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 第4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 第4版
  • 倪语星,尚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917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81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608页
  • 主题词: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学-医学院校-教材;病原微生物-医学检验-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1

二、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2

三、感染性疾病和临床微生物学的现状、发展和展望4

第一篇 临床细菌学7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7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概述8

一、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8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8

第二节 细胞壁9

一、肽聚糖结构10

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10

三、革兰阴性菌细胞壁11

四、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细菌L型)12

第三节 细胞膜13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13

二、中介体14

第四节 细胞质14

一、细胞质的结构与功能14

二、内含体15

三、核糖体15

四、质粒15

第五节 核质16

一、核质的结构与组成16

二、核质的功能16

第六节 细胞壁外部结构16

一、荚膜和黏液层16

二、菌毛和性菌毛17

三、鞭毛17

第七节 芽胞18

一、芽胞的形成与特性18

二、芽胞的功能19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与遗传变异21

第一节 细菌的生理22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22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22

三、细菌的代谢22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24

五、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25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7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27

二、细菌的变异31

第三章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37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37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38

二、标本的处理38

第二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38

一、不染色标本39

二、染色标本39

第三节 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40

一、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41

二、分离培养44

三、生化反应45

四、鉴定50

第四节 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50

一、免疫学检测50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52

三、细菌毒素检测53

四、动物实验54

第四章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57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58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58

二、纸片扩散法58

三、稀释法60

四、E试验法62

五、联合药物敏感试验63

第二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63

一、抗分枝杆菌药物63

二、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63

三、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66

第三节 厌氧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67

一、培养基67

二、抗菌药物67

三、方法68

四、质控菌株68

第五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70

第一节 概述70

一、基本概念71

二、分类等级71

三、命名法72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72

一、生物学特性分类法72

二、遗传学分类法73

第三节 细菌分类命名系统74

一、细菌分类系统概述74

二、伯杰细菌分类系统74

第六章 革兰阳性球菌76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77

一、分类78

二、临床意义78

三、生物学特性78

四、微生物学检验80

第二节 链球菌属83

一、分类83

二、临床意义84

三、生物学特性84

四、微生物学检验86

第三节 肠球菌属89

一、分类89

二、临床意义89

三、生物学特性89

四、微生物学检验90

第四节 其他需氧革兰阳性球菌92

一、触酶阳性的革兰阳性球菌92

二、触酶阴性的革兰阳性球菌93

第七章 革兰阴性球菌95

第一节 奈瑟菌属95

一、分类95

二、临床意义96

三、生物学特性96

四、微生物学检验97

第二节 卡他莫拉菌100

第八章 肠杆菌科101

第一节 概述101

一、分类与命名102

二、临床意义103

三、生物学特性103

四、微生物学检验103

第二节 大肠埃希菌107

一、临床意义107

二、生物学特性109

三、微生物学检验109

第三节 沙门菌属113

一、分类113

二、临床意义114

三、生物学特性114

四、微生物学检验116

第四节 志贺菌属120

一、分类120

二、临床意义120

三、生物学特性121

四、微生物学检验122

第五节 耶尔森菌属125

一、分类125

二、鼠疫耶尔森菌125

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28

四、假结核耶尔森菌130

五、其他耶尔森菌130

第六节 枸橼酸杆菌属130

一、分类130

二、临床意义131

三、生物学特性131

四、微生物学检验131

第七节 克雷伯菌属133

一、分类133

二、临床意义133

三、生物学特性133

四、微生物学检验134

第八节 肠杆菌属、泛菌属、哈夫尼菌属135

一、肠杆菌属135

二、泛菌属138

三、哈夫尼菌属138

第九节 沙雷菌属138

一、分类138

二、临床意义139

三、生物学特性139

四、微生物学检验140

第十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141

一、变形杆菌属141

二、普罗威登菌属144

三、摩根菌属145

第九章 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47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148

