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公丕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3351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6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法理学的性质与范围1
一、法理学与法哲学1
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3
三、法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6
第二节 法理学的历史发展9
一、中国法理学的历史沿革9
二、西方法理学的进化11
三、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伟大革命13
第三节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21
一、历史辩证的方法21
二、系统考察的方法22
三、比较分析的方法23
本章小结24
思考题25
第一编 法的现象的本体与价值29
第二章 法与法律的关系29
第一节 西方思想家论法与法律29
一、以人类精神为基点的论说29
二、德国古典法哲学的反思31
三、从法律自身出发来理解的学说33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法与法律34
一、早期著作中的探索34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分析36
三、《资本论》及其后的相关阐释38
第三节 法与法律的关系40
一、语言学的辨析及其意义40
二、法与法律的概念特征41
三、法与法律的区别44
本章小结45
思考题45
第三章 法的现象的特征与本质47
第一节 法的现象的特征47
一、法的现象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47
二、法的现象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关系49
三、法的现象具有形式性与自治性51
四、法的现象反映人们认识规律、表述意志到创制规则的过程52
第二节 法律的特征54
一、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55
二、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56
三、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57
四、通过程序而强制予以实施58
一、法的现象的规律性与意志性59
第三节 法的现象的本质59
二、法的现象的共同性与阶级性60
三、法的现象的正义性与利益性61
本章小结62
思考题63
第四章 法的现象的功能64
第一节 法的现象功能的概念64
一、法的现象功能的含义64
二、法的现象功能的特征66
第二节 法的现象功能的类型68
一、社会整合意义上法律功能的分类68
二、社会影响性质意义上法律功能的分类70
第三节 法的现象功能的状态72
一、法律对行为的影响73
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74
本章小结75
思考题76
第五章 法的现象的价值77
第一节 法的现象价值的概念77
一、价值的概念77
二、法的现象价值的涵义80
第二节 法的现象的价值评价83
一、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概念83
二、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主体和对象83
三、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标准84
第三节 法的现象的价值形态88
一、法的现象与利益88
二、法的现象与秩序91
三、法的现象与正义93
四、法的现象与自由96
五、法的现象与效率98
本章小结100
思考题101
第二编 法的现象的历史逻辑105
第六章 法的现象的起源105
第一节 原始公社调整系统的性质与特征105
一、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105
二、原始公社调整系统的性质与特征108
第二节 法的现象起源的一般规律110
一、法的现象起源的过程110
二、法的现象起源的一般规律112
三、原始公社习惯与法律的主要区别114
第三节 法的现象起源的多样性115
一、法的现象起源的雅典形式115
二、法的现象起源的罗马形式116
三、法的现象起源的德意志形式117
本章小结118
思考题119
第七章 法的现象发展的历史类型120
第一节 法的现象历史类型的概念120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看法120
二、划分法的现象历史类型的依据122
第二节 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类型123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类型的社会基础123
二、前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类型的基本特征124
第三节 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类型127
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法律类型之社会机制127
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法律类型之特征129
第四节 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的法律类型133
一、以人的自由个性为基础的法律类型之社会机制133
二、新型法律的本质135
本章小结136
思考题137
第八章 法的现象发展的继承性138
第一节 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界定138
一、概述138
二、法的现象历史继承性的规定性139
第二节 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内容和方式141
一、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内容141
二、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方式144
第三节 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根据146
一、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哲学根据146
二、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社会根据147
三、法律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问题148
本章小结149
思考题150
第九章 法系的一般分析151
第一节 法系与法律文明151
一、文明与法律文明151
二、法律文明的类型与法系的划分153
第二节 西方两大法系155
一、民法法系的形成与发展155
二、普通法法系158
三、两大法系基本特征比较159
第三节 东方法律文明162
一、中国法律文明162
二、印度法164
三、伊斯兰法166
第四节 法系与法律文化169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169
二、法律文化的分类与法系171
本章小结173
思考题174
第三编 法律调整177
第十章 法律调整的一般分析177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概念177
一、法律调整的含义和特征177
二、法律调整的对象180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机制185
一、法律对利益的模式化186
二、法律调整的能量187
三、法律调整的过程190
第三节 法律调整的方式、方法与类型191
一、法律调整的方式191
二、法律调整的方法192
三、法律调整的类型193
本章小结194
思考题194
第十一章 权利、权力与法律调整195
第一节 权利和权力的概念195
