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 我国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 我国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 王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1815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侵权行为-赔偿-对比研究-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 我国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侵权损害赔偿的含义、原则和功能1

一、侵权损害赔偿的含义和本课题的研究对象1

二、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3

(一)完全补偿原则的含义和影响3

(二)完全补偿原则的作用6

(三)完全补偿原则的例外7

三、侵权损害赔偿的功能10

(一)补偿功能10

(二)返还利益功能12

(三)预防功能13

(四)惩罚功能16

(五)心理抚慰功能18

(六)确权功能20

四、实际恢复原状与金钱赔偿21

五、实际履行与金钱赔偿25

六、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7

(一)关于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27

(二)关于侵权损害赔偿的功能27

(三)关于金钱赔偿和实际恢复原状的关系29

(四)关于实际履行与金钱赔偿的关系29

第二节 可赔偿的损失30

一、侵权法上的损失30

(一)“损失”和“损害”的不同含义30

(二)“损害”与“可赔偿的损害”32

(三)笔者采纳的语义33

二、区分可赔偿损失的意义33

三、各国定义可赔偿损失的一般模式36

(一)奥地利的“一切不利”模式36

(二)德国的“列举和排除”模式37

(三)“无统一定义”模式48

四、决定损失的可赔性时应考量的因素54

(一)受保护利益的性质54

(二)加害人过错的程度58

(三)因果关系的远近60

五、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62

(一)如何定义“可赔偿的损失”62

(二)决定损失的可赔偿性时应考量的因素63

第三节 抽象损失与实际损失63

一、概念和意义63

(一)实际损失和抽象损失的概念64

(二)区别实际损失和抽象损失的意义64

二、关于实际损失和抽象损失的司法实践64

(一)要求证明实际损失的判决64

(二)仅要求证明抽象损失的判决65

三、适合认定抽象损失的情况66

(一)未来的难以确切计算的损失66

(二)加害人的不当得利67

(三)有行为即有损害结果68

四、对抽象损失赔偿的限制73

(一)受害人不拟支出的费用73

(二)无偿服务的丧失74

(三)小结76

五、实际损失与抽象损失的结合76

(一)英国和南非76

(二)法国和比利时79

(三)意大利80

(四)小结81

六、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81

第四节 关于损害的确定性的证明82

一、不同的证明对象及其证明标准82

(一)概述82

(二)关于“损害存在”的证明83

(三)对损害程度的证明85

(四)对赔偿额的证明89

二、在证明上缺乏确定性但可以获赔的损害93

(一)推定的损害(presumed damage) 93

(二)非金钱损失(non-pecuniary loss ) 95

(三)未来的收入损失99

(四)未来的机会损失102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09

(一)概述109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和规则110

第五节 受害人因侵权而获益的后果112

一、“可抵消”是被普遍采纳的原则112

二、可抵的“利益”与被抵的“损失”须性质相同116

三、“抵消”不应导致不公平的结果118

四、“损害”与“利益”之间须存在因果关系120

五、应考察所获“利益”的性质和目的121

六、应鼓励利益给予人代位求偿123

七、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25

(一)应否将受害人的“利益”与“损失”相抵消125

(二)受害人获益的不同性质及其可抵消性125

(三)为了补偿受害人损失而提供的利益可否抵消126

(四)自然产生的利益之抵消条件127

第六节 非补偿性赔偿金128

一、非补偿性赔偿金的称谓和分类128

二、名义上的赔偿金129

三、“加重的”或抚慰性的损害赔偿金130

(一)“加重的”损害赔偿金130

(二)抚慰性的赔偿金132

四、惩罚性的赔偿金136

(一)惩罚性赔偿金的定义136

(二)惩罚性赔偿金的沿革136

(三)应否采用惩罚性赔偿金138

(四)惩罚性赔偿金在适用上的限制141

(五)决定惩罚性赔偿额时应考虑的因素144

五、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46

(一)采纳非补偿性赔偿金制度的必要性146

(二)有限地采纳非补偿性赔偿金的建议147

(三)确定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应考虑的因素149

(四)确认“名义上损害”的必要性149

第二章 对人身损害的赔偿151

第一节 人身伤害导致的非精神损害151

一、身体残疾本身的可赔偿性151

(一)各国法中的相关制度151

(二)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54

二、人身伤害导致的医疗费155

(一)医疗费的可赔偿性155

(二)对医疗费赔偿额的限制156

(三)我国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57

三、人身伤害导致的护理费158

(一)护理费的可赔偿性158

(二)家庭成员护理的后果159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60

四、人身伤害导致的探视费162

(一)探视费的可赔偿性162

(二)赔偿探视费的限度164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65

五、在医院中添置必要设备的开支165

(一)添置设备开支的可赔偿性165

(二)添置设备的留存价值的处理167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67

六、替代的家务劳动开支168

七、受害人雇主依法支付的工资169

(一)雇主依法支付工资的可赔偿性169

(二)雇主索赔权的实现170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72

八、收入能力下降导致的未来收入损失172

(一)成年人的未来收入损失172

(二)未成年人的未来收入损失176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78

九、就业上的不利地位180

(一)各国法中的相关制度180

(二)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83

