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冉隆隧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ISBN:978751590593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146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601页
- 主题词:航天工程-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3章 航天器的返回轨道设计549
13.1航天器返回过程概述549
13.1.1任务与设计原则549
13.1.2进入和返回航天器的分类550
13.1.3返回式航天器的着陆方式554
13.2航天器返回过程基础理论556
13.2.1返回航天器返回轨道的分段557
13.2.2航天器进入轨道的基础理论563
13.3弹道式再入航天器的返回轨道设计571
13.3.1不控升力的弹道式返回器轨道设计571
13.3.2无升力的弹道式返回轨道设计原理576
13.4弹道-升力式再入返回器的返回轨道设计597
13.4.1弹道-升力式返回器的轨道动力学597
13.4.2弹道-升力式返回轨道的参数选择606
第14章 登月轨道设计612
14.1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及其不固定性612
14.2描述日、地、月运动的天球坐标系615
14.2.1球面三角的基本概念616
14.2.2 4种常用的天球坐标系623
14.2.3 4种天球坐标系间的转换627
14.3月球轨道运动特征和参数的天球表示631
14.3.1月球的轨道运动和自转运动631
14.3.2用地心天球图描述日、地、月运动参数636
14.4探月轨道的类型和设计约束条件639
14.4.1探月轨道的类型639
14.4.2探月轨道设计的约束条件642
14.5简化的探月轨道设计643
14.5.1飞行时间随入轨速度的变化644
14.5.2地球停泊轨道与地球赤道和白道非共面时考虑的问题650
14.5.3地球停泊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和白道三者间的关系651
14.5.4地月转移轨道计算653
14.5.5地球停泊轨道计算655
14.6双二体探月轨道设计657
14.6.1月球影响球入口点后的轨道计算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658
14.6.2入口点后的轨道计算661
14.6.3入口点B位置的影响672
14.7发射窗口与轨道约束(光照与测控)条件的关系675
14.7.1光照约束条件对发射窗口选择的影响676
14.7.2测控约束条件的影响678
14.8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概述682
14.8.1阿波罗载人飞船682
14.8.2土星Ⅴ载人火箭684
14.8.3典型飞行程序与飞行轨道687
第3篇 航天工程设计任务693
第15章 无线电控制系统仪器研制693
15.1横校系统控制原理693
15.2横校系统综合测试仪的改进694
15.3横校模拟信号f0(t)的信号分析695
15.3.1 f0(t)波形分解696
15.3.2 f1(t)的解699
15.3.3 F1(t)的解701
15.3.4 F2(t)的解703
15.3.5 f0(t)的解析式和频谱式704
15.4根据f0(t)解析式求基本电路708
15.4.1产生f1(t)的3个基本电路708
15.4.2产生F1(t)+F2(t)的基本电路和g(t)波形709
15.5横校模拟信号源总框图711
15.6横校模拟信号空间调制度计设计711
15.6.1空间调制度计的方案选择711
15.6.2空间调制度计的误差及其减小措施714
15.6.3空间调制度计的精度鉴定717
15.7小结718
第16章 自动测试系统数字仪器研制719
16.1自动测试系统概述720
16.2测试发控系统的抗干扰设计722
16.2.1测试发控系统的信号分类723
16.2.2按信号特征分类合理布局系统724
16.3积分式A/D转换器725
16.3.1单积分A/D转换器725
16.3.2双积分A/D转换器727
16.3.3三重积分A/D转换器728
16.4积分式A/D抗常态干扰能力的计算方法731
16.5共态干扰的抑制方法733
16.5.1浮地输入及其共态电流733
16.5.2双层屏蔽对共态干扰的抑制735
16.5.3双层屏蔽线路的隔离技术737
16.6小结741
第17章 运载火箭测试发控系统总体设计742
17.1引论742
17.2运载火箭的组成与测试发控系统的关系742
17.2.1箭体结构与分离系统744
17.2.2动力装置系统744
17.2.3控制系统744
17.2.4遥测系统747
17.2.5外测安全系统747
17.3测控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747
17.3.1箭地信息连接方式设计748
17.3.2电源配电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749
17.3.3稳定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753
17.3.4制导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763
17.3.5发射控制线路设计772
17.3.6控制系统总检查设计776
17.4测试发控系统设计778
17.4.1系统结构的确定与布局778
17.4.2系统技术指标的确定783
17.4.3计算机对系统设备的管理方式与接口设计786
17.5主要系统接口设备设计793
17.5.1模拟量测试接口设备设计793
17.5.2信号源接口设备设计799
17.5.3自动发控接口设备设计802
