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光学手册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景镇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694857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444页
- 文件大小:507MB
- 文件页数:1531页
- 主题词:光学-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光学手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第一章 电磁光学1
第一节 电磁光学的内涵1
第二节 电磁场方程2
一、麦克斯韦方程3
二、矢势和标势5
三、波动方程6
(一)线性、非色散、均匀和各向同性介质6
(二)非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7
第三节 光场的表征8
一、光场是复数矢量波8
二、光场的标量波理论10
三、光线和程函方程12
四、光场的线性相干叠加13
第四节 光场的传输14
一、光的反射和折射14
(一)反射和折射定律14
(二)菲涅耳公式15
(三)反射和折射性质17
(四)金属界面上光的反射20
(五)左手材料和超材料21
(六)波导和谐振腔23
二、单轴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折射和反射25
(一)双折射26
(二)负折射28
(三)负反射29
(四)全方位常数透射和布儒斯特角30
三、光的衍射32
(一)衍射的基本原理32
(二)亚波长小孔的衍射34
(三)矢量衍射理论35
(四)边界和光阑36
(五)周期结构37
四、光的散射38
(一)散射的方程38
(二)米氏散射38
(三)瑞利散射41
五、亥姆霍兹方程42
(一)高斯光束43
(二)厄米-高斯光束44
(三)拉盖尔-高斯光束45
(四)贝塞尔光束45
第五节 光场的演化46
一、介质的非线性响应46
(一)损耗和增益47
(二)色散47
(三)非线性极化49
二、非线性波方程50
三、耦合波方程51
四、数值方法52
(一)分步傅里叶算法52
(二)有限差分法53
第六节 光场的基本性质53
一、光的偏振53
二、光辐射压力55
三、时空相对性56
四、多普勒效应58
第二章 量子光学63
第一节 电磁场的量子化63
一、驻波(正则模)形式64
二、行波(平面波)形式65
第二节 电磁场的量子态65
一、光子数态65
(一)电磁场的真空涨落66
(二)电磁场的正交分量算符66
二、相干态67
(一)相干态是光子湮灭算符的本征态67
(二)相干态可以通过将真空态平移(或位移)来产生67
(三)相干态中的平均光子数和光子数方差67
(四)相干态的Fock态展开67
(五)相干态中的光子数分布67
(六)亚泊松分布和超泊松分布的概念67
(七)相干态是最小不确定度乘积态67
(八)两个本征值不同的相干态是不正交的68
(九)相干态构成一个完备集68
三、压缩态68
(一)压缩真空态69
(二)平移压缩真空态70
(三)压缩相干态71
(四)压缩态的产生71
(五)压缩态的探测72
四、双模压缩真空态73
五、热光场态74
六、光学分束器及其对电磁场量子态的变换75
(一)光学分束器的经典描述75
(二)光学分束器的量子力学描述76
(三)光学分束器对电磁场量子态的变换76
第三节 电磁场量子态在相空间的准概率分布函数77
一、P函数77
二、Q函数79
三、Wigner函数80
四、特征函数80
五、P(α)、Q(α)和W(α)的比较81
第四节 电磁场的相干性82
一、经典一阶相干函数82
二、量子一阶相干函数83
三、经典二阶相干函数84
四、量子二阶相干函数85
(一)单模量子化电磁场86
(二)多模量子化电磁场86
五、量子高阶相干函数86
第五节 电磁场与原子的相互作用87
一、经典电磁场与原子的相互作用87
(一)哈密顿量的一般形式87
(二)单模电磁场与两能级原子的相互作用87
二、量子电磁场与原子的相互作用89
(一)哈密顿量的一般形式89
(二)单模量子电磁场与两能级原子的相互作用89
第六节 量子耗散和消相干92
一、量子跳跃理论92
二、消相干93
第七节 腔量子电动力学和囚禁离子94
一、腔量子电动力学94
(一)里德堡原子的有关性质94
(二)耗散腔中二能级原子与单模腔场的相互作用95
(三)JC模型的实验实现96
(四)制备原子的纠缠态97
(五)制备腔场的薛定谔猫态97
(六)光子数的非破坏性测量99
二、囚禁离子99
第八节 量子信息科学101
一、量子信息科学中的若干基本概念101
(一)经典比特和量子比特101
(二)量子态不可克隆定理101
(三)Bell态(或称Bell基)102
二、量子通信102
(一)量子密集编码102
(二)量子隐形传态103
(三)量子密钥分发103
三、量子计算106
(一)量子寄存器106
(二)量子逻辑门106
(三)量子算法108
(四)用量子光学方法实现若干量子逻辑门109
第九节 冷原子物理110
一、光场对原子的作用力110
二、光学黏团、激光冷却原子的机理和温度极限111
三、囚禁原子的阱112
四、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相干原子波激射器114
附录A纯态、混合态、密度算符115
附录B两态系统、泡利算符116
附录C复合系统、纠缠态、约化密度算符、von Neumann熵117
第三章 统计光学121
第一节 光波的一阶统计性质121
一、非单色光波的表示与传播121
(一)用解析信号表示单色光的传播121
(二)非单色光的传播121
(三)窄带光的传播122
二、偏振热光和非偏振热光122
(一)偏振热光122
(二)非偏振热光123
三、部分偏振热光123
(一)窄带光通过偏振器件123
(二)相干矩阵124
(三)偏振度125
(四)瞬时光强的一阶统计特性126
四、激光126
(一)单模激光的3种基本模型126
(二)多模激光127
(三)激光通过运动散射板产生的赝热光128
第二节 光的相干性129
一、时间相干性129
(一)时间相干性的定义129
(二)自相干函数与复自相干度129
(三)干涉图与光束的功率谱密度的关系130
(四)傅里叶光谱学131
二、空间相干性131
(一)空间相干性的定义131
(二)互相干函数与复(互)相干度132
(三)准单色条件、互强度与复相干因子132
(四)有限针孔尺寸的影响133
三、交叉谱纯度134
(一)两个光场叠加的功率谱134
(二)交叉谱纯及其条件134
四、互相干性的传播135
(一)由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导出的解135
(二)互相干传播的波动方程135
(三)互谱密度的传播136
五、互相干函数的极限形式136
(一)相干场136
(二)非相干场137
六、范西特-泽尼克定理137
