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递进中的崛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考察 1979-200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魏达志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ISBN:978754730265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28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768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1979~2009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递进中的崛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考察 1979-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特区三十年时代节点上的回顾与前瞻(代前言)&魏达志1
上编 改革开放的梯度布局与协调发展3
第一章 中国崛起与区域递进发展的理论依据3
第一节 传统区位选择理论5
一、杜能农业区位5
二、韦伯工业区位5
三、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区位6
四、勒什市场区位理论6
第二节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7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7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8
三、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9
四、莱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9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10
一、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10
二、阿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11
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12
四、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13
五、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15
六、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16
七、其他的较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区域发展理论17
第四节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19
一、绝对利益理论19
二、比较利益理论20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21
第五节 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新经济地理学22
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22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前提假设23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模型24
四、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26
五、新经济地理学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27
第六节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28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动因28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产物29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30
第七节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探索与发展32
一、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32
二、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32
三、我国区域经济学的探索34
四、我国区域经济学的新发展36
五、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实践与应用价值38
第二章 建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域的确立43
第一节 邓小平的经济特区思想与改革开放43
一、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形成的背景43
二、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45
三、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对改革开放的意义49
第二节 “杀出一条血路”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52
一、深圳创建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52
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53
三、深圳经济特区的定位与贡献56
第三节 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59
一、珠海、汕头、厦门的比较优势59
二、珠海、汕头、厦门的定位和发展64
第四节 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与制度安排66
一、制定优惠政策的主要原则66
二、经济特区的政策特点和内容68
三、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形成69
四、四大经济特区的特色73
第五节 建立经济特区的现实意义与示范作用74
一、经济特区建设与两个扇面的辐射带动作用74
二、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的示范作用76
三、经济特区的成功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79
第三章 开放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第二梯度的形成81
第一节 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概况81
一、环渤海的大连、秦皇岛与天津81
二、沿黄海的烟台、青岛、连云港与南通82
三、沿东海的上海、宁波、温州与福州83
四、沿南海的广州、湛江与北海84
第二节 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安排85
一、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长期的战略决策85
二、外资的保护和优惠政策86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88
第三节 推动、健全与完善涉外经济立法90
一、我国引进外资法规体系的初步形成90
二、外商关注涉外经济法的若干问题90
三、涉外经济法的主要内容与不断完善92
第四节 沿海开放城市资本与技术的引进94
一、引进外资与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94
二、资本与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96
三、加速引进外资采取的若干措施98
第五节 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00
一、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改革100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存在的误区102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对策措施104
四、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107
第六节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进步与发展108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108
二、资本与技术引进的成效109
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10
第四章 开放沿海经济区——改革开放第三梯度的深化113
第一节 开放沿海经济区的政策安排与发展战略113
一、沿海经济区的政策安排113
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15
第二节 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沿海经济开放区119
一、各大三角洲开放区的区位与布局119
二、各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发展与特色120
第三节 辽东半岛、胶东半岛、渤海湾、广西沿海经济开放区125
一、半岛与海湾开放区的区位与布局125
二、各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发展与特色125
第四节 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130
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开放130
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主要措施132
三、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就141
第五节 全国沿海市、县的全面开放142
一、全国沿海市、县的开放与深化142
二、点线面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44
第六节 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结构145
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基础145
二、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态势147
第五章 开发开放浦东——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151
第一节 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的各项优惠政策151
一、开发开放浦东的十项特优政策151
二、浦东新区享有九项特区优惠政策152
三、开发开放浦东的五项独有政策154
第二节 浦东的综合功能与四大开发区的崛起155
一、以发展的要求提升城市综合功能155
二、四大开发区的建设与崛起156
第三节 浦东大开发、大开放、大建设的全面铺开165
一、党中央确定浦东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165
二、浦东的开发与“三个先行”战略167
三、规划先行,科学开发,体制创新169
四、按世界水准开发浦东171
五、政府主导,公司主体,互动开发173
第四节 浦东建起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175
一、浦东新区的发展定位175
二、浦东新区的建设成就176
三、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180
第六章 开放沿江与沿边城市——改革开放第四梯度的铺开186
第一节 对外开放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86
一、沿江与沿边城市开放的提出186
二、沿江与沿边城市开放的特殊政策187
第二节 长江沿岸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的开放189
一、长江流域城市的开放开发189
二、芜湖开放与皖江经济带192
三、武汉开放辐射鄂东城市群194
四、岳阳开放对湖南发展的影响196
五、九江开放对江西经济的推动198
六、重庆开放引领长江上游城市群的发展199
第三节 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17个内陆省会的开放202
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2
二、内陆开放的经济效果204
三、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206
四、东部与中西部开放的特点及其比较207
第四节 逐步开放东北、西北与西南地区的内陆沿边城市208
一、内陆沿边城市的布局208
二、边贸经济与兴边富农行动210
三、沿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211
