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镇痛药研究方法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镇痛药研究方法学
  • 洪庚辛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072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98页
  • 文件大小:393MB
  • 文件页数:831页
  • 主题词:解热镇痛药-研究方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镇痛药研究方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绪言3

第一节 疼痛及其生物学保护作用3

一、疼痛与镇痛3

二、镇痛药3

三、疼痛的生物学保护作用4

第二节 中医学对疼痛的认识4

第三节 近代医学对疼痛的认识5

一、疼痛疾病5

二、疼痛疾病的发病率6

三、疼痛严重危害人们健康6

四、疼痛引发的严重社会经济恶果7

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模型在疼痛研究中的应用7

一、转基因技术8

二、转基因技术在疼痛研究中的应用8

三、转基因动物研究疼痛的优缺点9

四、基因敲除镇痛小鼠模型9

第五节 新型镇痛药研发的药效学评价方法14

一、药效学研究评价的原则及指导思想14

二、镇痛药药效学研究评价的基本要求15

三、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16

四、结语17

第二章 疼痛的产生、传导和调控18

第一节 疼痛的产生18

一、诱导痛觉产生的外部因素18

二、内源性致痛物质18

三、痛觉理论20

第二节 疼痛的传导22

一、痛觉感受器22

二、痛觉传入纤维24

三、痛觉传导系统24

四、痛觉整合中枢26

第三节 疼痛的调控29

一、脑内参与痛觉调控的神经递质29

二、痛觉调控的方式31

三、中枢神经系统对痛觉的调控33

第三章 神经递质、调质与疼痛37

第一节 经典神经递质37

一、乙酰胆碱37

二、去甲肾上腺素39

三、多巴胺40

四、5-羟色胺41

第二节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42

一、谷氨酸42

二、天门冬氨酸43

三、γ-氨基丁酸43

四、甘氨酸43

第三节 肽类神经递质-神经调质44

一、内源性阿片肽44

二、P物质44

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44

四、胆囊收缩素45

五、血管活性肠肽45

六、神经营养因子45

第四节 其他可能的神经递质47

一、内源性辣椒素样物质47

二、一氧化氮48

三、嘌呤类物质48

四、组胺48

第四章 细胞因子、炎性介质、酶与疼痛50

第一节 细胞因子50

一、细胞因子的来源50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50

三、细胞因子的受体51

四、细胞因子与疼痛53

五、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54

第二节 炎性介质55

一、炎性介质的来源55

二、炎性介质的分类55

三、炎性介质的信号转导通路56

第三节 与疼痛有关的酶58

一、环氧合酶258

二、蛋白激酶C58

第四节 细胞因子、炎性介质、酶与镇痛药的研究58

一、非甾体抗炎药58

二、COX-2抑制剂59

三、糖皮质激素59

四、TNF-α抑制剂59

五、结语60

第五章 阿片受体与疼痛61

第一节 疼痛产生的机制61

第二节 阿片与阿片受体61

一、阿片受体及内源性阿片肽的发现61

二、阿片受体的基因克隆62

第三节 阿片受体信号转导63

一、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63

二、激活钾电流63

三、抑制钙内流63

四、核内信号传导63

第四节 阿片和阿片受体参与疼痛调节 64

第六章 电压门控性离子通道与疼痛66

第一节 钠离子通道与疼痛66

一、钠离子通道的结构66

二、Nav1.3钠通道68

三、Nav1.7钠通道68

四、Nav1.8钠通道68

五、Nav1.9钠通道68

六、β亚基69

第二节 钙离子通道与疼痛69

一、钙离子通道的结构69

二、N型VDCCs与疼痛70

三、T型VDCCS与疼痛71

第三节 钾离子通道与疼痛72

一、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Kv)73

二、钙激活性钾离子通道(Kca)73

三、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ir)74

四、双孔钾离子通道(K2P)75

第四节 与钾通道相关的G蛋白耦联受体与疼痛的关系75

一、μ阿片受体75

二、ξ阿片受体76

三、κ阿片受体76

四、不同的疼痛模型中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的镇痛作用77

第五节 其他离子通道与疼痛78

一、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78

二、酸感受离子通道79

第七章 镇痛药及其作用新靶点研究进展81

第一节 阿片类镇痛药81

一、目前临床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81

二、新型阿片类镇痛药82

第二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84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84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与镇痛药的比较及本质区别84