(一)定理的导出与讨论137
(二)广义范西特-泽尼克定理138
七、部分相干光的衍射139
八、与高阶相干性有关的问题139
(一)高阶相干性的定义139
(二)热光和赝热光的积分强度的统计性质140
(三)有限测量时间互强度的统计特征142
(四)强度干涉仪143
第三节 部分相干对于成像系统的影响144
一、部分相干成像过程中的几个基本关系144
(一)薄透明物体对互相干的作用144
(二)薄透镜的复振幅透射率145
(三)焦平面上光场相干性之间的关系145
(四)单个薄透镜物像面上相干性之间的关系145
(五)出瞳与像面互强度之间的关系146
二、部分相干成像的计算方法146
(一)全光源积分法146
(二)照明互强度法147
(三)四维线性系统法148
(四)部分相干成像系统照明的相干性149
(五)表观传递函数149
三、干涉成像理论150
(一)成像系统是一种干涉系统150
(二)用干涉仪接受图像信息150
(三)相位恢复151
四、相干成像中散斑的影响151
(一)散斑的起因及其一阶统计151
(二)系统平均相干性152
第四节 透过非均匀媒质成像152
一、薄随机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152
(一)物理模型与基本假设152
(二)平均光学传递函数(OTF)153
(三)平均点扩散函数153
二、随机吸收屏154
三、随机相位屏154
(一)随机相位屏154
(二)高斯随机相位屏155
四、随机非均匀媒质对波动传播的影响155
(一)符号定义155
(二)大气折射率分布的统计模型156
(三)电磁波经过扰动大气的传播157
(四)对数正态分布158
五、长时间曝光平均OTF158
六、短时间曝光的平均OTF160
第五节 光电检测的基本限制161
一、光电检测的半经典模型161
二、光强随机变化的光电计数分布162
(一)几个基本关系162
(二)稳定的单模激光器辐射的光电计数分布163
(三)计数时间比相干时间短得多的偏振热光辐射的光电计数统计163
(四)任意长计数时间的偏振热光光电计数统计163
(五)偏振度的影响163
(六)空间部分相干性的影响164
三、光电计数的简并参数164
(一)简并参数与光电子集聚效应164
(二)黑体辐射的简并参数165
四、低照度下振幅干涉仪的噪声限制165
(一)关于测量系统及被测量的几点说明165
(二)光电计数矢量K的统计性质166
(三)用离散傅里叶变换进行估值166
(四)可见度与相位估值的精度166
五、低照度下强度干涉仪的噪声限制167
(一)强度干涉仪的光电计数形式167
(二)可见度估值的信噪比168
第六节 统计散斑及其应用168
一、光学粗糙表面散射光场的统计特性168
(一)物面系综上物表面散射光场的统计特性168
(二)散射光场的强度自相关函数169
二、散斑干涉测量技术169
(一)表面变形特性与散射光场特性的关系170
(二)散斑干涉术170
(三)剪切散斑干涉测量方法171
三、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技术172
(一)电子散斑干涉仪的典型光路和原理172
(二)电子散斑干涉相减技术的统计分析173
四、散斑照相测量术174
(一)像面二次曝光激光散斑图的记录及其透射率函数174
(二)二次曝光散斑图的逐点滤波174
(三)二次曝光散斑图的全场滤波175
五、白光散斑照相测量术177
六、数字散斑照相测量术178
(一)数字全场滤波技术178
(二)逐点滤波技术178
七、散射板干涉仪179
(一)散射板干涉仪的基本光路179
(二)干涉条纹形成的数理模型179
第四章 非线性光学183
第一节 非线性光学概述183
第二节 非线性光学的基本理论185
一、非线性介质的极化特性185
(一)介质极化率的微扰理论185
(二)二能级原子系统的极化率200
(三)非线性光学材料201
二、光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205
(一)平面光波在晶体中的传播特性205
(二)非线性光学耦合波方程208
(三)非线性光学相位匹配210
第三节 稳态非线性光学效应219
一、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219
(一)线性电光效应219
(二)三波混频过程221
(三)二次谐波产生223
(四)光参量放大和光参量振荡224
二、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227
(一)光致非线性折射率效应227
(二)三次谐波产生231
(三)四波混频和光学相位共轭233
(四)非线性光吸收和光学双稳性236
(五)受激拉曼散射(SRS)242
(六)受激布里渊散射244
第四节 超短光脉冲非线性光学246
一、超短光脉冲的传输方程246
(一)超短光脉冲电场的表示246
(二)超短光脉冲的传输方程246
二、超短光脉冲的二次谐波产生247
(一)第Ⅰ类相位匹配的二次谐波产生248
(二)第Ⅱ类相位匹配的超短脉冲二次谐波产生249
三、超短光脉冲的参量作用和放大249
(一)光参量作用的基本耦合波方程249
(二)准稳态和瞬态参量放大特性250
(三)同步泵浦光参量振荡器251
(四)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251
四、自相位调制和自聚焦251
(一)自相位调制251
(二)超短光脉冲的自聚焦252
第五节 光纤非线性光学253
一、光在光纤中传输的基本方程253
二、光信号在色散光纤中的传输254
(一)光脉冲的色散展宽254
(二)光信号在色散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方程255
三、自相位调制和交叉相位调制256
(一)自相位调制256
(二)色散与自相位调制对脉冲传输的共同影响256
(三)交叉相位调制257
四、四波混频效应258
(一)准连续波四波混频的传输方程258
(二)四波混频的参量增益259
(三)四波混频的光学相位共轭和光谱反转259
五、受激拉曼散射(SRS)260
(一)稳态及准连续波情形260
(二)脉冲泵浦情形261
六、光纤孤子261
(一)光孤子的简化传输方程261
(二)光纤孤子262
第六节 瞬态相干光学效应263
一、瞬态相干光学效应概述263
二、瞬态相干光学的基本理论264
(一)光学布洛赫方程264
(二)瞬态相干光学作用的波动方程265
三、几种瞬态相干光学效应266
(一)光学章动效应266
(二)光学自由感应衰变效应266
(三)光子回波效应268
(四)自感应透明效应268
第五章 分子光学和磁光学273
第一节 光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折射273
一、折射率与极化率273
(一)稀薄气体273
(二)稠密介质273
(三)昂萨格(L.Onsager)修正274
二、分子的折射度274
三、可相加性化合物的折射度275
四、非相加性化合物的折射度276
五、离子化合物的折射度276
