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文教育论文选编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语文教育论文选编 上
  • 林治金主编 著
  • 出版社: 青岛:青岛出版社
  • ISBN:754361799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169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11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文教育论文选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单兆众1

说明1

导言1

凡例1

上册前记1

语文教育改革3

说两等小学读经讲经之害(1911年) 何 劲3

论教授国文当以语言为标准(1912年) 潘树声4

标点之革新(1918年5月) 陈望道7

论教育之根本问题(1918年) 黎锦熙9

国文之将来(1919年11月17日) 蔡元培12

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1919年) 黎锦熙14

我之国语教育观(1919年) 张一麟18

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1920年6月13日) 蔡元培21

国语教育上应当解决的问题(1921年3月) 黎锦熙24

何谓国语教育(1921年3月) 黎锦熙31

新式标点用法概略(1922年3月4日) 陈望道35

标点和书法(1922年3月) 陈望道41

中国国语教育进行概况(1922年) 黎锦熙43

语文教育、语文学习不能脱离社会生活(1930年9月21日) 陈望道48

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1934年6月19日) 陈望道49

关于发起大众语运动的通信(1934年6月) 陈望道51

先使白话文成话(1934年6月) 夏丏尊52

大众语文运动之路(1934年7月1日) 陶行知54

这一次文言和白话的论战(1934年7月) 陈望道56

为了大众,为了文学,需要大众语(1934年8月1日) 陈望道58

怎样做到大众语的“普遍”——三路并进(1934年8月8日) 陈望道59

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1934年12月) 黎锦熙61

谈文字符号(1935年1月16日) 陶行知67

文字的保守(1935年3月15日) 王 力68

中国语文的演进和新文字(1938年6月) 陈望道71

语文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部门(1938年7月) 陈望道75

中国拼音文字的演进——明末以来中国语文的新潮(1939年11月1日) 陈望道76

语文教育的改进(1940年1月) 陈望道80

从“基本教育”看国语运动史(1948年11月12日) 黎锦熙81

需要一种现代化的、科学的拼音方案作为教学工具(1955年10月) 陈望道88

语法教学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956年5月) 高名凯89

语法教学和汉语规范化(1956年5月) 任铭善93

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1956年5月) 王 力97

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汉语拼音字母的总结(1957年12月11日) 吴玉章 黎锦熙102

漫谈汉语拼音方案的实用(1958年1月) 倪海曙105

正确地认识汉语拼音方案的重大意义(1958年1月) 周有光112

谈“五四”时期的语文教育改革(1959年5月5日) 陈望道117

汉语拼音教育的普及和提高(1959年7月) 周有光119

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1960年3月) 王 力126

拼音字母和“文化革命”——注音扫盲和小学语文课改(1960年4月14日) 黎锦熙129

发挥汉语拼音方案的巨大力量(1960年8月) 吕叔湘132

研究语文应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1961年10月) 陈望道136

从汉语拼音方案想到语言教学(1962年6月) 吕叔湘137

再论拼音字母和语言教学(1962年10月) 吕叔湘139

谈大众语运动(1975年) 陈望道142

文字改革和语言科学、语文教学三结合的建议——初等教育阶段(1977年11月) 黎锦熙144

汉语文变迁发展的大势(1980年) 陈望道151

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1981年2月) 张志公153

语文学科与电化教学(1981年3月) 张志公167

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不断提高小学教学质量(1982年2月) 李 平169

进一步发挥《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1983年2月) 王 力 周有光172

言文一致与言文分家(1984年7月) 张中行175

语文教学要改革,语言文字要规范(1986年12月) 王 均178

普及汉语拼音(1987年6月22日) 倪海曙181

汉语的国际地位(1989年2月) 周有光184

语文运动的回顾和展望——《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30周年(1989年5月) 周有光188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导论(1989年8月15日) 顾黄初 李杏保195

语言生活的五个里程碑(1989年11月) 周有光208

汉字简化是历史的进步(1991年2月) 柳 斌214

中国的汉字改革和汉字教学(1992年3月) 周有光216

努力开创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局面——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2月) 柳 斌221

中国语文教育的两次重大转变(1995年1月) 卫灿金227

《语文思维培育学》序(1995年1月) 朱绍禹231

略论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问题(1995年7月) 朱作仁233

语文现代化的宏观考查——我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回顾与前瞻(1995年10月) 许长安237