17.5.4地箭接口设计806
17.5.5接口的程序检查方法举例808
17.6测试发控软件系统设计811
17.6.1测试发控系统软件的组成811
17.6.2测试发控系统硬件检查程序811
17.6.3测试发控系统软件设计方案812
17.7小结814
第18章 高可靠性火箭控制系统设计815
18.1引论815
18.2火箭控制系统的组成、典型结构与基本概念816
18.2.1控制系统的组成816
18.2.2飞行控制系统的结构和任务817
18.2.3测试发控系统的结构和任务818
18.2.4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819
18.3火箭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821
18.3.1近程导弹的射程控制(Vk和θk制导方案)822
18.3.2射程偏差补偿方案822
18.3.3无线电横校/惯性制导方案822
18.3.4横向惯性坐标转换和纵向双补偿视加速度特征量关机方案823
18.3.5尾翼和燃气舵姿态控制方案825
18.3.6液压伺服机构、摆动发动机和时变校正网络的多回路姿态稳定方案825
18.4现代火箭控制系统的两种典型方案826
18.4.1平台/计算机控制系统826
18.4.2速率捷联/计算机控制系统830
18.5载人火箭控制系统的冗余方案842
18.5.1国外载人火箭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特点842
18.5.2控制系统冗余设计的原则849
18.5.3平台/速率捷联控制系统冗余方案的比较851
18.5.4载人火箭控制系统冗余设计的一般法则851
18.5.5平台/捷联复合控制系统及其冗余管理859
第19章 载人航天器人控系统的设计与地面试验863
19.1人控系统的设计原则与任务要求863
19.1.1人控系统的设计原则864
19.1.2人控系统在载人航天器各飞行段要完成的任务864
19.2人控系统的结构、功能和配套设备865
19.2.1手柄机械联动比例控制系统865
19.2.2手柄电路控制冲量比例控制系统866
19.2.3联盟TM号飞船的人控系统结构867
19.2.4数字控制回路人控系统873
19.2.5模拟控制回路人控系统877
19.3人控系统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其特性881
19.3.1航天员控制台881
19.3.2飞船运动控制手柄884
19.3.3航天员观察用的光学仪器887
19.3.4逻辑控制装置890
19.3.5人控接口处理单元891
19.3.6人控系统对其他综合系统的要求891
19.4人控系统的安装布局要求与人机工效学892
19.4.1人在载人航天飞行中的作用与限制892
19.4.2船载仪器设备的布局和特殊要求892
19.4.3对航天员控制台和座持的基本要求893
19.4.4仪器设备的布局894
19.4.5仪器设备的结构和安装建议895
19.4.6飞船工作面的布局实例896
19.5飞船离轨返回的人工控制898
19.5.1飞船离轨返回着陆控制阶段的划分898
19.5.2飞船返回再入段的特点和过程899
19.5.3各种人控返回工作模式900
19.6飞船交会对接的人工控制902
19.6.1飞船转入人控交会对接的条件902
19.6.2人控交会对接控制的方法902
19.6.3人控停靠驾驶过程904
19.6.4人控与距离有关的交会速度控制905
19.6.5“悬停”后向交会目标试飞的人控过程与参数要求906
19.7人控系统的可靠性设计909
19.7.1可靠性设计原则909
19.7.2可靠性设计措施909
19.7.3人控备份手段的必要性和充分条件910
19.8人控系统的地面试验911
19.8.1地面仿真试验与自主试验911
19.8.2航天员在人控系统中的数学模型912
19.8.3人控系统的仿真914
19.8.4人控系统自主电试验918
第20章 航天工程供电与接地的电磁兼容性设计921
20.1引论921
20.2供电与接地方案的提出及设计要求921
20.3供电与接地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原理924
20.3.1基本概念924
20.3.2干扰源927
20.3.3敏感器935
20.3.4电磁干扰的耦合通路937
20.4航天发射场的供配电与各系统的用电943
20.4.1航天发射场的供配电状态943
20.4.2各系统的用电(以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器为例)947
20.4.3 N线和PE线混接的危害性分析947
20.4.4供电隔离与接口隔离的优越性分析949
20.5航天发射场测发厂房单地网—点接地设施与各系统的接地953
20.5.1测发厂房的接地线路类型953
20.5.2各系统的内部接地设置954
20.5.3系统接地要注意的问题与方法956
第21章 空间交会对接系统概论958
21.1引论958
21.2空间交会对接系统的基本组成960
21.3空间交会对接过程的阶段划分961
21.3.1目标飞行轨道和追踪轨道962
21.3.2交会对接过程阶段划分963
21.4国外交会对接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964
21.4.1美国交会对接测量技术965
21.4.2苏联/俄罗斯交会对接测量技术966
21.4.3欧洲空间局交会对接测量技术967
21.4.4日本交会对接测量技术968
21.4.5相对测量技术发展趋势及典型设备技术指标971
21.5测量过程及其特点977
21.5.1 测量过程977
21.5.2测量系统特点978
21.6测量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979
21.6.1测量传感器研究979
21.6.2测量系统研究979
21.7船载相对测量系统体制研究980
21.7.1测量系统配置原则980
