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方法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方法与实践
  • 董祚继,吴运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ISBN:978780246146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26页
  • 文件大小:186MB
  • 文件页数:748页
  • 主题词:土地规划-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方法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篇 历史篇3

第1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及其演变3

1.1 人地关系的产生及其历史分析3

1.1.1 人地关系的产生3

1.1.2 人地关系的演变4

1.1.3 人地关系中衰落文明的启示7

1.1.4 当代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9

1.2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9

1.2.1 规划9

1.2.2 土地与土地利用17

1.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和发展22

1.3 作为公共政策的土地利用规划39

1.3.1 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39

1.3.2 作为公共政策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和特性41

第2章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溯源45

2.1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思想起源——古代文明45

2.1.1 天文47

2.1.2 礼制49

2.1.3 自然50

2.1.4 功能52

2.2 中国古代规划的理论体系54

2.2.1 《周礼》54

2.2.2 《管子》57

2.2.3 风水60

2.3 中国古代规划的技术方法62

2.3.1 建筑技术62

2.3.2 交通技术65

2.3.3 水利技术68

2.3.4 农业技术69

2.3.5 测量技术70

2.3.6 制图技术71

2.4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的应用实践73

2.4.1 江苏苏州:吴阖闾——象天法地的代表73

2.4.2 山东淄博:齐临淄——管子营国思想的体现76

2.4.3 北宋汴梁、南宋临安——功能主义规划的典型78

2.4.4 陕西西安:隋唐长安——礼制精神的发扬80

2.4.5 明十三陵——风水规划的高峰82

2.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实践对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85

2.5.1 要振兴中国传统规划文化85

2.5.2 土地利用规划是系统的规划86

2.5.3 土地利用规划是公共政策的体现86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与发展88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历史回顾88

