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民俗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西方民俗学史
  • 孟慧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794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9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22页
  • 主题词:民俗学-历史-研究-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方民俗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欧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与民俗学的兴起1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及其对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1

一 大革命与《人权宣言》2

二 法国大革命与民族精神5

三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9

四 民族主义思想12

第二节 民族主义思想与民俗学的兴起20

一 赫尔德思想的历史背景21

二 赫尔德的民俗思想与活动22

三 赫尔德与欧洲民俗学的兴起26

第三节 芬兰的民族主义运动与《卡勒瓦拉》27

一 芬兰的民族主义兴起27

二 芬兰民族主义文化活动28

三 民间文学考察与出版31

四 《卡勒瓦拉》的搜集及其影响33

第四节 兴起阶段的民俗学特点35

一 民俗学与政治运动的密切结合35

二 民俗的“民”代表农民和普通人36

三 民俗的主要对象是口头文学38

四 重视民俗美学39

五 关注口头文本忽视它的讲述者和传播者39

第二章 进化论的民俗研究40

第一节 人类学的兴起40

一 人类学的资料来源40

二 进化论人类学派的兴起41

三 早期民俗学研究的趋向44

第二节 原始人的理性——文化起源论45

一 万物有灵论——原始哲学46

二 拟人化——原始宗教与神话的表达方式47

三 功利性——原始理性的体现49

第三节 遗留物理论51

一 遗留物的判断——原初意义与功能的基本丧失52

二 遗留物的价值——欧洲农民遗留物与野蛮民族文化的比较52

三 因果同一性——文化相似性的解释54

第四节 文化的进步56

一 进步的标杆56

二 遗留物的保守性57

三 理性的最终胜利58

第五节 进化理论的特点58

一 充分的人本主义批判精神58

二 比较方法的求同性59

三 对理性主义的崇尚60

四 对遗留物作用的负面评价60

第三章 比较语言学派的民俗研究及安德鲁·兰格对该派的批评62

第一节 比较语言学派与民俗研究62

一 比较的历史语言学62

二 比较神话研究63

三 自然神话学派65

四 语言学派民俗研究的特点66

第二节 麦克斯·缪勒比较语言学的宗教研究67

一 缪勒宗教研究的客观比较立场67

二 比较语言学对宗教研究的启示69

三 依据语言和宗教来划分民族72

第三节 人类对“无限”的领悟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演进73

一 人类心理的一种能力或倾向——领悟无限73

二 无限——宗教学研究对象的特征75

三 感觉——人类领悟无限的出发点75

四 宗教产生的动力——感觉与无限的联系76

五 人们认识无限的主要途径78

六 无限观念的早期形式78

七 不同宗教历史发展阶段无限观念的表现形式79

八 宗教的历史——人类领悟无限能力的完善过程81

第四节 麦克斯·缪勒论神话82

一 神话的起源与发展对应于语言的成长和演变过程83

二 神话与宗教85

三 从《吠陀》分析看古代语言的神话特点87

四 缪勒的神话学主题——太阳神话91

第五节 安德鲁·兰格对麦克斯·缪勒的批评92

一 安德鲁·兰格其人92

二 兰格论神话本质94

三 兰格论神话的产生96

四 语言学派神话学的局限97

五 兰格的民俗比较方法98

六 低级宗教和高级宗教的不同来源98

七 论与神话相似的其他民间叙事种类99

第四章 民俗研究中的传播学派101

第一节 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101

一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结果——文化圈与文化层102

二 文化产生的中心104

三 传播动力论和历史分析法106

四 相似文化的比较标准——“形的标准”和“量的标准”106

五 文化层与“原始一神教”108

六 关于文化圈和文化中心论的评价109

第二节 博厄斯的民俗研究111

一 对传播论的补充和修正112

二 批判理性主义文化学说,强调文化基础是人类的情绪与习惯114

三 批判平行发展论,提倡文化相对论115

四 限制性的比较方法116

五 文化的传播与接受117

六 原始与文明文化差别的原因119

七 原始文化类型120

第三节 芬兰历史—地理学派124

一 故事的发生与传播125

