药(钾外流促进药)193
第四节 新型抗高血压药193
五、神经节阻断药193
二、肾素抑制药194
三、5-HT受体阻断药194
四、前列环素合成促进药194
五、内皮素受体阻断药194
第五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195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196
第一节 利尿药196
一、肾脏泌尿生理及利尿药作用部位196
二、常用的利尿药197
第二节 脱水药201
第二十五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203
第一节 抗凝血药203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205
第三节 促纤维蛋白溶解药206
第四节 促凝血药207
第五节 抗贫血药208
第六节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211
第七节 血容量扩充药212
第二十六章 组胺受体阻断药213
第一节 H1受体阻断药213
第二节 H2受体阻断药214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216
第一节 平喘药216
一、支气管扩张药216
二、抗炎性平喘药218
三、抗过敏平喘药218
第二节 镇咳药219
二、黏痰溶解药220
第三节 祛痰药220
一、黏液分泌促进药220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221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221
一、抗酸药221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222
三、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药物223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224
第二节 助消化药225
第三节 止吐药225
第四节 泻药227
一、容积性泻药227
二、接触性泻药227
三、润滑性泻药227
第六节 利胆药228
第五节 止泻药228
第二十九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229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229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232
第三十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234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与抗雌激素类药235
一、雌激素类药235
二、抗雌激素类药237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237
一、孕激素类药237
二、抗孕激素类药239
第三节 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239
一、雄激素类药239
二、同化激素类药241
一、主要抑制排卵和着床的避孕药242
第四节 避孕药242
二、男用避孕药244
三、外用避孕药244
第三十一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45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246
一、体内过程246
二、生理效应及药理作用247
三、临床应用249
四、不良反应250
五、禁忌证252
六、药物相互作用252
七、用法及疗程253
一、促皮质素254
第二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254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255
第三节 盐皮质激素256
第三十二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257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257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分泌与调节257
二、体内过程258
三、药理作用259
四、临床应用259
五、不良反应与禁忌证260
六、药物相互作用260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260
一、硫脲类260
二、碘及碘化物262
三、放射性碘263
四、β受体阻断药264
第三十三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265
第一节 胰岛素265
一、体内过程265
二、药理作用266
三、临床应用267
四、不良反应267
五、药物相互作用268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268
一、磺酰脲类268
二、双胍类271
三、胰岛素增敏药272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273
一、双磷酸盐274
第一节 抗骨质疏松药274
第三十四章 抗骨质疏松药与减肥药274
二、雌激素275
三、植物雌激素276
四、降钙素277
五、氟化物278
六、类固醇激素278
七、甲状旁腺激素278
八、雌激素受体调节剂279
九、钙剂279
十、维生素D279
第二节 减肥药279
第三十五章 抗菌药物概论281
第一节 常用术语281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282
一、细菌耐药性283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对策283
二、耐药性的产生284
三、耐药的机制284
四、细菌耐药性对策285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286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286
二、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287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290
第一节 抗菌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性290
一、抗菌作用机制290
二、耐药机制290
第二节 青霉素类291
一、分类291
二、窄谱青霉素类292
四、广谱青霉素类294
三、耐酶青霉素类294
五、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295
六、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295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296
一、分类及抗菌特点296
二、体内过程297
三、抗菌机制及耐药性297
四、临床应用297
五、不良反应297
第四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298
第五节 其他β-内酰胺类298
一、碳青霉烯类298
二、氧头孢烯类298
四、单环β-内酰胺类299
三、头霉素类299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00
一、体内过程300
二、抗菌作用300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抗生素300
三、作用机制301
四、耐药性301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303
第三节 万古霉素类304
一、体内过程304
二、抗菌作用及机制304
三、耐药性305
四、临床应用305
五、不良反应305
一、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点306
第三十八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多黏菌素306
第一节 氨基苷类抗生素306
二、常用氨基苷类抗生素309
第二节 多黏菌素312
第三十九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314
第一节 四环素类314
一、抗菌作用314
二、作用机制314
三、耐药性314
第二节 氯霉素类316
第四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318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318
一、概述318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321
一、概述323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323
二、常用磺胺类药物325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326
第四十一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329
第一节 抗真菌药329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329
二、唑类抗真菌药331
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332
四、嘧啶类抗真菌药333
第二节 抗病毒药333
一、概述333
二、常用的抗病毒药334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340
一、第一线抗结核病药340
第四十二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340
二、第二线抗结核病药344
三、新一代抗结核病药345
四、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346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346
第四十三章 抗疟药348
第一节 概述348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抗疟药的作用环节348
二、抗疟药的分类349
第二节 常用抗疟药350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350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353
三、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353
四、抗疟药的临床选用353
一、主要作用于肠内、外阿米巴病药355
第一节 抗阿米巴病药355
第四十四章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355
二、主要作用于肠腔内的阿米巴病药356
三、主要作用于肠腔外阿米巴病药357
第二节 抗滴虫病药357
第四十五章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359
第一节 抗血吸虫病药359
第二节 抗丝虫病药360
第四十六章 抗肠蠕虫药362
一、驱线虫药362
二、驱绦虫药364
三、抗肠蠕虫药的合理选用364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365
第一节 概述365
一、细胞动力学及其在肿瘤化学治疗中的意义365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366
三、抗恶性肿瘤药的不良反应367
第二节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368
一、烷化剂368
二、抗代谢药369
三、铂类配合物371
四、激素类药物371
五、抗肿瘤抗生素373
六、抗肿瘤植物药374
第三节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377
第四十八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378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378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381
中文药名索引385
英文药名索引396
参考书目407
热门推荐
- 3369065.html
- 2845644.html
- 236883.html
- 2030100.html
- 3892754.html
- 1319146.html
- 3640089.html
- 880309.html
- 2181894.html
- 2805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58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35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91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5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1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4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57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7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9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