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北京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朱向东主编;潘璠,顾兖州卷主编;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483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北京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北京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北京市的人口与发展一、北京市的发展1
(一)历史与自然地理1
(二)经济发展2
(三)城市化与城市规划3
(四)社会发展4
二、北京人口的发展与现状7
(一)人口总量8
(二)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11
(三)妇女生育状况14
(四)人口死亡状况16
三、北京人口发展的特点18
(一)流动人口已成为北京市常住人口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18
(二)各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19
(三)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进入老年型20
(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才优势全国第20
(五)未婚和离婚人口比例增大,家庭户规模逐步缩小22
(六)人口分布集中于城近郊区23
(七)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24
(八)经济活动人口总量增加,劳动参与率下降24
第二章 人口的性别年龄和老龄化一、人口的性别构成26
(一)总人口的性别构成26
(二)分年龄的人口性别构成28
(三)分区域的人口性别构成31
二、人口的年龄构成33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现状与变化特点33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区域差异39
三、人口老龄化42
(一)老龄化基本状况与变化特点43
(二)人口老龄化对北京经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50
第三章 生育水平54
一、北京市生育水平现状54
(一)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不断降低54
(二)育龄妇女生育孩次构成发生变化,生育控制成效显著56
(三)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水平比较58
(四)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生育水平差异60
二、生育水平下降的影响因素61
(一)北京低生育水平的形成得益于生育政策的有效贯彻62
(二)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62
(三)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64
(四)流动人口、迁移人口对生育水平的影响69
三、生育水平下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71
(一)生育水平的下降缩小了家庭规模,改变了家庭结构72
(二)生育水平的下降加快了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速度73
(三)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加重74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75
(五)低生育率与婚姻挤压75
四、生育政策和工作重点的调整76
(一)构造低生育水平的良好社会经济环境,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76
(二)合理调节人口整体结构78
(三)加快外地来京人员管理与服务新机制建设的步伐79
第四章 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一、死亡水平低而且稳中有降81
二、年龄别死亡率模式呈现明显的“J”型83
三、不同年龄组和性别之间死亡率差异明显85
四、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和65岁时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显著89
五、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平均死亡水平持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91
六、暂时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潜力最大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94
七、少年、中年和老年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的差别十分显著95
八、不同类型地区(市、镇、县)死亡率差异显著,县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幅度大于市、镇,但是市、镇、县的增幅都在减慢98
九、北京市死因构成的变化,死亡率的下降显示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100
十、总结103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状况105
一、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105
(一)2000年北京市人口的婚姻概况105
(二)2000年北京市人口的婚姻特点105
(三)十年间北京市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化特点119
二、家庭规模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123
(一)北京市的家庭户规模123
(二)北京市的家庭户类型127
(三)不同规模的家庭户类别130
(四)有15岁以下少年人口的家庭户状况133
(五)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状况133
(六)按民族构成区分的家庭户状况135
三、影响婚姻家庭变动的主要因素135
(一)影响婚姻变动的因素136
(二)影响家庭变动的因素138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140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140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概况140
(二)年龄别的受教育程度144
(三)分性别的受教育程度148
(四)分地区的受教育程度153
(五)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159
(六)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163
(七)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167
(八)成人学历教育情况168
(九)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170
二、人口受教育程度与教育发展174
(一)教育发展的现状175
(二)教育发展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176
(三)进一步发展教育,继续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176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与人口控制177
(一)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的关系178
(二)受教育程度与计划生育的关系178
四、人口受教育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79
(一)人口受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79
(二)人口受教育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180
(三)人口受教育水平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182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182
第七章 劳动就业状况183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183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183
(二)劳动力资源的性别年龄构成184
(三)劳动力资源的文化构成185
(四)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185
二、就业人口规模与构成187
(一)就业人口规模187
(二)就业人口的年龄构成187
(三)就业人口的行业与职业构成190
(四)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193
(五)就业人口的工作时间194
(六)就业人口中的外来人口197
三、未工作人口199
(一)未工作人口规模199
(二)未工作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00
(三)未工作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201
(四)失业人口状况201
四、经济增长对北京市就业的影响204
五、北京市劳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6
(一)主要矛盾和问题206
(二)主要对策及建议208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211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211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情况回顾211
(二)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较快213
(三)各少数民族人口及增长情况214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216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的历史回顾216
(二)2000年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和特征217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婚姻情况225
(一)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情况225
(二)在北京市总人口中,男性占52.14%,女性占47.86%,性别比为108.93226
(三)少数民族的婚姻情况227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229
(一)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231
(二)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汉族仍有差距231
(三)迁移来京的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汉族和全市平均水平232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232
(一)行业、职业的构成与人口分布有关234
(二)与迁移来京的少数民族人口结构有关235
(三)与少数民族特长和谋生的传统行业有关238
六、各民族人口的宗教238
第九章 人口迁移241
一、北京市的人户分离241
二、北京市的外来人口250
(一)北京市外来人口规模庞大,增长迅速250
(二)北京市外来人口主要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地区250
(三)北京市外来人口居住时间长,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常住人口251
(四)北京市外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252
(五)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地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江苏等省253
(六)北京市外来人口的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253
(七)北京市外来劳动力的行业构成以第三产业为主,职业构成以体力劳动为主254
(八)北京市外来人口将有进一步增长的较大可能256
(九)外来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冲击和挑战257
三、北京市的人口迁移261
(一)北京市市民来自何处261
(二)北京市近期人口迁移情况263
四、对策建议266
(一)关于人户分离的对策建议266
(二)有关外来人口问题的对策建议268
第十章 人口居住状况271
一、2000年北京市家庭户的居住现状271
(一)北京市家庭户住房概况271
(二)家庭户住房内的基本设施情况276
(三)家庭户住房来源情况281
(四)家庭户户主情况与住房状况284
二、来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289
(一)流动人口家庭户住房概况290
(二)流动人口家庭户住房内的基本设施情况290
(三)流动人口家庭户住房来源情况291
三、北京市近五年的住房发展变化情况293
(一)家庭户的基本居住水平变化情况293
(二)房屋基本设施变化情况294
(三)家庭户户主与住房状况关系的变化情况295
四、北京市住房实现小康标准的进程296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一、资源环境基本状况299
(一)自然资源现况299
(二)北京市环境质量状况303
二、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分析306
(一)北京市人口与环境质量关系分析307
(二)北京市人口与矿产、土地资源关系分析308
(三)人口与水资源矛盾是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309
三、进一步协调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建议313
(一)坚定地继续加强对北京市人口规模的宏观调控313
(二)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环境资源管理的建议318
第十二章 未来人口发展前景一、人口总量将继续增大322
(一)未来人口总和生育率的变动323
(二)未来净迁入人口的变动324
(三)未来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变动325
二、流动人口总量先升后降,并将维持较大规模327
三、人口分布趋向郊区化329
四、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330
五、家庭规模的继续小型化,纯老年户继续增加334
(一)家庭规模将继续小型化334
(二)纯老年家庭还将继续快速增加336
热门推荐
- 1807892.html
- 3071930.html
- 3060262.html
- 3422243.html
- 546896.html
- 423273.html
- 723795.html
- 1031916.html
- 2002536.html
- 36605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93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4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4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58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91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0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26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04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40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