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全1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赖辉亮,张澍主编;黄皖毅等编写;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750511457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95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08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习题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全1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的结果1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影响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领域的影响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领域的影响7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技术革命10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0
一、物质观10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1
一、科学技术与科技革命13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哲学发展13
二、科技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4
第三节 实事求是15
一、“实事求是”的提出及其发展阶段15
二、“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18
第三章 实践观19
第一节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9
一、实践的含义和类型19
二、实践的结构和功能21
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2
第二节 与时俱进23
一、“与时俱进”的提出及其含义24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5
第一节 真理观的类型27
一、符合论27
第四章 真理观27
二、融贯论28
三、实用论2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29
一、真理的本质规定29
二、真理和谬误30
三、真理的二重性31
第三节 真理的检验标准32
一、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32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4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36
第五章 历史观36
第一节 唯物史观36
二、唯物史观的意义38
第二节 必然与自由39
一、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39
二、自由的实现与人的解放41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多样性42
一、经济全球化42
二、文明多样性44
第六章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47
第一节 人的价值与发展47
一、人的价值47
二、人的全面发展49
第二节 社会进步52
一、对社会进步与否的不同看法52
二、社会进步的标准55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进步的理想境界57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60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6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60
一、古代经济思想61
二、重商主义61
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62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63
四、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6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65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65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67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69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69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69
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70
第二节 商品与价值71
一、商品的二因素71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73
三、商品的价值量73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74
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75
第三节 价值表现形式与货币75
二、货币的职能76
第四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78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78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78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79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原理80
第一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80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80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81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程度82
四、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83
五、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84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85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85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86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87
四、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88
五、股份资本和股息88
六、资本主义地租89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90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原理91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91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91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92
三、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92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93
一、资本的周转速度93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93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94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95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理论95
一、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95
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96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96
四、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97
第四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经济危机97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97
二、经济危机的根源98
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98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99
第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99
第一节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和新变化99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100
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01
四、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101
五、垄断和竞争102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经济运行102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03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103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04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105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106
一、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106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扩展的形式10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10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09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09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110
一、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110
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111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1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14
一、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11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114
四、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的几个关系115
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15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1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11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18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1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19
一、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120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121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性质和构成122
二、完善市场体系122
三、规范市场秩序123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24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124
三、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125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125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126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126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128
第八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129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和作用129
一、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必然性129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30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130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32
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策略132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132
第三篇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34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34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34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134
二、欧洲早期工人运动和1848年大革命——阶级条件135
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思想理论条件138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主观条件140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143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143
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45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归宿和主要特点148
一、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148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科学体系151
第四节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53
一、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53
二、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55
三、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157
第二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161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161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科学内涵161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三大法宝163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66
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68
五、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169
一、时代主题的转变170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170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171
三、邓小平理论的特色和科学理论体系173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80
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和党面临的历史课题18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8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要点183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186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187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88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89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91
参考书目193
热门推荐
- 1056688.html
- 3889064.html
- 928558.html
- 3205539.html
- 1006916.html
- 1873528.html
- 2935834.html
- 578772.html
- 1020319.html
- 36429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7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85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0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88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0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74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46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7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86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