三、作用机制85

四、常用药物与评价88

五、环氧化酶研究方法91

第三节 镇痛药作用新靶点研究进展93

一、中枢性镇痛药作用新靶点93

二、外周性镇痛药作用新靶点99

第二篇 镇痛药研究的常用技术107

第八章 镇痛药研究的相关实验室技术及其应用109

第一节 常规电生理实验技术及其应用109

一、概述109

二、基本电生理仪器简介114

三、电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119

四、细胞外记录技术121

五、常规细胞内记录技术125

六、电压钳记录技术127

七、脑片电生理研究技术130

八、体表生物电记录技术简介137

九、常规电生理技术在痛觉研究中的应用138

第二节 膜片钳技术及其应用140

一、概述140

二、膜片钳技术141

三、HERG钾离子通道细胞模型的建立145

四、实验举例—N型钙通道拮抗剂的筛选方法148

第三节 高通量筛选技术及其应用151

一、样品处理自动化设备151

二、药物筛选自动化操作设备152

第四节 同位素实验技术及其应用154

一、核物理基础知识简介154

二、放射性核素操作中的防护155

三、实验的应用156

第五节 神经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158

一、神经元细胞的基本特征158

二、细胞培养的设备与条件159

第六节 大脑皮质痛相关区域的神经影像学161

第七节 脑立体定位技术162

一、脑立体定位技术的操作162

二、与疼痛相关的神经核团164

三、脑立体定位技术实验方法举例164

第八节 生物芯片技术165

一、生物芯片的制备方法166

二、生物芯片常用检测仪器与分析方法167

第九章 镇痛药新型制剂的研究169

第一节 镇痛药纳米制剂的研究169

一、纳米制剂概述169

二、镇痛药纳米制剂的特点171

三、镇痛药纳米制剂的研究方法173

四、镇痛药纳米制剂的研究展望176

第二节 镇痛药的经皮制剂研究177

一、镇痛药经皮制剂的特点177

二、镇痛药经皮制剂的研究方法178

三、镇痛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展望180

第三节 镇痛药经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180

一、经黏膜给药制剂的特点180

二、镇痛药黏膜黏附制剂的特点181

三、镇痛药经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方法181

四、镇痛药经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展望183

第四节 外用镇痛药制剂的研究183

一、巴布剂的镇痛作用研究183

二、脂质体的镇痛作用研究、185

三、擦剂的镇痛作用研究、186

四、喷雾剂的镇痛作用研究、188

五、软膏剂的镇痛作用研究、189

第十章 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知识192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192

