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代治国方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古代治国方略
  • 田广清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1241X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54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代治国方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绪论古代治国之道与现代领导者1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2

(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改造3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11

二、古代治国之道与现代领导科学、现代领导者13

(一)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科学态度13

(二)古代治国之道与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16

(三)现代领导者应善于“以史为镜”22

第一章民本论28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发端28

二、民何以为本33

(一)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6

(二)民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条件37

(三)民众是江山易手、朝代更迭的根本因素38

(四)民众是治国安邦、建功立业的依靠力量40

三、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42

(一)“君为民立”,“吏为民役”42

(二)“得其心,斯得其民矣”45

(三)爱民46

(四)利民48

(五)富民51

(六)察民性,顺民情53

(七)安定民生,体恤民瘼58

(八)取信于民66

四、民本与民主69

(一)民本思想的厉史作用69

(二)民本并非民主72

第二章廉政论80

一、腐败必亡81

(一)妨正事,损正业81

(二)殚财力,扰生民84

(三)上贪则下赃,其政难廉86

(四)官浊则民反,其国必危89

二、腐败成因及对策90

(一)“患生于官成”,承平日久容易腐败90

(二)不懂得“使君无得罪于民”,往往导致腐败94

(三)不能“为天下位天下”,必然腐败97

(四)“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会走向腐败100

(五)“沉于乐,厚于味,淫于色,怀于安”,会渐渐腐败……101

(六)忽视小事,“以恶小而为之”,会发展为腐败104

(七)“亲小人,远贤臣”,最易腐败106

(八)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是全部腐败现象的总根源109

三、古代廉政建设的几点经验110

(一)抓重点,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111

(二)抓时机,掌握治理“火候”,勿使积重难返115

(三)加强制度建设118

第三章知人论127

一、知人是领导者的基本功127

(一)惟善于知人,方能辨贤愚,识善恶,察忠奸,分优劣…128

(二)惟善于知人,方能因材授官,人适其职129

(三)惟善于知人,方能赏罚无失,人尽其力130

二、察人七途133

(一)鉴其表133

(二)听其言134

(三)察其行139

(四)观于友144

(五)询于众146

(六)试于事148

(七)考于绩150

三、取人八忌157

(一)勿以貌取人157

(二)勿以己之爱憎观人159

(三)勿以固定模式律人159

(四)勿以出身资历相人160

(五)勿以一时一事论人163

(六)勿以传闻毁誉鉴人165

(七)勿以假象判人168

(八)勿以私心察人171

一、求贤之方173

第四章用人论173

(一)求贤若渴175

(二)礼贤下士176

(三)掌握技巧181

二、任人之法185

(一)亲与贤185

(二)德与才190

(三)长与短195

(四)能与职202

三、励官之策210

(一)诚信不疑210

(二)厚爵重禄217

(三)有职有权221

(四)赏罚分明223

一、“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新论235

第五章言路论235

二、“言路者,国之命也”239

(一)非广开言路,不能充分了解真情240

(二)非广开言路,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241

(三)非广开言路,不能博采众议,使决策正确242

(四)非广开言路,不能奖掖忠贤,斥退群小243

(五)非广开言路,不能树立威信,安定政局244

三、纳言之道247

(一)贵有自知之明,万勿自以为是249

(二)放下架子,平等待人251

(三)不因人废谏,不以人废言252

(四)“言者无罪”,“无则加勉”253

(五)重用诤臣,奖掖直言255

(六)杜绝谗言,保护直士257

(七)建立谏官制度258

(八)听取意见越广泛、越直接越好260

(九)对意见要进行分析和鉴别261

(十)知过必改262

四、进谏之术263

(一)开门见山,慷慨陈辞269

(二)用正面典型诱导,使之见贤思齐270

(三)抓住要害,排比类比,增加震撼力和说服力271

(四)侧面迂回,由远及近272

(五)先以温和言辞缓和气氛,然后逐渐切入正题273

