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总论教科书 第6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6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法总论教科书 第6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文版前言1
第一编 刑罚法规11
第一章 刑法在法体系中的位置13
第1节 刑法上的冲突13
一、区分13
1.定义13
2.法体系内的视角14
二、冲突的识别16
三、冲突的裁量16
1.刑事程序16
2.判决和专业鉴定17
3.“双轨制”的法律后果18
4.刑罚20
5.其他处分和措施21
第2节 刑法的正当性22
一、刑法上的规范22
1.概念22
2.举止规范和制裁规范22
二、举止规范的正当性(法益保护)23
三、制裁规范的正当性(刑罚)24
1.绝对理论25
2.相对理论26
3.综合理论27
第二章 罪刑法定和刑法的适用范围28
第3节 罪刑法定(构成要件之机能)28
一、罪刑法定原则28
二、保障机能和解释29
1.禁止习惯法29
2.禁止溯及既往29
3.必须具有明确性30
4.类推的禁止和解释30
第4节 《刑法典》的适用范围33
一、时间效力、行为时和行为地33
1.基本规则及其修正33
2.行为时34
3.行为地34
二、空间效力和属人效力36
1.国际刑法36
2.效力原则37
三、专业鉴定38
第二编 犯罪论通论39
第5节 犯罪是一种规范违反41
一、科学上的目标41
二、规范违反41
1.概念和犯罪构造41
2.行为操纵和动力操纵(Antriebssteuerung)43
三、行为理论43
1.目的论43
2.社会论和人格论44
3.遵守规范的意志能力44
4.因果论45
四、专业鉴定46
第6节 犯罪构造48
一、违法和有罪责的行为48
1.不法和罪责48
2.不法的确定48
3.罪责的确定50
4.两阶层犯罪构造和三阶层犯罪构造50
二、客观处罚条件52
三、人身性的刑罚阻却事由、刑罚取消事由和刑罚限制事由53
1.人身性的刑罚阻却事由和刑罚取消事由53
2.人身性的刑罚限制事由54
四、程序性条件(特别是刑事告诉)55
1.程序性条件55
2.告诉犯55
五、专业鉴定56
第7节 为他人之行为57
第三编 故意的作为犯59
第三章 构成要件论的原理61
第8节 犯罪的构成要件之概念和形式61
一、概念和区分61
1.机能和历史来源61
2.对整体行为的评价性要素(Gesamttatbewertende Merkmale)62
3.构成要件和违法性62
4.概念的进一步应用63
二、构成要件的派生63
1.基本的构成要件及其加重和减轻63
2.范例(Regelbeispiele)64
3.独立犯(Delikt eigener Art,Delictum sui generis)65
三、犯罪类型65
1.作为犯(Begehungsdelikte)65
2.一般犯(Allgemeindelikte)66
3.结果犯和行为犯(T?tigkeitsdelikte)66
4.实害犯和危险犯67
5.亲手犯68
6.持续犯68
7.状态犯69
8.企行犯(Unternehmensdelikte)69
9.告诉犯69
四、重罪和轻罪69
第9节 犯罪的构成要件的内容71
一、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71
1.概念和机能71
2.行为不法和结果不法72
二、构成要件要素的类型72
1.描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73
2.空白要素74
三、既遂、力图、终了74
1.定义74
2.专业鉴定75
第四章 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76
第10节 结果、行为和因果关系76
一、因果关系在刑法上的机能76
1.机能的因果关系概念76
2.法益保护76
3.结果的概念77
4.时间视角78
二、因果关系的证明79
1.等值或条件理论79
2.合乎法则的条件说(Lehre von der gesetzm??igen Bedingung)80
3.修正的“若无前者,即无后者”公式81
三、具体问题82
1.具体结果和假设的因果流程82
2.等值和非典型的流程83
3.超越性因果流程(?berholende Kausalverl?ufe)和因果流程的中断84
4.累积的因果关系85
5.替代的因果关系(双重因果关系)86
6.救助性因果流程的中断88
7.集体决策88
第11节 结果犯中的客观归属91
一、因果关系与客观归属91
二、客观归属的对象93
三、原因和风险94
1.风险概念94
2.具体的风险和日常的社会举止95
3.假设的损害流程96
4.风险降低97
5.规范的保护目标100
四、风险管辖(Risikozust?ndigkeit)101
1.基本原理101
2.自我答责原则102
3.前提条件103
4.危险实现的过程105
5.受禁止的加功106
五、第三者的干预107
1.回溯禁止107
2.后续风险110
3.救助者的场合113
六、专业鉴定114
第12节 承诺116
一、概述116
1.概念116
2.犯罪论体系上的地位116
3.参考118
二、有效性119
