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实在问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实在问题
  • (德)阿尔弗雷德·许茨(Alfred Schutz)著;霍桂桓,索昕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750802347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社会哲学(学科: 研究) 社会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实在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次1

前言(H.L.凡·布雷达撰)1

编者的话1

序论(莫里斯·纳坦森撰)1

第一部分 论社会科学的方法论29

对人类行动的常识解释和科学解释29

一 导论:经验内容与思维客体29

1 常识构想与科学思维构想29

2 社会科学诸构想的特殊结构31

二 常识思维中的思维客体的构想33

1 个体关于世界的常识知识是一个关于它的类型性的构想系统33

2 常识知识及其蕴涵的主体间际特征36

a 各种视角的互易性38

b 知识的社会起源40

c 知识的社会分配41

3 由常识构想的社会世界结构及其类型化42

4 行动过程类型与人格类型46

a 行动,设计,动机47

b 社会互动50

c 观察者54

三 常识经验中的理性行动55

四 社会科学构造的思维客体构想62

1 关于主观解释的假设62

2 社会科学家作为公正无私的观察者64

3 常识行动模式构想和科学行动模式构想之间的各种区别67

4 社会世界的科学模型69

b 关于主观解释的假设72

5 关于社会世界的科学模型构想的一些假设72

a 关于逻辑连贯性的假设72

c 关于适当的假设73

五 关于理性行动模式的科学模型构想73

六 结论76

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构造86

选择行动设计108

一 行动的概念108

二 设计的时间结构110

三 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111

四 幻想过程和设计过程115

五 可实践性的基础116

1 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116

2 被从生平角度决定的情境119

六 怀疑过程和提问过程120

七 根据胡塞尔的观点看那些有问题的可能性和开放的可能性122

八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选择客体127

九 在设计之间进行选择129

十 柏格森的选择理论130

十一 莱布尼茨的意志理论134

十二 影响的问题140

十三 总结和结论142

第二部分 现象学与社会科学149

现象学的某些最主要的概念149

现象学与社会科学172

胡塞尔对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199

一 舍勒的人的概念212

舍勒的主体间性理论和关于变形自我的一般主题212

二 舍勒的“位格”概念215

三 舍勒的主体间性理论218

1 所涉及的问题218

2 推理和移情作用221

3 舍勒的变形自我知觉理论224

四 批判性评论227

1 作为先验问题的主体间性227

2 作为世俗问题的主体间性230

五 关于变形自我及其时间结构的一般主题234

六 变形自我的知觉238

七 与主体间性有关的视角问题240

萨特的变形自我理论250

一 萨特对实在论者和唯心论者研究主体间性问题的批判250

二 萨特对胡塞尔、黑格尔以及海德格尔的批评253

1 胡塞尔254

2 黑格尔255

3 海德格尔257

三 萨特自己关于他人实存的理论259

四 萨特关于身体的理论263

五 论胡塞尔的他人理论267

六 对萨特自己的理论的批判评论270

第三部分 符号,实在和社会283

论多重实在283

一 日常生活世界的实在284

1 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及其实用动机284

2 人在外部世界中的自发生活及其某些表现形式286

3 意识的张力与注意生活289

4 “生动的自我”(ego agens)的时间视角及其统一291

5 日常生活世界的社会结构295

6 实在在日常工作世界中的各种层次301

7 作为最高实在的工作世界,原始焦虑,自然态度的悬置305

二 多种实在及其构成308

三 各种各样的幻想世界314

四 梦的世界320

五 科学理论的世界325

语言,语言障碍与意识结构348

一 戈尔德施泰因的语言理论349

二 对语言障碍的哲学解释358

三 关联和类型化374

符号,实在和社会380

一 导论380

1 在目前讨论指号和符号的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争论观点380

2 下面的研究计划386

1 胡塞尔的接近呈现概念388

二 作为有意义的关系和符号关系之一般形式的接近呈现388

2 包含在接近呈现情境中的各种秩序392

3 柏格森关于同时发生的秩序的理论395

4 柏格森的理论在涉及指号和符号的某些争论观点上的运用396

5 制约各种接近呈现关系的结构变化的原则399

a 载体的相对不相关原则399

b 接近呈现意义的易变性原则400

c 形象表现转移原则401

1 处在我实际的和潜在的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及操纵领域之内的世界402

三 处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世界及其各种维度、记号和指示402

2 记号404

3 指示407

四 主体间际的世界及其各种接近呈现关系:指号409

1 日常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409

2 我们关于他人心灵的知识本身建立在各种接近呈现参照基础上411

3 关于视角互易性的一般主题413

a 对立场的可相互交换性的理想化413

4 对他人世界的超越414

b 对各种关联系统一致的理想化414

5 理解,表现,指号,沟通417

a 理解417

b 表现418

c 指号类型419

d 适当的沟通420

e 语言,形象化呈现,表现性呈现,以及模仿性呈现422

6 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424

1 对这种超越的经验428

五 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超越:符号428

2 符号化431

a 界定431

b 符号接近呈现的起源432

c 符号接近呈现的特殊性438

六 论多重实在441

1 威廉·詹姆斯的次级宇宙…有限意义域441

2 最高实在443

3 重新陈述的符号的界定445

4 人们通过一次冲击经验到的从这种最高实在向其他有限意义域的转变445

5 用科学和诗中的符号具体说明的有限意义域概念447

七 符号与社会450

1 接近呈现参照对社会环境的依赖450

2 社会的符号接近呈现455

八 结论460

译名对照469

中译者后记4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