二 确定故事原型126

三 寻找原型的方法128

四 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29

五 关于芬兰学派的评价131

第五章 仪式与神话133

第一节 巫术先行论133

一 巫术先行论中的重要概念“马纳”134

二 马雷特的巫术先行论135

第二节 弗雷泽论巫术的性质、原则与分类137

一 宗教是以巫术阶段为先导的137

二 巫术的思想原则139

三 巫术的分类141

四 弗雷泽的发展观:巫术—宗教—科学143

第三节 从巫师到国王——神权的产生147

一 神圣君王的产生148

二 人类对于人神国王的两种态度150

三 关于国王的禁忌153

第四节 《金枝》——神话与习俗154

一 《金枝》写作的起因154

二 弗雷泽的习俗比较155

三 神话与习俗156

四 《金枝》中的主要习俗157

第五节 神话—仪式学派162

一 神话—仪式学派概述162

二 神话的仪式起源164

三 中东民俗研究166

四 神话—仪式学派的学术影响167

第六章 作为社会事实的民俗168

第一节 杜尔干论述的社会事实168

一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169

二 社会类型或形态研究175

三 社会事实的功能分析178

四 关于杜尔干的评价179

第二节 杜尔干论宗教与图腾崇拜181

一 批驳两种宗教产生论181

二 图腾崇拜是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宗教183

三 神圣与世俗184

四 图腾崇拜的研究基础186

五 图腾崇拜的社会学研究188

六 图腾与灵魂192

七 原始宗教仪式195

八 原始思维的因果观念199

九 宗教与科学201

十 杜尔干宗教思想讨论202

第三节 莫斯的理论贡献204

一 巫术不是与社会对立的现象205

二 强调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合作222

三 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形态——交换原则225

四 莫斯的影响228

第四节 原始思维与神话229

一 原始思维的前提——集体表象229

二 集体表象的神秘性231

三 情感对知觉的作用232

四 原始思维的逻辑——互渗233

五 集体表象与社会类型235

六 从前逻辑向逻辑的过渡238

七 神话属于原始思维240

八 关于列维·布留尔理论评论241

第七章 作为人类生活之手段的民俗243

第一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有机整体观243

一 文化是个有机的统一体244

二 作为表现个人本能需要的文化247

三 文化工具论250

四 风俗论253

第二节 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理论255

一 弗雷泽的交感原则并非巫术的实质255

二 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概念256

三 土著生活的两个领域257

四 巫术是世俗生活的伴随物259

五 巫术的功能260

六 巫术与宗教263

七 宗教与科学265

八 神话的存在方式和功能266

第三节 布朗理论方法中的习俗与宗教268

一 布朗的基本观点269

二 布朗的习俗研究275

三 布朗的宗教研究277

第四节 布朗理论的修正与发展279

一 默顿的中层理论280

二 帕森斯的分析功能主义281

三 伊凡-普里查主观性的人类社会研究282

第五节 语境中的民俗287

一 语境问题288

二 表演的设定289

三 表演者292

四 表演功能292

五 美国表演学派293

第八章 文化人格学派的民俗观295

第一节 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295

一 文化人格论的思想来源295

二 文化研究的基础——个人人格297

三 文化与个人298

四 儿童教育与人格的形成298

五 文化人格派理论的矛盾与欠缺300

第二节 本尼迪克特和她的《文化模式》301

一 文化模式问题的提出——关于习俗的科学301

二 文化与文化选择303

三 文化模式304

四 文化整合304

五 观察文化整合的两个层次305

六 文化的民族精神(ethos)306

七 文化整合的无意识307

八 在文化整体脉络中理解具体事象308

九 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308

十 文化的遗传和变迁309

十一 文化相对性311

第三节 斯皮罗和他的《文化与人性》312

一 人类学必须借鉴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14

二 文化认知314

三 公共性的文化317

四 文化与人格关系的多样性319

五 文化一致性的实现来自社会系统满足个性需要321

六 宗教是一种文化习俗324

七 斯皮罗理论特点329

第四节 民间讲述者330

一 文本和它的创造者330

二 讲述者特点331

三 故事专家如何讲述333

