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上
  • 冯友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11000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68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6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题词2

自序3

绪言9

第一节 哲学史的对象、内容和范围9

第二节 哲学中两个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16

第三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29

第四节 观点和资料的统一33

第五节 中国哲学史(古代和近代)发展的形式37

第六节 中国哲学史(古代和近代)发展的线索42

第一篇 中国奴隶社会(商——西周)及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53

第一章 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8世纪)宗教思想的发展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53

第一节 商代科学知识及宗教思想的对立53

第二节 周公的天命论57

第三节 西周末东周初奴隶制衰落时期宗教威权的动摇61

第四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63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前3世纪)哲学及社会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70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70

第二节 奴隶身份的解放72

第三节 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75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78

第三章 春秋时期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84

第一节 “人”的地位的提高与“神”的地位的削弱86

第二节 范蠡的哲学观点90

第三节 计然的哲学观点93

第四节 晏婴的哲学观点96

第五节 “法”和“礼”的斗争98

第四章 孔子和初期儒家102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和他的阶级立场102

第二节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108

第三节 孔子关于“天”的思想113

第四节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116

第五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方法136

第六节 孔子对于殷周以来的文化的整理和发展140

第七节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143

第五章 墨子和前期墨家150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和他的思想的阶级性150

第二节 墨子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152

第三节 墨子对于当时等级制度的批判156

第四节 墨子的道德思想159

第五节 墨子的政治思想164

第六节 墨子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167

第七节 墨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72

第八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177

第六章 早期道家、前期墨家的支流和农家的社会思想179

第一节 杨朱和早期道家179

第二节 宋钘、尹文学派——墨家的一个支流188

第三节 彭蒙、田骈、慎到——早期道家的发展195

第四节 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的社会思想203

第七章 早期法家和兵家208

第一节 法家思想的阶级性208

第二节 齐法家的经济和哲学思想210

第三节 齐法家关于“法”、“术”、“势”的理论217

第四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观220

第五节 法家思想的特点224

第六节 《孙子》中的辩证法思想226

第八章 孟子——儒家哲学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232

第一节 孟子的政治思想233

第二节 孟子的社会思想及其幻想的社会经济制度241

第三节 孟子关于“仁”的理论245

第四节 孟子的人性论和伦理思想250

第五节 孟子哲学思想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255

第六节 孟子关于“时”、“中”的理论262

第七节 孟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266

第九章 老子和道家哲学体系的建立271

第一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的时代271

第二节 老子的自然观279

第三节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294

第四节 老子的认识论301

第五节 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305

第十章 稷下唯物派312

第一节 稷下唯物派关于“水”、“地”的思想313

第二节 稷下唯物派关于“精”、“气”的思想317

第三节 稷下唯物派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认识论330

第四节 战国时代“精”、“气”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339

第十一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349

第一节 关于名家349

第二节 惠施的“合同异”及其唯物主义倾向357

第三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及其客观唯心主义369

第四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389

第十二章 庄子——先秦最大的唯心主义者397

第一节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397

第二节 庄子的认识论403

第三节 庄子的自然观412

第四节 庄子的人生理想423

第五节 庄子的宿命论431

第六节 庄子的社会、政治思想434

第七节 庄子哲学对后世的影响439

第十三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442

第一节 关于后期墨家442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448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453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自然观465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社会政治思想467

第六节 后期墨家对于名家和诡辩学说的批评477

第七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他各家的批判486

第八节 后期墨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490

第十四章 阴阳五行家的哲学思想494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494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497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500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509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513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516

第十五章 《易传》的哲学思想522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522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525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529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536