信息化时代的中国语文现代化(1995年10月) 周有光241

2000年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呼唤——从香港地区的语文教育谈起(1995年10月) 张 锐245

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1996年) 陈仲梁250

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1997年1月) 周庆元253

双语言时代的汉语文教育(1998年1月) 甘其勋258

让汉字走向世界(1998年1月) 吕型伟260

名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65

《文章讲话》序(1938年5月) 陈望道265

一生站在进步思潮的最前线——纪念陈望道先生诞生100周年(1979年) 周有光267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1980年8月18日) 吕叔湘271

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步骤——读叶老《语文教学二十韵》心得(1982年4月) 高惠莹274

回忆望道先生(1982年10月) 倪海曙277

一个著名的命题(1983年2月) 袁微子287

教是为了不教,关键在于导(1983年5月) 高惠莹289

陶行知论解放儿童创造力(1984年3月) 周洪宇294

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是为了不教”(1985年6月) 李伯棠298

吕叔湘先生和语文教学(1985年8月) 张寿康301

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1987年1月) 孔棣华304

《语文教学论集》前言(1987年9月) 张厚感309

怀念圣陶先生(1988年8月) 吕叔湘315

阅读教学管窥——学习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一得(1990年1月) 刘国正318

论叶圣陶的“主体主导观”(1990年4月) 钱 威326

朱自清作文教学观评析(1990年4月) 潘新和331

再谈“有所为而作”——学习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1990年12月) 蒯福棣337

语文现代化的先驱和导师——纪念黎锦熙先生诞辰100周年(1990年) 周有光342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真谛(1991年4月) 朱敬本345

《张志公文集》评介(1992年1月) 林运来348

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是叶圣陶的作文教学主导思想(1993年6月) 孙春福 周民森352

叶圣陶先生——教育界一代宗师(1994年6月) 张志公356

《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前言(1994年11月) 黎泽渝 马啸风 李乐毅358

试论张志公的语文教育致用观(1997年1月) 董菊初369

叶圣陶的语文素质教育观(1997年1月) 王松泉374

叶圣陶先生和教材建设(1997年12月) 刘国正379

历久弥新——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与小学作文训练(1998年3月) 高恒利382

语文课程389

论小学校之教授国文(1909年) 沈 颐389

文字与教育(1932年) 周谷城391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1940年8月18日) 叶圣陶395

略谈学习国文(1942年1月1日) 叶圣陶400

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辞(1942年8月1日) 叶圣陶402

本国语文教学法提要(1947年) 黎锦熙405

课程标准的重要和课本的活用(1950年1月31日) 徐特立410

语文课的“文”“道”问题(1961年10月23日) 陈望道412

谈语言的学习和教学(1962年3月22日) 吕叔湘413

认真学习语文(1962年10月) 叶圣陶416

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1963年4月) 吕叔湘421

说工具(1963年10月) 张志公427

关于语文教学问题(1964年2月17日) 吕叔湘432

语文课·政治课·文学课(1964年3月) 蒋仲仁437

再谈语文课的几个问题(1978年10月) 张志公441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1979年12月25日) 吕叔湘448

思维·语言·语文教学(1982年) 蒋仲仁456

“文道统一”也有“现代化”问题(1983年12月) 张志公461

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1983年) 蒋仲仁462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1984年3月) 李伯棠466

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1984年7月) 张志公470

普通话书面语的教学(1985年5月) 吕叔湘485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特殊性(1991年1月) 辛 亮 赵舜华48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992年1月) 戴宝云492

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程序和方法(1992年6月) 李海林497

“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辨——兼论语文教学的整体失误(1993年1月) 李海林501

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1993年7月) 余应源505

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1995年6月) 肖北方 杨再隋513

全面认识和体现语文学科性质——对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1995年) 崔 峦518