第二节 人身伤害导致的受害人本人的精神损害184

一、“疼痛”、“痛苦”和“安乐生活的丧失”的概念和表现184

(一)“疼痛和痛苦”的概念184

(二)“疼痛和痛苦”的表现186

(三)“安乐生活的丧失”的概念188

(四)“安乐生活的丧失”的表现189

二、“疼痛”、“痛苦”和“安乐生活的丧失”的可赔偿性191

(一)法律的沿革和现状191

(二)“疼痛”的可赔偿性192

(三)“痛苦”的可赔偿性193

(四)“安乐生活的丧失”的可赔偿性196

(五)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198

三、确定赔偿额时考虑的因素200

(一)损害的时间跨度200

(二)损害的严重程度203

(三)加害人过错的性质与程度205

(四)当事人的经济状况207

(五)其他因素208

(六)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09

四、受害人丧失“感知能力”的后果209

(一)各国法上的制度209

(二)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15

五、对死者求偿权的继承215

(一)各国法上的制度215

(二)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19

六、加害人承担严格责任的后果219

第三节 人身伤害赔偿金的计算方法221

一、“叠加计算法”与“总括计算法”221

(一)各国的相关制度221

(二)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27

二、对未来赔偿金的一次性赔偿或分期赔偿228

(一)各国的相关制度228

(二)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31

三、法官行使裁量权的范围233

(一)法院对裁量权的行使233

(二)对法院裁量权的限制235

(三)情节严重时对限额的突破238

(四)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40

四、赔偿额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41

(一)赔偿标准的发展状况241

(二)对现行赔偿额的评价248

(三)赔偿金提高的趋势251

(四)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53

第三章 侵权导致死亡时的赔偿255

第一节 抚(扶)养费255

一、抚(扶)养费的可赔偿性255

二、有权获得抚(扶)养费的主体256

(一)各国法中的相关制度256

(二)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60

三、确定抚(扶)养费的标准262

(一)“家庭收入减少”标准262

(二)“被抚(扶)养人损失”标准263

(三)“被抚(扶)养人生活必需费用”标准266

(四)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66

四、抚(扶)养费的分配267

第二节 精神损害268

一、关于此种损害的可赔偿性268

(一)认可赔偿的国家268

(二)不认可赔偿的国家270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72

二、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273

(一)狭义的近亲属标准273

(二)广义的近亲属标准274

(三)事实上的最亲近者标准275

(四)目睹了死亡场景的近亲属标准277

(五)事实上的精神疾患标准278

(六)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79

第三节 非婚异性伴侣的请求权280

一、对扶养费的请求权280

二、对精神损害的求偿权281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83

第四节“服务丧失”的赔偿283

一、“服务丧失”的可赔偿性283

二、“服务”范围的界定284

(一)狭义的“服务”284

(二)广义的“服务”285

三、“服务丧失”时赔偿金的确定286

四、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86

第五节 对生命价值的赔偿286

一、不可赔偿的观点286

二、可赔偿的观点289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93

第六节 丧葬费的赔偿和请求主体294

一、丧葬费的可赔偿性294

二、有权请求丧葬费的主体295

(一)实际支付丧葬费的人295

(二)死者的继承人296

(三)死者的继承人或者抚养死者的人296

三、丧葬费的计算296

四、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297

(一)我国的现行制度297

(二)有权请求丧葬费的主体297

(三)丧葬费的计算298

第四章 财产损害的赔偿299

第一节 概述299

一、财产侵权的含义299

二、财产损失的分类301

(一)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301

(二)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302

三、可赔偿的财产损害304

(一)法国模式304

(二)德国模式305

(三)英美模式308

四、完全补偿原则310

五、财产损害赔偿的方式313

六、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315

第二节 修复费用316

一、修复费用的合理性判定316

二、不以实际发生为赔偿的前提320

三、以新换旧321

四、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323

第三节 受损财产价值赔偿的计算325

一、损失计算的价值依据325

二、价值计算的时间和地点328

三、价值计算与受害人财产地位的变化330

四、对所有者具有特殊价值的财产332

五、返还之物价值减损的后果333

六、以新换旧或其他原因导致财产增值的后果333

(一)各国法上的制度334

(二)善意的增益336

(三)恶意的增益339

七、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340

第四节 财产侵权导致的间接损失的赔偿342

一、可得利益的损失343

二、已经支出的费用的浪费346

三、为预防或减轻财产侵权而产生的费用348

四、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349

第五节 使用中断损失的赔偿350

一、租用替代物的费用351

二、物的使用价值的可赔偿性353

三、享乐性财产的使用中断损失356

四、使用中断造成的经济损失357

五、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359

第六节 机会丧失损失的赔偿361

一、机会丧失损失的可赔性361

二、机会丧失损害赔偿金的计算362

三、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