21.7.2交会控制的最终目标——对接的初始条件980
21.7.3测量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981
21.7.4测量体制(测量设备配置方案)及其分析982
21.8空间对接机构987
21.8.1空间对接机构的总体概念987
21.8.2对对接机构的主要技术要求990
21.8.3对接机构与工程总体的关系993
21.8.4空间对接机构的类型994
21.8.5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1001
第22章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原理与工程设计1005
22.1空间交会对接控制基础1006
22.1.1交会对接的动力学问题1006
22.1.2交会对接工程设计要点1008
22.1.3交会变轨的一般方法1012
22.2描述两航天器相对运动的相对坐标系1029
22.2.1旋转直角相对坐标系O1 XBYBZB(轨道相对坐标系)1029
22.2.2非旋转直角相对坐标系O1XHYHZH(惯性相对坐标系)1030
22.2.3瞄准线直角相对坐标系O1 XAYAZA(射线直角坐标系)1031
22.3两航天器质心的相对运动方程1034
22.3.1两航天器质心运动方程的一般数学描述1034
22.3.2在旋转直角相对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1034
22.3.3在非旋转(惯性)直角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1040
22.3.4瞄准线(射线)相对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1043
22.3.5两航天器质心相对运动线性化方程的通式1047
22.4自由轨道法接近控制1048
22.4.1船载交会接近控制系统方案1048
22.4.2自由轨道法接近控制概念1051
22.4.3控制数学模型与控制程序1053
22.4.4自由轨道控制的质量特性1055
22.5瞄准线法接近控制1060
22.5.1控制原理与控制数学模型1060
22.5.2惯性平行接近法的控制规律1063
22.5.3瞄准线接近控制的质量特征1068
22.5.4瞄准线接近法的校正控制1071
22.5.5瞄准线接近法的硬件构成方案1074
22.6飞船控制系统设计1075
22.6.1飞船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各飞行段的工作模式1076
22.6.2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轨道控制1079
22.6.3飞船的GNC系统1083
22.7交会对接控制对相对运动测量设备的要求1091
22.7.1相对运动参数测量要求1092
22.7.2测量设备温湿度环境要求1092
22.7.3测量设备力学环境要求1093
22.7.4测量设备其他环境要求1094
22.7.5测量设备电磁兼容设计要求1095
附录A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的运载火箭1100
A1苏联/俄罗斯的运载火箭1100
A1.1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1100
A1.2联盟号系列运载火箭1104
A1.3宇宙号系列运载火箭1106
A1.4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1106
A1.5旋风号系列运载火箭1108
A1.6天顶号系列运载火箭1108
A1.7能源号运载火箭1108
A2美国的运载火箭1109
A2.1雷神系列运载火箭1109
A2.2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1110
A2.3德尔它系列运载火箭1110
A2.4侦察兵系列运载火箭1118
A2.5土星系列运载火箭1118
A2.6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1119
A3其他国家的运载火箭1119
A3.1欧盟的运载火箭1119
A3.2日本的运载火箭1123
附录B常用天体运行数据和特性参数1125
附录C用于轨道计算的正则单位制1142
参考文献1144
热门推荐
- 1361612.html
- 3825757.html
- 3168360.html
- 2547902.html
- 372564.html
- 406825.html
- 1612424.html
- 492195.html
- 811500.html
- 1080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0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96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55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7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81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22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63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81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1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