(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之幡然醒悟273

(七)现身说法·使之易于接受275

(八)用表扬的方式批评,往往收到戏剧性效果276

(九)用赞成的方式开头,达到批评的目的276

(十)指桑说槐,旁敲侧击,促其觉醒277

(十一)善于拨动“弦外之音”,不露痕迹278

(十二)运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原理,进行“无声之谏”279

(十三)在条件不具备时,要善于寻找机会279

(十四)从关心个人角度出发,比单纯议论国事更容易使之接受280

第六章决策论282

一、决策关系事业成败,国家兴亡283

(一)国政良否,要在决策283

(二)珍策重计,古今所尚285

(三)先计后战,谋定事举286

(四)从谋士到智囊团288

二、决策准备290

(一)掌握情况,知己知彼290

(二)兼听广纳,善集群智294

(三)工于预测,料事如神297

三、决策300

(一)精心比较利弊,慎重权衡得失300

(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制宜305

(三)举措适时,当机立断312

(四)统筹兼顾,敢于授权319

第七章协调论323

一、操其要于上,分其详于下323

(一)领导并非全能,万勿事必躬亲324

(二)劳于论人,逸于治事330

(三)职责有分工,上下不相侵332

(四)持其大纲,疏其节目336

二、上下相契,同心戮力339

(一)上下同心,政无不成339

(二)主仆乎?同事乎?342

(三)如何事上:从道与从君,和与同344

(四)如何待下:以礼,以诚,以情348

(五)善于团结同僚351

第八章法治论354

一、“法者,存亡治乱之所从出”354

(一)治国政355

(二)饬官吏357

(三)齐百姓359

二、立法361

(一)立法之旨——“谋天下之大利”362

(二)立法之据——国情、民情363

(三)善法之形——统一、简明365

(一)重在执行368

三、执法368

(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370

(三)执法慎重,量刑得当371

(四)执法的“宽”与“严”372

四、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375

(一)权与法——掌权者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375

(二)情与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78

(三)吏与法——加强法制队伍建设382

(四)礼与法——相辅相成,先教后诛385

第九章富国论390

一、治国平天下的目标390

(一)“国富者强”390

(二)“富国必先富民”395

二、自然经济的模式403

(一)恒产论403

(二)本末论410

三、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416

(一)以《管子·轻重》为代表的国家干预派主张416

(二)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放任派主张423

第十章教化论429

一、“以教化为大务”429

(一)民众不仅需要富裕,而且需要教化429

(二)教化具有政令与刑罚不可替代的作用430

(三)人性与教化433

二、振兴教育,培养人才436

(一)振兴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必由之路436

(二)重视教育是执政者的开明之举438

(三)教育改革是兴教兴国之策440

(一)推崇与轻视442

三、繁荣文化,发展科技442

(二)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447

(三)学术自由与文化专制448

四、端正人心,淳化风俗449

(一)道德风俗,盛衰所系449

(二)以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行为规范451

(三)正己教人,上行下效454

(四)教育子女,培养后代457

第十一章变革论461

一、社会变革的理论依据与客观原因461

(一)运动与变易是自然界的永恒法则462

(二)革故鼎新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463

(三)变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468

二、中国古代变法运动的经验教训472

(一)最高执政者是改革还是保守473

(二)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改革领导集团475

(三)改革者本人是坚定还是软弱477

(四)是及时改革,还是积重难返479

(五)改革举措是否切中时弊,切实可行481

(六)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是否同步482

(七)改革措施是否既积极又稳妥484

(八)是否充分发挥智能之士的作用485

(九)能否用法制建设巩固和保障改革的成果487

第十二章修养论489

一、修养目的489

(一)完善自身490

(二)治国平天下494

(三)正百官,化万民496

二、修养内容499

(一)公与私500

(二)言与行503

(三)义与利506

(四)勤与惰510

(五)能与位512

(六)达与穷516

(七)刚与柔519

(八)喜与怒522

(九)骄与谦526

三、修养原则529

(一)律人与律己529

(二)小节与大节533

(三)处众与慎独535

(四)闻过与改过537

后记5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