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
  • 金盛华,张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38698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引1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7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7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7

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10

三、社会心理学同相邻学科的关系11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

一、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13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设计16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22

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29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29

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30

三、社会心理学的现状34

第二章 印象与归因37

第一节 印象形成37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37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38

三、概化印象的形成42

第二节 印象的定向作用与准确性46

一、印象的定向作用46

二、影响印象形成及印象准确性的因素49

一、印象控制的概念52

第三节 印象控制与自我表现策略52

二、自觉的印象控制--自我表现策略54

第四节 归因59

一、什么是归因与归因理论59

二、归因原则62

三、影响归因的因素66

第三章 态度及其测量71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71

一、什么是态度71

二、态度的特点75

三、态度的维度76

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78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80

一、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80

二、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82

三、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84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87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90

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90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92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94

一、瑟斯通量表98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98

二、李凯特量表99

三、语义差异量表100

四、投射测验101

第四章 态度的改变103

第一节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03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103

二、认知不协调理论105

三、平衡理论107

第二节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109

一、态度改变情境模型109

二、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110

三、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16

四、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118

五、沟通背景方面的影响因素120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122

一、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122

二、参照群体引导125

三、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126

四、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130

五、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近策略132

一、沟通的概念140

第一节 沟通的意义与结构140

第五章 沟通140

二、沟通的意义143

三、沟通的结构150

四、沟通的背景154

第二节 沟通的特点与类型158

一、沟通的特点158

二、沟通的类型161

第三节 身体语言沟通169

一、身体语言的特点169

二、目光与表情173

三、身体运动与接触179

四、姿势与装饰182

第四节 人际空间与沟通187

一、人际空间需要187

二、人际距离与沟通188

三、个人空间位置与沟通191

第六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195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概念195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195

二、交往的意义198

三、交往需要的有限性201

一、印刻205

第二节 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205

二、本能207

三、条件作用209

四、不同交往需要形成途径的协同211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212

一、自我价值肯定需要212

二、安全感确立需要216

三、自我的超越218

第四节 人际吸引的条件221

一、熟悉222

二、个人特征224

三、相似与互补230

四、爱情233

第七章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策略236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状态与倾向236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236

二、人际关系的倾向238

三、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241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243

一、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243

二、人际关系的破裂245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249

一、交互原则251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251

二、功利原则254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256

四、情境控制原则263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265

一、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265

二、友人间的沟通方式269

三、维持友情的方法271

第八章 人际关系的测量与改善275

第一节 社交测量法275

一、社交测量法的原理275

二、社交测量法的步骤276

三、不同结果处理方法281

第二节 人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287

一、人际交往类型测验287

二、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测验289

三、人际关系维持能力测验290

四、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294

第三节 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296

一、沟通能力自我提高的途径296

二、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302

三、综合性人际关系改善的心理学技术308

一、什么是侵犯313

第九章 侵犯与亲社会行为313

第一节 侵犯的原因313

二、侵犯的本能论316

三、挫折-侵犯理论318

四、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321

第二节 侵犯的控制325

一、侵犯的可能性325

二、影响侵犯的因素326

三、侵犯行为的控制330

四、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334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339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理论339

二、亲社会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解340

三、社会交换论的解释340

四、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论341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342

一、援助与旁观悖论342

二、责任分散344

三、社会作用力理论346

四、助人的决策过程350

第五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352

一、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外部条件352

二、助人者个人特征的作用355

三、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362

第十章 社会影响368

第一节 从众368

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368

二、从众的类型373

三、从众的原因374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378

第二节 服从385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385

二、服从的原因389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392

第三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396

一、什么是社会助长396

二、性别助长397

三、脑力激励法399

四、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401

五、社会惰化402

第四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405

一、群体极化405

二、群体思维408

主要参考书目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