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流行语研究 社会与媒介的视角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仕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9440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影响-汉语-社会习惯语-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流行语研究 社会与媒介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网络流行语:一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1
第一节 社会变迁:从流行语到网络流行语1
一 文化内涵:从单一到多元2
二 流行领域:从单一到丰富3
三 流行人群:从较单一群体到多阶层3
四 流行范围:从区域到广泛5
五 生产方式: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5
第二节 互联网与社会转型:我国网络流行语的诞生6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浪潮:信息社会7
二 中国: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市场8
三 互联网:社会变革的驱动器10
四 从封闭到开放:中国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11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及当代意义12
一 流行语研究:社会学的三个理论视角12
二 网络流行语社会学研究的当代意义17
第四节 我国网络流行语相关研究述评21
一 总体情况及主要理论取向22
二 研究的主要议题24
三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研究走向30
第五节 研究视角、理论框架和方法31
一 研究定位与研究目标32
二 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33
三 研究方法36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概念、特征及类型43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基于社会学的概念分析43
一 既有界定及与相关概念的关联性44
二 网络流行语内涵界定应厘清的几个问题48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特征52
一 空间范围:主要存在但不局限于网络场域52
二 发生过程:自发的生产与传播53
三 使用主体:年轻人群58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划分59
一 从网络流行语内容涉及的领域划分60
二 从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态划分63
三 从网络流行语意义指向划分66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动力机制分析68
第一节 现实社会舆情: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内源性动力68
一 网络流行语与社会舆情69
二 网络流行语涉及社会舆情的内容分析70
三 社会舆情:网络流行语的修辞呈现与议题建构76
第二节 意义模仿与互动: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符号动力83
一 意义模仿: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因83
二 模因: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传播85
三 网络语言符号的空间结构及特性87
四 网络语言符号的独特社会功能91
五 网络流行语造句行为特征95
第三节 社会网络: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结构性动力100
一 社会网络及网民的社会网络100
二 强弱关系和节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影响因素102
三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关键节点105
第四节 网络社会性软件: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技术动力106
一 社会性软件的类型及功能107
二 社会性软件对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影响113
第五节 网民行为: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的主体动力118
一 网络流行语的生产者和生产行为119
二 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四种基本使用行为122
三 网络流行语使用的两个场域126
四 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取向129
五 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程度130
第六节 新旧媒介互动:网络流行语跨时空传播的综合动力132
一 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133
二 传统媒介对网络流行语的扩散:取景的观点136
三 传统媒介: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扮演140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属性分析145
第一节 民族特性145
一 汉语文化底蕴与网络流行语146
二 多元民族性格与网络流行语147
三 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与网络流行语148
四 民族思维方式与网络流行语149
五 民族文化心态与网络流行语150
第二节 阶层属性151
一 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151
二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153
三 社会中间阶层: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155
四 网络流行语:社会中间阶层追求平等的权利诉求161
五 网络话语:社会底层被边缘化168
第三节 群体属性169
一 表意群体和趣缘群体170
二 网络流行语指称的网络社会群体177
三 网络流行语使用的社会群体及特征178
第四节 心理属性186
一 从众心理:集合行为与群体极化187
二 娱乐心理:恶搞和“呐喊”189
三 冷漠心理:陌生人社会的“看客”191
四 求新心理:忙碌的“逐潮者”192
五 质疑心理:“天使”与“魔鬼”195
六 怨恨心理:“贫富冲突”和“官民冲突”195
七 焦虑心理:社会压力与社会安全198
第五章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分析203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社会功能发挥与环境变量204
一 社会功能理论204
二 影响网络流行语社会功能变化的环境变量205
三 基本结论220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正功能221
一 人际交往功能221
二 身份识别功能223
三 娱乐时尚功能224
四 舆论监督功能225
五 民意及情绪表达功能227
六 安全阀功能228
七 推动相关网络事件发展和问题解决231
八 推动语言创新232
九 规范社会道德233
十 反映和考察社会舆情235
十一 商业经济功能236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的负功能238
一 形成语言暴力238
二 影响语言规范240
三 消解和冲击传统价值观241
四 造成社会语文水平的低下243
五 增加了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沟通障碍243
六 增加现实社会压力245
七 影响社会知觉,易导致人们对社会状况的误判246
八 影响年青一代的思维方式248
第六章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及控制249
第一节 社会问题理论与网络社会249
一 社会问题相关理论250
二 网络社会与社会问题252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现实社会问题255
一 结构性社会问题256
二 变迁性社会问题259
三 越轨性社会问题262
四 病态性社会问题264
五 心理性社会问题266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反映的网络社会问题270
一 另类的网络暴力270
二 若隐若现的网络色情272
三 被扩散的网络信息污染273
四 网络民粹情绪泛滥275
第四节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277
一 社会控制与网络社会治理278
二 我国虚拟社会治理历程280
三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284
第五节 繁荣健康网络文化,培育健康社会心态289
一 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90
二 培育健康社会心态297
附录300
附录1 网络流行语调查问卷300
附件2 2008—2013年网络流行语典型案例308
主要参考文献335
后记349
热门推荐
- 617087.html
- 2506124.html
- 167155.html
- 3345346.html
- 2778541.html
- 1479512.html
- 3484344.html
- 2919734.html
- 1263133.html
- 5499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20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88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77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41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49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39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52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90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