一、实验因素192

二、实验单位192

三、实验效应193

第二节 实验设计的四个原则193

一、重复193

二、随机194

三、对照195

四、均衡195

第三节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196

一、镇痛药药理基础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196

二、新药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197

第四节 药理试验的动物剂量换算198

一、动物剂量换算的原理198

二、动物剂量换算表及例算199

三、关于动物剂量换算的讨论201

第十一章 常用的统计方法203

第一节 药物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203

一、总体与样本203

二、显著性检验及P值203

三、统计描述204

四、统计推断205

第二节 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206

一、Yates校正的?法206

二、简化确切几率法207

三、配对?法208

四、Cohran加权合并法208

五、两组率的等效性检验和非劣效性检验209

第三节 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209

一、计量资料的数据检查210

二、配对t检验211

三、成组t检验212

四、方差分析法214

五、非参数统计方法215

六、特殊资料的统计分析217

七、多中心资料及跨年度资料218

八、时序性资料218

九、计量资料的等效性检验和非劣效性检验219

第四节 等级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220

第十二章 联合用药的研究设计222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若干概念的阐述222

一、狭义和广义的药物联合作用222

二、独立和相似的联合作用223

三、相加性、协同性和拮抗性相互作用223

第二节 权重配方法224

一、基本原理224

二、典型配方设计225

三、设计步骤226

四、实例分析227

五、讨论230

第三节 参数法231

一、基本原理231

二、公式232

三、实例分析232

四、讨论235

第四节 映射法236

一、基本原理236

二、分析步骤236

三、公式237

四、实例分析237

五、讨论239

第十三章 实验室中计算机的应用241

第一节 国内外统计软件简介241

一、SAS统计软件241

二、SPSS统计软件242

三、WinNonlin药动学软件242

四、NONMEN群体药动学软件243

五、3P87/3P97实用药动学计算程序243

六、DAS2.0药物与统计软件244

第二节 统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及技巧244

一、3P87使用方法244

二、药物统计软件DAS的使用方法249

第十四章 镇痛药依赖性的实验方法255

第一节 评价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性潜力的实验方法255

一、自身给药实验255

二、药物辨别刺激实验257

三、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259

四、行为敏化实验260

第二节 评价阿片类药物身体依赖性潜力的实验方法260

一、基本原理260

二、基本方法261

三、实验动物、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内容261

四、实验结果评价及注意事项265

第三节 建立复吸模型的实验方法266

一、基本原理266

二、基本实验方法266

第四节 研究治疗阿片戎断反应药物的实验方法267

一、治疗吗啡依赖性大鼠的催促戒断反应的实验267

二、治疗吗啡依赖性大鼠的自然戒断反应的实验268

三、治疗猴自然戎断反应的试验268

第五节 临床治疗阿片以来戎断反应的研究现状269

一、替代治疗269

二、非阿片类药物269

三、快速脱毒疗法270

第六节 纳曲酮防复吸的戒毒治疗研究现状270

第三篇 镇痛药的研究方法273

第十五章 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275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伦理学问题275

一、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及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275

二、善待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福利“3R”原则276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基本要求276

