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网络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计算机网络教程
  • 王祖荣,林其伟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22694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33页
  • 文件大小:259MB
  • 文件页数:3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计算机网络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

1.1.1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具有通信功能的联机网络1

1.1.2 计算机互连网络2

1.1.3 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3

1.1.4 高速网络与网络互连3

1.2 网络分类4

1.2.1 根据网络传输技术进行分类4

1.2.2 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行分类5

1.2.3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6

1.2.4 按网络的控制方式分类6

1.2.5 按信息交换方式分类7

1.2.6 按网络环境分类8

1.2.7 按通信速率分类8

1.2.8 按网络配置分类9

1.2.9 按照传输介质带宽分类9

1.2.10 按网络协议分类10

1.2.11 按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分类10

1.3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10

1.3.1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10

1.3.2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11

1.3.3 ISO/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2

1.3.4 TCP/IP网络协议18

1.3.5 TCP/IP体系结构和OSI参考模型的比较21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本知识23

2.1 数据通信的概念23

2.1.1 基本概念23

2.1.2 数据通信系统25

2.1.3 数据的通信方式29

2.1.4 数据通信的主要指标33

2.2 传输介质34

2.2.1 双绞线34

2.2.2 同轴电缆36

2.2.3 光导纤维38

2.2.4 无线传输介质41

2.2.5 红外线45

2.2.6 激光46

2.2.7 传输介质的选择46

2.3 数据调制与编码46

2.3.1 模拟数据的模拟调制47

2.3.2 数字数据的模拟调制48

2.3.3 数字数据的数字编码51

2.3.4 模拟数据的数字编码54

2.4 多路复用55

2.4.1 频分多路复用56

2.4.2 时分多路复用57

2.4.3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57

2.4.4 波分多路复用58

2.5 数据交换技术58

2.5.1 线路交换技术59

2.5.2 存储-转发交换技术60

2.5.3 快速分组交换技术68

2.5.4 ATM信元交换技术70

2.6 数据通信的差错控制71

2.6.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71

2.6.2 差错控制的工作方式74

2.6.3 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75

2.7 串行通信81

2.7.1 调制解调器81

2.7.2 串行通信适配器86

2.7.3 网络接口卡88

2.7.4 串行接口标准89

第三章 网络拓扑结构及网络特性97

3.1 网络的拓扑结构97

3.1.1 总线型拓扑结构97

3.1.2 环型拓扑结构98

3.1.3 星型拓扑结构99

3.1.4 树型拓扑结构100

3.1.5 网状型拓扑结构101

3.1.6 混合型拓扑结构102

3.2 环型拓扑网102

3.2.1 环形网的拓扑结构102

3.2.2 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104

3.2.3 星型环拓扑结构104

3.3 总线拓扑网105

3.3.1 总线拓扑网的结构105

3.3.2 总线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106

3.3.3 基带系统和宽带系统106

第四章 局域网协议标准及介质访问控制109

4.1 IEEE局域网协议标准109

4.1.1 IEEE 802系列标准109

4.1.2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111

4.2 介质访问控制和控制协议115

4.2.1 争用协议116

4.2.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a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SMA)117

