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锦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7221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264页
- 主题词:山地-生态旅游-旅游业发展-研究-西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 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 理论意义1
1.1.2 应用价值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2
1.2.1 理论研究成果综述2
1.2.2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11
1.3 研究框架12
1.3.1 研究内容12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12
1.3.3 技术路线图15
第2章 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16
2.1 基本概念界定16
2.1.1 西南地区与西南山地16
2.1.2 生态旅游与山地生态旅游19
2.1.3 山地生态系统与生态旅游系统23
2.2 相关概念辨析25
2.2.1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25
2.2.2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27
2.2.3 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28
2.2.4 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30
2.2.5 生态旅游与社区旅游32
2.3 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34
2.3.1 旅游学理论34
2.3.2 生态学理论35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37
2.4 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撑理论39
2.4.1 系统分析理论39
2.4.2 社区参与理论42
2.4.3 生态旅游管理理论43
2.4.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45
第3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探索47
3.1 西南山地区域概况47
3.1.1 重庆市47
3.1.2 四川省49
3.1.3 贵州省50
3.1.4 云南省52
3.2 西南山地特殊区域优势分析56
3.2.1 原始的山地生态56
3.2.2 原生的民族文化61
3.2.3 远古的历史烟尘62
3.2.4 巨大的旅游市场63
3.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概69
3.3.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69
3.3.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70
3.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特性解析71
3.4.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动因解析71
3.4.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解析73
3.4.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效益解析76
3.4.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解析77
3.4.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文化效益解析78
3.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78
3.5.1 法律体系缺失,保护意识薄弱79
3.5.2 资金投入不足,科学技术低下79
3.5.3 专业人才匮乏,环境监控缺失79
3.5.4 基础设施欠缺,开发营销滞后79
3.5.5 社区参与乏力,监督管理失调80
3.6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80
3.6.1 突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80
3.6.2 注重独特原生态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81
3.6.3 强化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因子的研究81
3.6.4 推进生态旅游相关产业与配套设施的发展82
3.6.5 引导生态旅游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82
3.6.6 关注山地社区的和谐发展83
第4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系统研究84
4.1 研究视角的选取84
4.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要素框架的设计84
4.2.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要素框架的构成84
4.2.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要素的内涵辨析85
4.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87
4.3.1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87
4.3.2 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88
4.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反思89
4.4.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构成90
4.4.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特点90
4.4.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冲突94
4.4.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优化96
4.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06
4.5.1 评价目标106
4.5.2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106
4.5.3 指标体系的建立107
4.5.4 指标权重的确立117
4.5.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评价模型122
4.6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123
4.6.1 自然生态景观游赏型123
4.6.2 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型124
4.6.3 科普考察生态学习型124
4.6.4 红色旅游爱国教育型125
4.7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运行机制的研究125
4.7.1 信息传导机制125
4.7.2 社区参与机制127
4.7.3 区域合作机制128
4.7.4 生态补偿机制130
4.8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总体发展思路的提出133
4.8.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133
4.8.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思路134
4.8.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136
4.8.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途径138
第5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140
5.1 法规制度保障体系140
5.1.1 确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140
5.1.2 制定山地生态旅游法律法规及其标准141
5.1.3 加强山地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法律调控141
5.2 资金投入支持体系141
5.2.1 建立投资引导机制,确保山地生态旅游业开发建设实施142
5.2.2 拓宽旅游融资渠道,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与规模经济效益142
5.2.3 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增强山地生态旅游业自我发展能力143
5.2.4 收取资源保护费用,建立山地生态旅游的效益补偿机制143
5.3 科学技术支撑体系144
5.3.1 建立和完善山地生态旅游科技创新体系144
5.3.2 强化外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发展能力144
5.3.3 创办科技推动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144