一、常用实验动物的品种276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276

三、实验动物的基本要求277

第三节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及管理277

一、实验动物饲养环境277

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280

三、实验动物的供应280

第四节 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281

一、动物实验设计281

二、药效学评价282

三、药效比较平价282

四、协同实验282

第五节 动物实验的给药问题282

一、给药途径283

二、给药时间283

三、给药剂量283

第六节 实验方法的优化284

一、不同测痛方法组合有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阳性率284

二、镇痛药筛选研究284

三、镇痛药作用机制研究284

四、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研究285

五、离体与整体实验方法相结合研究285

第七节 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结果的相关性285

一、动物实验的重要性285

二、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结果的一致性285

三、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结果的差异性286

四、提高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结果的相关性286

第十六章 中枢阿片受体-配体结合实验288

第一节 3H-结合实验288

一、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288

二、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的定量处理289

三、阿片受体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举例291

第二节 抑制脑啡肽酶实验294

第十七章 疼痛研究细胞模型295

第一节 原代感觉神经元细胞培养体外疼痛模型295

第二节 永生化神经元细胞培养体外疼痛模型296

第十八章 疼痛研究器官模型299

第一节 离体豚鼠回肠肌解痉实验299

第二节 外周阿片受体测定301

一、离体豚鼠回肠实验301

二、离体输精管实验303

第十九章 理化刺激性疼痛动物模型306

第一节 化学刺激法306

一、小鼠扭体实验306

二、家兔钾离子皮下透入致痛实验308

三、缓激肽局部作用的拮抗实验310

四、痛介质诱发感觉神经放电模型312

第二节 热刺激法313

一、小鼠热板实验313

二、小鼠光辐射热甩尾实验315

三、大鼠光辐射热甩尾实验318

第三节 冷刺激法320

一、冷板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320

二、丙酮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322

三、冷诱发的甩尾反射实验323

第四节 机械致痛法324

一、Haffner夹尾实验324

二、大鼠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325

三、大鼠尾尖部压痛实验327

四、大鼠压足实验328

五、小鼠尾根加压实验329

六、落重(或撞击)模型330

第五节 电刺激法332

一、电刺激小鼠甩尾实验332

二、电刺激大鼠甩尾实验334

三、小鼠足跖电刺激实验335

四、猫牙齿激发痛模型337

五、电刺激兔内脏大神经的慢性痛实验338

六、电网刺激大鼠(小鼠)实验339

七、猴电击刺激实验340

八、电刺激兔耳实验341

九、大鼠牙髓电刺激痛模型343

第二十章 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345

第一节 组织损伤性病理痛模型345

一、炎性组织痛模型346

二、牙髓炎疼痛模型349

三、蜂毒诱发大鼠结肠炎痛模型350

四、辣椒素致痛模型353

五、大鼠弗氏完全佐剂性关节 炎慢性痛模型354

六、大鼠单发性佐剂性关节 炎慢性痛模型357

七、福尔马林诱发大鼠痛模型360

八、角叉菜胶诱发大鼠炎症痛模型362

九、蜂毒致炎痛模型364

十、大鼠尿酸钠膝关节 炎痛模型367

十一、小鼠应激性慢性痛模型369

十二、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模型370

十三、强啡肽脊髓损伤模型373

十四、大鼠切口疼痛模型374

第二节 神经损伤性病理痛模型375

一、坐骨神经轴索切断模型375

二、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CCI)378

三、坐骨神经挤压模型381

四、部分坐骨神经损伤模型(Seltzer模型)383

五、坐骨神经冰冻模型385

六、脊神经结扎模型387

七、背根节 慢性压迫模型390

八、脊髓损伤引起中枢痛实验392

九、低位尾干神经切除模型394

十、光化学的脊髓缺血性损伤性痛模型395

十一、兴奋性毒素脊髓(柱)损伤模型396

十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模型398

第三节 癌性痛模型401

一、癌症侵袭痛模型401

二、骨癌痛模型402

三、Meth-A肉瘤细胞植入BALB/c小鼠模型408

四、W256细胞诱导的大鼠骨癌模型411

第四节 抗癌药物诱发的外周病理性痛模型413

一、长春新碱诱发外周神经痛模型(ESCI)413

二、紫杉醇诱发外周神经痛模型(ESCI)414

三、顺铂诱发外周神经痛模型415

第二十一章 神经痛和偏头痛模型418

第一节 三叉神经痛模型418

一、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模型418

二、慢性压迫损伤眶下神经三叉神经痛模型421

三、苦毒素致三叉神经痛模型423

四、三叉神经末梢致痛模型425

五、经颞下窝暴露三叉神经节 痛模型428

六、经颞下入路及枕骨下入路暴露三叉神经节 痛模型430

七、牙髓灌注致痛模型433

八、三叉神经根埋植痛模型436

九、兔齿髓电刺激模型438

十、电刺激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模型440

十一、青霉素G钾致三叉神经痛模型442

第二节 偏头痛动物模型444

一、反映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的偏头痛实验445

二、皮层传播性抑制偏头痛模型448

三、硝酸甘油性实验性偏头痛模型451

四、5-羟色胺含量变化所致实验性偏头痛模型453

五、以血管为基础的偏头痛药物研究方法456

第二十二章 局部麻醉药实验方法458

