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治制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
  • 韦庆远,柏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6272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93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12页
  • 主题词:政治制度-历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政治制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3

第二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9

第三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19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19

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25

第四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34

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34

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35

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41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1

第一节 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44

一、三皇五帝45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50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53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57

第二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58

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59

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63

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68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73

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73

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78

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81

第二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84

第一节 王权制度88

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89

二、王权的体现形式92

三、对王权的制约98

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101

第二节 霸主和集权制度101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103

第三节 皇帝制度108

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108

二、皇帝的名位制度109

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116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126

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126

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127

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138

第五节 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144

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144

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155

第六节 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171

一、谘议局和资政院172

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74

三、责任内阁176

第三章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179

第一节 贵族辅政制182

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182

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184

第二节 宰相开府辅政制188

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188

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191

第三节 宰相参议辅政制192

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192

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199

第四节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207

第五节 清末的责任内阁211

第六节 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213

第四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220

第一节 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225

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225

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228

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229

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232

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235

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236

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239

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240

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244

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245

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247

第二节 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249

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249

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250

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251

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252

第三节 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252

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255

第一节 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263

第二节 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269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275

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275

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278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295

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295

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296

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297

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298

第六章 法律制度301

第一节 法规的制定和沿革308

一、古代法规的概况308

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319

第二节 司法行政制度323

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324

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327

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330

第三节 司法审判制度334

一、诉讼制度334

二、拘捕和证据制度341

三、审判制度351

四、监狱制度362

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365

第七章 监察制度369

第一节 监察行政体制372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372

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380

第二节 监察的职能383

一、对上的谏诤383

二、对下的监督弹劾386

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387

一、检核簿册法388

第三节 监察的主要方法388

二、举劾案章法389

三、连坐告密法390

四、遣吏巡行法391

五、牵制监督法393

六、密查侦缉法393

七、密奏传呈法395

第四节 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396

第八章 军事制度400

第一节 兵役制度402

一、郡县兵役制402

二、谪罪兵役制403

三、招募兵役制404

四、世袭兵役制405

五、发奴为兵制406

六、民壮兵役制407

一、军事编制(附表)408

第二节 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408

二、兵种配置415

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417

第三节 军事管理制度418

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418

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422

三、军事刑罚制度422

第九章 财政经济制度425

第一节 财政收支制度426

一、赋税制度427

二、徭役制度430

三、土贡制度432

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433

第二节 财政行政体制434

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434

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437

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439

第三节 经济制度439

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440

第十章 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444

第一节 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445

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445

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447

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448

第二节 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450

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450

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451

三、教育制度452

第十一章 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458

第一节 文书制度459

一、诏敕和奏章459

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464

三、文书工作制度467

一、玺印制度468

第二节 玺印符节制度468

二、符节制度471

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474

第十二章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476

第一节 胥吏制度477

第二节 幕僚制度482

第三节 长随家人486

第四节 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487

第十三章 职官管理制度490

第一节 官吏选拔制度493

一、荐举制度493

二、科举制度499

三、征辟制度502

四、荫袭制度504

五、其他入仕途径505

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507

一、任用种类510

第二节 任用制度510

二、任用方法512

三、任用限制513

第三节 考课和奖惩制度515

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515

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517

三、奖惩制度521

第四节 等级和俸禄制度531

一、等级制度531

二、章服乘舆制度537

三、俸禄制度(附表)538

第五节 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551

一、休假制度552

二、退休制度554

三、抚恤制度556

第一章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561

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561

第一节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562

第二节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565

第二章 政党制度570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571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573

第三节 国共两党合作制578

第三章 议会制度581

第一节 参议院(临时参议院)583

第二节 变化无常的国会586

第三节 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592

一、国民参政会592

二、政治协商会议595

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596

第四节 议会制度的评析598

第四章 元首制度602

第一节 元首的产生和任期606

第二节 元首的名称和职权612

一、临时大总统612

二、大总统613

三、临时总执政614

四、大元帅614

五、总裁会议615

六、国民政府委员会615

七、国民政府主席615

八、总统617

第三节 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618

第五章 政府体制622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625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634

一、立法院634

二、行政院635

三、司法院636

四、考试院638

五、监察院639

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640

第三节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642

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643

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644

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645

第四节 地方行政制度648

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649

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649

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657

第六章 法律制度659

第一节 中华民国的法规660

第二节 司法审判机构665

第三节 诉讼审判制度668

一、审级制度668

三、审判制度670

二、检察制度670

四、监狱制度672

第四节 辩护和公证制度674

一、律师制度674

二、公证制度675

第七章 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677

第一节 监察制度679

一、监察机构679

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681

第二节 考试制度682

第三节 任用制度685

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685

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687

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688

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689

后记6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