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疑问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疑问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
  • 陈振宇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54860086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疑问(语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疑问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论1

第一章 疑问范畴中的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20

1.基本理论20

1.1表达式、标记式与运算式(阻断式)20

1.2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之间的交叉关系22

1.3描写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的数学方法——“出入对子”24

1.4多重出入对子套叠的运算26

2.对疑问范畴中的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的考察28

2.1中性符号/结构33

2.2疑问表达式35

2.2.1对命题发问,还是对对象发问?35

2.2.2音段形式,还是超音段形式?37

2.2.3替换,附加,还是变形?39

2.2.4内部,外部,还是超句?40

2.2.5相互之间能否套叠?42

2.2.6有定命题集合,还是不定命题集合?43

2.2.7有没有非疑问用法?44

2.3疑问标记式45

2.3.1追究(追问)语气副词46

2.3.2作为疑问标记式的特殊话语标记47

2.3.3疑问标记式与反问49

2.4非疑问标记式51

2.4.1作为非疑问标记式的副词51

2.4.2作为非疑问标记式的特殊话语标记52

2.4.3作为非疑问标记式的谓宾动词54

2.4.4其他非疑问标记式56

2.4.5否定与非疑问标记式57

2.5自由阻断式与唯疑阻断式61

2.5.1作为阻断式的谓词和谓词性结构61

2.5.2作为阻断式的名词和名词性结构62

2.5.3其他阻断式63

2.5.4自由阻断式与唯疑阻断式的区别64

2.6一些特殊的格式67

2.6.1“无条件”的条件复句“无论/不管/不论/别管/任凭/随便……都/也……”67

2.6.2表揣测或反问的“莫不是、莫非、难道、岂不、岂非”等69

2.6.3“不定X”格式70

3.句子中疑问范畴表达式、标记式与阻断式的组合70

3.1实际存在的组合类型70

3.2对组合合法性的运算判定73

3.2.1句法与语义分析73

3.2.1.1支配范围和作用范围73

3.2.1.1.1附加符号的作用范围75

3.2.1.1.2替换与变形符号的作用范围78

3.2.1.1.3为什么当作用范围内是NP时阻断式和非疑问标记式不起作用?81

3.2.1.2还原操作与不可还原的情况82

3.2.1.3“还原规则”是汉语wh词强制前置策略的保障85

3.2.2转写86

3.2.3运算87

3.2.4运算实例87

4.小结92

第二章 非典型疑问句94

1.问题的由来94

1.1著名的“逻辑移位”(隐性移位)大讨论94

1.2汉语语料中位于疑问句与非疑问句之间的一片模糊地带99

2.非典型疑问句的判断105

3.造成非典型疑问句的原因109

3.1邻接性109

3.2语力111

3.2.1非典型疑问句的类型111

3.2.1.1说话者做某事产生语力113

3.2.1.2说话者让听话者做某事从而产生语力114

3.2.1.3第三者做了某事从而产生语力115

3.2.1.4其他116

3.2.2影响语力强弱的因素116

3.3话语标记119

3.3.1主句结构的语义内容比较容易演化为疑问话语标记119

3.3.2原本疑问程度不高的主句结构演化为疑问话语标记120

4.非典型疑问句疑问程度的计算121

5.小结122

第三章“知道、明白”与疑问127

1.问题的由来及本书的主要观点127

2.阻断式与非典型疑问129

3.“知道”、“明白”小类在两种阻断式上的分布132

3.1认识事件132

3.2“知道”“明白”小类的实际分布133

3.2.1默认时一般为自由阻断式136

3.2.2意愿和能力136

3.2.3否定的三个维度,以及“达到答案”与“澄清问题”的对立138

4.“否定达到答案”与“否定澄清问题”的对立的普遍性140

4.1“想、看”类谓词142

4.2“猜”类谓词143

4.3“分辨”类中的“辨、料、记、认”等谓词144

4.4只有“澄清问题”补语的情况144

4.5只有“达到答案”补语的情况145

4.6不规则的地方146

5.小结147

第四章 阻止疑问语气提升的谓词和谓词性结构149

1.本章的任务与理论基础149

2.我们的语料调查153

2.1调查工作中的几个问题153

2.1.1区分带疑问NP的例句和带疑问从句的例句,并只选取后者153

2.1.2判断主句成分是阻断式的两类句子154

2.1.3判断主句成分是中性符号的句子156

2.1.4所谓“兼类”156

2.1.5固定的格式当成光杆谓词处理158

2.2调查的数据158

3.阻止疑问语气提升的谓词和谓词性结构160

3.1句法位置160

3.2谓词上附加的状、补语成分162

3.3充当阻断式的光杆谓词的类别164

3.3.1表示与认识活动有关的事件的谓词164

3.3.1.1通过时间性进行分类判断164

3.3.1.2认识活动类166

3.3.1.3认识结果类167

3.3.1.4具有知识类167