3.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的分期88

3.1.2 土地利用规划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99

3.2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演进103

3.2.1 改革开放前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方法103

3.2.2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方法104

3.3 对近两轮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和反思109

3.3.1 近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效109

3.3.2 近两轮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11

3.4 转变规划观念和方法的哲学思考116

3.4.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16

3.4.2 改进规划的思想方法123

第4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国际和地区比较128

4.1 规划体系128

4.2 规划目标134

4.3 规划程序137

4.4 规划方法141

4.5 规划管理144

4.6 国外和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简评147

4.7 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150

第二篇 理论篇157

第5章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思想基础157

5.1 理想主义157

5.1.1 理想主义及其发展历程157

5.1.2 规划理论中的理想主义158

5.1.3 理想主义指导下的土地利用规划160

5.2 理性主义160

5.2.1 理性主义的由来160

5.2.2 理性规划理论的产生和完善161

5.2.3 理性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未来161

5.2.4 理性主义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162

5.3 生态思想163

5.3.1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163

5.3.2 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164

5.4 人本主义165

5.4.1 土地利用规划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产生166

5.4.2 土地利用规划中“以人为本”的内涵167

5.5 可持续观念168

5.5.1 可持续性的内涵168

5.5.2 土地可持续利用170

5.6 权威主义171

5.6.1 权威主义的内涵171

5.6.2 权威主义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172

5.7 实用主义173

5.7.1 实用主义的内涵173

5.7.2 实用主义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174

第6章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175

6.1 土地利用系统控制论175

6.1.1 系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在土地利用上的实践175

6.1.2 土地利用系统观179

6.1.3 土地利用系统模型185

6.1.4 土地利用系统控制188

6.2 土地利用国家(政府)干预论202

6.2.1 国家干预的理论渊源203

6.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205

6.2.3 土地市场配置和国家干预的利弊208

6.2.4 土地利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和手段214

6.3 非均衡经济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217

6.3.1 均衡与非均衡217

6.3.2 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及其状态219

6.3.3 现行资源配置理论及其局限220

6.3.4 经济体制与土地资源配置224

6.3.5 非均衡经济运行中的土地利用规划226

6.4 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其他理论229

6.4.1 人地关系理论229

6.4.2 人类生态学理论231

6.4.3 公共管理理论233

第7章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236

7.1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体系236

7.1.1 国内外有关规划理论构成的代表性观点236

7.1.2 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构成的前提237

7.1.3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构成238

7.2 土地利用演化理论(本来怎样)239

7.2.1 土地利用自然演变理论239

7.2.2 土地利用价值规律理论245

7.2.3 土地利用社会、政治理论252

7.3 土地利用组织理论(应该怎样)253

7.3.1 人地和谐论254

7.3.2 城乡统筹论256

7.3.3 区域协调论258

7.4 土地利用运行理论(怎样实现)260

7.4.1 规划程序理论260

7.4.2 自组织理论264

7.4.3 物质环境论267

7.4.4 社会文化论268

7.4.5 适应性管理269

第三篇 方法篇275

第8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论基础275

8.1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论275

8.2 土地利用规划过程279

8.3 分析方法280

8.3.1 统计分析方法280

8.3.2 结构分析法284

8.3.3 相关分析法284

8.3.4 聚类分析法285

8.3.5 层次分析法286

8.3.6 关联分析法286

8.3.7 弹性分析法287

8.3.8 空间模型分析法287

8.4 预测方法288

8.4.1 情景分析法288

8.4.2 模型方法290

8.4.3 其他方法294

8.5 评价方法295

8.5.1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295

8.5.2 单指标评价法296

8.5.3 空间统计法297

8.6 信息方法297

8.7 公众参与方法299

第9章 问题界定与目标拟定——前期研究301

9.1 问题界定301

9.1.1 问题的性质、类型和特征301

9.1.2 界定问题的视角304

9.1.3 界定问题的途径306

9.1.4 界定问题的方法307

9.1.5 问题的评价与选择308

9.2 规划目标和指标的拟定308

9.2.1 规划目标309

9.2.2 规划指标310

9.3 前期研究的工作组织方法315

9.3.1 政府组织315

9.3.2 专家领衔315

9.3.3 部门合作316

9.3.4 公众参与316

9.3.5 科学决策316

9.4 前期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316

9.4.1 文献法316

9.4.2 访谈法317

9.4.3 问卷法319

9.5 专题研究322

9.5.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22

9.5.2 土地需求量预测323

9.5.3 土地适宜性评价324

9.5.4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326

9.5.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327

9.6 规划大纲编制328

第10章 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合法化——规划制定329

10.1 编制规划供选方案329

10.1.1 编制供选方案的必要性与依据329

10.1.2 编制供选方案的步骤329

10.1.3 编制供选方案的基本方法330

10.2 预测337

10.2.1 预测与编制规划方案的关系337

10.2.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337

10.2.3 土地需求量预测347

10.2.4 土地供给潜力预测352

10.2.5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365

10.2.6 空间区位分析预测365

10.3 方案比较与择优373

10.3.1 方案比较373

10.3.2 方案优化378

10.3.3 方案抉择381

10.4 规划的合法化382

10.4.1 合法化的含义382

10.4.2 合法化的程序382

10.4.3 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383

第11章 规划的执行与监测——规划实施385

11.1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中的政策工具选择385

11.1.1 政策工具的概念和分类385

11.1.2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中的工具选择386

11.1.3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工具的回顾与评价391

11.1.4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工具选择的建议393

11.2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模式395

11.2.1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模式分类395

11.2.2 基层官员行为397

11.2.3 规划执行的利益主体与博弈机制398

11.2.4 规划有效执行的理想条件401

11.3 土地利用规划监测体系401

11.3.1 城市土地动态监测402

11.3.2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402

11.3.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403

11.4 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监测中的应用403

11.4.1 土地利用规划核查系统403

11.4.2 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前景404

第12章 规划的评估与调整——规划修改406

12.1 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估406

12.1.1 规划评估的概念、分类与作用406

12.1.2 国内外规划评估的现状及经验408

12.1.3 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的内容409

12.1.4 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的程序412

12.1.5 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的标准413

12.1.6 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的方法414

12.2 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414

12.2.1 规划调整的概念414

12.2.2 规划调整的原因和作用416

12.2.3 规划调整的原则417

12.2.4 规划调整的程序418

第四篇 实践篇421

第13章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421

13.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现状421

13.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内涵421

13.1.2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现状422

13.1.3 中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423

13.2 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比较425

13.2.1 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概况425

13.2.2 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启示426

13.3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趋势427

13.3.1 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27

13.3.2 积极探索编制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428

13.3.3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方法428

13.4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429

13.4.1 土地利用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429

13.4.2 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430

13.4.3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430

13.4.4 土地利用规划与江河湖泊开发治理规划431

13.4.5 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农业发展规划431

13.5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问题432

13.5.1 “两规”相同之处432

13.5.2 “两规”相异之处433