六、原子与离子的极化率276
第二节 光的色散与吸收278
一、色散的经典理论278
(一)正常色散278
(二)反常色散279
(三)色散理论279
二、色散的量子理论280
(一)正色散280
(二)负色散282
三、光的吸收283
(一)吸收定律283
(二)吸收理论283
四、金属的色散与吸收284
(一)复介电系数284
(二)自由电子模型284
五、X光的色散284
第三节 光的散射285
一、气体分子的散射285
(一)各向同性的涨落所引起的散射285
(二)各向异性的涨落所引起的散射287
二、散射光的偏振288
(一)入射光为自然光288
(二)入射光为直线偏振光288
三、液体分子的散射290
(一)各向异性分子液体的散射290
(二)各向同性分子液体的散射291
(三)由大的非均匀性引起的散射291
四、固体的散射291
五、拉曼散射292
(一)自发拉曼散射292
(二)受激拉曼散射293
(三)超拉曼散射293
(四)协同拉曼散射293
(五)磁拉曼散射293
第四节 旋光与磁光学293
一、晶体的旋光效应294
(一)旋光现象294
(二)唯象理论294
(三)圆偏振二色性295
(四)旋光色散295
二、各向同性介质的旋光296
三、法拉第磁致旋光效应297
(一)实验现象297
(二)经典理论297
四、磁双折射与磁线偏振二色性303
(一)佛克脱效应303
(二)科顿-莫顿效应303
(三)磁线振二色性303
(四)磁双折射的宏观理论304
五、克尔磁光效应305
六、塞曼效应306
(一)正常塞曼效应306
(二)反常塞曼效应306
(三)帕邢-巴克效应307
第五节 新兴分子光学307
一、非线性分子光学307
二、量子分子光学307
三、超冷分子光谱学308
第六章纳米光子学309
第一节 纳米科学和纳米光子学309
一、纳米科学309
二、纳米光子学311
三、纳米光子学的研究内容312
四、纳米物质的光学探测方法313
第二节 纳米光子学的理论基础316
一、纳米光子学的理论316
二、纳米光子学的半解析计算方法317
(一)多重多极方法317
(二)体积分方法319
第三节 纳米光子材料321
一、量子限制——周期性带隙结构321
(一)半导体的色散关系321
(二)半导体的量子限制结构322
(三)多量子阱323
(四)有机材料的量子限制结构324
(五)量子限制材料的光学性质324
二、光子晶体——周期性折射率结构326
(一)光子晶体的基本概念326
(二)光子晶体的理论327
(三)光子晶体的应用329
(四)光子晶体光纤330
三、金属-电介质界面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333
(一)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其极化子波333
(二)金属纳米结构的吸收谱及其应用334
四、纳米复合物——非周期性结构336
(一)波导纳米复合材料337
(二)随机激光介质337
(三)局域场效应338
(四)多相纳米复合材料338
(五)光折变纳米复合物339
(六)聚合物散布型液晶340
第四节 纳米光子材料的制备341
一、纳米材料外延生长法341
(一)分子束外延法341
(二)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淀积法342
(三)激光辅助汽相淀积法342
二、纳米材料化学合成法342
三、纳米光子刻蚀法343
(一)双光子聚合刻蚀法343
(二)近场刻蚀法344
(三)近场相位模板光刻法344
(四)等离子体激元印刷术345
(五)纳米压印刻蚀法346
(六)光致纳米列阵347
四、光子晶体材料的制备347
(一)精密机械加工法348
(二)半导体制作法348
(三)胶体自组织技术350
(四)多光子聚合技术350
(五)纳米球体刻蚀法350
(六)激光全息光刻法351
第五节 纳米光子器件352
一、纳米激光器352
(一)量子限制激光器352
(二)光子晶体激光器354
二、纳米发光二极管354
(一)有纳米结构的发光二极管354
(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355
(三)纳米硅晶发光二极管356
三、纳米光开关356
(一)量子阱光双稳开关357
(二)纳米波导光开关357
(三)光子晶体光开关359
(四)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光开关364
四、纳米太阳能电池366
(一)三代太阳能电池的比较366
(二)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366
五、其他纳米光子器件368
(一)纳米光存储器368
(二)纳米硅晶光放大器368
(三)光子晶体滤波器368
(四)硅量子阱探测器368
(五)硅量子阱调制器369
第七章 太赫兹波和红外光学371
第一节 太赫兹波的特性和研究领域371
一、太赫兹波的特性372
二、太赫兹波的基础研究领域373
三、太赫兹波的应用研究领域373
第二节 太赫兹波源374
一、光学太赫兹波源374
(一)光导太赫兹波源374
(二)光整流太赫兹波源376
(三)太赫兹波参量源376
(四)太赫兹波气体激光器——光泵浦式太赫兹波激光器377
二、等离子体产生太赫兹波378
(一)空气中等离子体光丝产生太赫兹波378
(二)等离子体尾场太赫兹波辐射379
三、电子学太赫兹波源380
(一)真空(微)电子器件太赫兹波源380
(二)相对论性器件太赫兹波源382
(三)太赫兹半导体激光器384
第三节 太赫兹波的传输和探测386
一、太赫兹波的传输386
(一)太赫兹波的波导传输386
(二)准光学技术387
二、太赫兹波的探测388
(一)太赫兹波的非相干探测388
(二)太赫兹波的相干探测389
第四节 太赫兹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93
第五节 太赫兹波光谱395
一、太赫兹波的光谱技术395
二、太赫兹波时域光谱技术396
(一)太赫兹波时域光谱技术的原理与参数提取396
(二)太赫兹波的时域光谱系统399
三、时间分辨的太赫兹波光谱系统399
(一)时间分辨的太赫兹波光谱系统400
(二)参数获取400
四、太赫兹波发射光谱技术401
第六节 太赫兹波成像402
一、太赫兹波成像的基本原理402
二、太赫兹波时域光谱成像403
三、太赫兹波实时成像404
四、三维层析成像405
(一)太赫兹波计算机辅助层析405
(二)太赫兹波衍射层析成像406
五、太赫兹连续波成像407
六、近场成像408
(一)基于亚波长孔径的太赫兹波近场成像409
(二)基于探针技术的太赫兹波近场成像410
(三)基于高度聚焦光束的太赫兹波近场成像410
第七节 太赫兹波通讯411
第八节 太赫兹波的应用412
一、太赫兹波在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的应用412
(一)太赫兹波在半导体及其纳米结构中的应用412
(二)太赫兹波在物理领域的应用414
