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均衡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均衡论
  • 翟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20604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基础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均衡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背景意义篇2

第一章 导言2

第一节 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召唤3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刻背景4

二、问题的提出12

三、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22

第二节 文献综述28

一、国外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28

二、国内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31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38

一、研究目的38

二、研究思路38

三、研究方法39

第二部分 理论演绎篇44

第二章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分析44

第一节 教育均衡概念的界定44

一、均衡的基本含义45

二、教育均衡50

三、教育发展52

四、教育公平53

五、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61

第二节 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学分析64

一、教育产品的属性65

二、教育产品的配置67

三、教育均衡的条件70

四、教育资源的配置78

五、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81

第三节 教育均衡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83

一、教育均衡发展是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83

二、经济发展均衡是决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85

第三章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87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87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87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89

三、人力资本理论是制定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91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92

一、人力资本的生产制度是由均衡到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演变过程93

二、教育均衡发展选择的基本规范是制度95

第三节 公共产品理论98

一、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99

二、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101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103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103

二、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06

三、社会公平问题108

第五节 区域经济理论110

一、区位理论110

二、区域发展理论111

第四章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阐释114

第一节 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114

第二节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体系117

一、宏观层次的教育均衡118

二、中观层次的教育均衡120

三、微观层次的教育均衡122

第三节 教育均衡的基本理论视点124

第四节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理论126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126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四个阶段理论127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130

第五节 教育均衡发展的发展观131

一、责任观131

二、过程观131

三、公平观132

四、人本观132

第六节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133

第七节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135

一、难点问题135

二、关键问题137

三、认识问题139

第八节 警惕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低水平和高水平陷阱141

一、低水平教育均衡陷阱142

二、高水平教育均衡陷阱143

第三部分 体系构建篇148

第五章 教育均衡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148

第一节 教育均衡度的测度148

一、教育均衡度测度的指标149

二、教育均衡测度的方法154

第二节 教育均衡的测度方法——教育均衡发展指数159

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要素160

二、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编制165

三、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体系167

四、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计算174

第三节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标及教育均衡指数176

一、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标组成177

二、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183

第四部分 实证分析篇190

第六章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190

第一节 区域教育均衡度分析190

一、各地区中小学入学率差异分析191

二、各地区公共教育经费差异分析192

三、各地区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分析194

四、各地区教师合格率差异分析197

五、各地区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差异分析200

六、各地区教育基尼系数及其差异分析202

第二节 城乡教育均衡度分析214

一、各地区城乡中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和生均经费差异比较214

二、各地区城乡教师合格率差异分析220

第三节 学校间教育均衡度分析221

一、不同类型中小学经费比较221

二、不同类型中小学办学条件比较226

第四节 群体间教育均衡度分析227

一、群体间教育均衡状况调查(一)——县镇及农村学校不同群体受教育均衡状况调查227

二、群体间教育均衡状况调查(二)——城市学校不同群体受教育均衡状况调查242

第五节 综合分析244

第七章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及其分析247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发展的回顾247

第二节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249

第三节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256

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256

二、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特点261

第四节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经济学分析262

第五节 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72

一、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273

二、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283

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影响285

第五部分 案例研究篇292

第八章 教育均衡发展案例研究292

第一节 国际教育均衡发展政策292

一、美国学校的均衡发展293

二、英国教育走向均衡295

三、西班牙基础教育改革303

四、日本的学校教育均衡307

五、韩国教育平准化政策309

第二节 国际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进展310

一、韩国突破教育均等化建立英才教育体制310

二、日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动向313

第三节 中国教育均衡的区域选择316

第四节 中国教育均衡发展案例研究322

一、深圳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强化政府“三个保障”的“深圳模式”322

二、杭州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杭州模式”328

三、寿光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寿光模式”334

四、铜陵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优化教育结构的“铜陵模式”341

五、成都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成都模式”345

六、沈阳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的“沈阳模式”357

第六部分 行动策略篇366

第九章 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和对策研究366

第一节 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367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367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前提和基本条件368

第二节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十大对策376

一、开展制度创新,建立教育制度均衡机制,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要的政策选择377

二、深化教育改革,以改革促公平,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379

三、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382

四、构建教育财政制度,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保证385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391

六、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规范化办学,是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395

七、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用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方式398

八、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校际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400

九、坚持依法治教,确保受教育者享有公平权利和均等机会,是实现群体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制保障402

十、制定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建立评估和监测机制,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手段405

第三节 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趋势408

一、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分析408

二、教育均衡发展展望412

第七部分 思想升华篇416

第十章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416

第一节 基本结论416

一、教育均衡的实质和基本内涵417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418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均衡发展观的深刻内涵420

四、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理论及发展422

五、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反映的趋势423

六、实证分析和问卷调查反映的趋势424

第二节 基本思想425

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建立的思考425

二、创新程度与不足之处431

主要参考文献433

附录一 统计数据442

附录二 调查问卷表471

附录三 有关计算公式477

附录四 图表、专栏目录480

附录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86

附录六 新中国走向教育公平的足迹498

后记5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