一、概述148

二、铜绿假单胞菌152

三、马勒伯克霍尔德菌与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155

四、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57

五、临床常见的其他假单胞菌158

第二节 不动杆菌属159

一、分类159

二、临床意义159

三、生物学特性159

四、微生物学检验159

第三节 产碱杆菌属162

一、分类162

二、临床意义162

三、生物学特性162

四、微生物学检验162

第四节 黄杆菌属163

一、分类163

二、临床意义164

三、生物学特性164

四、微生物学检验164

第五节 莫拉菌属165

一、分类165

二、临床意义165

三、生物学特性165

四、微生物学检验166

第六节 军团菌属167

一、分类167

二、临床意义169

三、生物学特性169

四、微生物学检验170

第十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174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175

一、分类175

二、临床意义175

三、生物学特性175

四、微生物学检验176

第二节 鲍特菌属179

一、分类179

二、临床意义179

三、生物学特性180

四、微生物学检验181

第三节 布鲁菌属182

一、分类182

二、临床意义183

三、生物学特性183

四、微生物学检验184

第四节 巴斯德菌属186

一、分类186

二、临床意义186

三、生物学特性187

四、微生物学检验187

第五节 弗朗西斯菌属188

一、分类188

二、临床意义189

三、生物学特性189

四、微生物学检验189

第十一章 弧菌科192

第一节 弧菌属193

一、霍乱弧菌193

二、副溶血性弧菌198

三、其他弧菌200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201

一、气单胞菌属201

二、邻单胞菌属204

第十二章 弯曲菌与螺杆菌206

第一节 弯曲菌属206

一、分类206

二、临床意义207

三、生物学特性207

四、微生物学检验208

第二节 螺杆菌属209

一、分类209

二、临床意义209

三、生物学特性210

四、微生物学检验210

第十三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213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213

一、临床意义214

二、生物学特性214

三、微生物学检验216

第二节 蜡样芽胞杆菌219

一、临床意义219

二、生物学特性220

三、微生物学检验221

第三节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222

一、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222

二、红斑丹毒丝菌225

第四节 阴道加特纳菌227

一、临床意义227

二、生物学特性228

三、微生物学检验228

第十四章 棒状杆菌属231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231

一、临床意义232

二、生物学特性232

三、微生物学检验234

第二节 类白喉棒状杆菌236

一、假白喉棒状杆菌236

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236

三、化脓棒状杆菌236

四、溃疡棒状杆菌236

五、假结核棒状杆菌237

六、溶血棒状杆菌237

七、杰克群棒状杆菌237

第十五章 分枝杆菌属239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241

一、分类241

二、临床意义241

三、生物学特性242

四、微生物学检验244

第二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248

一、光产色分枝杆菌(RunyonⅠ群)248

二、暗产色分枝杆菌(RunyonⅡ群)249

三、不产色分枝杆菌(RunyonⅢ群)249

四、迅速生长分枝杆菌(RunyonⅣ群)249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250

一、临床意义250

二、生物学特性251

三、微生物学检验251

第十六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253

第一节 放线菌属254

一、分类254

二、临床意义254

三、生物学特性255

四、微生物学检验256

第二节 诺卡菌属257

一、分类257

二、临床意义257

三、生物学特性257

四、微生物学检验258

第十七章 厌氧菌260

第一节 概述260

一、厌氧菌的概念、种类与分布260

二、临床意义261

第二节 厌氧菌的检验262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262

二、检验程序263

三、检验方法263

第三节 厌氧球菌266

一、消化球菌属266

二、消化链球菌属267

三、韦荣球菌属268

第四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268

一、类杆菌属268

二、普雷沃菌属269

三、紫单胞菌属270

四、梭杆菌属271

第五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272

一、丙酸杆菌属272

二、优杆菌属273

三、双歧杆菌属273

四、乳杆菌属274

第六节 梭状芽胞杆菌275

一、破伤风梭菌275

二、产气荚膜梭菌277

三、肉毒梭菌280

四、艰难梭菌282

第十八章 螺旋体286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286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287

一、临床意义287

二、生物学特性288

三、微生物学检验290

第三节 疏螺旋体292

一、伯氏疏螺旋体292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295

三、奋森疏螺旋体296

第四节 密螺旋体属296

一、梅毒螺旋体296

二、其他密螺旋体301

第十九章 支原体303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303

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304

一、临床意义304

二、生物学特性304

三、微生物学检验307

第三节 溶脲脲原体309

一、临床意义309

二、生物学特性309

三、微生物学检验310

第四节 人型支原体312

第五节 穿通支原体312

一、临床意义312

二、生物学特性312

三、微生物学检验313

第二十章 衣原体315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315

一、传统的实用分类法315

二、按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317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317