1.前提119
2.条件120
3.代理120
4.撤回121
5.意思瑕疵121
三、区分:合意124
1.概念124
2.前提125
四、对外来危险的合意130
1.概念130
2.定性131
第五章 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134
第13节 故意134
一、概论134
1.故意的要素134
2.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136
二、故意归属的时点和对象137
1.时点137
2.对象138
第14节 故意的种类139
一、蓄意和直接故意140
1.蓄意140
2.直接故意141
二、间接故意141
1.基本原理141
2.各种观点的情况142
3.结论和定义147
三、若干故意的结合和概括故意149
1.累积故意和择一故意(Dolus cumulativus und alternativus)149
2.概括故意(Dolus generalis)150
第六章 违法性152
第15节 基本原理152
一、概论152
1.概念152
2.证立和效力范围152
3.专业鉴定154
二、容许的构成要件154
三、若干重要的正当化事由155
1.基本原则155
2.概况156
第16节 紧急防卫158
一、概论158
1.概念158
2.前提条件和专业鉴定的框架159
二、紧急防卫的情形159
1.攻击159
2.对象161
3.现时性162
4.违法性164
三、紧急防卫的行为166
1.防卫166
2.必要性166
3.需要性169
四、主观的正当化170
五、对成立紧急防卫的限制170
1.具体情况170
2.轻微攻击171
3.明显失衡172
4.无罪责的人的攻击173
5.保证人地位之间的攻击174
6.挑起的或者其他负有责任的紧急防卫情形174
第17节 正当化的紧急避险179
一、概念和种类179
1.概念179
2.各种紧急避险179
3.正当化的紧急避险和免除罪责的紧急避险180
二、正当化的紧急避险(第34条)180
1.概述180
2.紧急避险的情形181
3.紧急避险的行为183
4.主观的正当化187
5.专业鉴定的框架188
三、民法上的侵犯性紧急避险(《民法典》第904条)188
四、防卫性的紧急避险(《民法典》第228条、《刑法典》第34条)189
1.概念和前提条件189
2.法律原理190
3.专业鉴定的框架191
第18节 正当化的义务冲突192
一、概述192
二、前提条件192
三、义务侵害194
第19节 推定承诺195
一、概述195
二、适用领域195
1.前提条件195
2.具体的类型196
3.推定的意思的查明197
三、与假设承诺的区分198
第20节 其他正当化事由201
一、临时逮捕(《刑事诉讼法》第127条第1款)201
1.行为201
2.现行犯罪202
3.逮捕手段202
4.主观的正当化203
二、民法上的自力救济203
1.《民法典》第229条、第230条203
2.其他自力救济规则204
三、寄送未预订过的给付(Leistungen)(《民法典》第241条a)204
四、责打权和教育权205
1.教育照料权205
2.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207
第七章 罪责208
第21节 基本原理208
一、罪责原则208
二、罪责概念209
1.形式意义的罪责209
2.实质意义的罪责209
三、罪责构成要件212
四、期待不可能性和超法规紧急避险212
1.符合规范之行为的期待不可能性212
2.超法规紧急避险(?bergesetzlicher Notstand)213
3.宗教信仰上的良知冲突(Religi?se Gewissenskonflikte)214
第22节 罪责能力215
一、概述215
二、第20条中的无罪责能力216
1.从两个阶层进行要素的确认(Merkmalsanordnung)216
2.恍惚状态(Rauschzust?nde)217
三、限制218
四、适用218
第23节 原因自由行为220
一、概述220
1.基本原理220
2.同时原则(Koinzidenzprinzip)221
二、例外模式221
1.论证221
2.异议222
三、构成要件模式223
1.论证223
2.异议224
四、结论224
1.违宪性?224
2.区别对待的思路225
3.依靠第323条a225
五、专业鉴定226
1.构造的问题226
2.专业鉴定的框架227
六、过失犯中的“原因自由行为”228
第24节 免除罪责的紧急避险230
一、概述230
二、前提条件230
1.紧急避险的情形230
2.紧急避险的行为231
3.救济的意思232
4.没有期待可能性232
三、适用233
第25节 防卫过当235
一、概述235
二、质的紧急防卫过当(Der intensive Notwehrexzess)235
三、量的防卫过当(Der extensive Notwehrexzess)237
四、行为的主观方面239
五、误想防卫过当239
六、适用240
第八章 错误论242
第26节 基本原理242
一、概述242
1.错误的各种形式242
2.认识错误的对象243
3.认识错误的法律后果244
二、对其他可罚性条件的认识错误245
三、图解246
四、专业鉴定248
第27节 构成要件错误249
一、法律规定249
1.第16条第1款249
2.第16条第2款249