第一节 表面麻醉458

第二节 浸润麻醉459

一、豚鼠皮内丘疹法459

二、小鼠足部用药法461

第三节 传导麻醉462

一、蛙离体坐骨神经法462

二、蛙离体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法465

第四节 椎管麻醉466

一、兔椎管麻醉法466

二、膜片钳技术测定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离子流法467

第五节 局麻药作用机制及模型评价469

第六节 常用局部麻醉药470

一、酯类局麻药470

二、酰胺类局麻药471

三、其他类局麻药473

第二十三章 镇痛作用机制分析实验方法475

第一节 镇痛药的作用部位分析475

一、外周与中枢给药的镇痛效应强度、ED50比较475

二、诱发大鼠肌电实验477

三、疼痛介质诱发隐神经传入放电实验479

四、兔耳静脉阻断实验480

五、清醒动物鞘内注射致痛实验481

六、蛛网膜下腔内植入导管的大鼠模型484

七、脊髓化鼠模型487

八、酵母诱发大鼠足爪肿胀痛模型488

第二节 中枢内源性阿片肽含量测定489

一、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实验490

二、放射免疫测定法490

第三节 脑内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疼痛的关系493

一、纳洛酮拮抗镇痛作用实验493

二、毒扁豆碱拮抗镇痛作用实验494

三、利血平拮抗、优降宁增强镇痛作用实验496

四、5-羟色氨酸和L-多巴增强镇痛作用实验498

五、镇痛药对脑内单胺递质及其代谢物含量的影响(HPLC-ECD法)500

六、DA受体药物对大鼠光辐射热甩尾测定痛阈的影响503

七、DA受体药物对福尔马林痛诱导的c-fos表达的影响504

第四节 钙离子浓度与镇痛作用的关系506

一、外源性钙与镇痛作用的关系506

二、钙离子浓度检测方法508

第五节 星状神经节 阻滞实验510

第六节 细胞移植镇痛方法的研究511

第七节 镇痛相关的分子水平的研究513

一、疼痛刺激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513

二、中枢白细胞介素-1受体与应激镇痛的关系514

三、炎症痛大鼠I型白细胞介素-1受体mRNA的表达516

第八节 疼痛相关基因表达实验方法517

一、与疼痛相关的基因表达517

二、疼痛相关基因表达调控524

三、构建疼痛基因腺病毒载体感染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526

四、免疫组化法测定c-fos蛋白表达528

第四篇 镇痛药的研究与开发531

第二十四章 镇痛药的临床试验方法533

第一节 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原则533

一、样本量(重复)533

二、对照534

三、随机535

四、盲法536

第二节 临床研究的试验类型536

一、优效性试验536

二、等效性试验与非劣性试验537

第三节 多中心试验537

一、应注意的问题537

二、统计方法的选择538

第四节 研究病例选择539

一、病例选择标准539

二、病例排除标准539

三、剔除病例标准539

四、退出(脱落)病例标准539

五、全面终止试验标准539

第五节 疗效指标540

一、视觉模拟量表540

二、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540

三、疼痛强度简易描述量表540

四、疼痛缓解度541

五、疼痛强度差541

六、总疼痛强度差541

七、药物起效时间541

八、镇痛维持时间541

九、总体疗效评价542

第六节 安全性评价542

一、不良事件542

二、生命体征544

三、实验室数据544

四、暴露情况545

第七节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545

一、临床试验的数据管理545

二、统计分析547

第八节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549

一、质量控制549

二、监察549

三、稽查550

四、检查550

第九节 临床研究实例551

一、试验背景551

二、试验目的551

三、试验设计551

四、受试者选择552

五、试验用药及用药方法553

六、观察指标555

七、安全性评价556

八、疗效判定标准557

九、伦理学要求557

十、数据管理557

十一、统计分析558

十二、质量控制和保证559

十三、试验报告总结560

十四、资料保存560

十五、试验期限560

十六、试验进度560

第二十五章 中药镇痛药的研究思路561

第一节 概述561

一、中医药常用镇痛动物模型的建立561

二、中药及其复方镇痛研究与应用564

三、镇痛中药实验研究举例565

第二节 血清药理学在镇痛中药筛选中的应用568

一、血清药理学概述568

二、中药镇痛的血清药理学研究569

第三节 基因芯片对中药及其复方靶基因及靶药物的研究与应用572

一、镇痛中药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572

二、均匀设计对靶药物的确定577

第四节 中药对癌痛的研究580

一、骨癌痛动物模型建立现状与评价580

二、W256细胞诱导的大鼠骨癌动物模型582

三、中药抗癌痛的药效学研究现况586

四、镇痛中药作用研究的新技术587

第二十六章 天然镇痛药研究现状593

第一节 中药镇痛药研究593

一、左旋四氢帕马丁594

二、东莨菪碱598

三、加锡果宁599

四、放线瑞香宁碱600

五、金丝桃苷601

六、辣椒素602

七、圆叶马兜铃总生物碱604

八、白芍总苷605

九、马钱子606

十、川乌607

十一、白芷608

十二、延胡索609

十三、两面针610

十四、苦参611

十五、青风藤612

十六、野罂粟613

十七、黄连614

十八、全蝎615

十九、蟾蜍616

第二节 镇痛毒素的研究617

一、芋螺毒素618

二、河豚毒素621

三、蛇毒623

四、蜈蚣毒素624

五、蜂毒素625

六、蜘蛛毒素627

七、蝎毒素628

第三节 镇痛药的研究展望631

一、镇痛中药的研究631

二、镇痛毒素的研究633

第五篇 临床常见痛症的药物治疗现状635

第二十七章 临床常见痛症的治疗药物637

第一节 抗炎镇痛药637

一、布洛芬637

二、舒林酸637

三、双氯芬酸638

第二节 中枢性镇痛药638

一、吗啡638

二、曲马朵639

第三节 激素类药639

一、糖皮质激素639

二、性激素640

第四节 镇静催眠药641

一、苯二氮?类642

二、巴比妥类643

第五节 局部麻醉药643

一、普鲁卡因644

二、利多卡因644

三、丁卡因644

四、布比卡因645

第六节 抗抑郁药646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646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646