二、太赫兹波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415
三、太赫兹波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416
四、太赫兹波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417
五、太赫兹波在安全领域的应用418
(一)太赫兹波在安检领域的应用418
(二)太赫兹波在军事上的应用419
(三)太赫兹波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420
第九节 红外辐射420
一、红外辐射和基本概念421
二、热辐射的基本规律422
第十节 发射率和辐射源424
一、物体的发射率424
(一)半球发射率和方向发射率424
(二)物体发射率的一般变化规律425
(三)热辐射体的分类425
二、辐射源和背景辐射426
(一)黑体型辐射源426
(二)工程用辐射源426
(三)红外激光器427
(四)自然红外辐射源428
(五)人体的红外辐射特性429
第十一节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429
第十二节 红外辐射测温和红外辐射测温仪430
一、红外辐射测温430
二、红外分光光度计432
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433
四、多通道光谱仪434
第十三节 红外探测器435
一、热探测器435
二、光子探测器435
三、红外探测器的性能指标436
四、光子探测器的性能440
五、多元阵列探测器441
第八章 紫外光学、X射线光学和中子光学445
第一节X射线反射光学445
一、光学常数445
二、界面反射446
三、X射线掠入射反射式光学系统447
(一)Kirkpatrick-Baez光学系统447
(二)Wolter光学系统449
第二节 极紫外、软X射线和X射线多层膜光学451
一、多层膜设计451
(一)多层膜光学特性的理论计算451
(二)材料的选择452
(三)多层膜光学元件的优化设计453
二、多层膜的制备457
(一)溅射镀膜技术457
(二)电子束蒸发镀膜技术458
三、多层膜的检测458
(一)极紫外、软X射线和X射线反射率计459
(二)多层膜掠入射X射线反射测试分析460
(三)卢瑟福背向散射谱461
(四)俄歇电子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量461
(五)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断层观测462
(六)电子激发X射线反射谱测量462
(七)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学表面轮廓仪测量463
四、多层膜的应用463
(一)极紫外与软X射线的天文学应用463
(二)极紫外光刻463
第三节 波带片衍射透镜464
一、波带片的基本成像原理465
二、X射线波带片的主要类型466
(一)菲涅耳波带片466
(二)布拉格-菲涅耳波带片466
三、X射线波带片的制作技术466
(一)激光全息方法467
(二)电子束刻蚀方法467
(三)溅射镀膜切片法467
四、X射线波带片显微镜的应用468
第四节复合折射透镜469
一、复合折射透镜的发展469
(一)柱面复合折射透镜469
(二)抛物面复合折射透镜469
(三)平面透镜470
(四)multi-prism透镜(梳齿透镜)473
(五)气泡透镜473
(六)球面复合折射透镜473
二、复合折射透镜的应用474
(一)光束线预准直474
(二)微聚焦474
(三)X射线显微成像475
第五节 中子光学477
一、中子光学原理477
二、中子光学中的实验方法480
(一)中子源与中子单色化480
(二)中子小角散射481
(三)中子衍射技术481
三、中子光学元件481
(一)中子磁光学元件481
(二)中子多层膜光学元件482
第九章 辐射度学和光度学493
第一节 基本概念493
一、辐射度学基本概念493
(一)立体角493
(二)辐射量494
(三)光谱辐射量494
(四)光子量495
二、光度学基本概念496
(一)人眼的视觉特性496
(二)光度量498
(三)常见光源及被照物体光度参数499
三、光度量、光子量与辐射量之间的关系499
四、单位的复现与传递500
第二节 辐射度学基础501
一、辐射度学的基本定律和公式501
(一)基尔霍夫定律501
(二)普朗克定律501
(三)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502
(四)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502
(五)维恩位移定律503
(六)朗伯余弦定律503
(七)距离平方反比定律503
(八)照度余弦法则503
(九)互易定理503
(十)同步辐射源的施温格公式503
二、辐射功率的传输504
(一)光辐射传输中的亮度守恒504
(二)辐射功率传输的通用公式504
(三)辐射功率传输的近似处理504
(四)像面照度508
(五)光辐射传输中的波动性和量子性509
第三节 光辐射测量509
一、基于辐射源的光辐射测量510
(一)基准辐射源510
(二)传递标准辐射源及其测量513
(三)热辐射体发射率测量514
(四)辐射源的温度515
二、基于探测器的光辐射测量517
(一)探测器的基本特性517
(二)基准探测器518
(三)标准探测器与定标521
(四)激光功率和能量测量522
(五)光辐射测量中的主要误差源523
第四节 光度学526
一、基本定律526
(一)叠加原理526
(二)塔尔博特定律526
(三)其他定律526
二、光度量的测量526
(一)发光强度、照度526
(二)光通量529
(三)光亮度532
第五节 光谱光度学533
一、基本概念533
(一)反射533
(二)透射534
(三)吸收535
二、基本定律536
(一)菲涅耳公式536
(二)朗伯-比耳定律537
(三)库贝尔卡-芒克理论537
(四)吸收比、透射比和反射比的关系537
三、反射比的测量537
(一)反射比测量的几何条件537
(二)规则反射比的绝对测量538
(三)漫反射比的绝对测量539
(四)实用反射测量技术540
(五)标准样品541
(六)常见物体表面的反射比541
四、透射比的测量541
(一)透射比测量的几何条件541
(二)光谱透射比测量542
(三)内透射比测量542
(四)雾度测量543
五、吸收测量543
第十章 色度学547
第一节 颜色视觉547
一、明视觉、暗视觉与中间视觉547
(一)明视觉547
(二)暗视觉547
(三)中间视觉547
(四)浦尔金耶现象548
二、颜色对比与颜色适应548
(一)颜色对比548
(二)颜色适应548
(三)明适应和暗适应548
三、颜色的分类与属性548
(一)颜色的分类548
(二)颜色的属性548
四、颜色匹配、颜色方程与颜色相加原理548