4.2.3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118

4.2.4 争用协议的比较120

4.2.5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121

4.3 无冲突介质访问控制128

4.3.1 标记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与访问控制协议128

4.3.2 标记总线(Token Bus)访问控制和控制协议134

4.3.3 IEEE 802.8光纤分布式协议标准FDDI143

4.3.4 时间片分隔环访问控制(slotted ring)143

4.3.5 寄存器插入环访问控制144

4.3.6 其他无冲突介质访问控制145

4.4 有限争用介质访问控制146

4.4.1 可变树形搜索介质访问控制146

4.4.2 “缸”介质访问控制147

4.4.3 ANS X3T9.5介质访问控制147

4.5 其他IEEE协议标准149

4.5.1 IEEE 802.6分布队列双总线DQDB149

4.5.2 IEEE 802.9集成化语音/数据局域网149

4.5.3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LAN149

4.5.4 IEEE 802.12按需优先100VG—AnyLAN149

4.5.5 IEEE 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150

第五章 典型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151

5.1 以太网(Ethernet)151

5.1.1 Ethernet的标准和分类151

5.1.2 Ethernet的网络体系结构152

5.1.3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CSMA/CD152

5.1.4 MAC帧格式153

5.1.5 Ethernet网卡的构成153

5.1.6 网卡与传输媒体的连接155

5.1.7 各种10Mbit/s的以太网156

5.2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158

5.2.1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概述158

5.2.2 FDDI的物理层163

5.2.3 数据链路层167

5.2.4 站管理协议172

5.2.5 FDDI-Ⅱ与CDDI173

5.3 异步转移模式(ATM)174

5.3.1 ATM的基本概念175

5.3.2 ATM协议参考模型176

5.3.3 ATM交换(信元、交换原理、交换机)179

5.3.4 ATM协议182

5.3.5 ATM的现存问题及前景185

5.4 快速以太网(FastEthernet)186

5.4.1 100Base-T的网络体系结构186

5.4.2 100Base-T的硬件组成187

5.4.3 100Base-T的网络结构187

5.4.4 100Base-T与10Base-T的比较187

5.4.5 自动协商和100BaseT FLP188

5.4.6 各种100Mbit/s的以太网188

5.4.7 100VG-AnyLAN189

5.5 G级网络190

5.5.1 吉比特以太网标准及协议构架190

5.5.2 吉比特以太网物理层191

5.5.3 吉比特以太网MAC子层193

5.5.4 吉比特以太网支持第三层交换193

5.5.5 吉比特以太网主要特点194

5.5.6 吉比特以太网服务质量保证195

5.5.7 千兆以太网升级196

5.5.8 吉比特以太网的应用及应用典例197

5.5.9 千兆以太网技术与ATM技术的比较197

第六章 网络互连199

6.1 网络互连概念199

6.2 网络互连结构与类型207

6.3 网络互连相关协议213

第七章 网络操作系统219

7.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219

7.2 UNIX操作系统219

7.2.1 UNIX操作系统概述219

7.2.2 UNIX文件系统220

7.2.3 NFS网络文件系统221

7.2.4 X Window222

7.2.5 UNIX的安全系统222

7.3 NetWare系列223

7.3.1 NetWare的功能223

7.3.2 NetWare服务器及文件系统223

7.3.3 NetWare工作站224

7.3.4 NetWare工具224

7.4 Windows NT224

7.4.1 Windows NT操作系统概况224

7.4.2 Windows NT服务器225

7.4.3 Windows NT工作站225

7.4.3 Windows NT的网络结构226

7.5 Windows 9x操作系统227

7.6 Linux操作系统227

第八章 Internet基本知识229

8.1 Internet概述229

8.1.1 Internet的起源229

8.1.2 Internet的现状及未来230

8.1.3 下一代Internet230

8.1.4 Internet在中国231

8.2 Internet的客户机/服务器(Server/Client)工作模式232

8.3 IP地址与域名232

8.3.1 IP地址232

8.3.2 DNS域名系统234

8.4 怎样与Internet连接235

8.4.1 选择Internet服务器提供商(ISP)235

8.4.2 电话拨号上网236

8.4.3 Windows 98/95下的Internet的连接237

8.4.4 拨号上网故障排除242

第九章 Internet服务243

9.1 电子邮件244

9.1.1 电子邮件简介244

9.1.2 申请免费信箱245

9.1.3 使用Outlook Express246

9.2 Telnet(远程登录)250

9.2.1 远程登录概述250

9.2.2 Telnet协议250

9.2.3 Telnet的特点251

9.2.4 Telnet的应用251

9.3 文件传输FTP253

9.3.1 FTP概述253

9.3.2 UNIX下的FTP254

9.3.3 Windows95/98下的FTP256

9.3.4 使用浏览器传输文件256

9.3.5 CuteFTP256

9.4 Gopher分类目录259

9.4.1 Gopher概述259

9.4.2 Gopher的工作方式260

9.4.3 UNIX环境下的Gopher操作260

9.5 WWW服务261

9.5.1 WWW概述261

9.5.2 Internet Explorer 5.0263

9.6 Usenet(新闻)265

9.6.1 Usenet概述265

9.6.2 Usenet的工作原理266

9.6.3 新闻组命名约定及常用新闻组266

9.6.4 新闻文章的格式268

9.7 BBS(电子布告栏系统)268

9.7.1 BBS概述268

9.7.2 BBS的功能269

9.7.3 BBS服务的使用269

9.8 其他应用服务271

9.8.1 IP电话简介271

9.8.2 网络电话Iphone5.0速成273

9.8.3 网络寻呼机(ICQ)简介277

第十章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279

10.1 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279

10.2 黑客常用攻击手段与防范措施280

10.3 防火墙技术282

10.3.1 防火墙基本概念282

10.3.2 防火墙技术287

10.4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299

10.4.1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300

10.4.2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307

10.4.3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308

第十一章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316

11.1 IPng(下一代因特网协议,又名IPv6)316

11.1.1 IPv6中的地址配置316

11.1.2 IPv6的路由317

11.1.3 IPv6中的安全协议317

11.2 Internet 2(下一代因特网)318

11.2.1 NGI计划318

11.2.2 Internet 2319

11.2.3 因特网的目标320

11.3 Internet综合应用320

11.3.1 接入网技术320

11.3.2 三网合一的趋势324

11.3.3 信息服务324

第十二章 计算机网络常用设备简介326

12.1 集线器326

12.1.1 共享式集线器326

12.1.2 交换式集线器(Switch)326

12.2 路由器327

12.2.1 内部路由器328

12.2.2 边界路由器328

12.3 网卡、调制解调器329

12.3.1 网卡329

12.3.2 调制解调器329

12.3.3 设备选购原则330

12.4 传输介质330

12.4.1 光缆(Optical Cable)330

12.4.2 铜缆331

参考文献3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