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华中亚热带土壤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华中亚热带土壤
  • 龚子同等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6204·118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华中亚热带土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地球化学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土壤肥力研究室1

彩色图版&设计编辑:韦启璠、龚子同 摄影:崔荣浩 化学分析:黄钺、教剑英 物理分析:张云1

第一部分 土壤形成、类型和分布27

第一章 土壤形成条件&陈鸿昭、吴志东27

一、地貌轮廓27

二、地质特点28

三、气候条件30

四、植被类型32

五、地表水和地下水33

第二章 土壤形成和分类&龚子同、吴志东35

一、土壤形成特点35

(一)活跃的土壤地球化学过程35

(二)旺盛的生物物质循环41

(三)深刻的人为耕作活动43

二、土壤形成的阶段46

三、土壤分类46

(一)分类的趋势46

(二)关于分类中的几个问题47

(三)分类系统48

第三章 土壤分布&陈鸿昭、陈志诚51

一、地带性特点51

(一)水平分布51

(二)相性分布51

(三)垂直分布52

二、中域分布54

(一)枝状土壤组合54

(二)环状土壤组合64

三、微域分布67

(一)阶梯式土壤复域67

(二)园田式土壤复域67

(三)围堤式土壤复域68

第四章 山地灌丛草甸土、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韦启璠70

一、山地灌丛草甸土70

(一)形成特点70

(二)一般性状70

二、山地黄棕壤71

(一)形成特点72

(二)一般性状72

(三)主要类型72

(四)利用方向74

三、山地黄壤74

(一)形成特点74

(二)一般性状75

(三)主要类型76

(四)利用途径76

四、红壤76

(一)形成特点79

(二)一般性状80

(三)主要类型81

(四)利用途径82

第五章 红壤的地球化学类型&陈志诚、赵文君83

一、硅铝质红壤83

二、硅铁质红壤86

三、钾硅质红壤88

四、硅质红壤89

五、铁质红壤90

第六章 紫色土、石灰土、潮沙泥土&陈志诚、韦启璠、龚子同93

一、紫色土93

(一)分布及形成93

(二)性状及类型95

(三)利用途径96

二、石灰土96

(一)形成特点97

(二)一般性状97

(三)主要类型98

(四)利用途径99

三、潮沙泥土99

(一)一般特点99

(二)地区差别100

(三)土壤利用101

第七章 水稻土&龚子同102

一、水稻土的形成102

(一)形成过程中的变化102

(二)形成特点104

(三)水稻土层次的发育104

二、水稻土的分类命名106

(一)分类的回顾106

(二)水稻土分类意见108

(三)水稻土分类命名的若干具体问题109

三、主要类型109

(一)氧化型水稻土109

(二)氧化还原型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111

(三)还原型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114

(四)漂洗型水稻土114

(五)沼泽型水稻土114

(六)矿毒型水稻土116

四、水稻土的退化及其防治途径117

第二部分 土壤某些元素的循环和养分平衡121

第八章 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状态、含量及养分平衡&何电源121

一、土壤有机质122

(一)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状态122

(二)土壤有机质的调节123

二、土壤氮素125

(一)土壤氮的形态和含量126

(二)土壤氮素的平衡及调节127

三、土壤磷素132

(一)土壤磷素含量和形态132

(二)磷在土壤中的转化及磷肥的有效施用134

第九章 土壤钾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钾肥的因土施用&张效朴139

一、土壤钾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子139

(一)不同类型土壤钾素的含量状况139

(二)影响土壤钾素含量的因子141

二、不同类型土壤钾素的剖面分布143

(一)表聚型143

(二)强度淋溶型143

(三)表层漂洗型145

(四)残积型145

三、钾素的随水迁移和生物循环特点145

(一)钾素随水迁移特点145

(二)钾素的生物小循环与钾素平衡147

四、钾肥的因土施用148

第十章 土壤硅素循环和水稻硅肥施用&臧惠林、何电源、张效朴151

一、土壤中的硅素状况和迁移151

(一)固体的结晶含硅矿物151

(二)无定形硅152

(三)有效硅152

(四)溶性硅的迁移153

二、硅素的生物吸收155

(一)植物的硅素含量155

(二)水稻对硅素的吸收155

三、水稻的硅肥施用158

(一)水稻施用硅肥的土壤和植株指标158

(二)水稻土供硅能力的划分160

(三)硅肥资源161

第十一章 土壤中硼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实践意义&欧阳洮、钱承梁163

一、土壤中硼的含量分布163

二、硼在剖面中的迁移和富集165

(一)强度淋溶型165

(二)中度淋溶型165

(三)弱度淋溶型166