(一)颜色匹配548
(二)颜色方程549
(三)颜色相加原理550
五、色觉缺陷550
(一)色弱550
(二)色盲550
六、颜色视觉理论550
(一)三色学说550
(二)对立颜色学说551
(三)阶段学说551
第二节 颜色表示系统551
一、孟塞尔颜色系统551
二、奥斯特瓦尔德颜色系统552
三、自然色彩系统552
四、中国颜色体系554
第三节CIE标准色度系统555
一、名词术语和相关概念555
(一)颜色匹配函数555
(二)CIE 1931 RGB系统556
(三)CIE 1931标准色度系统556
(四)CIE 1964标准色度系统556
(五)三刺激值557
(六)色品(度)坐标557
(七)反射因数557
(八)透射比557
(九)光谱密集度557
(十)光谱功率分布557
(十一)完全漫反射体557
(十二)几何条件557
(十三)黑体(完全辐射体)557
(十四)颜色温度(色温)558
(十五)相关色温558
(十六)光源色558
(十七)物体色558
(十八)表面色558
(十九)照明体558
(二十)CIE标准照明体558
(二十一)CIE光源558
(二十二)色品图558
二、CIE标准色度观察者558
(一)CIE 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558
(二)CIE 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561
三、CIE标准照明体和人工光源565
(一)CIE标准照明体A和光源A568
(二)CIE标准照明体D65与人工光源568
(三)其他照明体D568
(四)照明体C571
四、应用于物体色度测量的几何条件571
(一)CIE对几何条件的定义中相关的名词和术语571
(二)应用于反射测量的几何条件571
(三)应用反射测量几何条件的注意事项573
(四)应用于透射测量的几何条件573
(五)应用透射测量几何条件的注意事项573
(六)CIE曾规定的几何条件574
五、CIE色度计算方法575
(一)CIE推荐的颜色575
(二)三刺激值的计算方法575
(三)三刺激值计算中的色刺激函数和归一化系数576
(四)色品坐标的计算方法576
(五)色度计算方法的方便应用——公式变换577
六、CIE 1976均匀颜色空间与色差577
(一)CIE 1976均匀色度标尺图(UCS图)577
(二)CIE 1976(L a b)颜色空间(CIE LAB色空间)与色差578
(三)CIE 1976(L u v)颜色空间(CIE LUV色空间)与色差579
(四)CIE 1976均匀颜色空间计算与应用的注意事项580
(五)CIE DE2000色差公式580
(六)其他色差公式582
七、主波长与纯度582
(一)(色刺激的)主波长582
(二)(色刺激的)补色波长582
(三)色度纯度582
(四)兴奋纯度582
八、白度的评价583
(一)CIE白度583
(二)蓝光白度Wb583
(三)亨特白度WH584
九、减色法混色584
十、特殊同色异谱指数584
(一)特殊同色异谱指数:改变照明体585
(二)特殊同色异谱指数:改变观察者594
(三)色度应用中昼光模拟器的质量评价595
十一、光源的显色性595
(一)参照照明体595
(二)检验色样597
(三)待测光源色品坐标及待测光源下颜色样品色品坐标的计算600
(四)适应性色品位移的修正600
(五)由u、v、Y转换成U、 V、W600
(六)检验色样的总色位移(色差)600
(七)显色指数的计算600
十二、色貌与CIE CAM02色貌模型601
(一)色貌属性与色貌现象601
(二)色适应变换:CAT02602
(三)CIE色貌模型:CIE CAM02604
(四)M-1caT02 、M-1HPE 、LA与环境条件609
十三、基于CIE色度系统的其他色度计算公式609
(一)黄色指数YI609
(二)棉花反射率Rd与黄度+b609
第四节 物体色的测量方法610
一、光谱光度测色法610
(一)测量原理610
(二)测量装置610
(三)测量方法611
二、光电积分测色法612
(一)测量原理612
(二)测量装置613
(三)测量方法613
三、目视比较测色法613
(一)测量原理613
(二)测量装置614
(三)测量方法614
四、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614
第五节 光源色的测量方法614
一、光谱辐射测色法614
(一)测量装置614
(二)测量方法615
二、光电积分测色法616
(一)测量装置616
(二)测量方法616
三、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617
第六节 荧光样品色的测量方法617
一、光谱光度法617
(一)测量装置617
(二)测量方法618
(三)测量结果的计算618
(四)光谱光度计的光谱一致性因子(SCF)计算方法619
二、光电积分法620
(一)测量装置620
(二)测量方法620
三、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620
第七节 色度标准与色度计量620
一、测色的参照标准620
二、绝对光谱反射因数的测量621
(一)积分球原理621
(二)绝对光谱漫反射因数测量方法622
三、色度国家基准与光谱漫反射因数绝对测量装置623
(一)色度国家基准623
(二)光谱漫反射因数绝对测量装置624
第十一章 光谱学627
第一节 简单原子光谱627
一、氢原子与类氢离子光谱627
(一)系统的能量627
(二)氢原子与类氢离子628
(三)谱线的精细结构629
(四)电子态与原子态的表示629
(五)跃迁选择定则630
二、碱金属原子光谱630
(一)系统的能量630
(二)锂和钠光谱线系631
第二节 多电子原子光谱632
一、系统的能量632
二、泡利原理632
三、电子组态与原子态633
(一)LS耦合(适用于较轻的原子)633
(二)jj耦合(适用于较重的原子或某些高激发态)633
四、跃迁选择定则(偶极近似下)635
(一)普遍规则635
(二)LS耦合跃迁选择定则635
(三)jj耦合跃迁选择定则635
五、能级图635
(一)He能级图635
(二)Mg能级图635
(三)T1能级图635
(四)He-Ne激光器的能级跃迁图635
第三节 双原子分子光谱637
一、系统的能量与光谱637
二、双原子分子的转动光谱637
(一)转动能量637
(二)转动跃迁选择定则638
(三)转动光谱638
三、双原子分子的振动-转动谱639
(一)振动-转动能量639
(二)跃迁选择定则639
(三)振转谱639
四、双原子分子的电子光谱639
(一)电子光谱的振动结构640
(二)电子振动光谱的转动结构642
五、拉曼光谱642
(一)拉曼散射642
(二)跃迁选择定则642
(三)拉曼光谱643
第四节 多原子分子光谱643
一、多原子分子的转动光谱643
(一)刚性转子模型643
(二)线型分子的转动光谱644
二、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644