一、临床意义317

二、生物学特性318

三、微生物学检验320

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324

一、临床意义324

二、生物学特性324

三、微生物学检验324

第四节 肺炎衣原体326

一、临床意义326

二、生物学特性326

三、微生物学检验327

第二十一章 立克次体330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330

第二节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332

一、临床意义332

二、生物学特性333

三、微生物学检验334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337

一、临床意义338

二、生物学特性338

三、微生物学检验339

第四节 贝纳柯克斯体340

一、临床意义340

二、生物学特性340

三、微生物学检验342

第五节 埃立克体342

一、临床意义343

二、生物学特性343

三、微生物学检验344

第六节 汉赛巴通体345

一、临床意义345

二、生物学特性346

三、微生物学检验346

第二篇 临床真菌学349

第二十二章 真菌学总论349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349

一、分类350

二、命名350

第二节 生物学性状351

一、形态特性352

二、培养特性353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353

一、标本采集和检验流程353

二、直接检查354

三、分离培养355

四、鉴定356

五、药敏试验357

六、其他非培养检测技术359

第二十三章 浅部感染真菌361

第一节 毛癣菌属361

一、分类361

二、临床意义362

三、生物学特性362

四、微生物学检验362

第二节 表皮癣菌属364

一、分类364

二、临床意义364

三、生物学特性364

四、微生物学检验365

第三节 小孢子菌属365

一、分类365

二、临床意义365

三、生物学特性365

四、微生物学检验366

第四节 其他浅部真菌366

一、糠秕马拉色菌366

二、着色真菌367

三、孢子丝菌368

第二十四章 深部感染真菌370

第一节 假丝酵母菌属371

一、分类371

二、临床意义371

三、生物学特性371

四、微生物学检验371

第二节 隐球菌属374

一、分类374

二、临床意义374

三、生物学特性374

四、微生物学检验375

第三节 曲霉376

一、分类376

二、临床意义376

三、生物学特性376

四、微生物学检验378

第四节 组织胞浆菌属383

一、分类383

二、临床意义383

三、生物学特性383

四、微生物学检验383

第五节 卡氏肺孢菌384

一、分类385

二、临床意义385

三、生物学特性385

四、微生物学检验385

第六节 毛霉目真菌386

一、分类386

二、临床意义386

三、生物学特性386

四、微生物学检验387

第七节 马内菲青霉389

一、分类389

二、临床意义389

三、生物学特性390

四、微生物学检验391

第八节 镰刀菌392

一、分类392

二、临床意义392

三、生物学特征392

四、微生物学检验392

第三篇 临床病毒学395

第二十五章 病毒学总论395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特性396

一、形态、结构和组成396

二、病毒的增殖398

三、病毒的遗传和变异401

第二节 分类与命名404

一、分类根据与原则404

二、病毒分类系统和命名405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验技术和方法409

一、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410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410

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412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415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416

一、分类416

二、临床意义416

三、生物学特性417

四、微生物学检验418

第二节 SARS冠状病毒419

一、临床意义420

二、生物学特性420

三、微生物学检验421

第三节 禽流感病毒421

一、临床意义422

二、生物学特性422

三、微生物学检验423

第四节 副黏病毒科423

一、麻疹病毒423

二、腮腺炎病毒424

三、副流感病毒425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426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427

一、腺病毒427

二、风疹病毒429

三、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430

第二十七章 肠道病毒433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434

一、临床意义434

二、生物学特性434

三、微生物学检验435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436

一、分类436

二、临床意义436

三、生物学特性437

四、微生物学检验437

第三节 新型肠道病毒437

一、肠道病毒70型438

二、肠道病毒71型438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440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441

