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玉东,王华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编 著
-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94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2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知识储备1
第一章 对高中数学和学习特征的认识3
第一节 高中数学的特征3
第二节 学生如何学习数学9
第三节 让学生学习怎样的数学16
一、高中阶段数学教学的总体要求17
二、让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数学18
三、学习为了应用的数学知识21
第二章 对高中数学语言和教学用语的认识25
第一节 高中数学语言的类型和特征25
一、数学语言的概述25
二、高中数学语言的类型29
第二节 高中学习数学语言的困难与教学对策32
一、高中学习数学语言的现状与问题33
二、高中学习数学语言困难的成因分析34
三、高中数学语言教学的策略36
第三节 高中数学课堂中使用恰当的教学语言39
一、高中数学语言的教学要求39
二、高中数学课堂使用恰当教学语言的原则40
三、高中数学课堂使用恰当教学语言的初探41
第三章 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48
第一节 认识并理解数学文化48
第二节 体验数学文化魅力的案例分析51
第三节 彰显数学文化魅力的基本策略64
下篇 技能修炼73
第四章 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方法75
第一节 高中数学探究的类型和特征75
一、高中数学探究的概述75
二、高中数学探究的价值78
三、高中数学探究的类型80
四、高中数学探究的特征82
第二节 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策略83
一、从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入手83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85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86
第三节 认识与指导高中数学竞赛89
一、高中数学竞赛与数学探究89
二、指导高中数学竞赛的策略90
第五章 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技能96
第一节 数学建模的过程和特征96
第二节 中学阶段开展数学建模研究的意义与数学建模的选题98
第三节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108
第六章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技术122
第一节 认识数学学习评价的作用与途径122
一、数学学习评价的涵义和基本理念122
二、数学学习评价的作用123
三、数学学习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125
第二节 掌握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常见方法和技术127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性评价128
二、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术初探131
三、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实施流程136
第三节 基于课本的数学命题技术139
一、基于中学数学课本进行问题变式139
二、基于课本进行“问题变式”的步骤及方法140
三、问题反思142
第七章 对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解与实施145
第一节 对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解145
一、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背景145
二、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作用及意义147
三、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149
四、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150
第二节 高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152
一、替代黑板152
二、展现动态过程153
三、数学学习的必要支撑155
第三节 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适度实施157
一、过度替代157
二、过度展示158
三、过多脚手架159
第八章 加强数学课堂教与学的研究能力162
第一节 学会课堂观察技术与方法162
一、课堂教学的通识性观察分析技术162
二、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水平分析技术170
三、对观察分析技术的扩展思考174
第二节 学会抓住教研中的关键事件175
一、基于“重点·难点”的四元分析法176
二、“以小见大”的关键事件分析法177
三、运用于备课活动中的前端分析法180
第三节 学会用“课例研究”表达研究成果183
一、什么是课例183
二、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186
三、课例的类型及其撰写187
参考文献191
热门推荐
- 406639.html
- 1465933.html
- 2789560.html
- 1845867.html
- 1587030.html
- 1068902.html
- 1128601.html
- 291892.html
- 1648102.html
- 16603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63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8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69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93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66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13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87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98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23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