一、权利的概念195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97
三、权力的概念199
四、权利与权力的区别200
第二节 作为法律调整重心的权利与权力201
一、权利—权力关系是法律调整对象的重心201
二、权利与权力的相互依存关系202
三、权力对权利的作用203
四、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关系204
一、权利立法205
第三节 法律调整与权利保障205
二、法律对权利的分类调整206
三、权利保障的方式208
第四节 法律调整与权力控制211
一、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211
二、法律与权力分工212
三、法律与权力制约214
本章小结216
思考题217
第十二章 法律调整与法律程序218
第一节 法律程序概述218
一、法律程序的一般特点218
二、法律程序的分类219
三、正当程序的起源与发展221
一、正当程序的特征223
第二节 正当程序的特征与要素223
二、正当程序的要素226
第三节 法律程序的地位与价值229
一、法律程序的相对独立性229
二、法律程序的内在价值232
第四节 正当程序在法律调整中的作用237
一、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237
二、法律程序对法律适用的作用238
三、法律程序的意义240
本章小结241
思考题242
第十三章 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243
第一节 道德的概念243
一、道德的涵义243
二、道德的结构244
第二节 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一般关系246
一、中西方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主要观点246
二、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共通性248
三、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区别250
第三节 法律的道德价值基础251
一、法律的道德价值基础的理论依据251
二、法律的道德价值基础在法治实践中的体现253
本章小结255
思考题256
第十四章 法律调整与法律意识257
第一节 法律意识的一般属性257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257
二、法律意识的规定性258
一、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和人类法律意识260
第二节 法律意识的基本分类260
二、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261
三、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263
第三节 法律意识在法律调整过程中的作用264
一、法律意识的法制建构功能264
二、法律意识的法制运行功能267
本章小结268
思考题269
第十五章 法律调整与法治国家270
第一节 法治与法治国家概述270
一、法治的涵义270
二、西方法治思想的历程273
三、法治国家的内涵276
一、法治国家的基本构造与社会条件277
第二节 法治国家原理277
二、法治国家的标志280
三、法治国家模式的比较281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83
一、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283
二、法治国家在中国的进程284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目标286
本章小结289
思考题290
第四编 法律的创制293
第十六章 法律创制的机理293
第一节 法律创制的概念与特征293
一、法律创制的概念293
二、法律创制的特征294
第二节 法律创制的原则296
一、立法的民主化原则296
二、立法的科学化原则297
三、立法的法治化原则298
第三节 法律创制的程序300
一、立法程序概述300
二、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304
第四节 法律创制的方法306
一、法律创制方法的概念与意义306
二、法律创制方法的分类306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307
本章小结308
思考题308
第十七章 立法体系310
第一节 立法体系的概念与特点310
一、立法体系概述310
二、中国的立法体系312
一、立法等级效力的概念与意义317
第二节 立法的等级效力317
二、我国的立法等级效力318
第三节 法律的渊源319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319
二、法律渊源的历史发展320
三、法律的分类321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323
第四节 立法的监督机制324
一、立法监督的概念与特征324
二、立法监督的意义325
三、立法监督的对象、内容和方式326
本章小结328
思考题329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330
第十八章 法律的要素330
第一节 法律规范330
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332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335
第二节 法律原则336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336
二、法律原则的特征337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339
四、法律原则的作用340
第三节 法律概念342
一、法律概念的作用342
二、法律概念的种类344
三、法律概念的特征345
本章小结345
思考题346
第十九章 法律体系347
第一节 法律体系的概念与特征347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347
二、法律体系的特征349
第二节 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350
一、法律体系基本结构思想的演变350
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355
第三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358
一、法律部门的概念358
二、划分部门法的标准359
三、当代中国主要部门法361
本章小结366
思考题367
一、法律实施的概念和意义371
第一节 法律实施的概念与评价371
第五编 法律的实现371
第二十章 法律实施概述371
二、法律实施与法律实现373
三、法律实施的评价374
第二节 法律实施的方式375
一、守法375
二、执法378
三、司法381
第三节 法律的效力381
一、法律效力的概念与分类381
二、法律的效力等级382
三、法律的空间效力383
四、法律的时间效力384
五、法律的对人效力385
一、法律实效的概念386
第四节 法律实效386
二、法律实效与法律效果387
三、法律实效与法律效益389
本章小结391
思考题392
第二十一章 司法机理393
第一节 司法权的性质与特征393
一、司法权的性质393
二、司法权的特征394
第二节 司法活动的规律398
一、作为司法价值目标的司法公正398
二、司法活动的过程399
三、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402
四、我国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403
一、司法解释的概念及其性质406
第三节 司法解释406
二、司法解释的必要性及其作用408
三、司法解释的一般方法410
第四节 法律推理411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411
二、法律推理的特征及功能413
三、法律推理的方法415
本章小结418
思考题419
第二十二章 法律职业420
第一节 法律职业概述420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与特征420