一、分类441

二、临床意义441

三、生物学特性441

四、微生物学检验443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445

一、乙型肝炎病毒445

二、丁型肝炎病毒450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451

一、分类451

二、临床意义451

三、生物学特性452

四、微生物学检验452

第四节 戊型肝炎病毒454

一、分类454

二、临床意义454

三、生物学特性454

四、微生物学检验455

第五节 其他肝炎病毒456

一、庚型肝炎病毒456

二、输血传播病毒456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458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459

一、分类459

二、临床意义460

三、生物学特性461

四、微生物学检验461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63

一、分类463

二、临床意义463

三、生物学特性464

四、微生物学检验464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465

一、分类465

二、临床意义466

三、生物学特性466

四、微生物学检验467

第四节 EB病毒469

一、分类469

二、临床意义470

三、生物学特性470

四、微生物学检验470

第五节 人疱疹病毒6、7、8型471

一、人疱疹病毒6型471

二、人疱疹病毒7型473

三、人疱疹病毒8型474

第三十章 黄病毒476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477

一、临床意义477

二、生物学特性477

三、微生物学检验478

第二节 登革病毒478

一、临床意义478

二、生物学特性479

三、微生物学检验479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480

一、临床意义480

二、生物学特性480

三、微生物学检验480

第三十一章 反转录病毒482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483

一、分类483

二、临床意义483

三、生物学特性484

四、微生物学检验486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489

一、分类489

二、临床意义489

三、生物学特性490

四、微生物学检验490

第三十二章 其他病毒、朊粒492

第一节 轮状病毒492

一、分类493

二、临床意义493

三、生物学特性493

四、微生物学检验495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496

一、临床意义496

二、生物学特性497

三、微生物学检验498

第三节 人乳头瘤病毒499

一、临床意义499

二、生物学特性499

三、微生物学检验500

第四节 细小病毒B19501

一、临床意义501

二、生物学特性501

三、微生物学检验501

第五节 朊粒502

一、分类与命名502

二、临床意义502

三、生物学特性504

四、微生物学检查505

第四篇 临床微生物检验509

第三十三章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509

第一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510

一、危险度评估510

二、生物安全基本设备510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511

第二节 生物安全保障与生物恐怖512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512

二、生物恐怖513

第三节 生物安全技术513

一、实验室技术513

二、意外事故的处理514

三、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515

四、感染性物质的运输515

第三十四章 消毒灭菌和医院感染516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517

一、概念517

二、消毒灭菌技术517

三、消毒灭菌效果评估518

第二节 医院感染518

一、医院感染病原体518

二、常见的医院感染519

三、医院感染流行病学520

四、医院感染调查521

第三十五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525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525

一、青霉素类525

二、头孢菌素类526

三、其他β内酰胺类526

四、氨基糖苷类527

五、喹诺酮类528

六、大环内酯类528

七、糖肽类529

八、磺胺类529

九、四环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类529

十、合成的抗菌药物530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530

一、产生药物灭活酶530

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532

三、抗菌药物渗透障碍533

四、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533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检测533

一、耐药表型检测533

二、耐药基因型检测537

第三十六章 微生物自动化检测541

第一节 微生物自动培养系统541

一、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541

二、自动分枝杆菌检测系统543

第二节 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543

一、原理543

二、基本结构与性能546

三、工作流程和操作要点546

第三节 自动药敏检测系统547

一、微量稀释法试验系统547

二、纸片扩散法阅读系统548

第三十七章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550

第一节 检验前质量保证551

一、检验申请551

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551

第二节 检验中质量保证551

一、人员552

二、试剂552

三、培养基552

四、设备554

五、检验过程555

第三节 检验后质量保证557

一、检验结果的评审与报告557

二、标本的处置557

第三十八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559

第一节 血液559

一、标本采集559

二、血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560

三、临床意义561

第二节 脑脊液562

一、标本采集562

二、脑脊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562

三、临床意义562

第三节 脓液563

一、标本采集563

二、脓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563

三、临床意义564

第四节 痰液564

一、标本采集564

二、痰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564

三、临床意义565

第五节 粪便565

一、标本采集565

二、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566

三、临床意义566

第六节 尿液567

一、标本采集567

二、尿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567

三、临床意义567

第七节 生殖道标本568

一、标本采集568

二、生殖道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568

三、临床意义568

中英文索引5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