(一)系统振动能量644
(二)CO2分子的振动光谱645
三、多原子分子的振-转光谱646
(一)线型多原子分子646
(二)CO2分子的振-转光谱647
四、多原子分子的电子光谱647
第五节 固体中的离子光谱647
一、固体中铬离子Cr3+的能级与光谱648
(一)红宝石中铬离子Cr 3+的能级与光谱648
(二)紫翠宝石中的铬离子Cr 3+649
(三)LisAF中的铬离子Cr 3+649
二、固体中钕离子Nd3+的能级与光谱649
(一)YAG中的钕离子N d3+649
(二)钕玻璃中Nd3+的能级与光谱651
三、钛宝石中钛离子Ti3+的能级与光谱651
第六节 光谱线的宽度、线型及强度652
一、光谱线的线型与宽度652
(一)线型与宽度的定义652
(二)自然宽度652
(三)碰撞加宽652
(四)多普勒加宽653
(五)综合加宽653
二、谱线强度653
(一)自发发射谱中谱线的强度653
(二)多重谱线中各谱线的相对强度653
(三)碱金属主线系的谱线强度654
第七节 激光光谱654
一、激光吸收光谱654
二、激光感应荧光光谱656
三、非线性激光光谱656
第八节 光学中常用的光谱656
一、太阳光谱——夫琅禾费谱线656
二、常用激光器波长657
三、光学设计用谱线658
四、常用原子和分子光谱659
五、按波长顺序排列的光谱谱线表664
第十二章 光源和同步辐射669
第一节 常规非相干光源669
一、实验用定标光源669
(一)黑体模拟器669
(二)光辐射标准源670
二、白炽灯670
三、气体放电光源671
(一)开放式气体放电光源671
(二)气体灯672
四、固体发光光源690
(一)交流型场致发光屏691
(二)薄膜型交流场致发光屏691
五、天然光源691
(一)太阳691
(二)月亮和行星691
(三)恒星692
(四)大气辉光和极光693
(五)其他大气辐射693
(六)大地辐射693
第二节 激光器694
一、激光增益介质的特性694
(一)原子跃迁694
(二)原子谱线的加宽695
(三)粒子数反转697
(四)激光器的速率方程698
(五)增益系数及其饱和699
(六)激光器的振荡条件701
(七)激光振荡的工作特性701
二、激光谐振腔及激光光束特性703
(一)激光光束特性703
(二)谐振腔706
(三)开腔模式的衍射理论708
(四)稳定谐振腔的几何理论708
(五)非稳定腔709
(六)产生脉冲输出的谐振腔技术710
三、激光器的泵浦技术711
四、常见激光器712
第三节 半导体激光器724
一、半导体的基本概念724
二、电子在能带之间的跃迁724
(一)能带之间的跃迁724
(二)跃迁速率725
(三)激光振荡条件及特性726
(四)半导体激光器的相关特性727
三、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728
(一)同质结与异质结728
(二)条形激光器729
(三)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730
(四)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733
四、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734
(一)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概述734
(二)大光腔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735
(三)列阵激光器738
五、高速调制半导体激光器740
(一)延迟时间τd及弛豫振荡频率fr的影响740
(二)寄生电感及电容的影响742
(三)啁啾限制742
第四节 发光二极管743
一、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原理743
(一)基本原理743
(二)光的提取效率744
二、发光二极管的结构744
(一)扩散同质结744
(二)单异质结745
(三)双异质结结构745
三、材料系746
(一)GaAsl- x Px材料746
(二)AlxGal-xAs材料系747
(三)AIInGaP材料747
(四)其他材料747
(五)衬底技术747
四、发光二极管产品748
(一)指示灯748
(二)数码显示749
(三)光耦合器749
(四)光纤通信及传感750
(五)传感器750
第五节 同步辐射光源751
一、同步辐射基本原理751
(一)基本原理751
(二)同步辐射光源的主要特性752
(三)同步辐射光源特性的计算753
二、同步辐射装置组成755
(一)同步辐射装置的基本组成755
(二)同步辐射加速器技术的发展756
三、同步辐射装置的发展状况757
(一)国内同步辐射装置757
(二)国外同步辐射装置760
四、同步辐射光束线761
(一)同步辐射光束线的基本组成761
(二)同步辐射光束线的光学系统762
(三)同步辐射光束线中的光学元件763
五、同步辐射X射线晶体单色器767
(一)同步辐射晶体单色器的工作原理767
(二)晶体单色器的单色光固定出口技术768
(三)晶体方位角偏差对出射光束位置的影响774
六、同步辐射高热负载的热缓释技术776
(一)同步辐射光束线分光元件的材料776
(二)同步辐射光束线分光元件冷却剂776
(三)同步辐射光束线分光元件的冷却方法777
(四)同步辐射光束线分光晶体的冷却结构778
七、同步辐射X射线压弯聚焦技术780
(一)同步辐射光束线X射线聚焦镜类型780
(二)同步辐射光束线X射线聚焦镜的压弯机构782
八、同步辐射应用领域783
(一)同步辐射应用领域785
(二)同步辐射应用领域与相关实验技术788
九、同步辐射光源的未来发展——自由电子激光789
(一)XFEL的科学意义790
(二)国际上XFEL的预制研究和建设790
(三)我国XFEL的预制研究和建设791
第十三章 非成像光学和自由曲面光学797
第一节 辐射度学和光度学的基本参量797
第二节 照明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801
一、临界照明801
二、柯勒照明802
第三节 照明光学系统的设计803
第四节 均匀照明的实现805
一、复眼透镜805
二、光棒照明806
第五节 太阳光能量获取系统807
一、透射式809
二、反射式811
第六节 自由曲面光学812
一、曲线构造813
(一)样条曲线813
(二)B样条814
(三)NURBS曲线816
(四)用坐标矢量以及导矢量表示的空间样条曲线817
(五)Bezier-Bernstein曲线817
二、自由曲面的构造方法818
(一)Coons曲面的构造方法及特点818
(二)Bezier曲面的构造方法及其特点820
(三)B样条曲面的构造方法及其特点821
(四)NURBS曲面的构造方法及其特点821
第七节 非成像光学软件TracePro822
第十四章 成像光学829
第一节 符号与定义829
一、常用符号829
二、符号规则831
三、基本定义832
第二节 理想成像833