二、法律职业的形成422
第二节 法律职业的技能425
一、法律职业的语言技能426
二、法律职业的思维特点427
三、法律职业的知识430
四、法律职业的技术430
第三节 法律职业的伦理431
一、法律职业伦理概述431
二、律师职业道德433
三、司法官职业道德434
四、法律职业信仰435
第四节 法律职业制度436
一、法律教育制度436
二、法律职业考试与培训制度437
三、法律职业任职制度438
四、法律职业待遇制度438
五、法律职业机构439
思考题441
本章小结441
第二十三章 法律关系443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443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443
二、法律关系的特点445
三、法律关系与实际社会关系447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448
一、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448
二、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449
三、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449
四、部门法律关系449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450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450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454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458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运动460
一、法律关系运动的含义460
二、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与条件461
本章小结463
思考题463
第二十四章 法律责任464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464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464
二、归责原则465
三、法律责任的作用468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分类469
一、引起法律责任的条件469
二、法律责任的种类471
一、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472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实现472
二、法律制裁473
本章小结475
思考题476
第二十五章 法律秩序477
第一节 法律秩序的概念477
一、秩序与社会秩序477
二、法律秩序的意义解构479
三、法律秩序的特征分析481
第二节 法律秩序的内容与标志482
一、法律秩序的内在结构482
二、法律秩序的价值内涵483
三、法律秩序的标志485
一、法律秩序形成的实证基础487
第三节 法律秩序的形成487
二、法律秩序形成的外部环境489
三、法律秩序形成的内部机制491
四、法律秩序与法制现代化493
本章小结494
思考题495
第六编 法律现代化499
第二十六章 法制现代化的概念与范式499
第一节 现代化与法制现代化499
一、现代化的概念499
二、法律发展与法制现代化501
三、研究法制现代化问题的时代意义502
第二节 法制现代化的研究范式503
一、以历史哲学为基础的研究范式503
二、以类型学为基础的研究范式506
三、以法制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为特征的研究范式509
四、以法律发展多元性为特征的研究范式510
五、马克思的研究范式512
第三节 法制现代化的意义解构514
一、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向度514
二、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性质515
三、法制现代化的内涵特征516
本章小结517
思考题517
第二十七章 法制现代化的标准518
第一节 法律的形式合理性518
一、法治与法律的形式化518
二、国家权力运行的法治化519
三、行政与司法的分离520
四、法律规范体系的严整和谐521
五、司法过程的程序化521
一、法律形式化的价值依归523
第二节 法律的价值合理性523
二、平等、自由与市场经济524
三、经济领域中的社会正义527
四、社会正义与现代法律的价值530
第三节 法律的效益化原则533
一、作为评价尺度的法律效益533
二、法律效益的实证要素533
三、法律效益的价值要素534
四、法律效益的评价535
本章小结536
思考题537
第二十八章 法制现代化的模式538
第一节 内发型法制现代化538
一、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意义及其类型538
二、内发型法制现代化的内涵与发端540
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条件541
四、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特征542
第二节 外发型法制现代化544
一、外发型法制现代化的概念544
二、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条件545
三、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特征546
第三节 混合型法制现代化549
一、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界定549
二、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条件549
三、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启动方式550
四、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动力根源551
本章小结553
思考题554
一、法制现代化的动因555
第一节 外部影响与内发力量555
第二十九章 法制现代化的矛盾运动555
二、外域法律文化的冲击及其估量556
三、法制变革进程的内在因素559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性561
一、传统与法律传统561
二、法律传统与现代法的交融562
三、法律传统的创造性转换563
第三节 国际化与本土化565
一、法律发展的全球意识565
二、法律国际化的内在机理567
三、法律本土化的渊源568
本章小结571
思考题571
主要参考书目573
热门推荐
- 573654.html
- 1741558.html
- 852204.html
- 2866771.html
- 2845989.html
- 1480596.html
- 2510772.html
- 116856.html
- 867244.html
- 1315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73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81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07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4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27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2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1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0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57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