二、认识错误的对象250
1.行为情状的概念250
2.和涵摄错误的区分251
3.规范的行为情状254
4.构成要件选择要素(Tatbestandsalternativen)257
5.专业鉴定中的构成要件错误和禁止错误258
三、个别的问题259
1.针对人或者客体的认识错误259
2.针对因果流程的认识错误260
3.针对既遂时点的认识错误262
4.打击错误263
5.针对“原因自由行为”的认识错误267
第28节 禁止错误和针对免除罪责事由的认识错误269
一、禁止错误269
1.罪责说和故意说269
2.不法意识270
二、禁止错误的可避免性272
三、针对免除罪责事由的认识错误273
第29节 针对正当化前提条件的认识错误275
一、各种认识错误275
二、没有认识到正当化情形276
三、容许构成要件错误277
1.概念277
2.犯罪论体系上的地位278
3.结论282
4.专业鉴定282
5.针对规范性容许构成要件要素的特征的认识错误283
第九章 力图284
第30节 基本原理284
一、概述284
1.概念284
2.专业鉴定的框架284
3.应罚性285
二、力图的形式287
1.能犯力图和不能犯力图287
2.结果加重犯中的力图288
3.过失的力图289
三、力图和幻想犯289
1.区分289
2.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290
3.身份犯292
第31节 预备和力图294
一、概述294
二、行为决意294
1.概念294
2.无条件295
3.故意的形式296
三、直接着手296
1.前提条件296
2.区分297
四、“原因自由行为”中力图的开始299
1.例外模式299
2.构成要件模式299
第32节 力图中的中止301
一、概述301
1.基本原理301
2.规范的目标301
3.主动悔罪302
二、与中止有关的诸种力图302
1.失败的力图302
2.未终了和已终了的力图304
3.概览304
三、未终了的力图中的中止305
1.关于未终了的力图305
2.行为的放弃310
3.自愿性312
四、已终了的力图中的中止314
1.已终了和未失败的力图314
2.阻止既遂315
3.个别动作说316
五、认真努力情形下的中止316
六、数个参加者时的中止317
1.各种情况317
2.前提条件317
七、具体的问题319
1.客观上不可归属的结果中的中止319
2.力图的加重中的中止319
3.结果加重犯320
4.企行犯321
第四编 过失的作为犯323
第33节 过失325
一、概述325
1.可罚性325
2.过失责任的机能325
3.概念和历史演变326
二、过失行为的要素327
1.概览327
2.划分328
三、两阶层的过失模式329
1.构成要件要素329
2.合乎谨慎的可预见性331
3.合乎谨慎的可避免性333
4.容许的风险和信赖原则334
5.容许的风险性替代举止336
6.过失的主观行为要素339
四、一阶层的过失模式340
1.对两阶层模式的批评340
2.个别的可避免性341
五、违法性343
六、罪责345
1.期待可能性345
2.罪责的一般要求345
3.防卫过当345
七、过失的形式346
1.有认识和没有认识的过失346
2.轻率(Leichfertigkeit)347
八、专业鉴定:过失犯的构造347
1.两阶层的过失模式348
2.一阶层的过失模式348
第34节 故意—过失结合体350
一、概述350
1.各种形式350
2.具体的危险350
二、结果加重犯351
1.问题351
2.限制解释351
3.参加352
三、专业鉴定的构造353
第五编 不作为犯355
第35节 基本原理357
一、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357
二、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分357
1.作为和不作为的关系357
2.具体问题360
第36节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363
一、概述363
1.等价性363
2.犯罪构造(概览)363
二、犯罪要素364
1.结果的发生364
2.不作为364
3.因果关系365
4.保证人地位368
5.客观归属369
6.故意和认识错误369
7.过失370
8.罪责371
三、力图和中止372
1.力图的开始372
2.中止373
四、保证人地位的成立374
1.义务基础374
2.基于风险支配的监督者保证人地位376
3.基于制度照料的保护者保证人地位381
第37节 纯正的不作为犯386
一、概述386
二、犯罪要素386
1.客观的构成要件386
2.其他犯罪要素387
第六编 参加389
第38节 基本原理391
一、概述391
1.概念391
2.参与的可罚根据393
二、从属性394
1.参加的罪责独立性394
2.参与的从属性395
3.从属性的松动395
三、正犯和参与的区分398
1.概览398
2.主观说398
3.实质客观说400
4.在场(在行为地)401
5.身份犯和亲手犯402
6.证明问题402
四、过失的参加402
1.对故意行为的过失参加402
2.故意地参加过失的行为403
3.对过失行为的过失参加403
五、不作为犯的参加404
1.主动参与不作为犯404
2.不作为式的参加405
第39节 单独正犯409
一、概念409
1.直接正犯409
