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元代农业地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元代农业地理
  • 吴宏岐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 ISBN:7805455597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89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2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元代农业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原汉地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

第一节 腹里地区1

一、蒙元时期的移民屯垦和水利建设1

二、腹里南部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7

三、腹里北部地区的畜牧业和农地垦殖13

第二节 河南地区和陕西地区16

一、金元之际河南、陕西两地人口的移徙16

二、河南地区的屯垦及农业经济的发展18

三、关中、兴元等地的屯垦与水利建设22

四、陕西行省北部地区的农牧经济27

第二章 北方边地农牧开发及其地域差异29

第一节 甘肃行省及其以西地区29

一、移民垦殖和农业经济29

二、诸王分地和畜牧经济34

第二节 辽阳行省37

一、移民垦殖和农业经济37

二、畜牧和渔猎经济40

第三节 岭北行省41

一、移民屯垦和水利事业41

二、畜牧和渔猎经济以及粮食的补给44

第三章 东南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47

第一节 江浙行省47

一、宋元之际北方的移民47

二、浙西、江东圩田水利的发展51

三、浙闽沿海堤塘的建设与农地垦殖57

四、江浙诸地山区的垦殖60

五、江浙行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61

第二节 江北地区69

一、两淮地区及江汉平原的屯垦事业69

二、江北诸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71

第三节 江西行省73

一、江西地区的农垦和水利建设73

二、广东沿海地区水利的发展74

三、江西行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75

第四节 湖广行省82

一、湖广诸地的屯垦与水利的发展82

二、八番顺元等地的畜牧经济85

三、湖广行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86

第四章 西南地区农牧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建92

第一节 四川行省92

一、宋元之际农业经济的破坏及元代的屯垦92

二、农牧地区的分布特征96

第二节 云南行省100

一、屯垦事业和水利的发展100

二、畜牧经济的发展105

三、云南行省农牧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108

第五章 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征110

第一节 麦类110

一、北方的大小麦产区110

二、南方的大小麦产区113

三、燕麦、青稞的分布地区120

第二节 水稻120

一、北方的水稻产区120

二、南方的水稻产区125

第三节 谷类129

一、北方的谷类作物产区129

二、南方的谷类作物产区133

第四节 豆类和芝麻134

一、豆类作物的分布地区134

二、芝麻的分布地区136

第五节 养麦、薯芋、稗子和蜀黍138

一、荞麦的分布地区138

二、薯、芋的分布地区139

三、稗子、蜀黍的分布地区140

第六章 经济作物的地域分布特征142

第一节 蚕桑142

一、北方的蚕桑地区142

二、南方的蚕桑地区147

第二节 麻类152

一、北方的麻类作物产区152

二、南方的麻类作物产区154

第三节 木棉157

一、北方的木棉产区157

二、南方的木棉产区158

第四节 茶树162

一、茶课的地域范围162

二、主要的茶产地及其名茶品种163

第七章 漕运地理的专题研究167

第一节 略论金代的漕运167

一、金朝前期的御河漕运167

二、京城至通州段漕河的开凿171

三、上京、北京、东京诸路的河漕和海运173

四、贞右南渡后御河漕运的衰落和河南、陕西漕运的发展175

第二节 略论元朝的西路漕运181

一、西路漕运开辟的时间及路线181

二、西路漕线漕运能力的估计183

三、西路漕运的作用和意义186

后记1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