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利益均衡 推进社会公平的路径建议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利益均衡 推进社会公平的路径建议
  • 姚文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4117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公正-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利益均衡 推进社会公平的路径建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消解“社会发展之癌”1

第一篇 基础篇9

第一章 利益均衡的基础理论9

第一节 利益分配是事关公平正义的根本性命题10

一、利益与“社会性利益”10

二、利益与人类命运13

三、利益分配冲突的根源——需求的差异性15

四、社会活动是利益分配的中介17

五、社会关系的本质——利益分配关系18

六、利益分配的表现形式——价值19

第二节 均衡利益论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20

一、利益均衡论题提出的现实背景20

二、利益均衡论题提出的重大意义23

三、利益均衡论题的主要研究视角——阶层分析法27

四、利益均衡论题的主要研究方法——系统论33

第三节 利益均衡的基本要素34

一、利益均衡需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和归宿35

二、利益均衡需以公权力为主导36

三、利益均衡需以社会协同和全民参与为基础38

四、利益均衡需以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相结合为手段39

五、利益均衡需以广泛的良性利益输送为载体40

六、利益均衡需坚持法治原则42

七、利益均衡需坚持统筹协调原则43

第二章 利益均衡的社会思想基础46

第一节 义利之辩——中国古代利益分配的社会大讨论47

一、春秋战国时期义利问题大讨论48

二、宋明两代义利问题大论争54

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义利激辩59

第二节 西方利益分配学说概览62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关于利益和道德的思辨62

二、中世纪西方“神性论”笼罩下的义利观64

三、资本主义时代的义利思想——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66

第三节 中西义利观的演进路径71

一、我国义利观:从重义轻利到重利轻义71

二、西方义利观:从道义论到功利论72

三、义利并重与均衡配置:人类的理性选择76

第三章 国外利益均衡辑要78

第一节 西方近现代利益均衡立法概述78

一、西方关于利益均衡立法理念的变迁79

二、西方均衡政治利益的立法80

三、西方均衡经济利益的立法83

四、西方均衡社会性利益的立法83

第二节 新加坡利益均衡的主要做法85

一、开放政党均衡政治利益85

二、制造和谐的流动性均衡经济利益86

三、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均衡社会性利益87

第三节 美国利益均衡的主要做法88

一、重构社会福利体系89

二、缩小阶层间经济利益差距90

三、弥补弱势阶层利益不足92

四、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93

第四节 德国利益均衡的主要做法95

一、改革税制缩小阶层收入差距96

二、改革社会福利制度96

三、努力扩大再就业97

四、发展教育平衡阶层利益差异99

第五节 欧洲福利国家模式难以为继100

一、英国福利国家模式面临的危机101

二、法国福利国家模式面临的危机103

三、欧洲福利国家“金字招牌”的褪色104

四、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教训106

第六节 系统性利益失衡——东欧及苏联的教训110

一、政治利益严重失衡110

二、经济利益严重失衡114

三、社会文化权利畸形集中119

四、苏联解体后利益失衡状况继续恶化120

第四章 我国古代利益均衡的相关举措122

第一节 古代中国均衡政治利益之举措123

一、分封和放权123

二、精简和裁员124

三、改革人才选拔机制125

四、鼓励乡村自治126

第二节 古代中国均衡经济及社会性利益之举措126

一、轻徭薄赋和劝课农桑127

二、改革税赋制度让利于民127

三、“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128

四、创新兵制确保农时129

五、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129

第三节 利益失衡是导致历代政权更替之根本原因130

一、经济利益失衡是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根本肇因130

二、政治利益失衡对王朝更替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132

三、社会性利益失衡对王朝更替的影响不容忽视134

第二篇 现实篇139

第五章 新中国均衡政治利益的努力13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均衡党内政治利益的努力140

一、党内民主发展历程140

二、党内政治利益配置的主要举措145

三、党内政治利益配置的制约因素14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均衡党内外政治利益的努力148

