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向交融 科技与政治互动关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罗骞政,任建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80248376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关系-政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走向交融 科技与政治互动关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技与政治关系的语境论解释1
第一节 科技与政治关系的几种理论解释1
一、科技中性论2
二、科技决定论2
三、社会建构论3
四、有机互动论4
第二节 科技与政治关系的新视角5
一、科技与政治关系的“互为语境论”解释5
二、科技与政治关系“互为语境论”的解释意义7
第三节 从李森科事件看科技与政治的分裂与交融9
一、米丘林学派政治利益的暂时性对客观真理的背叛9
二、科学在强权下呻吟13
三、科学与政治分裂、冲突、恶性交融的原因14
四、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科技体制的建立19
第四节 从奥本海默案件看科技和政治的分裂与交融20
一、科技与政治价值20
二、政治对科技价值的扭曲22
三、美国政府对麦卡锡主义影响科学研究的反思26
四、科技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和交融前提27
第五节 科技与政治关系的语境解释28
一、互为语境论的新视角28
二、科学技术的政治语境分析29
三、政治语境作用于科学技术的机制30
四、政治语境作用于科学技术的特点32
第二章 科技与政治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54
第一节 对科技系统产生影响的政治要素54
一、科技系统和政治系统54
二、对科技系统产生影响的政治系统要素56
第二节 政治系统的核心要素——体制、制度与科技系统61
一、体制与科技系统61
二、制度要素与科技系统62
第三节 政治系统与科技系统的互动关系65
一、科技系统对政治系统的影响65
二、政治系统对科技系统的影响67
第三章 科技与政治的现实关系7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74
一、科学技术对国家政治的影响74
二、科学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影响77
第二节 国家科技政策与科技体制81
一、国家与科学家的互动关系82
二、国家科技政策83
三、科技体制与管理制度84
四、国家科学基金89
五、科技发展计划与项目实施90
六、案例:1953~1964年苏联航天技术领先的原因91
第三节 信息技术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冲击93
一、信息技术使传统的国界概念和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93
二、信息技术使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95
三、信息技术使国家政治生活的现实秩序面对新的课题99
四、信息技术为公民监督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101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政治文化104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104
一、对政治文化的理解104
二、政治文化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106
第二节 科技发展与政治文化的互动108
一、政治文化左右科技发展的进程108
二、科技发展推动政治文化的变革110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政治社会化功能113
一、科学技术促进人们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113
二、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114
三、科学技术促使社会政治活动向多样化发展115
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115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119
第一节 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20
一、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必然性121
二、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效应123
第二节 当前科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134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科技界、新闻界相结合135
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138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科技工作者列为重点对象之一142
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科技素质145
第三节 当前科技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147
一、有助于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147
二、有利于彻底澄清各种伪科学和错误思潮148
三、有利于正确引导科技发展的方向及应用149
四、有助于及时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150
第六章 科学技术与公众参与152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理念与现实基础152
一、公众参与的理念基础152
二、公众参与的现实基础155
三、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活动的意义159
第二节 西方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模式160
一、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困境160
二、西方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模式161
三、其他的公众参与渠道165
第三节 我国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166
一、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166
二、我国现代科技决策主体理念的变化167
三、我国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拓展169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制度174
第一节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175
一、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激励作用175
二、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178
三、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保障作用179
四、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引导作用180
第二节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182
一、知识产权制度对于研发动机的消极影响182
二、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成果利用的影响184
第三节 我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应当采取的知识产权对策186
一、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186
二、我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策略188
第八章 科学技术与政党执政192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政党执政互动的动因分析194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扩展源动力195
二、政党执政的目标需求源动力198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政党执政互动的路径分析200
一、科学技术作用于政党执政的路径200
二、政党执政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内容和路径201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政党执政互动的效用分析203
一、理论分析: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也是政党执政力204
二、实证分析:政党科技工作成败是决定政党执政基础和合理性的关键因素209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推进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220
一、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能力221
二、规范发展和合理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222
三、积极应对科技革命对社会冲击的能力222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公共行政224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社会的来临224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225
二、信息社会的来临225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228
一、行政官僚的新变化229
二、行政官僚组织的变革230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234
四、行政决策的新趋势236
第三节 作为政府管理新模式的电子政府237
一、电子政府兴起的背景238
二、电子政府的特征239
三、电子政府建设所面临的挑战242
第十章 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244
第一节 科技革命与地缘政治的变化245
一、科技革命与地缘政治的新变化245
二、信息时代地缘政治的新特点24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对军事和安全的影响251
一、科技革命与新军事变革252
二、新科技革命与和平因素的增长256
三、新科技革命对国家安全的影响258
第三节 科学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影响261
一、科学技术对国家主权的影响261
二、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265
三、科技发展与国际政治矛盾的状况和特征的转变268
四、科学技术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271
参考文献275
后记284
热门推荐
- 456573.html
- 2205893.html
- 819924.html
- 180486.html
- 3173723.html
- 1141350.html
- 3334910.html
- 3814845.html
- 3332569.html
- 38254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4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7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7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2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26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30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70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87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61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