2.间接正犯409
3.同时正犯409
二、间接正犯410
1.归属原则410
2.行为媒介的过限(Exzess)411
3.专业鉴定411
三、间接正犯的若干重要类型(Fallgruppen)411
1.构成要件阶层上的欠缺411
2.正当化阶层的欠缺414
3.罪责阶层的欠缺414
4.组织性的权力机器416
5.不作为418
6.自伤419
四、间接正犯的力图的开始422
1.基本原理422
2.设置圈套424
五、认识错误的问题425
1.针对犯罪行为支配的认识错误425
2.实际执行者针对客体发生认识错误427
第40节 共同正犯429
一、概述429
1.概念429
2.归属原则429
二、前提条件429
1.共同地实施行为429
2.共同的行为决意430
3.身份要素431
4.承继的共同正犯432
三、力图的开始433
1.基本原理433
2.误想共同正犯434
四、过限和认识错误435
1.共同正犯的过限435
2.针对客体的认识错误435
3.针对跟踪者的认识错误436
五、适用436
第41节 教唆438
一、前提条件438
二、主行为438
三、确定438
1.定义438
2.针对已经形成的行为决意的教唆440
3.教唆的时间点441
4.不作为式的教唆442
5.接收者442
四、教唆故意443
五、认识错误问题445
1.教唆侵害自己的利益445
2.主行为人发生客体混淆446
第42节 帮助449
一、前提条件449
二、提供帮助449
1.帮助的形式449
2.因果关系450
3.日常行为452
4.不作为式的帮助和对不作为的帮助456
5.承继的帮助457
三、帮助故意458
四、与教唆的关系458
第43节 参加的力图460
一、概述460
二、教唆的力图(第30条第1款)460
1.力图461
2.主行为的重罪性质462
3.故意463
三、可罚的预备(第30条第2款)464
1.概览464
2.自愿声明464
3.接受请求465
4.约定465
四、与既遂犯罪的关系466
五、参加的力图中的中止(第31条)466
1.概览466
2.与第24条的关系467
第七编 竞合469
第44节 基本原理471
一、概述471
1.问题的提出471
2.审查顺序471
3.概览472
二、概念473
第45节 行为单数475
一、概览475
二、“自然”意义上的行为475
三、自然的行为单数476
1.前提条件476
2.反复的自然行为单数和逐渐的自然行为单数477
四、构成要件上的行为单数478
五、连续行为478
第46节 法规竞合480
一、概述480
1.概念和形式480
2.被排除适用的法规的相关性480
二、特别关系481
三、补充关系481
四、吸收关系482
1.区分482
2.在不纯正的一罪的情况下482
3.在不纯正的数罪的情况下483
4.不可罚的伴随行为(Begleittat)483
五、专业鉴定483
第47节 一罪和数罪485
一、成立一罪的基本原理485
1.概念485
2.刑罚幅度的确定485
3.机能485
二、成立一罪的前提条件486
1.概览486
2.由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数个行为而成立一罪486
3.夹结作用而形成的一罪488
4.基于自然的行为单数而成立一罪489
5.不作为时的一罪491
6.参与时的一罪491
三、数罪492
1.前提条件492
2.总和刑的构成原则492
第48节 疑罪从无、选择确定和后置确定494
一、“疑罪从无”的原则494
1.概念和适用领域494
2.专业鉴定495
二、选择确定495
1.判决时的情况495
2.同种的选择确定496
3.异种的选择确定496
三、后置确定和前置确定498
1.后置确定(Postpendenz)498
2.前置确定(Praependenz)498
定 义500
关键词索引519
刑法知识的传授和翻译(译者跋)559
热门推荐
- 2392010.html
- 2016362.html
- 1225454.html
- 1149775.html
- 3266313.html
- 2234697.html
- 100824.html
- 1458140.html
- 868341.html
- 37121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30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70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06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4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7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80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9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8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4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