四 讲述者的类别333

五 作为研究对象的讲述者335

第五节 从不同民族史诗中寻找全球性的史诗解释337

一 作为人生范例和道德准则的史诗——从功能角度看史诗的一般性337

二 关于认同的看法339

三 如何观察传统中被认同的事物343

四 能否从全球化角度解释史诗343

第九章 进化科学理解的民俗346

第一节 新进化论的兴起346

一 社会生活倾向和政治生活倾向的影响347

二 纪念《物种起源》100周年的促进347

三 对博厄斯及人格学派理论修正与批判的需求348

第二节 怀特与他的《文化的科学》353

一 文化的功利本质354

二 技术在文化不同部门中的主导性354

三 非技术文化形态的价值355

四 文化进步355

五 文化进步的评价标准——能量体系356

六 文化的超机体性357

七 文化要素间自成一格359

八 文化决定论360

九 个人与文化361

十 关于怀特的评价363

第三节 文化与进化364

一 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365

二 一般进化论与特殊进化论的关系366

三 对怀特衡量进化一般标准的批评367

四 历史与进化问题369

五 特殊进化——适应性进步369

六 文化适应的开放性371

七 文化优势法则372

八 西方文化是土著文化获得力量的源泉之一375

第四节 神话与进化376

一 神话发展与历史时代的呼应376

二 幻想虚构水平的发展377

三 原始思维与神话的进化过程377

四 神话和故事378

五 神话语境与语境变化380

六 神话与信仰380

七 神话在不断变化380

第五节 口头语言与书写文字381

一 作为不同社会沟通水准的标志——口头语言与文字书写382

二 口头文化的沟通383

三 口头艺术形式384

四 口传表述方式384

五 口传艺术分类385

第六节 民俗学对口头艺术传统的分类386

一 民俗分类是学术舆论的产品386

二 分类术语使用的策略387

三 民俗分类的进化387

四 作为讲述形式的分类388

第十章 探索心灵的永恒结构390

第一节 接近心灵“永恒结构”的语言学390

一 人是什么?391

二 语言学的启示392

三 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394

四 雅各布森的音位学研究398

第二节 野性的思维402

一 具体性的思维402

二 图腾分类的区分性差异原则405

三 图腾分类形式特征及其转换价值407

四 相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408

五 图腾分类与社会道德409

六 经常采用的动植物分类学410

七 动态的分类系统412

八 同时性与历时性412

九 何谓野性思维413

第三节 结构主义神话研究414

一 解释神话要借鉴语言学的方法415

二 神话作为克服某种矛盾的逻辑模型419

三 神话与仪式的辩证关系422

四 关于列维—斯特劳斯的评价423

第四节 俄国形式主义与普洛普的故事形态研究425

一 俄国形式主义426

二 普洛普的故事形态研究430

三 普洛普的历史研究436

四 关于普洛普的评价439

第五节 民俗叙事研究440

一 关于民俗叙事的认识440

二 稳定性的规律——GS441

三 叙事配置(scheme)443

四 叙事情节445

五 叙事程式445

六 活态史诗研究的发展450

第十一章 解释民俗的意义452

第一节 解释是历史中的活动452

一 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学倾向453

二 解释学的本体论研究455

三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456

四 关于伽达默尔的批判460

第二节 格尔兹和他的《文化的解释》461

一 具体、经验的解释462

二 深描他人的精神世界464

三 理解象征符号466

四 文化变迁468

五 关于格尔兹的评价470

第三节 理解口头传统471

一 理解他人的叙事472

二 理解文化模式473

三 理解口述史473

四 价值传统——社群之镜474

五 口头传统的文化地位475

第十二章 民俗的象征研究477

第一节 利奇论节日与仪式的象征478

一 关于节日时间的象征478

二 时间逆转——两极之间的象征479

三 神话的时间象征479

四 象征的对立结构480

五 角色逆转问题481

六 象征的俭约和多义481

七 利奇理论的特点482

第二节 特纳的动态象征分析482

一 过关礼仪与过渡状态482

二 阈限人的象征483

三 隔离污染别人的阈限人484

四 阈限期间的“社会结构”484

五 培育新人——传授圣物485

六 圣物象征486

七 特纳理论的特点486

第三节 尼达姆论象征与分类487

一 象征的普遍性形式488

二 象征分类中的常项488

三 象征要素之间的关系489

四 象征的作用489

第四节 西伯利亚萨满教的宇宙象征490

一 神话世界观的对立结构490

二 萨满外衣491

三 萨满头饰492

四 萨满之冠493

五 萨满腰带和靴子494

六 萨满树4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