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 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5832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0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26页
- 主题词:史学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 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史学遗产与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3
一、清理史学遗产的重大意义3
二、史学遗产与历史理论7
三、史学遗产与史学理论11
四、史学遗产与史学史14
五、余论16
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22
一、中国史学的遗产23
二、基本规律和优良传统40
三、中国史学当前发展趋势43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48
一、多种存在形式49
二、深入探索的连续性52
三、未尝离事而言理57
四、名篇名著的魅力61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大势67
一、引论67
二、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形成71
三、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75
四、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繁荣81
天人古今与时势理道——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几个重要问题86
一、关于天人关系86
二、关于古今关系88
三、关于时与势92
四、关于理与道95
历史理论的本质性变革——确立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中心位置98
一、《春秋》重人事98
二、《史记》确立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中心位置99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108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109
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113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118
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122
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进程128
一、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29
二、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133
三、地理条件与民族、民族关系136
四、地理条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38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42
中国史学上的早期民族观和民族史观149
一、“诸华”和“诸戎”149
二、民族观念与文化认同153
三、“海内一统”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观念156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161
一、深刻的历史意识161
二、恢廓的历史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精神164
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相结合166
四、求实和经世的一致169
五、继承和创新的统一173
六、理论·文采·考据176
史学传统与人文精神179
一、史学与人文179
二、史学中的人本思想传统181
三、史学中的惩劝宗旨传统185
四、史学中的忧患意识传统187
五、史学中的审美要求传统190
六、简短的结语194
史的含义与史学及史学史意识196
一、“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官、史书、史事197
二、“史学”是什么?200
三、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204
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210
一、史家之角色意识的发展及史家的社会责任210
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214
三、角色与责任和求真与经世的关系219
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222
一、丰富的史书体裁222
二、关于编年体与纪传体的辩难223
三、典制体与纪事本末体的创立227
四、几点重要的启示230
中国古代的史学评论236
一、史学评论的渊源236
二、史学评论的作用238
三、史学评论的标准240
古代史家史学批评的辩证方法243
一、史学批评自觉意识的新发展243
二、怎样看待同一史事的不同评论245
三、怎样看待不同史书体裁的长短249
四、怎样看待历史撰述中诸因素的关系252
五、怎样看待史书的内容、形式及历史条件254
六、怎样看待不同类型史书的得失256
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中国古代史学观的理性发展258
一、人们从史学而认识历史259
二、对史学社会功能认识的理性发展262
三、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的丰富性265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270
一、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270
二、唯物史观怎样推动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272
三、21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运用和丰富唯物史观274
新中国史学50年的理论建设276
一、发展的前提和发展的道路276
二、唯物史观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279
三、历史理论领域的重大成就283
四、史学理论研究的兴起288
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292
一、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292
二、历史理论研究的突出成就294
三、史学理论研究的展开297
四、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299
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论纲)303
一、中国史学在世纪之交的双重任务303
二、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的初步认识304
三、学风建设和21世纪中国史学的前景314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317
一、关于历史学学科体系317
二、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323
三、关于史学遗产329
四、关于建设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332
五、关于史家修养的新境界335
六、结语:三个重大转折341
中篇345
司马迁怎样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345
一、关于秦国的崛起和秦朝的兴亡346
二、关于项羽的败亡和刘邦的成功349
三、关于汉初巩固统治和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352
四、关于西汉盛世时期的社会矛盾355
范晔《后汉书》史论的成就359
一、关于范晔史论的几种不同的评价360
二、评论平允与致意风俗363
三、笔势纵放的类传史论365
四、政治、哲学及学术思想367
柳宗元史论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370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柳宗元和历史学370
二、《天说》、《天对》:对天人相分理论的发展372
三、《贞符》、《封建论》: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380
四、《非国语》:史学批判的理论价值386
五、《与韩愈论史官书》:史家的信念与职责399
六、简短的结语:高峰和局限403
姚莹和夏燮的史学406
一、鸦片战争与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趋势406
二、姚莹史学的近代意识409
三、夏燮史学的世界意识412
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价值416
一、《新史学》——中国史学走向变革的宣言416
二、对“旧史”的评判及其影响417
三、重视历史哲学的“历史”观419
四、倡言以史学激扬民族精神419
郭沫若的史学理论遗产421
一、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421
二、关于史学与时代423
三、关于批判、继承和创新424
范文澜史学风格的几个特点425
一、鲜明的“通史家风”气度425
二、在史学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意识429
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感431
四、质朴平实的文风是范老史学风格的又一个特点433
五、虚怀若谷、积极进取的高贵品质和自强精神434
侯外庐史学理论遗产的科学价值435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436
二、辩证的史学方法论437
三、自得、自省的治学方法439
四、历史科学民族化的丰富内涵441
尹达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研究444
一、关于对唯物史观的阐述444
二、关于历史研究和社会责任446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怎样改变了中国史学的面貌448
四、关于加强历史科学的理论研究451
略论白寿彝的民族史思想456
一、论史学上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传统457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是中国历史进程标志之一464
三、民族关系的主流与主体——民族历史作用的重要性469
四、结语473
下篇477
《帝王略论》——唐初史论的杰作477
一、一个重要的问题477
二、残卷之谜和佚文巧合479
三、在史学上的价值484
《隋书》的史论495
一、魏徵与《隋书》史论495
二、探究隋朝何以骤兴骤亡的原因497
三、寄寓理想的政治统治秩序499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卓识503
五、影响与局限505
《南史》、《北史》的史论509
一、问题的提出509
二、特点之一:去谀510
三、特点之二:补实512
四、特点之三:主通514
五、赘语516
《通典》的史论519
一、史论的形式:序和论519
二、史论的形式(续前):说、议、评521
三、方法论:不可“将后事以酌前旨”524
四、关于史学批评526
五、人物评价及其他529
《通典》的方法和旨趣532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史学方法532
二、“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的著述旨趣540
《通志》的“会通”与“自得”554
一、关于“会通之义”554
二、《通志·略》的“自有所得”556
《文献通考》的理论价值561
一、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的指导思想561
二、《文献通考》对《通典》的发展563
三、马端临进步的历史观565
四、《文献通考》的文献学价值567
《史学要义》的特点与价值570
一、卜大有和《史学要义》570
二、《史学要义》的理论价值574
三、正确评价明代史学576
《史学要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578
一、关于历史观578
二、关于史学观581
三、关于《史学要论》583
[附录]我和中国史学史研究588
后记601
再版后记603
热门推荐
- 43580.html
- 76610.html
- 2816711.html
- 1110187.html
- 2320810.html
- 2660631.html
- 573958.html
- 1861243.html
- 39861.html
- 5359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58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31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11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43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86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02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61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06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