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本质与演变逻辑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游兆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2647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2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哲学本质与演变逻辑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 对形上之神的探求——论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形而上学1
第一章 哲学的本质与含义9
第一节 对哲学本质的确切理解9
一 哲学的本质是形而上学9
二 哲学的定义应体现哲学的本质13
三 黑格尔哲学定义的深刻含义17
第二节 哲学的根本精神、主要含义与方法19
一 哲学的根本精神或主要特点19
二 哲学的两种主要含义及其意义22
三 哲学研究的方法28
第三节 哲学三大形态的特点33
一 西方哲学:在理性和信仰之间34
二 中国哲学:在出世和入世之间34
三 印度哲学:在此岸和彼岸之间35
第二章 哲学本质的决定作用36
第一节 对“本质决定存在”命题的论证36
一 认识事物即认识事物的本性37
二 对“存在先于本质”命题的分析39
第二节 哲学本质决定哲学的历史发展41
一 古希腊罗马哲学:哲学形而上学的形成时期42
二 中世纪及近代早中期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时期43
三 近代晚期哲学:形而上学的成熟时期46
第三节 哲学本质决定哲学家的认识49
一 古希腊哲学家对哲学的认识50
二 中世纪及近代哲学家对哲学的认识53
三 对哲学本质决定作用的进一步阐释56
第四节 对哲学本质的“历史性”认识——或论“哲学解释”与“历史认识”的本质59
一 历史认识的本质是“历史性”认识60
二 哲学认识的本质也是“历史性”认识62
第三章 哲学的绝对性质与超验特性65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绝对”65
一 哲学的研究对象并非现实世界65
二 哲学研究“绝对”的意义69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特性:超验性与思辨性71
一 对哲学“超验”特性的考察71
二 对哲学“思辨”特性的考察81
第三节 哲学追求“终极”的“绝对”性质88
一 哲学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性质(本体论)89
二 哲学追求“终极真理”的绝对性质(认识论)94
三 哲学追求“终极价值”的绝对性质(价值论)110
四 哲学追求“终极目的”的绝对性质(目的论)112
第四节 “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区别113
第四章 对哲学基本问题、基本派别与发展模式的探讨115
第一节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115
第二节 对哲学基本派别的探讨121
一 理论上的分析121
二 历史角度的分析122
三 语义学角度的分析125
四 现实意义的分析127
第三节 对哲学发展两种模式的探讨129
一 对哲学分类的评述129
二 哲学发展两种模式的含义与关系134
三 哲学发展两种模式的认识特征138
四 哲学发展两种模式的基本问题141
第四节 对“人生价值论”本质的阐释143
一 对国内价值论研究现状的反思143
二 “人生价值论”的本质及其与一般价值论的区别147
三 价值论研究的两种路径153
第五章 对“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本质含义的探讨158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本质含义158
第二节 消除对“形而上学”本质的误解160
一 对“形而上学”本质的误解或“第二种含义”的谬误160
二 对“形而上学”本质误解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164
三 形而上学具有“辩证法”的本性——对形而上学“辩证法”本性的历史性考察168
四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174
第三节 对辩证法本质特征的探讨175
一 “辩证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176
二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超越“反映”的“反思”182
三 “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超越185
第四节 对“颠倒”一说的反思186
一 “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区别187
二 科学“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的区别188
三 哲学“辩证法”即具有“颠倒”性质190
第六章 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与非传统哲学的区别192
第一节 传统哲学与非传统哲学的含义192
一 问题的提出192
二 概念的界定194
三 传统哲学的三大特征198
第二节 “人性论”:传统哲学的思想基础198
一 “人性论”的含义及其原则198
二 “人性”的含义及其矛盾特征207
三 “人性”何以成为考察历史的前提212
第三节 “人道主义”:传统哲学的价值观218
一 “价值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含义218
二 “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价值观”而不是“历史观”220
三 “人道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222
第四节 “原精神”:传统哲学的本质精神224
一 轴心时代的精神创造224
二 轴心时代原创精神的历史意义230
三 三大“原精神”的丧失233
四 传统的本质在于继承235
第七章 比较哲学的视域与中西哲学差异239
第一节 比较哲学的视域239
一 比较哲学的含义239
二 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241
三 中西哲学的“同异”关系与“世界哲学”的概念245
第二节 对中西哲学差异的本质说明248
一 研究中西哲学差异的原则248
二 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学科”与“学说”的区别250
三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及中西哲学观念差别的分析254
四 “互异互补”是中西哲学辩证关系的实质257
第三节 中西哲学“本体论”的不同含义与特征258
一 西方“本体论”是一门严格的逻辑思维的学科260
二 中国的“本体论”是一种广义的探讨世界本原的学说267
三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哲学的特有形态274