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1996年1月) 李尚文526

我的语文工具观(1996年4月) 刘国正530

语文工具论批判(1996年5月) 李海林533

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1996年8月) 于 漪 闻 达537

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1996年10月) 李 震541

工具·实用·现代化(1996年11月) 张志公547

语文科同其他学科的关系(1996年11月) 朱绍禹549

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1997年1月) 顾黄初553

语言·思维·人文——对语文科性质的再认识(1997年1月) 卫灿金557

讨论语文学科性质的立足点(1997年1月) 龚向明562

从语文科目标看语文科性质(1997年4月) 朱绍禹566

发挥语文学科功能,提高语文素质(1997年9月) 田本娜572

正本清源说“工具”(1997年10月) 李维鼎575

语文是能力型的人文学科(1997年11月) 权曙明580

语文教科书585

初等小学国文教授法·例言(1914年8月) 黎锦熙585

初等小学国文读本第一册教授细目·第一学年教材分配表(1914年) 黎锦熙586

关于小学教科书的几点小小意见(1931年10月) 俞子夷590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1931年) 陶行知594

关于小学国语读本的几个重要问题(1931年) 朱文叔601

谈识字课本的编辑(1936年11月) 叶圣陶607

今年儿童节的感想(1946年) 辛安亭609

小学教材与儿童读物的检讨(1947年) 陈伯吹614

关于编写小学国语课本的问题(1948年6月) 徐特立620

回顾在延安十一年的教材编写生活(1949年) 辛安亭621

课本中的数字使用问题(1954年4月) 辛安亭627

小学语文的阅读材料必须丰富起来(1955年) 辛安亭631

课本内的图画问题(1956年7月) 辛安亭635

从《反对党八股》想到课本编写方面的一些问题(1956年11月) 辛安亭638

关于编教材——跟江苏农村教材编辑人员的讲话(1961年5月23日) 叶圣陶642

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在人教社业务学习会上讲话的提纲(1962年5月) 叶圣陶645

课文的选编——致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1962年8月22日) 叶圣陶647

关于语文课本的练习题——对十年制语文课本初稿的批语(1962年12月26日) 叶圣陶651

国语运动和白话文教科书(1973年) 吴研因652

谈编写教材的原则——延安时期编写教材的经验之一(1979年7月) 辛安亭653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的几个问题(1981年1月) 吕叔湘669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怎样设计的(1981年4月) 袁微子673

编写教材必须注意联系实际——延安时期编写教材的经验之二(1981年10月) 辛安亭677

读写例话及其教学(1982年4月) 崔峦684

六年制小学语文基本教材的编写设计(1984年3月) 袁微子 何慧君686

在改革中前进——35年来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1984年5月) 何慧君689

小学语文教材演变概述(1985年3月) 李伯棠694

对阅读教材编排的一些认识(1985年4月) 霍懋征700

小学语文教科书和读物的编辑情况(1985年4月) 莘乃珍704

关于修改四省市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的意见(1985年5月) 杭 苇708

台湾省中小学课程编订和教材编印情况述评(1988年1月) 柯 言711

小学语文乡土教材编写初探(1988年4月) 王昌桃 王国林714

谈谈儿童图书字体大小的问题(1989年11月) 郭凤玲 袁敏718

小学语文教材简介(1989年12月) 袁微子 陈国雄720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1991年1月) 谭惟翰723

谈教科书的用字问题——为庆祝《汉字简化方案》公布35周年作(1991年2月) 张志公729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介绍(1991年3月) 高惠莹 刘秀英 赵敏成731

一纲两制(五、六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简介(1991年10月) 丁有宽734

关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1991年12月) 陈国雄737

新编《小学语文阅读课本》的几个问题(1992年5月) 刘新梅743

小学语文的体系结构与特色(1992年)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版)编委会745

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1993年8月) 陈国雄748

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1995年6月) 朱绍禹758

抓紧教材建设是华文教育的急迫任务——华文教育初探之一(1996年3月19日) 赵敏成763

培养语文素质的沃土(1996年6月) 于 漪769

试说语文教材的学派和风格(1996年6月) 朱绍禹772

试论编写语文教材的理论依据(1997年1月) 甘其勋776

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进步——“S版”教材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度(1997年3月) 徐永森783

