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学习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健敏著(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84614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0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道德学习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道德学习的本质与特点1
一、道德学习是一种价值学习1
(一)道德学习以社会规范为载体1
前言1
(二)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标准3
二、道德学习的实质是品德建构5
(一)学习的本质是心理建构5
(二)品德结构及其形成6
三、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10
(一)体验源于远古时代的“养”11
(二)体验式学习的内涵11
(三)体验式学习的特点12
(四)道德学习的特殊性14
(一)倡导性规范与移情学习16
四、道德学习的两类范式16
(二)禁止性规范与抗诱惑学习20
五、道德学习的社会功能与个体意义22
(一)道德学习是社会稳定之基础22
(二)道德学习是个体成人之必需24
第二章 道德学习的发生发展27
一、人性论与道德学习观27
(一)“教育”的本源27
(二)“性善论”与“内发论”28
(三)“性恶论”与“外烁论”29
二、道德学习是“内化”与“建构”的统一30
(一)道德学习是一种内化过程30
(二)道德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33
(一)道德源于对规则的尊重35
三、个体道德发生学考察35
(二)亲子依恋是社会信赖感建立的基础37
(三)亲社会行为源于人与人的理解37
(四)家庭是个体道德成长的摇篮38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性43
(一)学校道德教育职能的历史考察43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45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47
(四)学校道德教育主导性的实现条件48
第三章 道德学习的三种状态53
一、依从性道德学习53
(一)依从心理概述53
(二)依从的特点55
(三)依从的作用57
(四)依从性道德学习的条件58
二、认同性道德学习64
(一)认同研究的历史渊源64
(二)认同心理概述65
(三)认同的特点67
(四)认同的作用68
(五)认同性道德学习的条件69
三、信奉性道德学习76
(一)信奉心理概述76
(二)信奉的特点78
(三)信奉的作用79
(四)信奉性道德学习的条件79
一、道德教育的人本化86
(一)德育人本化的概念86
第四章 道德学习的人本化主题86
(二)德育的本质是促进德性完善87
(三)崇尚“以人为目的”的教育87
(四)道德教育回归生活89
二、品格教育与道德学习90
(一)教育的根本在于造就品格90
(二)品格学习的内涵与实质92
(三)品格学习的基本内容94
(四)品格学习从行为人手98
三、关爱教育与道德学习99
(一)关爱教育的提出99
(二)关爱教育的内涵102
(三)爱的学习103
(一)追求儿童幸福是教育的神圣使命109
四、幸福教育与道德学习109
(二)幸福教育是人性的体现110
(三)幸福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111
第五章 道德学习的课程模式117
一、道德学习的呈现形态117
(一)课程形态还是生活形态117
(二)学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118
二、道德学习的课程理念122
(一)课程模式内涵122
(二)传统德育课的主要问题123
(三)现代道德学习的课程特征123
三、道德学习的心理过程125
(一)体验式学习的心理过程125
(二)道德学习的多种开端126
四、道德学习的模式127
(一)情境感受128
(二)活动体悟137
(三)价值辨析141
(四)道德反思146
第六章 基于各科教学的道德学习149
一、学科德育的提出149
(一)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149
(二)教学的教育性功能150
(三)从“学科渗透”到“学科德育”151
二、学科德育的理论基础151
(一)学科学习与价值学习的内在统一性151
(二)学科德育的特性153
(二)以人文学科实现德育的精神性156
(一)学科特色与育德优势功能的发挥156
三、构建真善美融合的大德育156
(三)以自然学科实现德育的神圣性162
(四)以艺术学科实现德育的审美性164
四、各科教学过程中的道德生活175
(一)课堂教学中的民主与尊重175
(二)课堂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177
(三)课堂生活中的精神愉悦180
第七章 校园道德生活场183
一、校园生活在道德学习中的特殊意义183
(一)校园生活是一种隐性课程183
(二)校园生活构建一种生态效度185
二、建筑文化与校园物化环境186
(一)从建筑美学看校舍文化187
(二)中国文庙建筑的精神信仰188
(三)校园处处有文化189
三、礼仪文化与校园仪式教育190
(一)礼仪的源起与其人文意义191
(二)礼仪的文化内涵192
(三)“世俗”道德与“神圣”道德193
(四)仪式教育195
四、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200
(一)建构人性化校园200
(二)优化校园人际环境203
五、校园的学生文化与精神生活205
(一)营造有活力的学生文化205
(二)丰富校园精神生活206
(三)书香校园与精神提升207
(四)与大自然交友208
(一)道德学习必须以师生关系为中介210
第八章 道德学习中的教师210
一、道德学习对教师的特殊要求210
(二)道德学习需要师生的全身心投入211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11
(一)尊重与倾听212
(二)接纳与同感215
(三)理解与对话216
(四)期望与等待221
三、教师的师表美与人格魅力222
(一)师表美的内涵223