四、对外开放与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212
第七章 农村产业化三大模式——中国迈向工业化的探索216
第一节 苏南自上而下的乡镇企业模式216
一、从传统的“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216
二、苏南乡镇企业模式的特点219
三、“苏南模式”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220
第二节 温州自发成长的民营经济模式221
一、“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222
二、“温州模式”的五大特点225
三、“温州模式”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227
第三节 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外向经济模式229
一、珠三角经济模式的形成过程229
二、珠三角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特点230
三、珠三角经济模式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231
第四节 三大发展模式的分析与比较232
一、从政府政策及作用看三大模式232
二、从不同的形成基础看三大模式233
三、从国际化水平程度看三大模式233
第五节 三大模式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34
一、苏南工业化过程中推进城市化234
二、从“温州模式”到“浙江现象”237
三、珠三角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238
四、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240
第六节 中国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其他模式240
一、东部的江阴模式和宁波模式241
二、中部的资阳模式和许昌模式242
三、西部的中卫模式和金台模式243
第八章 推进西部大开发——克服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246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与思路246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246
二、西部大开发的思路252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安排254
一、增加资金投入254
二、改善投资环境255
三、扩大对外对内开放257
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258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260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分析261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262
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263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265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265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268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序安排270
第五节 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272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273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支持274
三、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276
第六节 西部大开发与城市化进程278
一、西部城市化的战略安排279
二、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282
三、西部城市化的若干影响因素284
第七节 西部大开发的效用与竞争力的提升286
一、西部大开发的成效287
二、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290
第八节 西部大开发的政府作用与发展模式294
一、西部大开发的政府作用294
二、西部大开发超常规的发展模式298
第九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奠基东北亚经济一体化304
第一节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与思路304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04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思路306
第二节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税收政策307
一、东北地区需要优惠税收的政策307
二、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三个省税收情况以及初级效果309
第三节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改造311
一、传统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311
二、东北资源型传统产业转型的目标、方向和原则312
第四节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国有企业改革314
一、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14
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思路317
三、改造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措施319
第五节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民营经济发展321
一、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321
二、民营经济主要问题324
第六节 产业结构安排与新型工业化道路326
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安排的现状326
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327
第七节 东北的改革开放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329
一、东北亚经济圈329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331
三、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335
第十章 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338
第一节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形成338
一、从“珠三角”到“泛珠三角”338
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形成过程340
第二节 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构想342
一、泛珠江三角洲合作的SWOT分析342
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的原则和要求347
三、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关联与发展348
四、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350
第三节 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353
一、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机制353
二、泛珠江三角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355
第四节 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多赢效果359
一、建立区域统一市场与资源的有效配置359
二、提升泛珠江三角区域的产业竞争力360
第十一章 中部六省崛起——我国区域政策实现全覆盖366
第一节 中部六省崛起的战略构想与政策实施366
一、中部崛起的环境条件分析366
二、中部崛起的总体战略构想366
三、中部崛起若干政策的出台369
第二节 中部六省崛起的制约瓶颈与后发优势370
一、中部六省崛起的制约瓶颈370
二、中部六省崛起的后发优势372
三、中部六省崛起的有关对策375
第三节 产业布局与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378
一、中部地区产业布局的现状和主要问题378
二、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380
三、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382
第四节 中部六省崛起的不同特色与协调发展385
一、中部六省崛起的不同思路特色385
二、中部六省地方经济的差异性与共性386
三、对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391
第五节 我国区域政策实现全覆盖398
下编 中国崛起的增长极限与国际视野407
第十二章 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国对接东盟的增长极407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酝酿与形成407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背景407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410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主要领域412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作用414
第二节 国家发展战略与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416
一、国家发展战略与构建环北部湾经济圈416
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状况420
第三节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424
一、商品贸易424
二、服务贸易424
三、人力资源合作427
第四节 广西开启环北部湾开放开发新格局428
一、广西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中的角色定位428
二、广西积极参与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行动安排429
三、广西开启环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新格局432
第五节 积极发挥在环太平洋经济带的战略作用433
一、环北部湾经济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433
二、积极发挥在环太平洋经济带的战略作用435
第十三章 成渝改革试验区——打造西部的经济增长极439
第一节 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439
一、成渝改革试验区的由来439
二、成渝改革试验区的使命442
第二节 试验区的现实状况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445
一、成渝地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446
二、推动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的宗旨451
三、提升成渝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454
第三节 成渝试验区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458
一、成渝试验区的优势分析458
二、成渝试验区的劣势分析460
三、实验区所面临的挑战461
四、把握试验区的发展机遇463
第四节 重庆“一圈两翼”战略与“一小时经济圈”465
一、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的提出465
二、全力建设“一小时经济圈”468
第五节 成都的“全域成都”概念与“三集中”的发展模式473
一、成都市“全域成都”理念的形成473
二、“三个集中”发展模式的应用479
第六节 成渝试验区携手构建新型的竞合关系与机制486
一、成渝协调发展的问题与障碍486
二、携手构建新型的竞合关系与机制491
第十四章 武汉和长株潭城市群——中部崛起的两大支点498
第一节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配套改革试验区498
