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帝内经》之刺血疗法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黄帝内经》之刺血疗法研究
  • 蔡卫根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416283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内经》-放血疗法(中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黄帝内经》之刺血疗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总论1

一、刺血的机理1

1.络脉的识别1

1.1 手三阴三阳经之络脉5

1.1.1 手太阴之络脉5

1.1.2 手少阴之络脉7

1.1.3 手厥阴之络脉7

1.1.4 手太阳之络脉8

1.1.5 手阳明之络脉9

1.1.6 手少阳之络脉10

1.2 足三阴三阳经之络脉10

1.2.1 足太阳之络脉10

1.2.2 足少阳之络脉11

1.2.3 足阳明之络脉11

1.2.4 足太阴之络脉12

1.2.5 足少阴之络脉13

1.2.6 足厥阴之络脉14

1.3 任督二脉之络脉14

1.3.1 任之络脉14

1.3.2 督之络脉15

1.4 脾之大络16

1.5 孙络17

1.6 十二皮部19

1.6.1 手足三阳络脉19

1.6.2 手足三阴络脉22

1.6.3 十二皮部24

1.7 根结26

2.望络脉诊病27

2.1 根据络脉的色泽变化诊察病情27

2.2 经脉病变和络脉病变的诊治方法29

2.3 诊尺肤血脉31

2.4 诊手鱼络32

2.5 诊目络33

2.6 诊耳间青脉34

2.7 望络之形态34

2.8 诊血络35

3.刺血的作用机制36

3.1 泻热祛邪37

3.2 化瘀通络37

二、刺血原则38

1.治则治法38

1.1 宛陈则除之38

1.2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39

1.3 盛而血者疾诛之39

1.4 治病必先去其血40

1.5 泻其血络,血尽不殆40

1.6 久病有瘀先泻血41

1.7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42

1.8 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43

1.9 病在腰者取之腘43

1.10 用针者,必先明辨虚实44

1.11 解结法45

1.12 血实宜决之45

1.13 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46

1.14 病在血,调之络48

1.15 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49

2.经脉气血多少与刺血49

3.脉象与刺血50

3.1 六种脉象的不同刺法50

3.2 人迎脉、寸口脉脉象与刺血52

4.四季与刺血55

三、刺血工具58

1.镵针58

2.锋针60

3.铍针61

4.大针62

5.砭石63

四、刺血的手法64

1.阳刺64

2.豹文刺65

3.络刺、大泻刺67

3.1 络刺67

3.2 大泻刺67

4.缪刺69

5.赞刺74

6.三刺77

7.三变78

8.五节刺法79

8.1 振埃80

8.2 去爪82

8.3 彻衣83

9.持针之道,坚者为宝84

五、刺血的部位85

1.四肢井穴或腧穴85

2.络脉86

3.动脉86

4.八虚87

六、刺血的适应证89

七、刺血后的反应89

1.昏倒89

2.血出而射89

3.血少黑而浊90

4.血出清而半为汁90

5.局部肿起91

6.面色苍白92

7.心胸烦闷92

8.出血很多而人不虚弱93

9.滞针现象93

八、刺血的禁忌证94

1.五脏六腑及重要部位禁刺94

2.七种人禁刺98

3.刺中血脉的变证98

4.针刺过深引起的变证100

5.气有余不足勿放血101

6.刺大脉无出其血103

7.夺汗者无血103

8.诸阴之井无出血103

9.疟脉缓大虚,不宜用针104

10.热病禁刺证105

11.刺之禁106

12.五禁108

下编 各论109

一、脏腑病109

1.脏病109

1.1 心病109

1.1.1 心病109

1.1.2 邪在心110

1.1.3 心疝病110

1.2 肝病111

1.2.1 肝病111

1.2.2 邪在肝112

1.3 脾病112

1.3.1 脾病112

1.3.2 邪在脾胃113

1.4 肺病114

1.4.1 肺病114

1.4.2 邪在肺115

1.4.3 肺热病116

1.5 肾病117

1.5.1 肾病117

1.5.2 邪在肾118

1.6 五脏有邪(八虚)118

1.7 邪客于五脏之间119

2.腑病120

2.1 呕胆120

3.神、形、志病121

3.1 神(心)虚实病变121

3.2 形(脾)虚实病变123

3.3 志(肾)虚实病变124

二、邪客于手足络脉125

1.邪客于手少阳之络(喉痹舌卷)125

2.邪客于手阳明之络(气满胸中)126

3.邪客于手阳明之络(耳聋)127

4.邪客于足太阳之络(头项肩痛)128

5.邪客于足太阳之络(拘孪胁痛)128

6.邪客于足阳明之络(鼽衄)129

7.邪客于足少阳之络(胁痛)129

8.邪客于足少阳之络(枢中痛)130

