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
  • 黄亮宜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7393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科学理论2

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理论2

二、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6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指导9

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国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9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12

第三节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15

一、通过全面发掘使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完整如初16

二、防止曲解经典作家某些观点的原意18

三、重视经典著作的编译和文本研究20

第二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23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演变理论中的“缺环”24

二、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27

三、现阶段的国家呈现出复杂的状况32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40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40

二、在新时期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2

三、努力解决当前条件下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44

第三节 在实践基础上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科学含量49

一、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新审视人民民主专政问题50

二、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状况要同现阶段的国情相适应53

三、着眼于对人民民主专政问题的系统考察和整体把握56

四、以建设者的眼光看待人民民主专政问题62

五、把有关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置于时代潮流中加以观察65

第四节 和谐社会建设与国家理论创新68

一、国家只有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民共同利益68

二、国家要为社会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空间70

三、国家主要是通过营造遵循一定规则的环境保障社会和谐有序75

四、国家应重视开发社会管理资源77

五、国家公职人员要以其先进性引领社会培育和谐精神77

第三章 国家的作用对象及其在现阶段的变化80

第一节 国家发生作用的两种对象81

一、国家作用于统治阶级以实现该阶级的共同利益81

二、国家作用于社会公共事务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82

三、国家的阶级性与社会性彼此消长的规律85

第二节 国家的作用对象在当代中国的重新定位86

一、国家的两种作用对象相互接近乃至重叠86

二、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作用的强化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转移88

三、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对国家作用对象的影响90

四、“一国两制”格局中统治阶级构成的新情况92

第三节 通过行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95

一、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成因95

二、坚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99

三、国家行使社会职能过程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101

第四节 强化国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102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102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协调利益关系104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107

第五节 现阶段国家的作用对象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13

一、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并未削弱该阶级的先进性113

二、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仍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为基础116

第四章 国家的存在状态和民主政治建设119

第一节 国家在同社会的关系上呈现出特定的存在状态119

一、社会分工导致国家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力量119

二、国家独立于社会的若干类型122

三、国家与社会相统一的主要体现12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是与社会日益统一的新型国家125

一、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真正代表社会126

二、社会公仆是国家与社会相统一的产物127

三、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交融不断深化1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的独立性具有独特内涵131

一、国家代表广大社会成员对极少数人的特殊强制131

二、国家对人民内部各个个人的普遍约束132

三、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的间接行使133

四、国家的独立性受到社会的有效控制135

第四节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统一136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回归社会的基本途径136

二、坚持和完善代表制民主138

三、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140

四、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142

第五节 防止国家公职人员成为居高临下、脱离群众的特殊阶层144

一、警惕社会主义国家的公职人员成为居于社会之上的主人144

二、坚持和完善国家机关内部对公职人员的监督145

三、用社会权利制约国家权力以强化主人对公仆的监督149

第六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民主制153

一、西方民主制国家在本质上仍是同人民群众分离的公共权力153

二、西方民主问题上的若干观点评析155

第五章 国家运行机制的认定和政府职能的优化160

第一节 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国家对社会的集中作用160

一、国家的集中作用是指从社会中概括出共同规则并维持遵循这些规则的秩序161

二、国家通过其辐射作用而把对社会的集中表现扩散到社会163

三、形成新的国家运行机制要求构建有限政府、法治政府165

第二节 依据新的国家运行机制理论优化政府职能169

一、以能否创造某种良好环境考量政府职能边界169

二、注重运用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先进技术发挥政府职能作用172

三、政府职能的转移与社会组织的培育176

第三节 政府要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秩序179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创造遵循市场规则的有序环境179

二、维护市场秩序需要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181

三、保护私人产权和保证各类企业平等竞争183

第四节 借助有效的执行活动实现国家的意向186

一、坚持中央政府是唯一的国家权力辐射中心186

二、在国家执行活动中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88

三、以国家执行活动的民主性强化其有效性191

第六章 国家与社会的经济交换关系193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两种经济上的交换关系193