一、武汉及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意义498
二、建设“两型社会”的探索与挑战501
三、“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内容504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508
一、武汉城市圈的提出与发展508
二、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510
三、五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与进展513
第三节 长株潭城市群及“3+5”长株潭大城市群517
一、长株潭城市群的提出与发展517
二、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518
三、长株潭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522
四、大城市群的发展思路与前景展望524
第四节 探索“两型产业”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528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529
二、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529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展望532
第十五章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又一次被历史选择536
第一节 国家改革开放总战略与对浦东的再部署536
一、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背景和重大意义536
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和路径537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540
第二节 进一步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与接轨国际惯例545
一、制度创新为浦东增添新活力545
二、抓住机遇重新确立浦东新方位548
三、转变政府职能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552
第三节 从政策创新转向制度创新的变革554
一、从政策创新转向制度创新的选择554
二、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制度创新的探究557
三、浦东制度创新的战略思考559
第四节 再造大上海与增强对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辐射力562
一、浦东的崛起与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562
二、开发大浦东与构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565
三、浦东开发开放支撑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战略互动569
四、上海对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对世界的影响571
第十六章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北方经济中心574
第一节 天津滨海新区的成立与发展574
一、滨海新区的成立背景574
二、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575
三、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577
四、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与措施579
第二节 滨海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81
一、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意义581
二、滨海新区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础584
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和任务585
四、国家给予的五项优惠政策587
五、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588
第三节 滨海新区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592
一、滨海新区的优势分析592
二、滨海新区的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594
三、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595
第四节 滨海新区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战略价值596
一、加快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的基本思路596
二、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城经济合作的关键点598
三、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崛起及其主要经验600
第十七章 珠三角改革发展的深化——中国南方的辐射极核604
第一节 珠三角外向型经济面临的问题与转型604
一、珠三角外向型经济面临的问题604
二、实现“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606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609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与意义609
二、《纲要》安排的主要框架与内容611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布局与协调发展613
一、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布局613
二、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617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619
一、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的形成与比较619
二、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622
第五节 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625
一、环珠江三角洲的粤北、粤东与粤西625
二、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建设重点627
三、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产业梯度转移629
四、环珠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的互动作用631
五、深化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合作636
第十八章 共建深港国际大都会——深圳国际化城市的路径选择641
第一节 “共同市场”为深港国际大都会奠基641
一、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战略构想的提出641
二、经济一体化的不同层次与“共同市场”的特征642
三、CEPA之后深港“共同市场”正在形成645
四、经济圈层与中心建设成为深港国际大都会的核心构造647
第二节 城市群与特大型中心城市形成的主导路径652
一、城市群与中心城市的形成机理与能极效应652
二、深港国际大都会顺应了世界特大型城市的发展规律654
第三节 珠三角的发展与深圳“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657
一、深圳建设“一区四市”的思考与路径选择657
二、超越“外向型经济”与建设“开放型经济”新格局660
第四节 深港国际大都会是深港合作的目标模式661
一、不同的经济时代产生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661
二、“深港国际大都会”建设是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内容662
三、深港合作的目标模式体现国家层面的战略利益663
第十九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和平统一台湾铸造经济桥头堡665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回顾与现状665
一、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665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现状与分析666
第二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与构想的提出670
一、《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670
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思路674
第三节 经济区建设的主导路径与两岸经济一体化676
一、海西三大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增长676
二、海峡西岸区建设与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679
第二十章 三大城市群的崛起——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核682
第一节 最具规模与发展前景的长三角城市群682
一、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与总量682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683
三、广阔的辐射力与跨国公司投资685
四、上海大都会的核心作用日益明显687
五、长三角新定位:跻身世界级城市群688
第二节 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的珠三角城市群690
一、珠三角城市群概况690
二、建设开放型的经济体系691
三、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与经济特区的功能作用692
四、培育粤港澳共同市场体系696
五、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抉择697
第三节 最具后发优势的环渤海城市群699
一、环渤海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699
二、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趋势700
三、环渤海城市群的后发优势701
四、环渤海的制约因素及其一体化的战略选择703
五、打造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第三极”705
第四节 三大城市群的特色比较与分析706
一、竞争力比较706
二、经济水平比较707
三、产业构成比较707
四、动力机制比较708
五、科技比较708
六、产业特色709
七、前景展观710
第五节 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其他城市群710
一、中原城市群711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712
三、海峡西岸城市群714
四、川渝城市群716
五、关中城市群717
第六节 打造城市群与国家经济增长极的培育719
后记724
热门推荐
- 42524.html
- 3074312.html
- 2163747.html
- 2930831.html
- 3679089.html
- 3765920.html
- 3852101.html
- 1038500.html
- 2796585.html
- 35302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0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69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93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15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26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34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04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73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66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