活动类课程《阅览与自习》的基本特征(1997年3月) 钟文芳785

对21世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思考(1997年9月) 崔 峦789

一套有特色的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简介(1998年1月) 高万同793

语文教学改革799

言文教授论(1912年3月) 庾 冰799

应用文之教授(1918年) 刘半农804

教学合一(1919年2月24日) 陶行知809

国语问答一束(1921年3月) 黎锦熙811

小学校附设儿童图书馆之提议(1921年5月7日) 陈望道816

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1922年1月20日) 叶圣陶818

文字的自然教学法(1922年) 吴研因824

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1923年) 杜佐周829

语文研究和教育方法的改进(1924年4月8日) 陈望道833

小学国语科教学的三种新趋势(1930年) 赵欲仁835

国文科考试之目的及方法(1932年) 阮 真847

学习国文的着眼点(1936年10月) 夏丏尊851

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1953年7月) 叶苍芩857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意见(1963年11月22日) 辛安亭862

语文教学应从烦琐教法中解放出来(1964年11月) 叶 仲 蒋 群868

语文训练问题需要加紧研究(1977年8月) 张志公872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两个大问题(1977年) 辛安亭878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1978年4月22日) 吕叔湘884

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1978年3月16日) 吕叔湘891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1978年8月21日) 叶圣陶893

关于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的探讨(1979年2月) 张志公899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1979年6月) 张志公904

语文教学三十年(1979年) 蒋仲仁910

语言规律与语文教学(1979年) 蒋仲仁919

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1980年3月) 张志公927

一个关键性的教学改革(1980年12月) 袁微子934

“语文”和“教学”(1980年) 蒋仲仁937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1981年10月) 金和德940

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而努力——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纪要(1982年6月) 北京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室949

教学效果要重视科学检查(1982年8月) 袁微子958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1983年4月) 张志公961

要教会学生学习(1983年6月) 崔 峦965

语文教学应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1983年6月) 崔 峦969

关于端正教学思想的问题(1983年6月) 袁微子972

要发挥电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983年11月) 袁微子974

试论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1983年11月) 袁微子977

要重视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1983年12月) 崔 峦983

一项成功的教学改革(1984年6月) 王 力986

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写在《语文学习》创刊五周年之际(1984年7月) 吕叔湘987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1984年8月) 袁微子989

汉语文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84年8月) 张志公994

教育改革中的教学改革(代序)(1984年) 蒋仲仁1001

贯彻“三个面向”题词的精神,加速教学改革的步伐(1985年4月) 刘曼华1007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的发展(1985年8月) 崔 峦1010

新的和旧的语文教学(1985年10月21日) 吕叔湘1018

知识的教学和品德的培养(1985年) 蒋仲仁1020

关于小学语文考试的改革(1986年5月) 崔 峦1024

考试的观念更新及其改革趋势(1986年5月) 崔 峦1027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改革(1986年9月) 袁微子1029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儿童认识的发展(1986年12月) 袁微子1035

谈谈语文训练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1987年6月) 崔 峦1041

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1988年1月) 崔 峦1045

论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整体性和最优化(1988年5月) 田本娜1048

小学语文教学四十年(1989年1月) 李伯棠1051

国内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1989年) 朱作仁1059

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1992年6月12日) 张志公1072

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1992年6月) 章 熊1075

单元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1992年11月) 毕来林1079

谈谈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考试改革问题(1992年12月24日) 柳 斌1083

小学语文教学前进的道路(1993年4月) 蒋仲仁1086

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三大成就(1993年7月) 赖瑞云1091

一己之见(1993年12月) 刘国正1096

探索具有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的小语教学新体系(1994年2月) 高惠莹1100

摆正位置,走出误区——语文教学要接受语言学理论指导(1994年3月) 倪渝根1103

抓住根本改革语文教学(1994年3月) 钱正权1106

“《红领巾》教学法”四十年祭(1994年4月) 沈大安1110

小学语文活动课初探(1995年7月) 田本娜1114

以训练替代分析(1996年1月) 李吉林1120

小学语文课加强语言训练问题(1996年2月) 田本娜1125

改进当前国民小学国语文教学之我见(1996年9月) 易进财1130

凭借义务教育教材,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1996年11月) 崔 峦1137

语文学科小学生主体性发展指标(1996年11月) 刘秀英1142

感悟: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传统之精髓(1997年1月) 吴言明1144

以“潮流文化”创设情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尝试(1997年9月) 区婉仪1148

面向21世纪的香港中文教学(1997年9月) 施仲谋1151

21世纪语文教学的展望(1997年9月) 章 熊1154

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1997年12月) 郑国民1163

语文教学需要研究的问题(1998年1月) 李海林11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