5.3.4 积极推动科技扶贫与旅游扶贫有机结合145
5.3.5 增强旅游智力投资,营造科技兴旅大环境145
5.4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145
5.4.1 加大对生态旅游专业教育的投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145
5.4.2 加强对生态旅游人才的道德教育,坚持与时俱进培养理念146
5.4.3 注重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大力培养高层管理人才146
5.4.4 重视对生态旅游从业者的再教育,加强景区工作人员培训147
5.5 生态环境监控体系148
5.5.1 采取限制性保护措施,适时引导分流游客148
5.5.2 提高旅游区环境容量,落实宣传环保教育148
5.5.3 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调节游客时空分布148
5.5.4 实施景区的日常监测,建立信息网络系统149
5.6 基础设施配套体系149
5.6.1 构建西南山地交通网体系149
5.6.2 配备高质环保的餐宿设施150
5.6.3 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系统152
5.6.4 加强其他的基础配套设施157
5.7 产品开发营销体系157
5.7.1 山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体系157
5.7.2 山地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体系160
5.8 社区参与利益体系166
5.8.1 引导居民融入旅游规划决策,发挥社区主人翁意识166
5.8.2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利益分配,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167
5.8.3 加强山地生态旅游教育培训,增强社区的环保意识167
5.8.4 注重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发展和谐生态旅游业167
5.9 生态监督管理体系168
5.9.1 坚持科学开发与保护并重,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68
5.9.2 开展环境容量科学评估,严格控制景区游人数量168
5.9.3 推进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169
5.9.4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护生态旅游资源169
第6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实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170
6.1 以贵州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依据170
6.1.1 区位概况分析170
6.1.2 区域经济状况172
6.1.3 区域资源禀赋173
6.1.4 区域旅游特色176
6.2 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177
6.2.1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177
6.2.2 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183
6.2.3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184
6.3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概况186
6.4 贵州山地生态旅游发展评价分析187
6.4.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187
6.4.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188
6.4.3 指标的量化及标准化处理195
6.4.4 综合评价得分及等级判断198
6.5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199
6.5.1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人才、宣传的投入不足199
6.5.2 利益主体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199
6.5.3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开发保护的动力机制199
6.5.4 社区市场参与率低,传统文化被动受到冲击199
6.6 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200
6.7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模式选择201
6.8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202
6.8.1 加大资金投入与宣传力度,形成专业人才引进机制202
6.8.2 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的监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202
6.8.3 增强原生态文化保护意识,防止传统文化不良变迁203
6.8.4 提高社区居民市场参与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03
第7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205
7.1 政府规制层面的具体对策205
7.1.1 以生态旅游产品的“准公共物品”特征为依据205
7.1.2 以生态旅游经营企业为主要对象206
7.1.3 以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综合运用为规制手段207
7.2 社区参与层面的具体对策207
7.2.1 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207
7.2.2 建立联合共管组织,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208
7.2.3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组建社区旅游人才队伍208
7.2.4 注重平衡权益分配,取得社区居民理解支持208
7.3 旅游资源供给层面的具体对策208
7.3.1 重视旅游资源供给,确保生态旅游平衡发展208
7.3.2 实行城市联网辐射,培育生态旅游业支撑点209
7.3.3 开展分区供给策略,层次推进生态旅游发展211
7.3.4 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13
7.3.5 转变经营服务理念,积极实施生态旅游创新214
7.4 旅游产品开发层面的具体对策216
7.4.1 做好开发的可行性论证,加强产品规划设计217
7.4.2 保护生态区环境与资源,开发特色项目产品217
7.4.3 强调旅游产品层次开发,分流不同偏好游客217
7.4.4 注重产品间的协调开发,争取最大综合效益218
7.5 资源环境保护层面的具体对策218
7.5.1 宣传山地生态旅游,开展生态保护教育219
7.5.2 重视生态规划工作,加强生态资源保护219
7.5.3 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注重景区环境承载220
7.5.4 建立健全政策体制,强化人才培养建设220
7.6 旅游中介发展层面的具体对策221
7.6.1 培养战略远见,完善运行机制221
7.6.2 强化管理创新,实现科技兴企222
7.6.3 持续产品创新,注重组织学习223
7.6.4 转变营销理念,打造企业品牌224
参考文献225
附件1 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图234
附件2 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对比表238
附件3 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240
附件4 贵州生态旅游业重要指标一览242
附件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专家评分表246
附件6 贵州生态旅游评价问卷调查248
后记250
热门推荐
- 3533437.html
- 3881534.html
- 2927742.html
- 1077486.html
- 3559796.html
- 2157311.html
- 1360301.html
- 1474858.html
- 904346.html
- 3356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14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92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8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82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00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22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20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52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8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