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 陈红太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2192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512页
  • 主题词:政治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孔子的“为国以礼”与“仁”1

一、“为国以礼”的背景、意义与实质3

(一)周礼的瓦解和礼的政治功能的凸显3

(二)克己复礼与对周礼的捍卫6

(三)礼的损益的主要体现13

二、仁的传承、实质与期待16

(一)孔子之前或同时代人对“仁”概念的使用16

(二)孔子对“仁”观念的传承和发展21

(三)对孔子仁的结构和实质的探讨26

(四)对孔子仁的实质的再认识32

(五)孔子对待刑杀的态度35

(六)仁的实现与对仁的期待38

第二章 孟子的“性”、“内圣外王”与“士人”45

一、人性本善及其内涵45

(一)心本善与心、性、天的关系45

(二)仁、义、礼、智的含义51

二、内圣外王及士人的责任55

(一)关于“得天下”的逻辑思考:内圣外王与仁政55

(二)士的责任与人格60

三、孟子对孔子儒学的发展65

(一)确立了儒学形上理念,解决了关于人的善性的来源问题66

(二)积极回应社会变革,确定了儒学“内圣外王”的政治实践路径69

(三)对士人责任和人格的规范,为儒学的践行确定了实践主体73

第三章 老子的“道”说与圣人无为75

一、老子的认知方式与“道”、“德”的含义76

(一)老子对事物存在方式的独特认知76

(二)道的存在及其属性79

(三)“德”的含义及含“德”之物81

二、圣人无为的“太上”政治85

(一)“太上”的政治理想与“道法自然”85

(二)圣人无为的论证及实践要求91

第四章 庄子对老子哲学及无为政治的发展99

一、“是非之辩”的批判与梦中觉醒101

(一)人的认知的不同层次、多维性与是非之辩101

(二)“名物局限”、事物的“然与可”和梦中觉醒113

二、“真人”、“虚己游世”及实践原则125

(一)“真人”的抽象与真人的典范125

(二)“虚己游世”的实践原则130

三、为君之道,为臣之道141

(一)君主安道不知治天下的无治政治141

(二)“心斋法”与“以鸟养养鸟”的事君原则147

四、“道”为何物?得道之法155

(一)“道”为何物?155

(二)“得道”的四个范例158

五、对庄子评价的讨论164

第五章 荀子的人论、礼与君子之治169

一、“天人、化性与明心170

(一)明于天人之分”170

(二)人性本恶与人的“知性”171

(三)“仁义之统”抑或“礼义之统”176

二、明分、重法和君子之治181

(一)“明分使群”的“至平”社会理想181

(二)重法与“义刑”、“义杀”184

(三)君子、“治人”与圣王的关系189

三、荀子对儒学政治精神的贡献193

(一)宋以降儒者对荀子非难的辨析193

(二)“明心论”和“以礼统法”是对孔子儒学的重大发展197

(三)荀子儒学与鲁儒学思想的异同199

第六章 韩非子对人情的透视与法势权术207

一、人情的实质与“利害场”208

(一)人情“趋利避害”,“自为心”208

(二)人情因时而易,“世异则事异”214

二、论法势权术220

(一)人治与法治220

(二)人设之势与权术230

第七章 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和天人学说237

一、天的概念与天人类一238

(一)“天人类一”与“天人感应”238

(二)天志仁,天道义243

二“天立王以为民”,“屈民而伸君”246

(一)天之立王以善民246

(二)伸君、顺命、明教、立制248

三、关于“三纲五常”和“德主刑辅”251

(一)贵阳而贱阴,任德而不任刑252

(二)五行规范与设官施政256

四、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学说性质259

五、董仲舒思想与荀子思想的异同266

六、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评价270

(一)整合社会意识信仰,满足社会道统重建的需要271

(二)整合社会制度规范,满足社会政统的重建或王权合法性重建的需要272

(三)整合社会治道精要,实现了治道的重建274

第八章 朱熹的理学与君心论279

一、“理”的含义与“理一分殊”281

(一)“理”的含义与“气”的关系281

(二)“理一分殊”与理气同异的研究294

二、心性诸概念与“正君心”政治大本说306

(一)心性诸概念的含义及相互关系306

(二)“正君心”为天下事之大根本说317

第九章 王守仁的“心即理”与“致良知”321

一、对朱熹理学的反省与批判322

(一)对朱熹晚年和中年思想加以区别322

(二)“心即理”与“知行合一”323

二、“良知”的含义与“致良知”326

(一)良知的含义327

(二)致知格物329

(三)明德、亲民、爱物331

第十章 李贽对世间价值的重新评价与“至人之治”335

一、“物即性”与“真即善”的哲学335

(一)“清净本原”就是“山河大地”336

(二)童心即真心论337

二、重新评价世间的一切价值338

(一)儒学经典是“因病发药,随时处方”338

(二)“是非无定”的是非观339

(三)“善与人同”的善恶观341

(四)“私者人之心也”的义利观343

(五)“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的贵贱观344

(六)“道之在人”的道统观345

三、“至人之治”的政治理论346

第十一章 黄宗羲的“以天下万民为事”与“行天下之法”349

一、“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观350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350

(二)“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352

(三)“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353

(四)“万民忧乐”的治乱观355

(五)“仁义功用”,由仁义行355

(六)“工商皆本”356

二、行“天下之法”的匡世理论357

(一)恢复宰相制度357

(二)学校论政358

(三)实行宽取严用的取士制度359

(四)设方镇以去封建与郡县之弊360

第十二章 顾炎武的“分权众治”与“名治”363

一、对君主专制的批判364

二、实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366

三、实行“正人心、厚风俗”的名治368

(一)亡国与亡天下368

(二)“以名为治”的几项内容369

第十三章 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总结与重构373

一、对张载气一元论哲学的注解与发展375

(一)从“太虚即气”到“太虚一实”375

(二)从“一物两体”到“一体两用”378

(三)“天地之化日新”与“太极即道”381

二、对儒家政治哲学核心理念的总结与发展385

(一)理气、道器与道德385

(二)天道与人道393

(三)理势史观396

(四)人性与理欲399

(五)公私与义利405

三、重构以“仁义”为本、“政教”为用的儒家政治哲学411

(一)“仁义”的含义”,政”与“教”及其关系412

(二)关于公天下、分统而治和进贤421

第十四章 颜元的“恢复儒学正传”与“法三代”431

一、“以习行经济为事”的儒学正传431

(一)重新诠释儒学正传432

(二)程、朱理学与尧、舜、周、孔之道“判然两途”436

(三)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438

二、为治“法三代”439

(一)行井田、均土地439

(二)复封建、强天下440

(三)建学校、重征举441

第十五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对儒学政治精神的继承445

一、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449

(一)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449

(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453

二、以党治国及党义征服466

三、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评析470

(一)超阶级的民族立场470

(二)顺应时代潮流的博大兼容精神471

(三)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某些局限性474

四、孙中山对儒学政治精神的传承476

(一)要用民族精神救国476

(二)“尧舜禹汤文武”是对人民负责的478

(三)用“三民主义”征服民心481

后记4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