一、近轴共轭成像关系式833
(一)以主点为基准的高斯公式833
(二)以焦点为基准的牛顿公式833
(三)单球面成像的共轭关系式833
二、组合光学系统(多光组)的基本公式834
(一)多光组组合的焦距公式834
(二)典型的双光组结构形式835
第三节 光线追迹836
一、子午面内光线的光路计算836
(一)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836
(二)实际光线光路计算的三角公式838
二、轴外细光束的光路计算840
(一)杨氏公式840
(二)多折射面情况840
(三)公式组的计算方法841
三、空间光线的光路计算841
(一)球面841
(二)二次曲面842
(三)偶次非球面空间光线的计算843
(四)空间光线追迹的起始和终结公式843
第四节 几何像差理论845
一、几何像差理论845
(一)球差845
(二)彗差845
(三)场曲与像散846
(四)畸变847
(五)色差848
二、高级像差的计算评价方法848
(一)初级像差与视场y和孔径h的基本关系848
(二)高级像差的计算关系式849
三、塞德像差多项式849
(一)垂轴像差分量的表达形式849
(二)波像差表达形式849
四、像差的曲线表示方法850
(一)独立几何像差曲线850
(二)光线像差(垂轴分量)曲线850
五、薄透镜系统的初级像差方程组851
六、像差理论决定的典型结构与概念852
(一)齐明透镜、不晕成像、等晕成像852
(二)光阑位置的选择有助于消除轴外像差853
(三)校正场曲的典型结构853
(四)二级光谱色差的特征与校正方法853
(五)PW法求解结构与像差校正854
第五节 衍射成像与像质评价856
一、衍射成像856
(一)点扩散函数856
(二)圆内能量集中度856
(三)衍射像857
(四)分辨率858
(五)切趾法和变迹法859
二、像质评价859
(一)波像差与像差容限859
(二)斯特列尔值860
(三)调制传递函数861
(四)点列图864
第六节 成像系统中的平面元件865
一、光楔865
(一)光线偏向角865
(二)消色差光楔865
二、平行平板玻璃865
(一)作用865
(二)像差规律866
(三)像散校正方法867
三、反射棱镜与转像规律867
(一)棱镜展开867
(二)棱镜的转像规律868
(三)常用棱镜的特征参数表868
四、折射棱镜873
(一)折射棱镜的偏向角873
(二)棱镜色散873
(三)直视色散棱镜873
五、棱镜共轭成像874
(一)反射定律的矢量表达874
(二)作用矩阵的一般规律874
(三)应用875
第七节 典型光学系统876
一、成像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与视场光阑876
二、人眼876
(一)基本结构876
(二)焦距、瞳孔、屈光度877
(三)中国人眼的平均模型877
(四)视角分辨率877
(五)近视、正视与远视眼877
三、显微镜878
(一)一般显微镜878
(二)极紫外及深紫外光刻物镜879
四、望远镜880
五、摄影与投影系统882
六、变焦距系统885
(一)变焦原理885
(二)变焦距的偏微分方程886
(三)变焦距系统的高斯计算与换根886
(四)变焦距系统的优化设计举例888
七、非球面在典型光学系统中的作用889
(一)光学塑料的光学与理化参数889
(二)非球面的位置与像差校正规律890
(三)非球面参数参与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890
(四)非球面的图纸技术要求890
第八节 光学设计891
一、一般步骤891
二、初始结构891
三、评价函数、权因子和变量892
四、阻尼最小二乘法892
五、全局优化方法893
六、CODE-V与ZEMAX软件893
第九节 计算实例894
一、概述894
二、结构选型与光焦度分配895
(一)内调焦物镜型式895
(二)各组的光焦度895
(三)前组长顶焦距的控制895
三、初始结构895
四、ZEMAX软件在像差设计中的应用896
(一)物镜初始结构的像质评价896
(二)ZEMAX中现有评价函数的建立方法及像差控制的局限性897
(三)像差控制操作符的建立方法897
五、评价函数与优化898
六、像质评价与设计结果898
第十节 光学设计领域的新概念设计899
一、自由曲面899
二、液体透镜900
(一)基本原理900
(二)应用900
三、变折射率透镜900
(一)基本原理901
(二)典型应用举例901
第十一节 间接成像方法902
一、衍射成像902
(一)菲涅耳波带片902
(二)二元光学器件903
二、扫描成像905
(一)扫描成像的取样方式和分辨率905
(二)扫描成像的纵向分辨905
(三)扫描成像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907
三、图谱合一的高光谱干涉成像技术908
(一)一般原理909
(二)空间调制型干涉成像光谱仪原理909
四、光学相干层析成像910
(一)时域OCT原理910
(二)频域OCT(或光谱域OCT)910
五、综合孔径成像910
六、编码孔成像912
七、计算机层析成像914
(一)拉冬变换914
(二)CT成像扫描过程与拉冬变换的关系914
(三)CT成像图像重构——拉冬逆变换过程915
八、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915
九、激光共焦扫描成像916
(一)分辨率917
(二)探测深度与速度917
(三)主要应用917
第十五章 信息光学921
第一节 数学物理基础921
一、均方逼近与正交展开921
二、卷积922
(一)一维卷积922
(二)二维卷积923
三、相关924
(一)互相关924
(二)自相关924
四、傅里叶变换925
(一)傅里叶级数925
(二)傅里叶积分与傅里叶变换925
(三)广义傅里叶变换与广义函数926
(四)切趾傅里叶变换927
(五)分数傅里叶变换928
(六)二维傅里叶变换928
(七)傅里叶变换的性质928
五、汉克尔变换(傅里叶-贝塞尔变换)930
(一)汉克尔变换的定义930
(二)汉克尔变换的性质931
六、希尔伯特变换931
(一)希尔伯特变换的定义931
(二)希尔伯特变换的性质931
七、梅林变换932
八、维格纳变换932
(一)维格纳变换的定义932
(二)维格纳变换的性质932
九、小波变换933
(一) 小、波变换的定义933
(二)常用小波函数934
十、常用函数及其傅里叶变换对935
(一)常用一维函数935
(二)常用二维函数937
第二节 线性系统938
一、物理系统的一般描述938
(一)线性系统939
(二)平移不变系统939
(三)表因系统939
(四)有记忆系统939
二、脉冲响应与叠加积分940
三、线性平移不变系统的本征函数与传递函数940
四、二维线性平移不变系统的传递函数941
五、线响应和阶跃响应942
(一)线响应法942
(二)阶跃响应法943
六、线性系统与滤波器943
第三节 抽样定理944
一、抽样定理944
二、抽样定理与傅里叶级数之间的关系945
三、抽样与模数转换945
