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马传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7138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科地位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1
一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1
二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3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6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经济人”假定理论的挑战6
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帕累托最优”理论的挑战8
三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发展观的挑战和革命11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一 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指导13
二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5
三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8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地位19
一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科19
二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渊源关系20
三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同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23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客体——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25
第一节 从生态经济系统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25
一 生态经济学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25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概念27
三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基本特征28
第二节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34
一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诸组合要素34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诸要素的组合方式34
三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诸要素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39
第三节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功能42
一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42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基本功能的“五流”动态表现46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论54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理论概论54
一 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54
二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概念的内涵55
三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生态经济社会目标5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目标评价理论——“五流”的可持续运行论60
一 “五流”中的每一种“流”的可持续运行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目标评价61
二 “五流”相互匹配的可持续运行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目标评价69
第三节 促使“五流”可持续运行的资源配置方式73
一 市场机制在促进“五流”可持续进行的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73
二 政府宏观调控在促进“五流”可持续运行的资源配置中的作用77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论83
第一节 人类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活动的综合效益概论83
一 人类资源配置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概念和内涵83
二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85
三 生态经济学的生态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相互关系89
第二节 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平衡与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同步提高90
一 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平衡的概念和特征90
二 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平衡对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提高的促进作用93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的评价98
一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评价中单项效益指标的设置98
二 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02
第五章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阶段划分理论111
第一节 关于发展的阶段划分理论依据及其各阶段的主要不可持续问题111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分析112
二 各类经济学科对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不可持续问题及解决途径的论述115
第二节 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四阶段划分理论122
一 关于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四阶段理论构想122
二 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四阶段的主要区别124
第三节 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四阶段的主要阶段特点126
一 不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127
二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阶段的基本特点129
三 具有初步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的基本特点134
四 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的基本特点139
第六章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各主要阶段的资源配置条件143
第一节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各阶段资源配置条件概论143
一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各阶段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源配置条件作保障143
二 在各阶段优化资源配置中以尽量小的成本实现“五流”的可持续运行145
第二节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阶段的资源配置条件149
一 运用高质量信息流资源选准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切入点和战略重点149
二 配置高效率的价值流资源促成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起飞战略重点的实现154
第三节 向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过渡的资源配置条件163
一 向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过渡的资源配置条件的主要特点163
二 以最低成本实现向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过渡的资源配置条件166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论169
第一节 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财富观概论169
一 世界银行关于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问题的探讨170
二 世界银行关于有利于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真实储蓄”指标的探索177
第二节 建设以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82
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及其缺陷182
二 国民经济核算中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的构思184
三 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的测算187
第三节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两大趋势结合条件下的“五流”运行的财富论194
一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两大趋势的结合需要建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五流”运行财富理论194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理论概论198
三 “五流”运行的财富论同世界银行所提出的新财富论的区别与联系205
第四节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率和形成总量理论208
一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现实的“五流”运行的财富形成率理论208
二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率理论211
三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总量理论214
第五节 遵循生态经济社会阈值原则与提高“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率216
一 生态经济社会阈值的概念和内涵217
二 遵循生态经济社会阈值原则对提高“五流”运行的财富可持续形成率的作用220
第八章 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概论230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可持续性调整230
一 从产业不断升级角度理解的产业结构的可持续性调整230
二 从集约利用资源角度所理解的产业结构的可持续性调整233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6
一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36
二 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40
第三节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46
一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与传统发展的城市经济246
二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251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金融可持续发展254
一 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54
二 发展中国家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258
第九章 促进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及条件概论264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的经济手段264
一 人口再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过渡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264
二 促进人口再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需要相应的资源配置条件270
第二节 建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273
一 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273
二 建立健全有利于贫困社区及群体积极参与的农村反贫困制度275
三 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并在承受能力上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279
第三节 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产业结构调整282
一 从全面改善人从幼儿到老年的社会服务质量角度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283
二 从不断增加人力资本的角度来全面调整产业结构285
第十章 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及条件概论290
第一节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价值实现及其补偿机制290
一 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质看其价值的表现方式290
二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价值实现和补偿的主要方式294
第二节 政府生态投资战略的选择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支持手段299
一 政府的生态安全投资战略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支持手段301
二 政府的生态与环境经济投资的乘数效应战略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支持手段309
三 生态安全投资战略和生态与环境经济投资的乘数效应战略的结合方式及其规律315
第三节 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机制320
一 建立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及银行贷款资本最佳利用的市场运作机制320
二 建立吸收企业及社会资本运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运作机制325
三 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本市场化运作的税(费)收制度328
第四节 建立健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330
一 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生态建设的必要性330
二 建立健全吸收农村剩余劳力投身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激励机制333
第五节 建立促进生态圈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生态经济政治合作机制338
一 21世纪全球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经济学根源339
二 从围绕《京都议定书》前途问题所展开的各国家集团的经济利益博弈看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环保机制建立的艰难性341
三 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生态圈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生态经济政治合作机制345
主要参考文献348
后记352
热门推荐
- 1724328.html
- 2354978.html
- 3376810.html
- 2526785.html
- 207217.html
- 2566678.html
- 3048249.html
- 2332148.html
- 2677877.html
- 3261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40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25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19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3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20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83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7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76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1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1919.html