3.3.1.5忘记知识类168

3.3.1.6面对对象类168

3.3.2其他谓词169

3.3.2.1评价态度类169

3.3.2.2抽象关系类171

3.3.3复杂的固定格式“谓词/谓词性结构+的+、是+173

3.4加上状、补语后的变化174

3.4.1认识活动类加状、补语的情况174

3.4.2认识结果类加状、补语的情况177

3.4.3忘记知识类加状、补语的情况183

3.4.4面对对象类加状、补语的情况184

3.4.4.1“想”、“看”、“讨论”类加状、补语的情况184

3.4.4.2“说”、“学”类加状、补语的情况187

3.4.5评价态度类加状、补语的情况193

3.4.6抽象关系类加状、补语的情况195

4.小结195

第五章 副词与疑问196

1.理论背景196

1.1问题的由来196

1.2副词的作用范围197

1.2.1副词作用范围的基本类型197

1.2.2副词的句法位置199

1.2.3副词和副词、副词和其他语词共同构成的固定结构202

1.2.4紧缩复句203

1.3回声问204

2.我们的调查工作205

2.1工作进展205

2.2初步结果205

2.3决定副词对疑问的选择的内在机制213

3.认识主观性及疑问基本规则Ⅰ213

3.1理论介绍213

3.2具体实例216

3.2.1感叹与祈使216

3.2.2认识情态与道义情态218

3.2.2.1认识情态218

3.2.2.2道义情态221

3.2.3说话者的预想223

3.2.4事物的数量227

3.2.4.1直接可观可感可测的数量特征227

3.2.4.2非直接可观可感可测的数量特征228

3.2.5描情摹状230

3.2.5.1客观性描写230

3.2.5.2主观性描写231

3.2.5.3作为非疑问标记式的限定副词“只”235

3.2.6事物的时间性质239

3.2.6.1客观时间性质239

3.2.6.2主观时间性质241

3.2.7某些固定格式242

4.语气基本规则和焦点基本规则243

4.1主观性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况243

4.1.1组织话语的标记243

4.1.2古语遗留或语素化243

4.1.3渐变244

4.1.4事件时间性244

4.2语气理论与疑问范畴246

4.2.1语气理论的主要内容247

4.2.2语气实现基本规则对疑问的制约作用248

4.2.2.1其他可能语气成分实现为句子的语气,迫使疑问表达式去语气化249

4.2.2.2疑问表达式实现为句子的语气,迫使句中其他可能语气成分去语气化251

4.3焦点理论与疑问范畴253

4.3.1焦点理论的主要内容253

4.3.2焦点实现基本规则对疑问的制约作用254

4.3.2.1并非所有疑问表达式都有疑问焦点,以及外层疑问焦点的特殊性255

4.3.2.2陌生化原则与焦点性的退化259

5.小结261

第六章 允许疑问语气提升的谓宾动词及其认知机制263

1.我们的调查结果263

1.1固定语料库的调查263

1.2扩大调查范围266

2.对制约疑问语气提升的条件和机制的考察272

2.1有关句法、语义条件272

2.1.1不定式与定式272

2.1.2谓词性宾语与体词性宾语273

2.1.3陈述性宾语与指称性宾语274

2.1.4行动动词和判断动词274

2.1.5动词与时间性成分的搭配275

2.2对有关条件的综合276

3.对疑问语气提升机制的猜测278

3.1对句法机制的反思:“孤岛”与“语障”278

3.2我们的认知语义解释——疑问语气提升的实质是复数性投射283

3.2.1复数性和复数性投射规则283

3.2.2方面自指与内容自指287

3.2.3结构性论元和非结构性论元290

3.2.4为什么一些作为阻断式的谓宾动词在特殊情况下会允许疑问语气提升?294

3.3语气基本规则的影响298

4.对允许疑问语气提升的谓宾动词的否定299

4.1否定词只能指向后面的疑问从句300

4.2否定词只能指向主句动词303

4.3否定词既能指向主句动词,也能指向后面的疑问从句304

4.3.1歧义结构辨析304

4.3.2疑问基本规则及其对中性符号的限制306

5.小结308

第七章 谓词前后不对称、“都”字句、汉语wh词的用法311

1.问题的由来及理论背景311

2.“分布意义”和“聚合意义”的不对称313

2.1不对称现象313

2.2不对称的原因——存在性规则315

2.3谓词及其逻辑学结构317

3.表总括的“都”字句319

3.1汉语表总括的“都”字句的基本性质319

3.2从谓词前后不对称来解析“都”字句323

3.2.1总括副词“都”的逻辑式,以及它在句子逻辑式中的位置323

3.2.2“都”右指时326

3.2.3“都”左指时328

4.谓词前后不对称与wh词强制前置331

4.1否定和“疑问基本规则Ⅱ”导致的wh词强制前置现象331

4.2 wh词前置得到有限集合333

5.所谓“广域”与“窄域”,对逻辑移位理论的否定335

5.1“逻辑移位”理论及其缺点335

5.2我们的解释——总括“都”与逐指“每”的分工339

5.3我们的解释——总括“都”左指右指导致疑问句的歧义343

6.对制约汉语wh词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的机制的总结346

7.小结349

第八章“X是谁/哪(一)个/什么(人)”与“谁/哪(一)个/什么是Y”352

1.问题的由来及理论背景352

2. X或Y的外延性和内涵性353

3.判断动词“是”的语法功能358

4.“谁/哪(一)个/什么/什么(人)”的语义要求363

4.1“谁”与“哪(一)个”363

4.2“什么”365

4.3“什么人”367

5.语用要求368

6.小结371

主要参考文献373

后记3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