三、血清素摄取抑制剂647

四、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648

第七节 抗癫痫药649

一、苯妥英钠649

二、丙戊酸钠649

三、卡马西平649

四、加巴喷丁650

五、拉莫三嗪650

第八节 改善肌紧张药物类650

一、氯唑沙宗650

二、乙哌立松651

第九节 其他药物651

一、氯胺酮651

二、可乐定651

三、阿托品、山莨菪碱651

四、辣椒辣素651

五、钙代谢调节药652

六、B族维生素类652

第十节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652

一、黄芩苷652

二、火把花根652

三、正清风痛宁652

四、伸筋胶囊652

五、补阳还五汤652

六、三黄汤653

第十一节 结语与展望653

第二十八章 癌痛655

第一节 癌痛临床药物治疗656

一、WHO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656

二、癌痛的综合治疗662

第二节 癌痛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669

一、与医务人员有关670

二、与患者有关670

三、与医药卫生部门有关670

四、缺少癌痛研究的专门机构671

五、提高医学伦理学的地位671

六、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671

第二十九章 术后疼痛673

第一节 概述673

一、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673

二、临床表现及对机体的影响674

第二节 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法675

一、常用药物676

二、给药途径676

三、给药模式676

第三节 评价与展望678

一、对于术后疼痛治疗的评价678

二、术后镇痛展望679

第三十章 风湿性疾病痛681

第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681

一、概述681

二、临床表现682

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683

四、诊断684

五、治疗684

第二节 强直性脊柱炎68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688

二、临床表现688

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689

四、诊断标准689

五、治疗690

第三十一章 肩周痛694

第一节 概述694

一、发病情况694

二、诊断695

第二节 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法695

一、口服药物695

二、注射用药物696

三、外用药697

第三节 评价697

一、选药原则698

二、换药原则699

第四节 展望699

第三十二章 坐骨神经痛701

第一节 概述701

一、病因701

二、临床表现701

三、诊断702

第二节 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法702

第三节 评价703

第四节 展望704

第三十三章 三叉神经痛706

第一节 概述70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706

二、临床表现707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707

第二节 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708

一、西药治疗708

二、中医药治疗710

第三节 药物治疗的评价及展望710

一、常用口服药物711

二、常用注射药物712

三、展望712

第三十四章 月经痛713

第一节 概述71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713

二、临床表现715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715

第二节 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法715

第三节 评价及临床选用原则717

第四节 展望718

第三十五章 牙痛719

第一节 概述719

一、牙源性因素719

二、非牙源性因素719

第二节 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法720

第三节 评价721

第四节 展望722

第三十六章 偏头痛724

第一节 概述724

第二节 偏头痛临床药物治疗现状724

一、控制急性发作用药725

二、预防发作用药725

第三节 常用的偏头痛急性发作治疗药726

第四节 常用的预防偏头痛发作药物730

第五节 抗偏头痛药研究进展733

一、偏头痛分类及发病机制的进展733

二、药效学评价方法的进展734

三、药物治疗的进展734

第三十七章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36

第一节 概述73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736

二、临床表现736

三、组织病理736

四、实验室检查737

五、诊断737

第二节 当前的治疗方法737

一、带状疱疹的治疗737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738

第三节 各种药物及疗法的评价739

第四节 展望740

第三十八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742

第一节 概述74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742

二、疼痛的临床表现743

三、诊断743

第二节 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法744

一、病因治疗744

二、对症治疗745

第三节 各药特点及临床方案的比较评价748

第四节 展望748

第三十九章 药物依赖与治疗750

第一节 概述750

一、毒品发展简史750

二、毒品来源与药物依赖现状751

三、药物依赖的危害752

四、国家对毒品的管理法规和禁毒策略752

第二节 常见毒品种类753

第三节 阿片类毒品的滥用753

第四节 药物依赖患者的临床治疗753

一、阿片类成瘾的戒断治疗754

二、其他毒品成瘾的戒毒治疗754

第五节 药物依赖患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754

一、中医药对稽延性戒断症状治疗755

二、中成药和中药方剂755

第六节 康复治疗及回归社会757

一、防复吸治疗757

二、药物依赖患者的心理治疗758

三、回归社会758

第四十章 疼痛临床治疗发展前景760

第一节 疼痛治疗的新理念760

一、疼痛治疗新模式760

二、疼痛治疗的现代要求760

三、疼痛治疗新观念761

第二节 疼痛治疗药物研究热点761

一、传统镇痛药的重新评价761

二、剂型和给药途径762

三、联合用药762

四、新型镇痛剂的研发762

第三节 疼痛治疗的新技术765

一、自控镇痛技术765

二、微创介入治疗765

三、针刺术766

四、细胞移植镇痛766

五、基因治疗766

第四节 结语767

第六章 展望769

第四十一章 疼痛与镇痛的研究展望771

一、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771

二、遗传因素对疼痛的影响771

三、疼痛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772

四、疼痛测量方法的发展772

五、疼痛的调控物质773

六、数理方法的应用774

七、型镇痛药物的开发774

附录Ⅰ 常用法定单位与非法定单位的换算776

附录Ⅱ 与痛相关受体激动剂、拮抗剂783

中文索引787

英文索引7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