13.5.3 “两规”协调宏观层面:健全空间规划体系434

13.5.4 “两规”协调微观层面: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36

13.6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436

13.6.1 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436

13.6.2 21世纪初期我国土地供需的总体态势438

13.6.3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总体要求442

13.6.4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443

第14章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47

14.1 全国规划前期研究的六大重点问题447

14.1.1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447

14.1.2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448

14.1.3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448

14.1.4 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研究449

14.1.5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450

14.1.6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450

14.2 规划期间(2006~2020年)土地利用形势分析451

14.2.1 土地利用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451

14.2.2 主要用地需要量预测453

14.2.3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463

14.3 规划期间(2006~2020年)土地利用战略选择466

14.3.1 土地利用的宏观统筹战略466

14.3.2 重大问题导向的土地利用倾斜战略468

14.3.3 土地利用战略分区472

14.4 《纲要》提出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482

14.4.1 指导原则482

14.4.2 规划目标483

14.4.3 主要任务485

14.5 《纲要》提出的土地利用重大安排485

14.5.1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485

14.5.2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487

14.5.3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491

14.5.4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492

14.6 《纲要》提出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96

14.6.1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496

14.6.2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497

14.6.3 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498

14.6.4 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498

14.6.5 推进规划民主决策499

第15章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00

15.1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500

15.1.1 总体要求500

15.1.2 编制程序502

15.1.3 主要工作内容503

15.1.4 规划成果504

15.2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505

15.2.1 总则506

15.2.2 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507

15.2.3 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510

15.2.4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512

15.2.5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514

15.2.6 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517

15.2.7 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518

15.2.8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520

15.2.9 附表523

第16章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26

16.1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526

16.1.1 总体要求526

16.1.2 改进方向527

16.2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年)大纲528

16.2.1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背景528

16.2.2 成都市概况530

16.2.3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价533

16.2.4 成都市战略地位分析537

16.2.5 成都市的战略定位与土地利用演变趋势539

16.2.6 建设用地预测544

16.2.7 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析550

16.2.8 土地利用规划方针和目标553

16.2.9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556

16.2.10 土地利用分区558

16.2.11 环境影响评价559

16.2.12 实施规划的措施560

16.3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561

16.3.1 成都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562

16.3.2 成都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565

第17章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5

17.1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575

17.1.1 基本要求575

17.1.2 改进方向576

17.2 北京市通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前期研究579

17.2.1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579

17.2.2 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583

17.2.3 土地利用战略构想584

17.2.4 重点问题的解决思路585

17.2.5 土地利用分区及管理保障措施608

第18章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13

18.1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613

18.1.1 成效与问题613

18.1.2 改进方向614

18.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616

18.2.1 总则616

18.2.2 土地用途分类和土地用途分区617

18.2.3 规划步骤与方法622

18.2.4 规划成果624

18.3 上海市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点625

18.3.1 修编原则626

18.3.2 主要内容626

18.3.3 修编期限626

18.3.4 土地利用分类及统计626

18.3.5 土地利用分区626

18.3.6 修编的程序626

18.3.7 成果要求627

18.3.8 规划的局部调整或修改628

第19章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629

19.1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概述629

19.1.1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629

19.1.2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内容630

19.1.3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程序632

19.1.4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效益分析633

19.1.5 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成果要求634

19.2 全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635

19.2.1 土地整理开发的基本状况与面临的形势635

19.2.2 土地整理开发目标与基本方针637

19.2.3 土地整理开发重点区域640

19.2.4 土地整理开发重大工程640

19.2.5 投资测算与筹资分析642

19.2.6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643

19.3 北京市延庆县土地整理开发规划644

19.3.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分析645

19.3.2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方案645

19.3.3 预期投资与效益评价648

第20章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649

20.1 基本农田的概念发展与规划编制649

20.1.1 基本农田的功能649

20.1.2 基本农田的地类651

20.1.3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653

20.1.4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改进方向654

20.2 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划655

20.2.1 示范区规划编制任务和主要内容655

20.2.2 编制程序656

20.3 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研究框架659

20.3.1 北京市基本农田格局的确立思路659

20.3.2 北京市基本农田的功能定位660

20.3.3 北京市基本农田现状及特征665

20.3.4 北京市基本农田划定标准665

20.3.5 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及保护机制668

第21章 土地储备规划671

21.1 土地储备规划概述671

21.1.1 土地资产价值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应用671

21.1.2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的必要性673

21.1.3 土地储备规划的主要内容674

21.1.4 土地储备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675

21.2 北京市通州区土地资产储备导向676

21.2.1 通州新城规划及土地资产价值分析676

21.2.2 通州土地资产储备导向677

21.3 海口市土地储备规划679

21.3.1 总则679

21.3.2 规划目标679

21.3.3 土地储备原则679

21.3.4 储备库现状680

21.3.5 土地储备资源682

21.3.6 规划期间储备规模与布局683

21.3.7 土地储备时序684

21.3.8 政策保障685

第22章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686

22.1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概述686

22.1.1 控制性详细规划686

22.1.2 修建性详细规划687

22.1.3 我国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现状688

22.2 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和成果要求689

22.2.1 村庄规划编制概况689

22.2.2 村庄规划依据和原则690

22.2.3 村庄规划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690

22.3 海南省海口市永德新村建设规划694

22.3.1 规划背景和前期研究694

22.3.2 永德新村现状和主要问题696

22.3.3 规划设想697

22.3.4 用地功能结构699

22.3.5 集中居住区用地布局700

22.3.6 生态休闲区用地布局701

22.3.7 交通、市政、景观规划703

22.3.8 建筑设计规划704

22.4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徐辛庄村整理规划704

22.4.1 项目现状704

22.4.2 项目规划705

22.4.3 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708

22.4.4 项目组织实施与管理711

22.5 四川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实施规划编制技术要点712

22.5.1 挂钩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712

22.5.2 挂钩规划主要内容713

主要参考文献716

跋7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