(二)师表美的体现225
(三)道德人格与感染力227
四、教师的教学能力232
(一)活动设计能力233
(二)活动导悟能力234
(三)课程开发能力235
五、教师的德育智慧237
(一)道德学习的随机性特点238
(二)随机教学操作过程239
(三)教师的随机教学素养240
第九章 道德学习的评价242
一、道德学习评价概述242
(一)道德学习评价的内涵与功能242
(二)道德学习评价的历史与现状244
(三)道德学习评价的数量化与科学性247
二、道德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248
(一)评价指标确立的依据248
(二)道德学习评价的具体指标254
(三)评价标准的编制257
(四)道德学习评价的信度与效度258
三、道德学习评价的策略与方法259
(一)道德学习评价的一般策略259
(二)道德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262
四、构建发展性道德学习评价系统264
(一)道德学习评价的新理念264
(二)道德学习评价的生态环境建构266
(三)道德学习评价的激励机制的营造269
(四)重视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定272
第十章 道德学习不良及其矫正276
一、道德学习不良的概述276
(一)道德学习不良的含义276
(二)道德学习不良的类型276
(三)道德学习不良的危害278
(一)道德学习不良的外部动因279
二、道德学习不良的成因279
(二)道德学习不良的内部动因281
三、道德学习不良的一般教育对策283
(一)区分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283
(二)加强心理辅导,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284
(三)改革传统道德教育288
(四)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289
四、道德学习不良的再认识与生态化矫治策略291
(一)儿童的“可教性”291
(二)善待学生的过失292
(三)教育即创造“可教育能力”292
(四)打破动力定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295
(五)基于重塑行为的惩罚299
一、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301
第十一章 网络背景下的道德学习301
(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呈现状态302
(二)以交互性、虚拟性为特征的信息运作模式303
(三)以多边性、全时性为特征的信息享用机制303
二、网络环境下的道德304
(一)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特点304
(二)网络环境下的道德问题306
三、规范网络道德,强化道德自律307
(一)网络道德是一种生态伦理308
(二)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特殊形式308
(三)推广上网规则,规范网络行为309
(四)加强道德“慎独”修养312
(五)加快校园网建设313
(一)基于网络的国际课堂314
四、基于互联网的道德学习方式314
(二)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317
(三)基于网络的开放性道德学习321
(四)基于网络的快乐道德学习326
五、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信息素养331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331
(二)教师的信息素养332
附录 道德认同学习实验研究报告335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335
一、教育改革呼唤德育创新335
二、品德心理研究的新视角336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综述336
一、国内外心理学界对认同的理解336
二、社会学习中的模仿340
一、道德认同的实质与结构344
第三部分 总体设计344
二、道德认同产生的心理机制348
三、道德认同发生的学习条件354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358
实验一 道德认同心理过程研究358
实验二 道德认同学习模式研究370
实验三 道德认同随机性策略研究381
第五部分 综合分析与讨论393
一、道德认同的实质及其形成机制393
二、道德认同发生的学习条件395
三、基本结论397
四、本研究的局限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398
后记400
热门推荐
- 2005733.html
- 145564.html
- 389342.html
- 1797869.html
- 2026619.html
- 49269.html
- 1408312.html
- 3902947.html
- 1230318.html
- 1946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7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59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5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41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09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88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5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68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18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