第五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541

第六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556

第七节 《易传》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影响561

第十六章 荀子——先秦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563

第一节 荀子的自然观564

第二节 荀子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575

第三节 荀子的逻辑思想588

第四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596

第五节 荀子的人性论605

第六节 荀子对于当时各家的批判611

第七节 荀子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618

第十七章 韩非——先秦法家最后的代表621

第一节 韩非的自然观622

第二节 韩非的认识论633

第三节 韩非的社会观和历史观636

第四节 韩非的实际政治主张643

第五节 韩非对于以前法家思想的综合645

第六节 对于韩非哲学思想的估价647

第十八章 秦汉统一前夕的折衷主义思想及先秦哲学的终结649

第一节 战国末期儒家、道家中的折衷主义因素649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折衷主义650

第三节 先秦哲学的终结657

附记667

第二篇 (上)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社会发展时期(秦汉——唐)哲学思想的发展(上)671

第十九章 秦至汉初的哲学、政治、社会思想671

第一节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哲学发展的社会根源671

第二节 秦朝法家思想的统治及其与儒家的斗争674

第三节 汉初的黄老政治及儒家思想的兴起680

第四节 叔孙通和陆贾683

第五节 贾谊的哲学思想685

第二十章 大小戴《礼记》中的哲学社会思想703

第一节 礼和《礼记》703

第二节 关于“礼”的一般原则的理论706

第三节 关于“乐”的一般原则的理论712

第四节 关于形神和生死的理论718

第五节 关于孝的理论730

第六节 《大学》735

第七节 《中庸》742

第八节 《礼运》所称引的“大同”思想752

第九节 大小戴《礼记》在封建社会中的影响755

第二十一章 董仲舒——汉朝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官方哲学的奠基者758

第一节 董仲舒和汉初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倾向759

第二节 董仲舒与春秋公羊学761

第三节 董仲舒关于“天”的理论766

第四节 董仲舒关于气和阴阳五行的学说771

第五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785

第六节 董仲舒的人性论792

第七节 董仲舒的社会和伦理思想796

第八节 董仲舒的历史观804

第九节 董仲舒的逻辑思想808

第十节 董仲舒的改良主义811

第十一节 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813

第二十二章 西汉道家思想的发展和官方哲学的反对派的形成816

第一节 汉初道家思想的两个方面818

第二节 司马谈所讲的道德家821

第三节 淮南王其人和《淮南子》其书826

第四节 《淮南子》关于气的理论829

第五节 《淮南子》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836

第六节 《淮南子》中关于形、神的理论844

第七节 《淮南子》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848

第八节 《淮南子》中的人性论853

第九节 《淮南子》中的社会、政治思想855

第十节 司马迁的无神论和历史观862

第十一节 《盐铁论》中反映的儒家与法家思想的斗争872

第二十三章 象数和谶纬878

第一节 谶纬的社会根源878

第二节 阴阳之数881

第三节 八卦方位887

第四节 “卦气”889

第五节 孟喜、京房的卦气说891

第六节 易纬以外的其他纬书895

第七节 象数之学与希腊毕达哥拉学派的比较898

第二十四章 古文经学派反对神秘主义思潮的斗争——刘歆、扬雄、桓谭902

第一节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斗争902

第二节 刘向、刘歆关于《洪范》五行的理论906

第三节 刘歆关于音律和历法的理论909

第四节 刘歆对于先秦学术思想起源的理论916

第五节 扬雄《太玄》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919

第六节 扬雄的社会思想和对神秘主义思潮的批判931

第七节 桓谭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的见解及其反对神秘主义的斗争934

第二十五章 王充——两汉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938

第一节 王充的时代、家庭及其著作938

第二节 王充关于“天”和“气”的理论943

第三节 王充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951

第四节 王充关于形、神关系的理论963

第五节 王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971

第六节 王充关于性、命的理论982

第七节 王充的历史观995

第八节 王充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1000

第二十六章 东汉末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发展,农民大起义和《太平经》1005

第一节 张衡的天文学和宇宙形成论1005

第二节 王符的自然观和社会思想1010

第三节 仲长统的无神论和历史观1018

第四节 何休的社会思想1023

第五节 东汉末农民大起义和《太平经》10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