9.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卒心痛)131

10.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嗌痛)131

11.邪客于足厥阴之络(卒疝暴痛)132

12.邪客于足太阴之络(腰痛)133

13.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尸厥病)133

14.邪客于臂掌之间136

15.邪客于足阳跷之脉(目痛)137

三、气、血、津液病137

1.气的失常137

1.1 气(肺)虚实病变137

1.2 气乱于手臂足胫部138

1.3 气逆上139

1.4 气逆139

1.5 中热而喘142

1.6 气满胸中喘息143

1.7 短气143

2.血的失常144

2.1 血(肝)虚实病变144

2.2 失血证145

2.3 衄血148

2.4 下血证149

3.津液代谢失常149

3.1 水肿病149

3.2 风水病150

3.3 浮肿胀急151

3.4 肤胀病153

3.5 臌胀病154

3.6 癃闭155

四、热病155

1.五脏热病155

1.1 肝热病157

1.2 心热病159

1.3 脾热病160

1.4 肺热病160

1.5 肾热病161

2.皮寒热病161

3.肌寒热病162

4.骨寒热病163

5.大热遍身发狂163

6.热病兼症164

6.1 热病汗出164

6.2 热病兼喘165

6.3 热病挟脐急痛166

6.4 热病面青脑痛166

6.5 热病体重肠中热167

6.6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168

6.7 热病数惊瘛疭而狂169

6.8 热病始于臂痛170

6.9 热病始于头首170

6.10 热病始于足胫171

6.11 热病先肤痛171

6.12 热病先身涩172

6.13 热病先身重骨痛172

6.14 热病先胸胁痛173

6.15 热病先眩冒而热174

7.热病的取穴174

五、疼痛病症175

1.头痛175

1.1 头痛175

1.2 厥头痛(一)176

1.3 厥头痛(二)176

1.4 厥头痛(三)177

1.5 厥头痛(四)177

1.6 厥头痛(五)178

2.目中赤痛178

3.腮痛179

3.1 顑痛(一)179

3.2 顑痛(二)179

4.腰痛180

4.1 足太阳脉腰痛180

4.2 少阳腰痛181

4.3 阳明腰痛182

4.4 足少阴腰痛182

4.5 厥阴腰痛183

4.6 解脉腰痛184

4.7 衡络之脉腰痛184

4.8 会阴之脉腰痛185

4.9 腰痛夹脊而痛186

4.10 腰痛中热而喘187

4.11 腰痛兼症187

5.腹痛188

5.1 腹痛188

5.2 小腹痛肿189

六、痹证190

1.痛痹190

2.著痹192

3.久痹193

4.喉痹193

七、癫狂病194

1.癫疾194

1.1 癫疾始生194

1.2 癫疾始作(一)194

1.3 癫疾始作(二)195

1.4 脉癫疾196

2.狂病197

2.1 狂始生197

2.2 狂始发197

2.3 狂病多食198

2.4 狂而新发199

八、疟疾200

1.足六经疟200

1.1 足太阳之疟200

1.2 足少阳之疟201

1.3 足阳明之疟201

1.4 足太阴之疟202

1.5 足少阴之疟203

1.6 足厥阴之疟203

2.脏腑疟204

2.1 肝疟204

2.2 胃疟205

2.3 肺疟205

2.4 心疟206

2.5 脾疟206

2.6 肾疟207

3.风疟208

4.温疟208

5.间日疟210

6.疟疾诸症治疗210

6.1 疟发身方热210

6.2 疟方欲寒211

6.3 疟脉满大急211

6.4 疟脉满大212

6.5 疟脉小实212

6.6 疟之渴与不渴213

7.疟疾治则213

7.1 治疟宜早213

7.2 治疟要抓时机214

7.3 十二疟的治疗原则215

7.4 刺疟先刺病之先发217

九、跌仆外伤及外科疾病218

1.跌仆外伤218

2.颈痈219

3.痈疽220

4.米疽221

5.疵痈221

6.走缓222

十、杂病223

1.厥病223

1.1 厥病223

1.2 厥痹223

2.失音224

2.1 暴瘖气鞕224

2.2 失音证225

3.重舌226

4.齿疾226

4.1 龋齿病226

4.2 齿唇寒痛227

5.耳聋耳鸣228

5.1 耳聋(一)228

5.2 耳聋(二)228

5.3 耳聋、耳鸣229

6.风痉230

7.胕髓病230

8.奇病231

9.男子如蛊,女子如怚232

10.积证233

10.1 积证的形成233

10.2 积证的症状236

10.3 积证的病因病机238

11.麻风病241

附录一 后世历代医家刺血疗法医案254

附录二 研究《黄帝内经》刺血疗法的相关论文263

《黄帝内经》刺血疗法概述263

《黄帝内经》刺血疗法出血量探析273

《黄帝内经》络病与刺血疗法探讨280

《黄帝内经》望络诊病探析285

《黄帝内经》中应用于急症的刺血处方292

刺血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1例301

刺血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概况与体会303

后记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