(四)表聚型166

三、影响土壤中硼有效性的因子166

(一)pH对硼有效性的影响166

(二)土壤有效态硼含量与母质的关系167

(三)硼的有效性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167

四、硼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实践意义169

第十二章 土壤中锌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实践意义&欧阳洮、钱承梁171

一、土壤中锌的含量分布171

二、锌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和富集174

三、影响土壤中锌有效性的因子175

(一)有效态锌含量与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的关系175

(二)有效态锌含量与成土母质的关系175

(三)pH值对有效态锌含量的影响176

(四)有效态锌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177

(五)高水平磷对有效态锌含量的影响179

四、土壤中锌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实践意义179

第十三章 土壤酸碱性与石灰施用&张效朴、臧惠林、何电源182

一、主要土壤的pH和交换性盐基状况182

(一)主要土壤的pH状况182

(二)主要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状况183

(三)土壤pH与交换性盐基及交换性酸的关系183

二、土壤酸度对大麦生长的影响187

(一)大麦生长和土壤酸度的关系187

(二)肥料种类对土壤酸度和大麦生长的影响189

(三)石灰物质的种类和用量191

三、水稻施用石灰问题193

第三部分 土壤利用、改良和分区197

第十四章 土壤合理利用途径&龚子同197

一、利用旺盛的生物物质循环发展农林业生产197

(一)建立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198

(二)恢复已经破坏了的植被198

(三)针、阔叶树混交共存共荣199

二、根据土壤地球化学特点提高肥力200

(一)探讨元素迁移积累趋势200

(二)区分土壤地球化学类型201

(三)针对作物习性合理用肥201

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亚热带土壤的潜力201

(一)根据土壤垂直分布因土种植201

(二)注意地层变化区别土壤特性202

(三)根据元素微域分异因地制宜203

第十五章 土壤资源保护&韦启璠207

一、水土流失的后果208

(一)土层浅薄,肥力下降208

(二)河床淤浅,易涨易落209

(三)淤塞河床,毁坏水库209

(四)灾情频繁,威胁生产210

二、土壤侵蚀类型210

(一)片蚀211

(二)沟蚀211

(三)崩岗212

(四)滑塌212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213

(一)不利的自然因素213

(二)人们不合理的利用214

四、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216

(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216

(二)绿化荒山,恢复植被216

(三)利用措施要有利于水土保持,提高地力217

第十六章 水稻土的次生潜育化及其防治&张振南、龚子同219

一、水稻土的潜育作用219

(一)不同土壤中的潜育作用219

(二)潜育过程中元素迁移特点219

(三)植稻土壤潜育状况的区分220

二、水稻土的次生潜育化220

(一)对水稻土次生潜育化的理解220

(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发生特点222

(三)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和类型225

三、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227

(一)水利措施227

(二)水旱轮作228

(三)合理施肥229

(四)其他措施229

第十七章 土壤区划&陈鸿昭、韦启璠231

一、区划原则和单位231

二、分区简述235

(一)赣中平原丘陵红壤和水稻土区235

(二)湘北、湘中平原丘陵红壤和水稻土区236

(三)江南山地丘陵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区238

(四)武夷山中低山丘陵红壤和山地黄壤区239

(五)南岭中山丘陵盆地红壤和山地黄壤区240

(六)湘西中低山盆地黄红壤、山地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区242

(七)湘西北、鄂西南山原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和水稻土区243

第十八章 县级土壤区划(以桃源县为例)&陈志诚、陈鸿昭244

一、黄棕壤—黄壤—红壤区245

二、黄壤—黄红壤—石灰土区245

三、红壤—紫红壤—淋溶石灰土区249

四、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区249

附录一、华中地区某些土壤的化学组成251

附录二、我国亚热带和热带的土壤参考文献2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