第四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精神278
一 中西哲学“辩证法”的不同特征278
二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两大命题:“阴阳分而不离”、“君子和而不同”280
第八章 在理性和信仰之间——西方哲学史演变逻辑解析284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的主题与演变逻辑284
一 “形上之神”以理性和信仰为两翼285
二 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是西方哲学史的主题288
三 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构成西方哲学演进的逻辑290
第二节 “从探索自然而走向精神”——古希腊哲学矛盾特征解析294
一 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是精神的内在矛盾295
二 “目的论”与“机械论”:哲学趋向神学与科学的两种路径298
三 古希腊哲学的“自然神论”特征304
第三节 “信仰神圣而又诉诸理性”——中世纪哲学矛盾特征解析306
一 中世纪哲学的根本特点:注重精神的内在性306
二 中世纪哲学的一般趋势:实现理性和信仰的统一308
三 “两重真理说”:调和理性和信仰矛盾的理论313
第四节 “既凸显理性又维持信仰”——近代哲学矛盾特征解析314
一 近代哲学仍坚持“两重真理说”314
二 近代哲学以“自然神论”为主导形式319
三 “道德神学”与“理性宗教”的意义327
第九章 “反叛”:一个悲剧的诞生——黑格尔以后哲学思潮解析332
第一节 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333
一 “实证科学”概念的含义及其意义333
二 实证主义思潮的根本缺陷334
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矛盾特征336
一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含义与矛盾336
二 “非理性主义”的两种类型339
三 对尼采与叔本华哲学区别的阐释340
四 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分野344
第三节 进化论思潮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347
一 “进化论”的两种含义347
二 对作为哲学与社会思潮的进化论的考察349
三 对作为自然科学假说的进化论的考察362
四 对“周期演变论”的一点构想369
第四节 革命新思潮的形成及其特征371
一 革命新思潮的基本特征371
二 革命新思潮的深层本质374
第十章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质辨识37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问题的思路379
一 马克思是不是“哲学终结论者”379
二 不应以马克思早期文本作为解读哲学终结论的依据382
第二节 “哲学终结论”的基本含义与历史特点386
一 “哲学终结论”的历史背景与基本含义386
二 “哲学终结论”的历史特点391
三 “哲学终结论”的主要思路——马克思、恩格斯为何一定要终结哲学394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终结论”的本义与多重本质含义396
一 马克思“哲学终结论”的本义396
二 马克思“哲学终结论”的多重本质含义399
三 理解“哲学终结论”的关键是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408
四 “科尔施问题”解析410
第四节 “两个马克思”概念辨识412
一 “两个马克思”概念的由来与分歧413
二 “两个马克思”概念的实质与西方学者的误解415
三 “两个马克思”的界限与“断裂论”的得失418
四 国内学者对“两个马克思”概念的误解422
第十一章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矛盾趋向辨识——并论哲学究竟是怎样一门科学426
第一节 哲学的科学化趋向426
一 导致哲学危机的两种趋向426
二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般特征427
第二节 哲学的危机与价值理性的失落429
一 “理性”的普遍本质429
二 理性的系统结构及其意义432
三 哲学的危机在于价值理性的失落437
第三节 复兴哲学的努力:“超越论现象学”的意义437
一 现象学的超验或先验性质438
二 现象学的思想特征与主要观点440
三 从现象学向存在主义的演变448
四 “解释学”意义概述456
第四节 哲学究竟是怎样一门科学458
一 哲学和科学关系的矛盾两重性458
二 哲学只能是一门特殊的“思辨的科学”460
三 哲学不可能作为一门实证科学而存在465
四 克服哲学科学化倾向469
第十二章 哲学的复兴与文化秩序的重建472
第一节 文化的精神特质与系统结构472
一 文化的精神特质472
二 文化的系统结构473
三 文化系统的演变477
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481
一 宗教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481
二 艺术的“美感”本质及其历史作用494
三 对宗教与哲学关系的考察498
四 “宗教哲学”的意义504
第三节 “两重真理说”与人类两难处境509
一 文化的系统性与真理的两重性509
二 “两重真理说”意义与人类“两难处境”辨识511
三 对科技发展做出反思是当代哲学的使命514
四 哲学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代结语)516
参考文献518
后记522
热门推荐
- 1067651.html
- 3362846.html
- 144788.html
- 2204843.html
- 1119576.html
- 3232131.html
- 480051.html
- 1768744.html
- 717226.html
- 1427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1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24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97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58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58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0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21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93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03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