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纵向交换结构193

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横向交换结构196

三、社会主义国家同社会的交换关系具有新内涵198

第二节 保持国家财力和实现行政占有适度202

一、确定适度的财政资金规模203

二、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取向深化税收制度改革205

三、控制国家对社会的行政占有以减轻社会负担206

第三节 依据等价补偿规则完善国家和社会的交换秩序209

一、理顺国家和社会的交换关系必须打破行政性垄断209

二、国有资产的市场化运营和保值增值212

三、国家公职人员应以平等地位参与分配214

第四节 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217

一、推进财政资金使用决策的科学化217

二、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20

三、降低行政成本和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223

第七章 国家政权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29

第一节 加强国家政权建设要求实现政治文明229

一、现阶段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的背景230

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231

第二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232

一、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显著特征233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233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34

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36

第三节 在政权建设中实现政治理念文明237

一、坚持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238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权240

三、坚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41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43

第四节 在政权建设中实现政治制度文明244

一、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44

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245

三、健全法制和完善司法体制246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48

第五节 在政权建设中实现政治行为文明249

一、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50

二、严格依法办事和反对人治251

三、努力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252

四、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运行失控254

第八章 国家素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56

第一节 国家发挥作用的主体条件取决于国家自身素质256

一、作为社会正式代表的国家具有高于社会的自觉性256

二、国家在某种情况下是危害社会的自发领域259

三、国家素质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复杂影响2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性取向和自觉活动262

一、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之上的国家理性263

二、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为社会服务265

第三节 国家对社会的理性指引和素质培育268

一、政企分开与市场主体的培育268

二、在国家引导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70

三、加强对国民的素质教育是重要的国家行为272

第四节 现阶段国家的素质仍有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274

一、历史起点、现实国情和国家地位的特殊性对国家素质的影响275

二、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国家行为的盲目性、自发性277

第五节 在实践中改进和提高国家素质279

一、重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280

二、通过建设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自我完善281

三、在管理国家过程中依靠群众提高认识水平282

第九章 国家的有形组织和无形支配力量284

第一节 国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284

一、国家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组织中的集中表现284

二、国家是一种无形的支配众人的意识形态力量287

三、国家两种表现形态的相互联结和彼此分离289

第二节 通过完善国家组织强化政权建设的“显性效果”291

一、以求实避虚为原则确定权力载体291

二、根据行使职能的实际需要整合政府机构293

三、减少行政层级和完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295

四、以注重实绩为导向建设国家公职人员队伍300

第三节 通过实现人心所向强化政权建设的“隐性效果”304

一、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305

二、强化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归属感306

三、塑造对公众有吸引力、凝聚力的政府形象308

四、提升政府信用以保障政府权威312

第十章 执政党对国家的领导及其能力建设316

第一节 执政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16

一、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后所发生的变化317

二、西方国家执政党对国家活动的介入321

三、中国政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323

四、中国共产党实施领导的基本方式324

五、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和对社会的影响326

第二节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329

一、执政能力是执政党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330

二、现阶段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因素331

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任务334

第三节 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39

一、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及其相互联系和区别339

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必要性341

三、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46

第十一章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350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350

一、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国家社会性的延伸351

二、维护国家主权和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354

第二节 通过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各国共同安全357

一、反对世界格局中的单边主义和坚持多边主义357

二、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362

三、增强在维护共同安全过程中中国外交的开放性、主动性363

四、确保中国的国防安全365

第三节 在促进共同发展中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367

一、发展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367

二、经济全球化应使广大国家普遍受益369

三、中国和平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共同繁荣372

第四节 构建和谐世界与维护各国国家主权375

一、“和谐世界”是推动国际事务的“中国话语”375

二、联合国改革应有利于保障世界和谐与维护各国主权378

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义务379

主要参考书目3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