一、加强基本民主制度建设149

二、积极探索执政党和政府协作的有效模式154

三、均衡政党和人民的政治利益155

四、积极均衡人民和国家的政治利益158

五、深入开展反腐败促进利益均衡160

第三节 推动政府向社会赋权的持续努力164

一、主动放权——多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64

二、政务公开——让社会参加政务和利益分配过程166

三、权力让渡——新中国六次机构改革169

第六章 新中国均衡经济利益的努力177

第一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均衡经济利益178

一、力保初次分配的公平合理178

二、推动二次分配朝中低收入地区和群体倾斜180

三、动员社会各方资源贡献部分经济利益182

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成效评价182

第二节 抓住经济发展关键点均衡经济利益186

一、改变“二元制”城乡结构均衡经济利益186

二、发展第三产业向剩余人口良性输送经济利益190

三、发展民营企业藏富于民192

第三节 提供公共服务均衡经济利益195

一、通过住房制度改革遏制房价攀升196

二、通过治理教育收费减少教育开支199

三、通过医疗制度改革来减少治病费用203

第四节 经济利益分布失衡情况应予警惕207

一、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8

二、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分配不公现象209

三、分配秩序和格局比较混乱210

第七章 新中国均衡社会性利益的努力212

第一节 保障公民的劳动权213

一、提高就业容量214

二、提倡同工同酬215

三、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215

四、我国保护劳动权措施的评价216

第二节 积极提供社会保障219

一、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20

二、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223

三、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224

四、社会保障权保护存在的不足225

第三节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227

一、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227

二、强调道德建设229

三、塑造良好文化发展环境230

四、均衡文化权利面临的问题231

第八章 当代中国利益均衡的热点问题233

第一节 既得利益集团现象234

一、关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一般认识234

二、既得利益集团加剧利益分配失衡239

三、党和政府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基本立场242

第二节 推动和实现利益均衡的条件分析244

一、全社会对利益均衡价值理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45

二、常设的利益均衡专门机构尚未明确246

三、利益均衡行为的社会系统性需要进一步加强247

四、利益均衡的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247

五、公共政策与行政保护不足248

六、利益均衡的利益表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249

七、利益均衡的理论支撑需要进一步强化250

第三节 对党和政府均衡利益努力的特点分析252

一、选择了风险最小的利益均衡方案252

二、注重解决社会成员要求最为迫切的利益问题254

三、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利益均衡中的作用257

四、社会公众自发的利益良性输送行为趋于普遍258

五、一定范围内的分配不公是前期改革的伴生结果258

第三篇 对策篇265

第九章 利益均衡的主导力量265

第一节 构建党政主导的利益均衡工作格局266

一、党委在利益均衡格局中的作用267

二、政府在利益均衡格局中的作用268

三、相关党政机关的职能转变270

第二节 政法委(维稳办)承担利益均衡职能的设想271

一、政法委(维稳办)目前的机构设置和职能271

二、目前维稳工作面临的压力272

三、由政法委(维稳办)承担利益均衡日常职能274

第三节 社工委承担利益均衡职能的设想276

一、社会建设工作机构的设立276

二、社会建设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能278

三、由社工委承担利益均衡日常职能279

四、利益均衡常设机构的执法思路280

第十章 利益均衡的思想发动282

第一节 关于执政理念的一般认识283

一、执政理念的概念283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变284

三、几代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演变规律286

第二节 树立利益均衡的执政理念287

一、利益均衡赋予党执政理念新内涵288

二、利益均衡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动力289

三、利益均衡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新视角292

四、利益均衡为执政党主导社会建设找到突破口293

五、以利益均衡为基础构建人类“共生共存理念”294

第三节 启动新一轮“义利之辩”295

一、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推动利益均衡296

二、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快速多元化298

三、启动新一轮“义利之辩”299

第四节“克制文化”凝聚“均衡共识”301

一、建设“公权力部门示和”文化301

二、倡导“强者示弱”文化303

三、倡导“弱者示志”文化304

四、“克制文化”化解“精英”与“草根”的对立306

五、引导宗教力量促进利益均衡308

第十一章 利益均衡的社会参与310

第一节 执政党以柔性方式主导社会组织组建311

一、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建设311

二、执政党积极参与社会组织组建313

三、让渡利益给社会组织以发展空间314

四、“制造新的利益对抗既得利益”317

第二节 发动社会成员参与利益均衡319

一、培育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320

二、拓展社会成员的参与渠道321

三、增加社会成员的参与载体322

第三节 政府采购是推动利益均衡的利刃323

一、政府采购制度是良性输送经济利益的理想渠道323

二、购买服务是迈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有效制度324

三、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利益均衡的促进作用326

第十二章 利益均衡的意见表达——构建社会协商制329

第一节 话语权及相关制度之完善330

一、社会话语权及其重要性330

二、赋予社会充足话语权是利益均衡必由之路331

三、我国现有利益表达制度之完善333

第二节 构建劳资协商制的实践与成效336

一、劳资协商制的诞生336

二、劳资协商制的效果339

三、劳资协商制的理论基础343

第三节 构建社会协商制度345

一、构建“社会协商制度”对接现有利益表达制度346

二、社会协商制的构成要点347

三、当前构建社会协商制的主要步骤351

四、社会协商制有效化解社会冲突的事例分析353

第十三章 利益均衡的实现路径356

第一节 政治利益均衡的实现路径——适度分权357

一、均衡政治利益以增加存量利益为前提358

二、中央政权向地方政权良性输送利益360

三、在健全基本民主制度中扩大“政治参与”362

四、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让渡用人权365

五、立法权社会共享367

六、中国政治利益均衡应当走出自己的道路369

第二节 经济利益均衡的实现路径——良性输送371

一、利益良性输送的概念372

二、继续发展经济是实现经济利益良性输送的重要基础373

三、在完善分配制度中推动利益良性输送374

四、完善利益补偿机制378

五、警惕“新自由主义”学说的阻碍380

第三节 社会性利益均衡的实现路径——成果共享380

一、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教育服务381

二、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医疗服务382

三、完善住房保障制度383

四、均衡社会性利益首先应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384

第十四章 利益均衡的相关保障机制386

第一节 构建利益均衡的法律保障机制387

一、法制是推进和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保障387

二、制定《利益均衡法》391

三、制定或完善利益均衡的行政法规和地方立法393

四、制定或完善党内立法394

五、探索制度利益均衡程序法395

第二节 建立利益均衡成效评估机制396

一、设立“利益均衡综合评估指数”——红色GDP的提出396

二、明确利益均衡评估主体400

三、妥善收集利益均衡的统计数据401

第三节 微观反腐——利益均衡的廉政保障402

一、“微观反腐”提出的背景403

二、微观廉政教育405

三、微观监控权力407

四、微观办案408

五、微观廉政立法410

六、“微观反腐”需要适时进行廉政工作机制改革411

参考书目413

后记:继续把蛋糕做大分好4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