四、二维抽样定理946
五、抽样定理的其他形式946
(一)坐标与导数抽样946
(二)交错抽样947
(三)抽样函数的变形947
(四)有限抽样阵的影响947
第四节 光波的传播和衍射948
一、格林定理948
二、亥姆霍兹-基尔霍夫积分定理948
三、平面孔径衍射的基尔霍夫理论949
四、平面孔径衍射的瑞利-索末菲理论950
五、瑞利-索末菲衍射理论向多色光的推广950
六、部分相干光的传播和衍射951
(一)实多色光波场的复数表示951
(二)互相干函数951
(三)解析信号与互相干函数的性质952
(四)互相干函数的传播方程953
(五)互相干函数的近似传播规律953
(六)互相干函数的基尔霍夫积分954
(七)条纹衬比度与互相干函数的物理意义955
第五节 互强度与强度矩阵956
一、互强度956
二、强度矩阵957
(一)复振幅的抽样展开957
(二)强度矩阵958
三、强度矩阵的对角化959
四、强度矩阵本征值和本征向量的物理意义960
五、相干性的强度矩阵表示961
六、传输矩阵962
七、二维光场的抽样展开与强度矩阵963
(一)二维光场的抽样展开963
(二)二维光场的强度矩阵及信息自由度964
第六节 光学成像系统的频谱分析965
一、光衍射的线性系统描述965
(一)傅里叶变换与平面波谱、自由空间传播的传递函数965
(二)衍射问题的线性系统描述966
(三)菲涅耳衍射966
(四)夫琅禾费衍射967
二、薄透镜的相位变换作用968
三、衍射成像及其频域描述970
(一)单色光照明下的单透镜成像970
(二)一般成像系统分析971
四、用光线矩阵元表示的衍射积分和传递函数974
(一)衍射积分974
(二)系统内无限制孔径时的相干传递函数975
(三)系统内有限制孔径的相干传递函数975
第七节 光学全息术976
一、概述976
二、全息术的基本原理977
(一)波前记录原理977
(二)波前再现原理978
三、平面全息图的分析978
(一)点源的全息成像978
(二)菲涅耳全息图979
(三)像全息图980
(四)傅里叶变换全息图980
(五)无透镜傅里叶变换全息图980
(六)彩虹全息图981
(七)模压全息图982
(八)激光直写全息图982
四、体全息图982
(一)透射型体全息图983
(二)反射型体全息图983
五、偏振全息图984
六、全息图的衍射效率985
七、全息干涉测量术985
(一)二次曝光法985
(二)单次曝光法(实时法)986
(三)时间平均法986
八、全息照相实验系统条件987
(一)光源987
(二)装置987
(三)常用的全息记录介质988
第八节 散斑照相术989
一、概述989
二、激光散斑的产生和统计性质989
(一)菲涅耳型散斑990
(二)夫琅禾费型散斑990
(三)激光散斑的统计性质990
三、散斑场的相关条件991
四、散斑照相原理992
(一)散斑场的面内位移992
(二)散斑场的离面位移996
五、微小位移和形变的测量996
(一)普通散斑照相术996
(二)剪切散斑照相术998
六、振动测量1000
(一)横向振动1000
(二)轴向振动1001
(三)基于参考光波的振动测量1001
七、表面粗糙度检测1001
(一)根据条纹衬比度确定粗糙度1001
(二)表面粗糙度的实时测量1002
(三)利用部分相干光照明测量粗糙度1002
八、星体散斑干涉术1002
(一)双星张角的测量1003
(二)星体表观直径的测量1003
(三)使用多个望远镜组合测量星体的表观直径1003
九、人工散斑1003
第九节 光学信息处理1004
一、阿贝成像原理1004
(一)平面光波照明下的二次衍射成像1004
(二)球面波照明下的二次衍射成像1005
(三)阿贝成像原理的傅里叶描述1005
二、阿贝-波特实验1005
三、相干光学处理系统1006
四、空间滤波器的分类1007
(一)二元振幅滤波器1007
(二)振幅滤波器1007
(三)相位滤波器1007
(四)复数滤波器1007
五、相衬显微术1008
六、线性空间不变处理1008
(一)图像相减1008
(二)图像边缘增强1010
(三)图像相关及特征识别1012
(四)逆滤波器及图像消模糊1013
七、非线性处理1014
(一)相干光学反馈技术1014
(二)半色调网屏技术1015
(三)θ调制技术1017
八、非相干处理1017
九、白光处理1018
十、基于光折变效应的信息处理1019
(一)光折变全息信息存储1019
(二)光折变相位共轭器1021
(三)光折变联合变换相关器1022
(四)图像增强处理1022
(五)光折变效应在信息处理中的其他应用1023
第十节 高斯光束的传播1023
一、高斯光束的基本性质1023
(一)基模高斯光束及其在自由空间的传播特性1023
(二)高斯光束的特征参数1024
(三)高阶高斯光束1025
二、高斯光束经透镜的传输1026
(一)透镜对高斯光束的变换1026
(二)高斯光束的聚集1027
(三)高斯光束的准直1027
三、利用参数q描述高斯光束的传播1028
第十一节 数字光学信息处理1029
一、计算全息术1029
(一)概述1029
(二)数字物光波的产生1029
(三)计算全息图的编码1031
(四)相息图1033
二、数字全息术1033
(一)概述1033
(二)相关数字全息术1035
(三)相移数字全息术1037
(四)数字菲涅耳变换全息术1038
(五)数字无透镜傅里叶变换全息术1040
(六)数字全息术的分辨率1041
(七)数字全息显微术1042
(八)彩色数字全息术1045
(九)数字全息干涉术1045
三、数字散斑技术1047
(一)数字散斑相关术1047
(二)数字散斑照相术1050
(三)数字剪
热门推荐
- 1460155.html
- 2984911.html
- 1936309.html
- 194248.html
- 582239.html
- 2873494.html
- 580219.html
- 3095315.html
- 3444353.html
- 758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22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6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89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7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165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2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99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98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30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